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欢迎您! 用户笔名:密码: 【注册】
江山文学网  
【江山书城】 【有声文学】 【江山游戏】 【充值兑换】 【江山社团】 【我的江山】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首页>长篇频道>人生百态>由矿山编辑部引出来的故事>第四十五章 从井下到笔端的沉浮人生02

第四十五章 从井下到笔端的沉浮人生02

作品名称:由矿山编辑部引出来的故事      作者:爱好者快乐      发布时间:2025-03-23 10:24:48      字数:3194

  这一次,父亲的语气里没有了往日的强硬,更多的是对儿子的心疼与妥协。最终,在父亲的努力下,张朗调到区里工会,成为一名工会干事。工作环境的改变,也悄然点燃了张朗心中对新闻宣传工作的热情之火。
  谷泓喜与张朗相识时,张朗已经在开拓区担任工会干事。谷泓喜当时在十里坪煤矿行政科基建组担任技术员,同时兼管行政科的新闻报道工作。由于工作性质相近,他们都在基层单位从事宣传工作,每季度矿里都会召开新闻报道员会议;加之两人写稿能力在全矿都名列前茅,自然而然地,他们的交往日益频繁。
  他们的初次相遇,是在矿里的通讯员座谈会上。那年,矿里的基层通讯员队伍刚刚进行了调整,为进一步加强矿里的对外宣传工作,矿宣传部精心筹备了一场隆重的通讯员座谈会。会议当天,会议室里座无虚席,来自各个基层单位的通讯员们满怀热情与期待,恰似一群即将展翅高飞的雏鸟,渴望在新闻宣传的天空中翱翔。
  矿宣传部部长查国庆站在讲台上,神色严肃而又满怀期待地说道:“下面请各单位的通讯员发言,看看谁先来?”
  话音刚落,只见前排中间位置迅速站起一个年轻人,声音洪亮且充满自信:“领导,我来,我是来自开拓区的张朗……”张朗的发言激情澎湃,他对新闻宣传工作的独特见解和积极态度,瞬间吸引了在场所有人的目光,仿佛是夜空中突然绽放的烟花,夺目而绚烂。谷泓喜坐在台下,静静地聆听着张朗的发言,心中不禁对这个充满闯劲的年轻人产生了由衷的敬佩。
  从那以后,矿宣传部便形成了一项固定的会议制度,每季度都会召开全矿通讯报道员会议。会上,大家共同总结上一季度宣传工作的成绩与不足,深入探讨下一季度宣传工作的重点与方向。
  在一次次的交流互动中,张朗和谷泓喜的关系愈发亲密。谷泓喜发现,张朗不仅性格开朗、热情洋溢,而且思维敏捷、点子颇多。他撰写的人物小通讯生动鲜活,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总能从平凡的矿工生活中挖掘出不平凡的故事,就像一位神奇的寻宝者,总能在看似普通的沙砾中找到闪闪发光的珍珠。这些作品在矿里引发了广泛关注,也让谷泓喜对他刮目相看。
  此后的会议中,谷泓喜主动与张朗交流,两人常常一起分享写作心得,畅谈生活中的点滴感悟。他们惊喜地发现,彼此在新闻宣传工作上有着诸多共同的理念和追求,渐渐地,他们成为了志同道合的挚友。
  当年,在十里坪煤矿宣传部部长查国庆的积极努力下,矿里的宣传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查国庆成功在矿领导那里争取到送优秀通讯员到省进行培训的宝贵机会。为进一步激发基层通讯员的写作热情,矿宣传部专门下发文件,规定年写稿总数在全矿名列第一、第二名的优秀通讯员,将被选送到省工人日报社参加新闻报道培训班学习。第一年结束时,在全矿通讯报道员评比中,一采区的王光利和运输区的钟文山脱颖而出,分别获得当年新闻报道的第一名和第二名,随后他们被矿宣传部选送到《四川工人日报》社新闻报道培训班学习。
  看到别人获得如此难得的学习机会,谷泓喜和张朗心中满是不服输的劲头,恰似两匹蓄势待发的骏马,渴望在新闻的赛道上一较高下。
  他们相约,来年一定要凭借自身实力,争取到这个宝贵的学习名额。此后,张朗和谷泓喜更加全身心地投入到新闻写作中。他们利用业余时间,深入矿区的每一个角落,探寻那些被人们忽视的动人故事。无论是在嘈杂喧闹的采煤工作面,还是在宁静祥和的职工宿舍,都能看到他们忙碌奔波的身影,仿佛不知疲倦的蜜蜂,在生活的花丛中采集着新闻的花蜜。他们耐心采访矿工,倾听他们的心声;细心观察生活,捕捉那些感人至深的瞬间。每一篇稿件,都凝聚着他们的心血与汗水,是他们用努力和热爱编织而成的作品。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在第二年全矿新闻报道评比中,谷泓喜和张朗凭借出色的表现,分别荣获全年新闻报道的第一名和第二名,两人如愿以偿地被选送到《四川工人日报》社,参加了为期四十天的新闻写作培训班。
  成昆线上的火车票一票难求,卧铺票更是奢望,就连坐票都极为紧俏,仿佛是稀缺的珍宝,难以寻觅。直到出发那天,张朗和谷泓喜也未能买到坐票。但这丝毫没有动摇他们追求知识的决心,两人毅然从金江火车站一路站到成都。
  漫长的旅途中,车厢里拥挤不堪,闷热的空气让人几乎窒息,好似一个密不透风的蒸笼。他们疲惫不堪,却始终相互鼓励、相互扶持,一路上畅谈着对新闻宣传工作的美好憧憬,那些话语仿佛是黑暗中的点点星光,照亮着彼此前行的道路。
  经过一夜的奔波,他们终于抵达成都火车站。下了火车,他们又马不停蹄地转乘公交车,按照报道通知上的地址,向着《四川工人日报》所在地水碾河进发。接待他们的是《四川工人日报》群工部的徐稀星老师。他们将十里坪煤矿组织部副部长叶伟志让转交的信递给徐老师。后来才得知,这封信竟是叶伟志部长撰写的一篇新闻稿。几天后,一篇名为《矿区新闻状元获得了进省城的“门票”》的新闻稿件在《四川工人日报》上刊登出来。
  缴纳完新闻培训班的培训费后,张朗和谷泓喜跟着工作人员来到住处。按照报社安排,他们住在报社内部由家属楼改装的招待所。这是一套三室一厅的房子,三个房间一大两小,小房间有两张床,大房间有三张床,整个套间共住着七名前来学习的学员。张朗和谷泓喜赶到时,套间里已经住了五名学员,他们那间是小房间。先期到达的学员多来自成都周边,所以来得较早。张朗和谷泓喜坐了将近二十个小时的火车,一路奔波,显得十分疲惫,就像两只历经风雨的归巢倦鸟。但先期到达的同学十分友好,热情地与他们打招呼,询问他们的来历。
  安排好住处后,便到了中午吃饭时间。吃饭的地方就在报社的职工食堂,大家结伴而行,一同前往,欢声笑语回荡在食堂,充满了青春的活力。
  在这四十天的学习时光里,张朗和谷泓喜不仅学到了丰富的新闻写作知识,彼此间的友谊也愈发深厚。他们每天一起上课,全神贯注地聆听老师们的精彩讲解,好似海绵吸水一般,汲取着知识的养分;一起热烈讨论,分享各自独特的见解与感悟,思维的火花在交流中不断碰撞;一起外出采访,深入成都的大街小巷,挖掘那些有价值的新闻线索,仿佛是探秘的探险家,在城市的角落里寻找着新闻的宝藏。在这个过程中,他们的新闻写作水平得到了显著提升,对新闻宣传工作也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
  培训班结束后,谷泓喜从行政科调到十里坪煤矿宣传部工作。新的工作环境让谷泓喜如鱼得水,新闻写作能力更是突飞猛进。自此,他与张朗在新闻写作方面展开了深度合作。张朗所在的基层单位职工众多,每天都有各种各样的故事发生,先进人物层出不穷,这为他撰写职工小人物故事提供了广阔的素材空间,宛如一片肥沃的土地,孕育着无数的新闻种子。谷泓喜也经常前往张朗那里,挖掘隐藏在平凡生活中的新闻线索。张朗思维活跃,总能想出新奇的点子,就像一个创意满满的魔法盒,随时能变出令人眼前一亮的想法。
  在谷泓喜担任十里坪煤矿电视台编辑期间,为帮助他把电视台办得更好,张朗没少出谋划策。他们常常一起探讨节目策划,从选题的确定、拍摄角度的选择,到后期制作的每一个环节,都认真思考、反复推敲,提出诸多建设性的建议。在他们的共同努力下,十里坪煤矿电视台的节目质量大幅提升,深受广大职工的喜爱与好评,成为了矿区职工了解生活、传递信息的重要窗口。
  一天下午临近下班时,张朗踩着下班的点来到谷泓喜的办公室。谷泓喜正在收拾东西,准备下班回家。张朗热情地说道:“今晚就别回家了,到我家吃饭,晚上我们去一采区,具体的事到家再跟你说。”其实,谷泓喜到张朗家已不是第一次。每个月总有那么两天,他们会相聚在彼此家中。在饭桌上,他们谈论最多的便是新闻稿件的采写。
  有时候,不经意间的一句话就能激发他们的创作灵感,就像一颗火星点燃了新闻创作的火焰,饭后他们便会立刻付诸行动。所以,今天谷泓喜一听张朗的邀请,便爽快地答应了,跟着张朗前往他家。途中,路过一家卤肉店,谷泓喜停下脚步,买了一只猪耳朵和几块卤豆腐干。张朗表示家里东西齐全,无需购买,但谷泓喜坚持要买,他觉得这是去朋友家做客应有的礼貌,就像为友谊增添一份温暖的礼物。张朗拗不过,只好随他。
发表评论 查看评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