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欢迎您! 用户笔名:密码: 【注册】
江山文学网  
【江山书城】 【有声文学】 【江山游戏】 【充值兑换】 【江山社团】 【我的江山】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首页>长篇频道>人生百态>留 守>第五章:三、四节

第五章:三、四节

作品名称:留 守      作者:孤独的夜曲      发布时间:2024-08-16 06:54:15      字数:3965

  三
  老兄弟见面不免有些激动。当岁月老去两鬓斑白,李大海眼里的兄弟依然还是姜蓉背上的婴儿。后柳塘畔为了保护李娟姐妹俩和小伙伴打架的少年。多少往事浮现,说不尽的别离之思,一切都化作杯中的忘忧之物。
  话说当年李栓柱的父母婚后养不住孩子,怀上了不是夭折就是流产。李大海七八岁时丧父母亲改嫁,为了不让李家断了香火,二叔李新刚强烈要求大嫂留下大海延续老李家的香火。
  日本鬼子进犯中国南京沦陷,年幼的姜蓉随一批逃难的人群,逃过长江来到了老李家,被好心的李新刚收留。因为年龄和李大海相差不大,李新刚便收了姜蓉当作大海的童养媳。
  或许是李新刚的善良感动了送子观音,次年妻子王氏便生下了一男孩,取名为栓柱。意思能把孩子拴住不再夭折。
  家里添人进口日子过得并不轻松,两口子白天下地干活,就让姜蓉在家带孩子,八岁的姜蓉也就成了李栓柱的贴身侍卫。
  两年后,王氏又相继生下一男一女,因为医疗条件有限,男孩还是夭折了,女孩成活,取名李小翠。李栓柱和小翠都有姜蓉带大。
  姜蓉十六岁和李大海圆房成亲,相继生下了大女儿李岚,二女儿李娟。李栓柱又成了俩侄女的保镖。所以李栓柱兄妹俩和李大海,姜蓉的感情非常深厚,
  解放后,随着国家的移民政策,李新刚带着王氏和孩子们迁徙去了江南,留下李大海一家镇守老宅。几十年过去了,李栓柱和李小翠也在江南各自成了家,而李新刚王氏却客死他乡再也没有回来。
  五八年大饥荒,瘦弱的李岚因为饥饿,永远的躺在了大柳塘的边上,李娟却捡回来一条命。
  六十年代中期,姜蓉又相继生了李嘉怡和李嘉祥两个儿子。
  随着时间的迁移,李大海和姜蓉渐渐老了。大儿子李嘉怡高中毕业后去了临县自谋职业,在临县成了家。
  眼看着家徒四壁的穷日子,小儿子嘉祥已经老大不小了说不上媳妇。李大海急了,在一次书信中,他向二弟李栓柱提及此事,说这是他的一块心病。让二弟看看江南有没有合适的女孩,帮着物色一个。
  李栓柱的妻子柳桂英听了这话,一直放在心里,在一次去江村帮人采茶,茶山上看上了江村的文玉,便托人去说媒,没成想一说居然就成了,可把李栓柱夫妻俩乐坏了。
  当时柳桂英应允着:如果文玉不愿去江北可以留在她家,她把老房子让给文玉。
  文玉的父母年事已高,眼看着自己已经八十岁了,小女儿文玉还没婚配,心里也是着急。见了李嘉祥的照片,那是打心眼里欢喜。再听柳桂英说愿意把老宅送给李嘉祥居住,那还有什么不愿意的。
  文玉心想,只是答应了相处一段时间,如果将来成了亲就不会留在江南。
  柳桂英尊重文玉的选择,之前不了解文玉,经过一段时间的接触,她发现文玉这孩子有自己的头脑,做事不含糊,柳桂英越发的喜欢这个女孩。于是,便让丈夫写信给大哥,让侄子嘉祥来相亲。嘉祥来了之后,文玉的父母看见嘉祥的人比照片要好看八倍,而且李嘉祥个性厚道手脚勤快,更得老爷子看重。文玉和李嘉祥俩人也相互看对了眼,就这样促成了这门亲事,一年后文玉跟随嘉祥来到了江北。李栓柱夫妻俩,一来是为大哥了却一桩心事,二来也为撑起老家这座门楼而作努力。
  然而,路程虽远却阻不断浓浓的乡情,乡情像一根长长的无形线,紧紧拴着游子的心结。
  李栓柱带着妻子柳桂英,回到了阔别四十年的故乡。正应了那句“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李栓柱看着老家的变化,可谓叹为观止。看着大哥大嫂满头白发更是唏嘘不已。
  李大海陪着兄弟和弟媳妇,在村庄四处走走,李栓柱一边向妻子介绍往日的情景,一边叹息如今的变化。
  昔日玩耍打架的小伙伴看见他,认了半天才认出是李栓柱。那份惊喜可是不言而喻,又是一同回忆当年的打架场面怎样的壮观。过去的小伙伴如今都成了白头翁。
  文玉一天三顿,是以接待上宾的规格来做。吃完早餐,瓜子,花生茶碟盒摆在八仙桌上。偶尔会有二叔昔日的玩伴来访,端茶倒水,接待客人自然是少不了。!
  嘉祥陪同玩了几天,过了元宵二婶坚持要返程,二叔想去看看侄女李娟,反正就是玩,也不在乎几天时间。于是嘉祥也准备随二叔去省城,然后从省城坐火车北上。
  出发前一天的下午,井台边柳桂英对文玉说:“玉儿,有空也回去看看,爹娘不在了,还有哥哥姐姐。”
  文玉:“婶,我有机会会回去的,只是家里老人岁数大了离不开身。”
  柳桂英:“我就知道你是个孝顺的孩子!老人嘴碎说得对的咱就听,说得不对你也别计较她,也别委屈了自己。”
  文玉:“婶,您放心吧!您侄女还拎得清,不会计较他们的!我爸人厚道老实,心眼也好。我妈就是刀子嘴豆腐心,我不会计较的。”
  来老家这几天,大嫂姜蓉没少说文玉的不是。然而从文玉对公婆的言行举止中,和待人接物上看出,文玉不像大嫂说的一无是处。柳桂英心里还是挺欣慰的,
  入夜,文玉靠在嘉祥的胸前,听着有力的心跳。淡淡地说:“年就这样过去了,你明天一走又将是一年。我就这样为你守着这个家,我怎么感觉越来越孤单了!”
  “玉,”嘉祥亲吻着妻子的秀发,“委屈你了,我妈就那样,你别计较,你对老人怎样,我们心里都有数!”
  嘉祥低头看了看怀里的妻子:“等把债还清了,我们也买个电视机,有了电视机他们就不会乱跑乱说了。”
  文玉抬头看了一眼嘉祥,笑笑说:“我才不怕她乱说呢!只要你不乱想,我受点委屈都值得。你们走后我也该干自己的活了。”
  “玉,干活也要量力而行,干不动的就请人,别硬撑,懂吗?”嘉祥心疼的说。
  文玉抿嘴一笑,说道:“我说的活是幼儿园的事,跟你说过我和刘芳合伙开幼儿园的事!”
  嘉祥说道:“一心不能二用,你想开幼儿园,田就别种了,给别人种,这样你就可以一心一意地去做你自己想做的事。”
  文玉说:“再看吧,如果管不过来就会舍弃一个。”
  “睡吧!”嘉祥抚摸着文玉的秀发,转过身关灯躺下了,将妻子揽入怀中……。
  
  四
  麻雀飞了,乌龟跑了了,螃蟹爬了,只有鸭蛋们滚不掉。该走的都走了,一切又恢复了常态。
  
  文玉用大红纸写了一张招生通告:
  通告
  各位村民朋友们!大家好!
  老李村幼儿园就要开学了,欢迎4-6岁的小朋友前来报名,即日起三天内报名,周一正式入园。幼儿园开学第一学期学费从优。望大家互相转告。
  地址老李家村西头!
  联系人:刘芳,文玉
  
  通告贴出去的当天,就有家长带着孩子来报名。前后几个村的村民也当成茶余饭后新闻互相转告,
  现在农村的现象是,年轻人出远门做生意或者打工,留下来的都是爷爷奶奶在家带着孙子孙女。而农村真正忙的时候是四月之后,平时爷爷奶奶不带孙子又去干嘛呢!有些家长是想到农忙的时候再送孩子来,学费是不是应该少花点钱,便前来询问:如果现在不报名,到农忙时候再来,学费怎么算?
  刘芳看了一眼文玉,还真没想过这个问题。农村的家长并不懂幼儿教育的真正目的,他们只想着到干农活的时候,孩子有个人看着放心一点。
  文玉答道:“农忙时节送来也可以,不过学费加半,比如现在是优惠时期,一个名额收费二百,农忙时送来就是三百。”
  家长有些不理解,农忙时送来等于幼儿园要少带两个月的时间,为啥学费不少反而加半呢?
  文玉解释道:“幼儿入园有个适应期,当我们两个月后,对幼儿教学方面基本步入正轨,突然再收新生未免会对其他孩子和教学方面有影响,我们只会投入更多的精力来训练新生,所以农忙收进来的新生学费加半。”
  听了这样的解释,那些想投机取巧的家长,也只好现在报名了。
  对于幼儿教育刘芳是个大白,她还不懂该怎么去掌握步骤,一切都听从文玉的。
  三天的时间只报了十几名幼儿,文玉以年龄段分班,不满五周岁的作一个班,五周岁以上的作一个班。
  报名结束后,文玉需要去购买书籍,玩具和一些幼儿入园后的用品,比如小手绢,茶杯等等。
  刘芳认为十几个孩子,有几个杯子和几条手绢就够用了。
  文玉告诉她孩子的抵抗力弱,他们的用具必须是专人专用,特别是喝水的茶杯和擦手的手绢,都需要标注名字,不能混合在一起。茶杯和手绢必须每天清洗,玩具每周也必须做一次消毒。要做到卫生安全。
  文玉白天忙幼儿园,晚上培训刘芳,一段时间后刘芳也慢慢上手了。
  其实村子里还是有不少孩子的,只是有些家长还在看,看幼儿园的教学问题,看孩子们身上反应出来的效果。
  一个月后,十几名孩子都有了明显的改观,以前开口就爱骂人的宝宝,现在变得有礼貌了,大一点儿孩子会唱儿歌,还会给大人讲故事。
  明显的变化打消了其他家长的顾虑,就这样陆陆续续又有不少孩子的加入。
  文玉不打算收农忙班,一来对孩子有影响,二来也杜绝了一些家长投机取巧的想法。
  一个学期下来,收入和支出成负比例,支出比收入多。文玉告诉刘芳,别气妥,后面会越来越好的,第一学期需要制家当,第二学期支出就不会这么多了。
  初春,文玉利用周日和早晚的时间,把棉田的豌豆苗收上来,拿到镇上去卖,一田豌豆苗竟然买了好几百块钱呢。
  好在两个人管理幼儿园,刘芳早早去上班,文玉早晨八点半之前到就行,幼儿入园时间是八点,早春时候农村都不忙,孩子来的比较迟。刘芳能照应过来。
  豌豆苗卖完了,文玉换刘芳去种蘑菇,刘芳没成家之前,在娘家就是种蘑菇的能手。她们把想做的事都安排在日程之内。
  种蘑菇也是技术活,好在刘芳家的人手多,公公,婆婆,爱人,小叔子,小姑子都是劳动力,刘芳只需要把好技术关就可以了。
  第一批蘑菇种下去,等到快出菇的时候接着再种第二批。依次类推一年到头就会有源源不断的蘑菇出产。前面出完菇的菌棒,还可以用来制作下田的肥料。
  说句心里话,十几个孩子文玉一个人带完全不是问题。想当年在娘家集体幼儿园时,三十多孩子也是她一个人带。农村孩子皮实没有娇生惯养的,老师面前没有不乖的孩子。多年的幼教经验,让文玉变成了孩子王。
  然而,因为没挣到钱,又把自己绑在了幼儿园里,家里的矛盾是愈演愈烈。姜蓉不愿意再带孙子,认为文玉是不务正业,见人就说文玉是懒女人。也有一些多事的人,会把姜蓉的话添油加醋的告诉文玉,文玉不予理睬,也不去理论,她更打算夏收后把田地让别人种,自己一心一意的管理幼儿园。
  她不信村里还有那么多的孩子,就不来上幼儿园。她不但要把本村的孩子收进来,还要把周边村子里的孩子都收进来。
  不过,理想总是大于现实……
发表评论 查看评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