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接受考验辛勤工作,敢想敢干不负所望
作品名称:教师世家 作者:周世鼎 发布时间:2024-12-15 11:07:28 字数:3646
自从李文清告诉吉方良,郑校长所以找他谈那些话,是在试探他,考验他,吉方良的心里又紧张起来,时刻想着迎接领导的考验。
一连两个星期,吉方良帮助李文清抄写材料,整理图书资料、师生档案;帮助陈朱芬排练庆祝“六·一”儿童节的文艺节目,和工友老王一起清扫粉刷办公室;还要听课,写听课笔记和心得体会,忙得不亦乐乎,连星期天都没能回家。因为只有星期天清扫粉刷办公室才不致影响老师们办公,老王也才能抽出时间来帮他干活。但成绩也是明显的:公社和文教局要的材料,他都认真誊写好,经郑国胜、李文清过目后,加盖了学校公章,及时寄送出去。他工作的认真态度和他那工楷劲秀的钢笔字,获得了郑国胜、李文清的齐声赞扬。
学校的图书资料、教学仪器、老师的工作档案、学生的学习档案,他都分门别类地整理好、存放好,并加贴了标签说明。他工作的细心和耐心,也深得大家的赞赏。庆祝“六·一”儿童节的文艺节目,他除了协助陈朱芬排演好原定的大合唱、小合唱、独唱、舞蹈和诗歌朗诵,又指导学生排演了对口相声和表演唱两个节目。他的艺术才能得到了陈朱芬和其他师生的赞誉。他还想指导学生排练一场黄梅戏《师生情深》,这是他在淮清师范演出过的,很有教育意义。但陈朱芬嫌太费事,说时间上来不及,这才作罢。
最脏最累最困难的要数整理办公室了。由于办公室是解放前的古庙大殿,年久失修,有些漏雨;现在房顶虽然修补好了,但是房内的墙壁上仍然留有一道道、一片片的水渍和泥污,像一个人脸上生了斑癣,粉刷前先要除掉这些“斑癣”;再者,由于办公室的桌子柜子都是靠墙摆放的,先要给桌子柜子移位,然后才好清除墙壁上的水渍泥污。水渍泥污清除后,再把墙壁上的灰尘打扫干净,最后用石灰水细细地粉刷一遍。墙壁很高,高的地方要爬到梯子上,仰着脸,举起手才粉刷到。半天下来,头上、脸上、衣服上洒满了石灰水,简直变成了石灰人。最后还要把办公室地面打扫干净。工友老王累极了说:“不干了,留给值日老师打扫吧。”吉方良见地面上灰尘、土块、废纸、石灰痕迹太多,怕学校领导和值日老师有意见,老王走后,他只好一个人打扫干净。一天下来,累得他腰酸背痛,四肢松软,两只手被石灰水蚀掉一层皮。
下面就是布置办公室了,吉方良见标语还很新,只有个别的沾染了水渍或泥污,他仔细擦洗了一下还不大看得出来。他特别喜爱标语上的字,他认得出,颜体字是他父亲写的,柳体字是李文清的笔迹,他们曾经都是他的老师,字体至今认识。还有几张隶书,听说是张景文老师写的。他只用了一天的时间,就把这些标语擦洗好,还给标语描绘了花边,第二天就张贴上墙。
标语贴好后,他站在办公室中间仔细端详着,很快发现一个大问题:由于办公室是原来的古庙大殿,高大而空阔,原有的几幅标语,尽管字写得很好,标语四周又加绘了花边,但与大殿相比显得太小象,不能与大殿的宏伟气势相称相配。但是把这些标语废掉重写,又觉得太可惜,而且,校长主任也没有指示。他认真思考,觉得应该在教师办公室的两个山墙上各增加一大块标语匾,这样一补充,大殿就不显得空阔了,下面的标语也就不显得小了。吉方良立即把这个意见向李文清汇报了。李文清认同后,又征求郑国胜的意见,郑国胜也认为应该,他便立即动手设计巨幅标语匾。
他按照山墙的大小先在地面上设计好标语的长和宽,把几根二寸多宽的木条油漆成红褐色,再画上黄色花纹,作标语匾的边框,然后把油漆好的木条钻洞钉在山墙上,经过郑国胜李文清审视,又作了适当调整。标语的边框制钉好了,中间标语的内容也确定了下来,但是谁来书写呢?大家的目光不约而同地盯住了李文清和张景文。他们都读过私塾,毛笔字受过严格的训练。这方面,青年教师就明显有差距了。
五七年冬季,全县教师集中在县中学参加整风“反右”斗争,要求写大字报,大鸣大放大辩论。当时的文教局长田文新看了大字报,深有感触地说:“青年教师必须加强书写训练,书写不过关的不准进课堂上课,限期过关,否则改行。”只是后来他自己被打成了右派分子,他的意见便无人执行了。
吉方良裁好纸张,给李文清书写。李文清认真看了一番,推荐交给张景文去写。张景文是写隶书的,他试着写了几个字,挂在墙上,仔细端详了一番,自己也觉得难看,于是撕下来丢进废纸篓里,把任务又交还了李文清。于是李文清对吉方良说:“星期天,你回去请你爸来,他是写颜体字的,颜字浑厚挺拔,开阔浑厚,字大了更好看。”刚刚星期三,距离星期日还有好几天,写标语的事暂时搁置下来。
吉方良自幼跟随父亲学习书法,上了师范,学校又专门开设了书法课,这段时间,他对魏碑体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六一年春节,淮清市举行中学生书法竞赛,他的一副“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的魏碑楹联竟获得了一等奖。但是,今天在许多老先生面前,他不敢班门弄斧,只好耐心等着星期天请他父亲来书写。等得不耐烦,他自己找来一些旧报纸,按标语内容,字体大小,一个字一个字地认真揣摩,一遍又一遍书写,不到一天时间竟写了一堆纸。
李文清来到教师办公室,看见吉方良桌子上放着许多书写认真的魏碑体字,一个个碗口来大,字体结构严整,笔划遒劲有力,立刻被吸引住了。他仔细看了看,正是两幅标语的内容,心中十分惊喜。他想:真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晋朝王羲之、王献之父子皆善书法,各有千秋。如今这吉海明、吉方良也算一对书法父子了。
当时叫来郑国胜、张景文等人一起来看。大家都说“写得好”。郑国胜当即决定:“就不必等吉海明来写了。既然方良魏体字写得这么好,两幅标语都交给他书写好了。”又说,“也算给他一次锻炼的机会,以后中心校遇到书写大幅标语之类的事,就不必到处求人了。”
吉方良很高兴,又有些忐忑不安,他迅速写好两幅标语匾,挂上办公室山墙。老师们看了议论纷纷,褒贬不一,各执己词,还是赞扬者居多。不管老师们如何评价,郑国胜、李文清对吉方良这种敢想敢干、说干就干的精神还是给予了充分肯定和称赞,他们说:“一夜功夫,大功告成,这符合总路线精神----多、快、好、省!”并非他们对吉方良书法中的缺点看不出来,目的在于鼓励青年教师大胆工作。
三间办公室,经过吉方良和工友老王一番辛勤劳动,整理布置,面貌焕然一新。郑国胜里里外外看了一遍,十分高兴地说:“真是人要衣妆,佛要金妆!这百年古殿,原来伤痕斑斑,一副老朽模样。如今,外部经过瓦工整修,内部又经过方良这么一打扮,显得容光焕发,年轻精神多了!”
李文清回忆说,解放前夕,王集古庙一度香火很旺。有一次他路过王集,想着古庙过去的繁盛就专门到这里看看。那时,古庙早被日本鬼子的飞机炸毁了,到处是断壁残垣,瓦砾成堆,站立着的只剩下现在的办公室的这几间大殿。他走进来看了看,里面尚有二三个老和尚,其中一个瘸着腿,说是被炸伤的。僧房被炸塌了,和尚们都住在大殿里,香案下一个大草铺,放着和尚们的铺盖衣服,既没人念经,也没人烧香了。他又感慨地说:“真想不出那样壮观红火的一座寺院,竟被破坏成那模样!当然,那时候也不会想到日后这里会出现这么一座学校,我还会来这里工作,教书育人,和大家共事!”他笑了,说,“真是世事沧桑,几番风雨,几度沉浮,几回春梦!”
张景文说:“李主任刚才说的,正是这块高台子的兴衰历史,也是王集镇的兴衰史,滨淮县的兴衰史,是我们这一代人亲眼所见亲身经历的史实。看看今天的王集小学,今天的王集镇,滨淮县,确实感慨良多!刚才我想了四句小诗,请大家批评批评。”说着,他吟诵道,“王集风物冠长淮,雨过天晴花盛开。古庙沧桑成圣苑,晨钟暮鼓育英才。”
老师们都称赞张景文的诗写得好,说是实情、实景、实感。
吉方良把办公室整理布置完毕,领导交给他的任务已完成大半,余下就是听课学习了。从表情上看,郑国胜、李文清对他还较满意,他稍稍松了一口气。但是,当他想起郑国胜跟他的谈话,又警惕起来,觉得不能这么认识,领导对他的考验绝不是一时一事,而是长期的,甚至是终生的。这次对他的称赞和表扬,是一时的,是学校领导和老师们对他的鼓舞和鞭策,培养和锻炼。
吉方良还想起了父亲常说的一句话“书到用时方恨少”。在学校时他还感觉不到它的深远意义,这时候,他似乎有了进一步认识。他在师范学校学习的知识技能不是太多了,而是太少了,对于做好一个小学教师,还是不够用。当一个合格的小学教师,不仅要会上课,还要会写字,会插图,会说话,会处事为人……真正把这些工作都做好,就像父亲说的,比当一个大学教授还困难。因为一个大学教授也不可能有这么全面的知识技能,但是当小学教师却必须具备。
以前,父亲还跟他说过这样的话:“小书好教,门差难应。”说他教私塾时,除了正常的教学工作,最难应付的是各种礼节应酬。社会上的婚丧嫁娶、贺礼寿祭、迎来送往,都有一定礼数,而且十里不同俗,一个地方有一个地方的风俗习惯。社会上的人来问礼,私塾先生不懂,或者说的礼数不周,书写的东西格式不对,人们就会说他无知,这先生便树不起信誉来,身份也就不会高。父亲常说要“活到老,学到老”。通过这件事,吉方良也认识到他这个淮清师范的高材生却不是一个合格的小学教师,他还要再学习,要掌握更多的知识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