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九章 大山农场与时代洪流中的人生轨迹01
作品名称:由矿山编辑部引出来的故事 作者:爱好者快乐 发布时间:2025-03-25 09:22:42 字数:3281
在20世纪60年代,三线建设的号角在中华大地激昂奏响,这是一场关乎国家战略安全与长远发展的伟大征程。无数怀揣梦想与热忱的建设者,响应国家号召,背井离乡,奔赴祖国的大西南、大西北。金鼎矿区,便在这滚滚浪潮中应运而生,成为了三线建设的重要据点之一。
翁强生一家来自东北老区,父母满怀对建设新家园的憧憬,毅然投身其中。家中姐弟五人,三个姐姐在东北早早响应上山下乡,没能随父母前往大西南。那时,在东北阜新第101中读高一的翁强生,和上初二的弟弟翁强海,带着对未来的期待与懵懂,随着迁家调令,踏上了前往金江市金鼎矿务局十里坪煤矿的旅程。新的学校——十里坪煤矿子弟学校,成了他们继续求知的场所,也悄然成为他们人生轨迹转折的关键节点。
大山农场,在金鼎矿务局的历史中,是一段难以磨灭的深刻记忆。建设初期,金鼎矿区物资极度匮乏,粮食和蔬菜全依赖从云南昆明和成都长途辗转运来。为解决职工吃菜的燃眉之急,各大企业纷纷行动起来。金鼎矿务局也在四川与云南交界、一个名为大山的地方,开启了自己的农场建设蓝图。
建设大山农场的过程,充满了超乎想象的艰辛与挑战。为尽快建成基本设施,金鼎矿务局一声令下,下属单位的所有建筑队迅速集结,风驰电掣般奔赴大山建筑工地。那时的大山工地,条件艰苦得令人咋舌。住宿环境简陋至极,工人们常常几个人挤在狭小逼仄的工棚里,夜晚凛冽的寒风毫无阻挡地钻进来,让人难以入眠;饮食也极为粗简,常常是咸菜馒头就着寡淡的白开水。但这些艰难困苦,并未吓倒英勇无畏的建设者们。他们心中燃烧着炽热的建设激情,秉持着煤矿工人特别能战斗的精神,顶风冒雨,日夜鏖战。经过整整一年的艰苦卓绝的拼搏,大山农场的基本建设终于初步完工,一座满含希望的农场在大山深处拔地而起。
此时,金江市也开始推行上山下乡活动,金鼎矿务局暂时停止招工。越来越多的毕业学生滞留社会,给家庭和社会都带来了沉重压力。如何妥善安置这些学生,成为金鼎矿务局领导亟待攻克的难题。最终,当年在金鼎矿务局各个矿子弟学校毕业的高中生,以及没考上高中的初中毕业生,全部被分配到了大山农场,投身农场劳动。对于这些学生而言,虽然没有工资收入,但起码解决了温饱问题,而且他们也成了金鼎矿务局储备的劳动力资源,未来充满了无限可能与期待。
大山农场地处四川云南交界的大山深处,四周被连绵起伏、巍峨耸立的大山紧紧环抱,中间是一块难得的平坦之地。翻过农场南面的一座小山,便能望见波涛汹涌、奔腾不息的金沙江。那滔滔江水,仿佛在悠悠诉说着岁月的沧桑变迁。农场四周,茂密的森林郁郁葱葱,遮天蔽日。每年春夏之际,漫山遍野的野花肆意绽放,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五彩斑斓,宛如一幅浑然天成的绝美画卷。被开垦的土地上,玉米、花生、地瓜茁壮成长,在阳光雨露的滋养下,洋溢着蓬勃的生机。临近小溪的菜地里,黄瓜、南瓜、冬瓜、豆角等蔬菜绿意葱茏,生机盎然,呈现出一片生机勃勃的田园风光。
一条五六公里长的土路,从四川通往云南的公路上蜿蜒而下,通向大山农场。这里远离金鼎矿务局,相距四五十公里远,偏僻而宁静,仿若一个与世隔绝的世外桃源。在农场旁的小溪里,鱼虾成群结队,鱼儿虽大多一扎多长,但却灵动活泼;而翻过南面小山的金沙江里,更是大鱼众多,江水在这里转了一个优美的湾,形成了一个平缓的慢水湾,成了鱼儿们的欢乐家园。那些年,总有一些调皮好动的知青,在炎炎夏日来到金沙江里洗澡、嬉戏、钓鱼,为这片宁静的土地增添了许多欢声笑语与青春活力。
翁强生高中一毕业,就和将近一千名学生一同被分到了大山农场,其中还有他初中毕业的弟弟翁强海。这一千多名学生被编成了十二个生产连队,每个连队都配备了经验丰富、责任心强的连长和指导员,他们都是从各单位精心抽调过来的职工干部。同时,每个连队还设立一名副连长,一般由学生中选拔出的品学兼优的干部担任。在这里,他们实行半军事管理,每天吹起床号就得迅速从睡梦中苏醒,开启一天的辛勤劳作;吹熄灯号就得按时躺卧休息,生活规律而又充实忙碌。
翁强海作为家里最小的儿子,自幼被娇惯宠溺,刚离开父母时,对这里的生活极不适应。幸好有哥哥翁强生无微不至、悉心周到的照顾。每次吃饭,翁强生都会把自己那份肉的大半部分小心翼翼地拨给弟弟;干活的时候,也是哥哥不辞辛劳地帮着他,让他逐渐适应了农场的艰苦生活。
在大山农场,翁强海还有一位挚友,名叫胡占海,他们俩在十里坪煤矿子弟学校时就是形影不离的同学,关系好得如同一个人。他们俩可是学校里出了名的调皮捣蛋鬼,打架斗殴、小偷小摸、搞恶作剧、调戏女同学,无所不为,被人们戏称为“二害”。因为名字里都有一个“海”字,大家还取了谐音打趣调侃他们。在学校里,他们没少让家长和老师操心劳神,多次被请家长,可无论怎样苦口婆心地教育,都收效甚微。这次赶上大山农场下乡运动,他们俩便一起来到了这里,本以为能收敛一些,可没想到,他们依旧我行我素,大山农场里的一些捣蛋事儿,总少不了他们活跃的身影。
在大山农场的日子,忙碌而又艰辛。农业生产工作繁重琐碎,每天天还未亮,就得在朦胧的晨曦中起床,扛着沉重的锄头迈向田间地头。除草时,需弯腰弓背,仔细清理每一株杂草;施肥时,要精准把握用量,确保土壤肥力充足;浇水时,需一趟趟往返于水源与田地之间,不辞辛劳。每一项工作都需要付出大量的辛勤汗水与心血。生活条件也十分艰苦,每周只能休息一天,而且由于交通极为不便,几个月甚至半年才能回家一次。但翁强生并未有丝毫抱怨,他积极乐观地面对生活,工作兢兢业业,无论做什么都全力以赴、认真负责,什么工作都能出色圆满地完成,得到了大山农场领导的一致高度肯定,每年都被评为先进模范。在第二年的时候,他凭借自身的不懈努力和出色表现,被提拔为连队的副连长,成为了同学们学习的榜样与楷模。
就这样,翁强生在大山农场整整度过了三年的漫长时光。三年里,他见证了农场的四季更迭,感受了大自然的慷慨馈赠与严峻挑战;他与同学们一起并肩劳作,结下了深厚真挚的情谊;他也在这片土地上,不断磨砺成长,变得愈发坚强成熟、沉稳自信。第三年,他迎来了人生的又一个重要转折点,被十里坪煤矿招工,成为了一名井下机车司机,开启了人生全新的篇章。
井下的工作环境艰苦而危险,翁强生却毫无惧色。他每天深入地底,操作着机车,将开采出的煤炭一趟趟运输出来。在那黑暗的巷道中,他凭借着坚定的意志和娴熟的技术,确保着运输工作的安全与高效。他深知自己的工作对于整个煤矿生产的重要性,因此始终保持着高度的责任感。
1983年7月,一场惊心动魄、令人胆寒的特大爆炸未遂案,如一颗重磅炸弹,打破了金鼎矿务局的平静祥和。案件的主犯,正是被人们称为“二害”的翁强海和胡占海。翁强海早于哥哥翁强生一年,和胡占海一起被金鼎矿务局火药厂招为工人。其实,这个招工指标是哥哥翁强生忍痛割爱让给他的。在第一批招工指标中,本来有翁强生而没有翁强海。翁强生在大山农场工作时,表现极为出色,踏实肯干、积极进取,得到了领导的充分认可和高度信任。但他念及弟弟的未来发展,和大山农场领导诚恳地说了许多好话,费尽周折才把那个金鼎矿务局火药厂招工的推荐名额让给了翁强海。
而胡占海,因为他父亲是公司里一个科的科长,通过关系运作,也成为了第一批离开大山农场的人。翁强生则在第二年被十里坪煤矿招工,成为了一名井下工人。翁强海到了金鼎矿务局火药厂后,犹如脱缰的野马,愈发肆意妄为、无拘无束。加上有胡占海这个“臭味相投”的“好伙伴”,两人更是沆瀣一气、为所欲为。每月发了工资,他们就迫不及待地去金江市西区的香理坪挥霍享乐。
香理坪临近云南,又是交通要道,来往做生意的人都在这里中转集散,十分繁华热闹,被金江市人们形象地称为“小香港”。这里有些老板表面上开着发廊、酒吧,营造出一片歌舞升平的景象,实则干着见不得人的红灯区勾当。翁强海和胡占海经常沉醉其中,泡酒吧、找小姐,还以谈情说爱的名义耍流氓,与多名女青年发生不正当关系。他们的恶劣行为引起了女青年家长的强烈愤慨与不满,纷纷向他们单位反映情况。单位领导知晓后,对他们进行了严厉严肃的批评教育,苦口婆心地希望他们能改过自新、重新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