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42章
作品名称:跋涉者 作者:碾子 发布时间:2025-01-06 10:55:06 字数:7423
41.现风波陈姓扬名
洛阳人来到村里,给村里增添新气象,不单修建了远近闻名的陈家大院,让偏远小村顿时生辉,还兴起读书之风。陈家大院书声琅琅,与村里的鸡鸣犬吠混合在一起,乡野之气中渗透着文明之风。洛阳人的田地不单种稻子,还种着五谷杂粮。每到秋天,稻子黄了,高粱红了,荞麦紫了,麦苗绿了,一派乡野景象。村民发现洛阳人喜欢吃五谷杂粮,也学着种杂粮,洛阳人精耕细作,粮食产量高,村民跟着学习耕作。
早春时节,人们早早把水放进田里,耕田插秧。村前有一条小河,河水从低处流去,不能灌溉田地,人们只靠山上的一股小小的泉水浇田。家家户户都要浇田,泉水十分紧张。陈云天的稻田在泉水的上游,黄昏时他把泉水引进自家地里,然后回家。清晨,陈云天到地里看水,地里只有一点水,水被别人截走。陈云天生气,立即堵塞水道,把水引进自家地里。晌午,有人堵塞了陈云天的水道,把水引进自家地里。黄昏,陈云天再去地里看水,水早被别人截走,于是堵塞水道,把水引到自家地里。
村民来到地头,责问陈云天:“为什么堵塞水道?”
陈云天说:“泉水是大伙的,用水有先后之分,我用水在先,你用水在后,我灌足了水你才能灌水。”
堵塞水道的村民是土著,村民说:“泉水是我们祖辈引来的泉水,自然应当我们先灌水。你们坐享其成,还想独占泉水,不合情理。”
两人你一言我一语,互不相让。土著听见地里有争吵声,立即跑来声援。陈云天势单力薄,被土著围在中间,只好一走了之。陈云天回到陈家大院,向人们讲述争吵的情形,正阳人不平,决心跟土著理论。恰好江腾蛟回家,看见陈家大院沸腾,问清缘由,说:“冤仇宜解不宜结,我们不妨修一条水渠,把河里的水引到田里和村里,方便全村人。既然我们来到此地,此地就是我们的家园,应该与土著和睦相处。”
陈家大院的人举族出动挖渠,只用了半个月的时间,就把河水引到田里和村里。许多人家用河水浇地洗菜,村里流水潺潺,人们开心地笑了。
陈家大院整洁,村民无事不来陈家大院,村民依旧住着茅草屋,屋子周围一塌糊涂,随处可以嗅到臭味。村里有个姑娘总喜欢在陈家大院外徘徊,有时往院里瞅几眼,羡慕陈姓人的生活。陈云天的孙子陈天亮与姑娘搭讪,彼此逐渐熟悉,姑娘来得更勤了。陈天亮跟陈家大院的其他人一样,从小读书,认识不少字,尽管在村里种田。姑娘羡慕陈天亮识字,便向陈天亮学认字。有时陈天亮与姑娘在天黑后见面,结果被姑娘的母亲发现,跑到陈家大院大嚷,说陈天亮勾引她家姑娘,让陈姓人要管好自己的子弟。
陈云天得知此事,骂陈天亮没出息,陈天亮依然与姑娘来往。姑娘的父亲发现两人来往频繁,再次找上门来,骂陈姓人不地道,陈家大院的人受辱,埋怨陈天亮不检点。陈天亮难以割舍与姑娘的感情,但迫于陈家人的压力,只好与姑娘断绝往来。姑娘想嫁给陈家大院的人,便跟父母哭闹,父母把姑娘许配给邻村的人。陈天亮郁郁寡欢,为了陈姓人的声誉,只好与姑娘断绝往来。姑娘不愿服从父母的意愿,与陈天亮道别,其后投水自尽。自此,村民与陈家大院的人产生隔阂。
陈家大院有几个大姑娘,相继嫁给邻村的河南人,不屑与村民为亲,村民认为陈家大院的人瞧不起土著。夏天,稻田禾苗正旺,烈日当头,有人堵塞陈家人的水道,地里禾苗干枯。陈家大院的人着急,难免发生争吵。江腾蛟得知消息,心里犯愁。陈家大院的人与村民同吃一股泉水,共用一条河水,如果彼此离心离德,对双方不利。村里有两户像样的人家,其中一户人家看中了陈家大院的姑娘,上门提亲,举族反对。陈长贵力排众议,认为这户人家人性好,值得交往,于是把姑娘许配给这户人家。村民对陈长贵刮目相看,彼此关系得以缓和。
陈家大院日日书声不断,陈长贵的三儿子陈富礼考中举人后又考中贡生,其后参加朝廷的殿试。陈长贵惦念儿子的科考,日日等候消息,陈富礼已在外做小官,两年没有回家。陈长贵跟陈家大院的人议论儿子的科考,希望儿子考中进士,为洛阳人争光。
七月七日,江莲英准备了水果和香表,陈长贵问做什么,江莲英说为三儿子祈福。江莲英在家摆设香案,净手后把水果和古书摆放桌上。
陈长贵说:“拜魁星吗?”
江莲英说:“是,祈求儿子中榜。”
陈长贵说:“管用吗?”
江莲英说:“古人传下来的习惯,自然管用。”
江莲英向魁星拜了几拜,口中默念几句,看着袅袅香烟缓缓向窗外飘去。
七夕之夜,陈家大院的姑娘带着村里的几个姑娘走进院里。村里的姑娘怯生生地迈进门槛,月光洒满院子,院子空旷宁静。陈家姑娘抬来一张桌子,将自制的面品和水果摆在桌上,姑娘们围在桌子周围。
一个姑娘说:“大家对着月亮许愿。”
姑娘们双手合十,对着月亮默诵心中的愿望。有个姑娘问另一个姑娘:“你许了什么愿?”
姑娘羞涩,说:“跟你一样。”
一个姑娘手里拿着几束五彩线,分发给几个姑娘,姑娘脸上荡漾着喜悦。
一个村姑问:“五彩线做什么?”
姑娘说:“一会儿你就明白了。”
姑娘让大伙编制自己心爱的织品,姑娘们拿着各自编好的东西,相互交流。有人编了五彩蝴蝶,有人编了牡丹,有人编了杏子……姑娘们嬉笑着,相互夸奖,交流编织技巧。
村姑看得目瞪口呆,有个村姑怯怯地问:“你们从哪学来的手艺?”
陈家大院的姑娘说:“从娘胎里学来的。”
村姑更是惊奇,把织品拿在手里,看来看去,惊叹不已。
姑娘们欣赏了织品,然后吟诗,你来我往,经久不停。
村姑问:“你们念叨什么?一句都听不懂。”
陈家大院的姑娘笑嘻嘻地说:“我们在吟诗,知道什么是诗吗?”
村姑说:“我只知道土豆丝萝卜丝,哪知道嘴里也有丝,嘴里的诗能当饭吃吗?”
姑娘们笑成一片,其中一个姑娘说:“如果把我们嘴里的‘诗’放在锅里炒一炒,香味扑鼻,比土豆丝萝卜丝好吃多了。”
村姑说:“难怪陈家大院的男人不愿娶村里的姑娘,村里的姑娘真笨,都不知道嘴里的‘诗’能当饭吃。”
姑娘们又笑成一片。姑娘们品尝水果,边吃水果边嬉闹,院里欢声笑语。其后,姑娘们又做儿时的游戏,踢毽子,跳绳,荡秋千。月辉洒在陈家大院,宛若月宫美丽,姑娘们尽情玩耍。
陈长贵到自家的田里看庄稼长势,听见村外传来锣鼓声,纵目远望,看见一队人马走进村里。陈长贵立即跑回村,看见一队人马向陈家大院走去。陈长贵走进院子,看见衙役抬着一块大牌匾,上面写着“进士”二字,陈长贵明白儿子考中了进士,连忙用茶水招待衙役。衙役把牌匾递在陈长贵手里,向他道贺,陈长贵接过牌匾,向衙役叩首。陈家大院立刻沸腾起来。村民知道陈富礼考中进士,跑来陈家大院看热闹,院里熙熙攘攘,人们瞅着巨大的牌匾,热烈议论,与陈长贵家人一起高兴。
陈长贵拿来一些银子,包在一块红布里,送给衙役作酬劳。衙役叩谢,拿着银子高兴地走了。陈长贵把衙役送出大门,回到屋里,看见江莲英瞅着牌匾笑。陈长贵瞅着牌匾,两个金黄的大字闪闪发光,照得他心里亮堂堂的。
陈长贵说:“七月七日拜魁星,果然有效,魁星真灵。”
江莲英说:“我的儿子真争气,为自己争光,也为陈姓人争光。他知道自己考中进士吗?”
陈长贵:“怎能不知?考中进士,朝廷要发榜,儿子一定知道。陈家大院终于出了个进士,这是我家的福气,也是陈家大院的福气。陈家大院几代人刻苦读书,终于出人头地,日后年轻人应该好好读书。”
江莲英说:“陈家大院的人生活艰难,读书是富贵人家的事。如果家里粮满仓米满囤,男人可以成天读书。好在我家有穿有吃,陈富礼才能专心读书。”
陈长贵期待陈富礼的家书,日日在家等待。陈家大院的人经常聚集在陈长贵家,看进士牌匾,谈论人生。陈长贵为了感谢陈姓人的厚爱,也为了激励后人,大摆酒席,招待陈家大院的人,每家给陈长贵送上一份礼,表示祝贺。自然,陈家大院的人少不了唱戏庆贺。
陈长贵接到陈富礼的家书,称朝廷给他下了诏书,让他到广西任官,顺道回家省亲。陈家大院的人高兴,日日谈论陈富礼的前程。陈有财听说陈富礼考中进士,特意回家,给陈长贵送了一份大礼。
陈有财说:“你的三个儿子都有出息,尤其是陈富礼,光宗耀祖,为洛阳人争气。风水先生真有眼光,给洛阳人选了一块宝地,陈富礼登科,兴许日后还有人中举。陈富礼已登仕途,日后勤谨做事,前途无量。”
陈长贵说:“读书是一回事,做官是又一回事。科举考试靠自己努力,做官要靠自己努力,也要靠运气。我家终于突破经商的老路,陈富礼迈进仕途,为陈家开辟了一条新路。一家荣耀算不得荣耀,我盼陈家大院荣耀。”
陈有财说:“既然有人踏出了一条新路,我相信陈家大院后继有人。陈富礼是陈姓人的骄子,我很想见他一面,跟他说几句话。他回来吗?”
陈长贵说:“已经启程了。”
陈富礼骑着一匹大红马走进陈家大院,立刻有人上前为陈富礼牵马,人们簇拥着陈富礼。陈长贵和江莲英听见院里热闹,得知儿子回家,连忙出门,看见陈富礼穿着一身官服,容光焕发。陈富礼向父母叩拜,母亲拉着他的手,把儿子迎进屋里。陈长贵屋里挤满了人,一拨人去,又一拨人来。村民也走进陈家大院,看陈富礼的风光。
陈有财进屋,看见陈富礼身着官服,说:“三侄子给陈家大院添光彩了,此次荣归故里,多住些日子。”
陈富礼说:“朝廷下昭,让我到广西就任,恰好途经汀州,因此回家看望大家。陈家大院的人可好?”
陈有财说:“汀州自然比不上鄱阳县,地处山区,人们生活艰难。这两年略有好转,依旧不如意,但为了生存,只能苟且偷生。不管好赖,洛阳人又有了自己的家园,可以安宁度日。我们不祈求大富大贵,能平安度日就行。你用心为朝廷做事,必当步步高升,博个封妻荫子,是自家的荣耀,也是陈家大院的荣耀,叔父看着你,陈家大院的人看着你。”
陈富礼说:“乌纱帽来之不易,我自然会勤谨做事,不负陈姓人的厚望。”
当初陈富礼考中举人,汀州有个富户羡慕陈富礼的才华,把女儿许配给陈富礼。陈富礼的妻子在家服侍公婆,此次随陈富礼一同前往广西。
42.融乡土江姓亲民
正阳人的生活清苦,而江家大院日日书声不绝,一个正阳老者做教书先生。学堂在院子的东墙角,韵味悠长的读书声飞出墙外,村里飘绕着文明之风。正阳人也希望有人参加科考,踏入仕途,只有江腾蛟的儿子江耀实中举,在外地做小官。江家的学堂声誉高了,邻村有人来江家学堂读书,正阳人欣然接纳。村民子弟大都不读书,自小就帮助家里做事,或打柴,或放牛。江腾蛟很想让村民的孩子读书,以此联络彼此的感情,但村民的孩子大都不愿读书,即便来读书者,也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村民理解正阳人的心意,对江家大院的人敬畏有加。
为了让儿子专心读书,江腾蛟聘了县城的一位先生教书,先生古文根底深厚,尤善指导作文。后来江家大院又有一人考取秀才,正阳人兴起读书热潮。
江腾蛟有两个女儿,大女儿嫁给洛阳人,小女儿江小玉只是豆蔻之年。小女儿和几个姑娘到村里玩,不料与村里的小孩拌嘴,几个姑娘叽叽喳喳,用宁化口音拌嘴。江家大院的人把此事告诉江腾蛟,江腾蛟把小女儿和几个姑娘叫到院中,让她们站成一行,说:“为什么跟村里小孩拌嘴?”
江小玉说:“她们说我们的话难懂,像鸭子呱呱叫,像乌鸦哇哇叫,我们不服气,便用村里的话跟她们辩论。她们说我们是流浪儿,抢了村里的地,抢了河里的水,还想用河南话驯化她们。”
江腾蛟说:“你们不许跟村里的姑娘拌嘴,大伙同住一个村,同吃一泉水,不分彼此。我们的确是流浪儿,先辈从河南流浪到湖口,我们从湖口流浪到宁化。我们没有抢村里的地,地是我们用钱买来的,河水是我们用双手引来的。我们教村里的孩子读书,让他们开阔眼界,我们不是坏人,是好人。我们的话是河南话,是祖宗传下来的话,无论走到哪里,都不能改变乡音,这是先辈传下来的规矩。你们记住,无论走到哪里,不能丢掉乡音。”
江小玉说:“人家听不懂我们的话,不跟我们说话,太孤单。”
江腾蛟被女儿所难,一时无语。江腾蛟把孩子的话告诉江家大院的人,于是聚族议事。江腾蛟跟年长的人忆起先辈的遗言,先辈让晚辈继承乡音,称乡音是江家大院人的根。先辈背井离乡,逃到几千里远外的地方,但心里惦念家乡。如果晚辈丢掉乡音,就丢掉了自己的根,把家乡忘得一干二净,河南人就成了无根的草。先辈希望晚辈牢记家乡,这是先辈的一份心愿。
江耀华说:“江家大院的人总要跟村民打交道,如果不讲宁化话,彼此难以交流。我建议正阳人踏进江家大院,就得讲河南话,老少概不例外。与外人交往,随乡就俗,否则难与村民相处。”
大伙认为江耀华的话有理,于是立下一条规矩,江家大院只有乡音。江腾蛟向大家宣布了这条规矩,年长的人欣慰,孩子们欢呼。
江腾蛟仔细思考,单有这条规矩不行,必须还有别的规矩。社会复杂,晚辈要在社会上立足,必须树立规矩,没有规矩难成方圆。江腾蛟跟教书先生探讨规矩,先生说:“中原是礼仪之土,历来重视道德礼仪教导,因此中原民风淳厚,人才辈出。中国古代文化深厚,早期百花齐放,后来独尊儒术,当把儒家的思想作为正阳人立身的根本。儒家讲究忠孝节义,仁义礼智信,当就此树立几条规矩,让晚辈刻苦修炼,日后必当受用无穷。社会潮流不断变化,立身是根本,根不深,树难高;本不正,苗难壮。”
江腾蛟认为先生的话有理,结合先辈的遗训,让先生立了几条规矩,然后请族人商讨定型。江腾蛟把族人叫到祖庙前,向族人宣读规矩,然后让族人面对先辈,承诺遵守族规,按照族规要求自己。
江腾蛟回到家,妻子吴爱华说:“光给男人立规矩不行,也应给女人立规矩,尤其是姑娘,要让她们勤于家务,会女红,懂得如何孝敬公婆,如何相夫教子。从江家大院出去的姑娘,要让世人夸奖,要为江家大院争光。”
江小玉说:“规矩太多,我们如何做人?”
江腾蛟说:“如果没有规矩,各行其是,男人不像男人,女人不像女人,会遭人耻笑,规矩育人。”
江腾蛟去请教教书先生,先生说:“儒家提倡三从四德,三从者,未嫁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四德者,妇德、妇言、妇容、妇功。江家当以三从四德教导女子。”
江腾蛟说:“我让各家各户认真教训,你在学堂也教导她们,让她们自小懂得为妇之道。”
先生应诺,江腾蛟心里踏实。江腾蛟赶回宁化城照料生意,吴爱华在家织布。正阳人来到村里,江腾蛟设计了纺花机和织布机样式,请木匠依样制作,然后把纺花机和织布机分发给各家各户。村民衣衫褴褛,夏天赤脚光身子,只穿一件遮羞短裤,冬天穿薄衣草鞋,看见正阳人穿戴整齐,十分羡慕。江腾蛟让儿子从湖口买来棉籽,正阳人在地里种植棉花。秋后,地里的棉花绽放,雪团般白净,村民看着惊奇。正阳人榨去棉籽,纺花织布,日夜机声不断。吴爱华从奶奶那里学会纺花织布,日日在家纺花织布。吴爱华把一匹白布送给村里的一个女人,女人感激不尽,来江腾蛟家见识织布。吴爱华坐在织布机前,梭子在手中飞来飞去,身子随着织布机微微起伏,极有韵律。村妇看得入迷,称赞正阳人心灵手巧。
村妇回家,叫木匠制作了纺花机和织布机,也学着纺花织布。中秋节,村妇给吴爱华抱来一坛米酒,说:“今天过节,你们尝尝我做的米酒。”
江腾蛟通常从宁化城买酒喝,闻见酒香,连忙抱过酒坛,说:“谁教你酿酒?”
村妇说:“酿酒是祖先传下来的手艺,村里只有我家会酿酒,你尝尝米酒的滋味。”
江腾蛟打开酒坛,酒香扑鼻,用小勺舀了一点,入口品味,味道甘醇,连声说:“好酒!好酒!”
吴爱华也尝了一口,说:“好酒!你教我酿酒,可以吗?”
村妇说:“这有何难?你准备两升糯米,我教你酿酒。”
吴爱华舀了两升糯米,村妇让她把米泡进水里,晚上来帮她蒸米,蒸熟后放在坛里发酵,几天后屋里弥漫着微微酒香。村妇来家,闻见酒香,说:“酒做好了,过滤后就可以喝。”
江腾蛟的女人打开酒坛,酒香扑鼻,尝了一口,味道鲜美,说:“好酒!你是个巧女人。”
自此,两家关系友好,经常互赠礼物。吴爱华把制作米酒的方法传授给江家大院的女人,女人学会了制作米酒,每逢节日,江家大院酒香飘逸。村民也学着酿造米酒。
江小玉到了许配年龄,在宁化城做生意的两个哥哥建议将妹妹嫁到宁化城,认为城里比乡下好,江腾蛟却想让江小玉嫁到乡下。江小玉活泼伶俐,是江腾蛟的掌上明珠。邻村有户像样的人家上门提亲,江腾蛟征求女儿的意见。
江小玉说:“爹偏心眼,把姐姐嫁给城里人,却要我嫁给乡下人。虽说我生在村里,长在村里,可我喜欢宁化城,城里比乡下强多了。哥哥在城里做生意,我嫁给城里人不会吃亏,我要嫁城里人。”
江腾蛟说:“城里和乡下都有富人和穷人,城里的人未必比乡下人富裕。这户人家是当地的富户,吃穿不愁,我带你去看一眼,了解他家的情况,然后再做决定。”
江小玉觉得父亲的话有道理,于是父母陪着她去邻村相亲。两村相距十余里,三人和媒人走进富户的大门,看见一溜四五间瓦房,比普通人家的茅草房强许多。小伙子的父母尚年轻,屋里的陈设很简单。双方父母介绍各自的子女,江小玉发现小伙子身材高大,眉清目秀,心里暗暗喜欢。小伙子看见江小玉两眼灵动,看起来聪明伶俐。虽说此家是富户,其实只有几十亩土地和几间房屋,并没有太多财产。
媒人说:“这户人家是村里最富的人家,土地几十亩,牛羊成群,粮食满囤,金银堆满箱子。如此好的人家,打着灯笼都找不到。”
三人到村里走了一遭,发现村子并不大,四周皆山,山清水秀。
媒人说:“这户人家如何?”
吴爱华说:“这家算当地富户,其实家产并不丰厚,只是小伙子像样。”
媒人说:“你们回家商量一下,过两天给我回话。”
三人回到家里,江腾蛟问江小玉:“这户人家如何?”
江小玉说:“人家有多少银子,不会摆在桌上,哪知道穷富?小伙子倒有几分人样。我们不妨要一份厚礼,看他家到底有多少财产。”
江腾蛟说:“行。”
江腾蛟托媒人要一份丰厚彩礼,对方居然满口应承,江腾蛟和吴爱华估计这户人家家底不错,江小玉微笑点头。江腾蛟少不了给女儿陪一份厚礼,以显示自己的富贵。
春节,江家大院张灯结彩,家家户户门上贴着鲜红的对联。村里识字的人不多,只好求江家大院的人写对联,少不得拿点东西给写对联的人。江家大院的人穿着崭新的衣服,喜气洋洋,村民有的穿着新衣,有的依旧穿着旧衣。江腾蛟在村里走了一遭,了解各家各户的情况,感叹村民穷困。江家大院鞭炮声声,米酒飘香,饺子满盘。每年春节,江家大院的人都要扭秧歌,有人敲锣鼓,有人穿着各色衣服尽情歌舞。村民听见江家大院锣鼓喧天,纷纷跑来看秧歌。有爱热闹的村民也进场扭秧歌。两户比较富裕的人家特意给江家大院送来几坛米酒,表示庆贺,江腾蛟让送酒的人坐在凳子上观看秧歌。夜里,江家大院再次响起锣鼓,村民听见锣鼓声,急忙跑进院子。这时锣鼓声换成了丝竹声,二胡、板胡、笛子、笙箫齐鸣,声声入耳。器乐手旁边摆着一张桌子,上面摆着各种动物模样的面制品,还有几盘水果,香烟缭绕。正阳人边唱边演,人们看得入神。当地也有戏剧,但村民不会唱戏,因此欣赏正阳人的戏剧。河南梆子声调高亢,飞出江家大院,在村里缭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