第五十四章 文学梦的燃情岁月03
作品名称:由矿山编辑部引出来的故事 作者:爱好者快乐 发布时间:2025-03-26 10:55:22 字数:4680
《星光》编辑部虽名为编辑部,实则无一人专职于此。在政治层面,由十里坪煤矿宣传部宣传部长担任责任编辑,而其他编辑,无论是总编辑、副总编辑,还是普通编辑,皆为兼职。他们之中,有的是奋战在一线的煤矿工人,每日在昏暗潮湿的井下,与坚硬的煤层顽强搏斗,挥洒着辛勤的汗水;有的是行政科室的普通职员,在平凡的岗位上默默坚守。大家皆利用自己宝贵的业余时间编辑稿件,且毫无报酬可言。然而,正是对文学的那份炽热的热爱,如同磁石一般,将他们紧紧吸引在一起,汇聚成一股强大的力量。而这仅仅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后续修改后的稿件,还需进行精心排版。排版完成后,便需有人用铁笔在钢板上,将作者的稿件一笔一划地刻在蜡纸上。刻蜡纸乃是一项极为考验耐心与细心的工作,容不得半点差错,哪怕是一个笔画的失误,都需重新返工。不仅如此,对字体的要求亦是颇高,最基本的便是字体工整、横平竖直,每一笔每一划都需刻得清晰流畅、规范美观,仿若在书写一幅精美的书法作品。
起初,这项工作主要由总编辑向文承担,他常常在夜深人静之时,独自坐在昏黄的灯光下,手持铁笔,全神贯注地刻着蜡纸,豆大的汗珠从额头滚落,浸湿了桌面的纸张,却未曾打断他专注的神情。
后来,向文在矿区文学爱好者中发掘出几位字写得极佳的人才,便将他们吸纳进《星光》编辑部。令人动容的是,其中还有几位是从事一线生产工作的煤矿工人,尽管工作环境艰苦恶劣,劳动强度极大,但那份对文学的共同热爱,如同一条坚韧的纽带,将他们紧密相连,凝聚于此。且说石振宇,他是十里坪煤矿四采区的一名采煤工。采煤工作之艰辛,超乎常人想象,一年到头三班轮转,在那昏暗潮湿、狭窄逼仄的井下,他与工友们并肩作战,与坚硬的煤层展开一场又一场艰苦卓绝的较量。工作繁重而劳累,每一次挥动镐头,都倾注着他的力量与汗水;每一次搬运煤块,都承载着他对生活的希望与坚持。
一次,石振宇刚从井下上完夜班归来,满脸疲惫不堪,衣服上沾满了厚厚的煤粉,仿若一尊从煤炭中雕琢而出的雕像。可当他听闻要油印《星光》,顾不上回家稍作休息,马不停蹄地赶往矿工会会议室,投身于《星光》油印装订工作。他强撑着疲惫的身躯,全神贯注、一丝不苟地忙碌着,眼神中透着坚定与执着。
然而,实在是太过劳累,干着干着,石振宇竟在沙发上沉沉睡去,他的手中还紧紧握着油印的工具,仿佛那是他最珍贵的宝贝,脸上虽写满了疲惫,却也难掩对文学的热爱与坚守。
花文忠是十里坪煤矿行政科的一名锅炉工,同样是三班倒的工作。有一年,向文被借调到矿务局工作,作为《星光》副总编辑的花文忠毅然主动挑起了《星光》组织编辑工作的重担。由于他只是一名普通锅炉工,并无专门的办公场地,他便将编辑《星光》所需的所有物品,诸如纸张、油墨、刻字工具等,一股脑儿地搬到自己家中,从此,他的家便摇身一变,成了《星光》编辑部。那段时间,他每日忙得不可开交,下班后便一头扎进编辑工作中,常常忘却了时间的流逝,沉浸在文学的世界里。家中的琐事也无暇顾及,洗衣、做饭、照顾孩子等家务事皆一股脑地推到了妻子身上,引得妻子满腹怨言。面对妻子的嗔怪与不满,他也只能无奈地苦笑,轻声叹道:“谁让咱对文学爱得这般深沉呢。”
历经大家两个多月不分昼夜、废寝忘食的辛勤劳作,《星光灿烂三周年作品精选》一书终于成功付梓。新书散发着淡淡的油墨清香,那是大家心血与汗水的结晶,每一页纸张都承载着他们的梦想与坚持,每一个字符都凝聚着他们的智慧与情感。书一问世,工作重心便迅速转移到召开《星光》三周年座谈会的筹备落实上。
十月,阳光暖煦,繁花似锦,仿佛大自然特意为这场盛会装点出一幅绚丽的画卷。刚刚过完国庆节后的第一个星期二清晨,《星光》编辑部编辑们翘首以盼许久的《星光》三周年座谈会如期召开。
座谈会的前一晚,向文、伍玉安、谷泓喜、石振宇相约再度来到花文忠家中。向文的心情格外激动,回首《星光》这三年的风雨历程,他们一路走来,历经无数严寒酷暑,熬过了一个又一个不眠之夜,其间的心酸与苦累,唯有他们自己能够深切体会。
而如今,所有的付出都化作了满满的喜悦,如同一杯香醇的美酒,在心中缓缓流淌,令人陶醉。他们手中捧着刚刚出版的《星光灿烂三周年作品选》那本小册子,封面上的字迹在灯光的映照下,熠熠生辉,仿若在诉说着他们的奋斗故事。他们围坐在花文忠家的客厅里,相谈甚欢,越说越起劲,越聊越兴奋。往昔的点点滴滴如潮水般涌上心头,那些为了一篇稿件而激烈争论的场景,那些为了赶印刊物而彻夜不眠的夜晚,仿佛就在昨日,历历在目。想到明日还要参加座谈会,他们才恋恋不舍地起身告辞,心中满是对明日盛会的期待与憧憬,恰似夜空中闪烁的星辰,熠熠生辉,照亮了他们前行的道路。
叶主席端坐在办公桌前,身姿挺拔,虽已年过半百,却依旧精神矍铄。他那宽阔的额头下,一双深邃的眼睛透着睿智与温和,犹如夜空中闪烁的寒星,能洞悉一切却又满含包容。他的面庞线条硬朗,岁月在他脸上刻下了些许痕迹,却也赋予了他沉稳与威严的气质。两鬓虽已染上霜华,但那整齐梳理的头发,依旧彰显着他严谨的生活态度。
他身着一件洗得有些褪色却干净整洁的衬衫,领口处的扣子规规矩矩地扣着,外面套着一件深蓝色的旧夹克,衣角平整地塞在裤腰里,下身搭配着一条熨烫得笔直的黑色长裤,脚蹬一双擦得锃亮的皮鞋,整个人看起来朴素而又不失庄重。
在与向文交谈时,他始终面带微笑,那笑容如同春日暖阳,温暖而又真诚,让人不自觉地放松下来。他说话的声音低沉而有力,每一个字都仿佛经过深思熟虑,既有着不容置疑的果断,又充满了对下属的关怀与信任。当他交代工作时,条理清晰,简洁明了,没有丝毫的拖泥带水,展现出极强的领导能力和决策力。
“好吧,老向,此事便全权托付于你。印刷厂那边我已沟通妥当,你届时径直与他们对接即可。资金方面也已妥善落实,无需忧心。”
他的语气坚定而平和,让向文感受到了十足的底气。当向文询问是否出席会议时,他毫不犹豫地点头应允,眼神中透露出对编辑部工作的重视:“好,我定会出席,老向你且去忙吧。”简单的话语,却给予了向文莫大的支持。
在之后的座谈会上,叶主席起身致辞,他双手轻轻撑在会议桌上,目光缓缓扫过在场的每一位编辑,眼神中满是关切与鼓励。他的声音洪亮而富有感染力,每一句话都深深打动着在场的每一个人:“首先,我要向大家致以最诚挚的感谢。在座的每一位编辑都身负本职工作,却仍不辞辛劳,利用自己珍贵的业余时间,为咱们的《星光》默默耕耘、无私奉献。三年来,作为《星光》的每一位编辑,大家都历经了无数艰辛,付出了诸多努力,实在是难能可贵。
此次编辑《星光灿烂三周年作品选》专辑,时间紧迫,任务艰巨,殷切期望大家能够延续过往的奉献精神,在有限的时间内,将这本专辑精心编辑完成。在此,我再次向大家的辛勤付出致以最崇高的敬意与感谢。”他的一番话,不仅是对大家工作的肯定,更是一种激励,让每一位编辑都感受到自己的付出是有价值的,也更加坚定了大家完成任务的决心。
那天,天还未完全放亮,向文就早早起身。他的心情格外激动,因为今天是《星光》三周年座谈会召开的日子,作为《星光》的总编辑,他深知这次座谈会意义重大。不到七点,他便匆匆赶到十里坪煤矿机关自己的办公室。坐在那张熟悉的办公桌前,向文轻轻闭上双眼,将自己今天要办的事情在脑海里又仔细地过了一遍,确认没有遗漏后,才拿起电话,分别给伍玉安、谷泓喜等人打去,和他们再次确认座谈会的相关事宜。
时间过得飞快,转眼间就到了早上九点钟。《星光》三周年座谈会在十里坪煤矿的机关食堂餐厅准时召开。食堂被布置得格外温馨,彩色的气球和横幅营造出热烈的氛围。参加这次座谈会的人员可谓是济济一堂,有市宣传部的领导,他们的到来为座谈会增添了权威性;市文联、市作家协会的领导,带来了文学领域的专业视角;矿务局工会的领导,对矿区文化建设给予大力支持;矿党政工领导,一直是《星光》发展的坚实后盾;还有矿区文学爱好者代表,他们是《星光》的忠实读者和创作者;以及《星光》编辑部全体编辑,他们为《星光》的成长付出了无数心血,共计八十多人齐聚一堂,共同见证《星光》这一重要时刻。
座谈会由十里坪煤矿工会副主席叶伟志主持。叶伟志面带微笑,站在台上,身姿挺拔,他先是对各方面领导和嘉宾的到来表示了最诚挚的欢迎:“各位领导、各位嘉宾,非常感谢大家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来到十里坪煤矿,参加《星光》三周年座谈会。《星光》能有今天的成绩,离不开大家一直以来的关心和支持。”他的话语简洁而有力,赢得了台下阵阵掌声。
接着,便是《星光》总编辑向文作《星光》成立三周年来工作总结。向文稳步走上台,他的眼神中透着坚定和自豪。他详细地回顾了《星光》从创刊之初的艰难摸索,到如今逐渐成长壮大的历程……
“三年前,我们怀揣着对文学的热爱,对传播矿区文化的执着,创办了《星光》。在这三年里,我们遇到了无数的困难,但我们从未放弃……”向文的声音回荡在餐厅里,台下的听众们都听得聚精会神,仿佛跟着他一起回到了那些奋斗的日子。
向文发言结束后,市、局、矿领导依次讲话。他们纷纷对《星光》取得的成绩给予了高度评价,并对《星光》未来的发展提出了殷切期望。市宣传部副部长谭雪红说道:“《星光》不仅是矿区文学爱好者的精神家园,更是展示我们城市文化底蕴的一张亮丽名片。希望你们能继续努力,创作出更多优秀的作品。”
最后是作者代表自由发言环节。攀钢的女评论家房微率先发言,她穿着一身干练的职业装,眼神中透着睿智:“我与《星光》结缘已久,它为我提供了一个展示自己观点的平台。在这里,我结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也在不断的交流中提升了自己的文学素养。”金鼎矿务局总医院的党委副书记柳青也站起身来,他的声音沉稳而有力:“《星光》见证了我的成长,从最初的投稿者,到现在能在文学道路上有所建树,离不开《星光》的帮助。”金鼎矿务局大金鼎煤矿的掘进工谢文学有些腼腆地走上台,他挠了挠头说:“我只是一个普通的掘进工,但因为《星光》,我找到了自己的梦想。我希望以后能写出更多更好的诗歌,为我们矿区的文学事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金鼎矿务局矸石电厂的黎倩则充满激情地说:“《星光》让我看到了文学的力量,它改变了我的人生轨迹。我会继续努力,在文学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会上,大家发言踊跃,纷纷对《星光》创刊三周年表示祝贺。大家一致认为,《星光》创刊以来,团结和吸引了金鼎矿区一大批文学爱好者,为矿区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作者,在丰富矿区文化生活方面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大家也结合自己的创作经历,分享了创作过程中的酸甜苦辣。
座谈会结束后,全体参会人员来到十里坪煤矿机关食堂大门外的台阶上合影留念。大家脸上都洋溢着笑容,仿佛在这一刻,所有的努力和付出都得到了最好的回报。
黎明海站在停车场,望着眼前的一切,心情格外激动。他感慨地对在场的人说:“当年我刚从东北老区来到大西南,第一站就是咱们十里坪煤矿,负责宣传工作。后来我调到金鼎矿务局矿工报当总编辑,咱们金鼎矿务局的矿工报,还是原来煤炭部副部长张川为我们题的词呢。接着我又调到金江市作协工作,一晃几十年就过去了。今天看到《星光》办得这么好,真是后生可畏呀!”
十里坪煤矿党委副书记乔忠林热情地回应道:“老领导,我们永远欢迎您常回来看看,多来我们十里坪煤矿,给我们指导指导工作。”
在十里坪煤矿机关办公楼下面的停车场上,十里坪煤矿的领导和《星光》编辑部的全体编辑与来参加《星光》创刊三周年会议的市局有关领导,一同与矿外的其他作者代表挥手告别。看着他们离去的背影,大家都知道,《星光》的故事还在继续,未来的路还很长,但他们充满信心,将继续在文学的道路上砥砺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