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欢迎您! 用户笔名:密码: 【注册】
江山文学网  
【江山书城】 【有声文学】 【江山游戏】 【充值兑换】 【江山社团】 【我的江山】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首页>长篇频道>人生百态>难忘的岁月>第十章,电影院奇遇

第十章,电影院奇遇

作品名称:难忘的岁月      作者:于蓝      发布时间:2023-12-05 08:29:11      字数:3505

  总也见不到钱的村里人,多少都下来点钱,在生产队里上班的几个与潘华一般大的姑娘,都要到城里买点自己喜欢的东西。这也是家里大人的主意,目的是为了鼓励姑娘们来年干活的积极性。
  潘华进城,她妹妹二丫说什么也要跟着,头几天就哭哭闹闹的。在父母的劝说下,本来总嫌二丫赘脚的潘华,虽然一百个的不愿意,但,最后还是答应了。
  那时,农村有句谚语“庄稼一枝花,全靠粪当家”。那个年代还没有农药和化肥,地里上的全是农家肥,无论是蔬菜和粮食与现在的不一样味。一揭锅,一股自然的清香味扑鼻子,色正皮薄的西红柿,咬一口酸甜。
  沈阳市郊区的生产队,在市里都设有粪堆场。那时市里人普遍住的都是小平房,烧的都是煤炭。烧煤下来的炉灰渣子掺上大粪是非常好的肥料,生产队里成年有人有车在市里掏便所、拉炉灰。近郊的生产队成年有人在粪堆场干活。
  因生产队车少,一到农活忙完,大队提出歇人歇马不歇车的从市里往回运粪。为了多出活,人与牲口两班倒。
  因有车经常去市里,想进城的人们,都愿意坐马车搭个脚。一,是为了省点路费,二,当天能往回返。潘华等几个大姑娘坐老谭大叔的车,主要是为了省点路费钱。
  管粪堆场的是潘华的二大伯,这趟来市里不用住亲戚家,在二大伯这住就行。
  记得那天是五个与潘华一般大的姑娘,再加上二丫,一共六个人搭老谭大叔的车一起进的城。那年的冬天特别的冷,后半夜两点钟时,姑娘们坐着老谭大叔赶的马车启程。赶马车的老谭大叔,通身穿着赶大车人普遍的“行头”:大羊皮袄,带着大狗皮帽子,脖子上围着用一块大蓝布做的大手巾。那个年代,这个地区的男性农民,除了夏天,其余季节都围块大蓝布手巾,即防寒,又遮灰尘。为了不往身子里灌风,老谭大叔的腰间,也像老李三叔一样,扎着一条细麻绳。脚上穿着装满用玉米皮撕成碎条条的大胶皮鞋。赶马车的怕冻脚,都是明明穿四十号鞋,就得买四三,四四大号鞋穿,为了能多装玉米皮来抗冻。身材细高长的像线黄瓜似的老谭大叔,穿双大号鞋,好像要上山抓猴一样,样子很是搞笑!
  就是这身打扮的老谭大叔,上道不多功夫,狗皮帽子上,大手巾上,眉毛,眼睫毛全是白霜,很像油画上那些成仙得道的白胡子老头。
  天漆黑,一会坐车,一会冻得下地小跑的老谭大叔,嘴里哈出白白的热气,像个小烟筒,一股一股的往外冒,又逐渐的随风而去,消失在漆黑的夜幕中。
  坐在车里的姑娘们看得清清楚楚。可坐在车箱子里的几个姑娘,也不知是进城乐的,还是年轻火力旺,虽然头上几乎全是白霜,手脚冻得像被猫咬,可一点冷的感觉也看不出来,一路上欢声笑语。当老谭大叔也像老李三叔那样让她们唱歌时,她们就一首接一首地唱:什么学习雷锋好榜样,一条大河波浪宽,革命人永远是年轻,一座座青山等歌,当时的流行歌曲被这几个姑娘翻来覆去地唱。
  那次潘华并没有给自己买什么东西,她把母亲给拿的钱给二丫买套衣服后,剩余的钱给家里买台钻石牌缝纫机。她看到母亲一针一针的做针线活太费劲了!
  潘华母亲是七八个孩子的妈妈,那个年代,无论是穿鞋还是穿衣服,都是母亲用手针去做。那时张庄村,还没有电灯。白天母亲洗衣做饭喂猪养鸡,一大堆的活。一大家子人的穿穿戴戴缝缝补补,大部分时间,都利用晚上来做。
  晚上点的是煤油灯,那时没有别的来钱道,生产队一年一分红。分红时也下不来钱,扣掉分的柴火钱,分的口粮钱,七扣八扣的,几乎家家还都亏生产队的钱。所谓的分红,也就是公布一下一年的往来账目,根本没有红可分。买点灯的煤油,买油盐酱醋等日常开销,用的都是家里养的那几只鸡下的蛋,到供销社卖了,用来解决日常开销。养猪卖钱就是给孩子交学费,走人情理往,添点穿戴什么的,办点家里的大事。
  忙了一整天的潘华母亲,到了晚上,腿上晃着最小的孩子,在煤油灯不是补衣服,就是纳鞋底、齐鞋帮,一忙就是大半夜。
  给潘华买东西的钱,潘华买台缝纫机,她母亲虽然高兴,但心里很难受。一般大的小姑娘,都带上表穿上新衣服了,女儿却这样懂事。潘华的母亲对潘华说:“明年再分下来钱,什么都不干,我进城去给你买表、买衣服。人家都有,俺们差啥呀?”说这句话时,潘华的母亲眼圈都红了。
  买台缝纫机,减轻了母亲的负担,潘华自己却挨累了。缝纫机买回来,潘华第一个学会了做缝纫活。做衣服,补衣服,砸鞋帮,都是潘华的活。不光是家里活,左邻右舍、三亲六故,有活都往这送。潘华从生产队下班,嘴还嚼着饭呢就开始忙,给外边人忙的代价,就是,给她们做完活,留下一梭子线,让自家做活不用花钱买线。在那个年代,这就感觉很合适了。
  那次进城,潘华还遇见了一件事,就是坐在电影院里看电影。坐在电影院里看电影,在那个年代,对于农村女孩子来说,那可是高级享受。往往都是两个刚处对象的年轻人,到市里买东西,男方要请女方下顿馆子,看场电影。可这回这个建议是其中一个叫香的姑娘提出来的。香说:“俺们好容易进一趟城里,怎地也得去看一场电影啊!”
  老谭大叔接过香的话说:“你还愁看电影吗?往后搞对象了,让对象请你看电影。坐在电影院里看电影,那才叫享受呢!现在去看电影,你们能舍得花这个钱吗?”
  实际上,老谭大叔自己也没有进过电影院看电影,电影院里的场景,他也是听别人说的,他这是故意添油加醋地在这几个姑娘面前装大,也是有意的在“杠”这几个姑娘。
  从来都是七个不服,八个不忿的小香,听老谭大叔这么一“杠”,精神头上来了,对老谭大叔说:“我才不等他领我看电影呢,我自己能赚钱,有什么舍不得的。要不咱们嘎东,俺们要去看电影,你得给俺们每个人买串冰棍吃。”
  老谭大叔爽快地答应了。
  小香问姑娘们:“俺们敢与老谭大叔嘎东不?”
  姑娘们齐声回答:“敢!”
  实际上,那时的电影票就几毛钱一张,一根冰棍才五分钱。但姑娘们从来都没吃过。虽然,姑娘们赢了老谭大叔的冰棍,可正是那次看电影,让潘华经历了一场刻骨铭心的爱,给潘华留下了终身难忘的回忆……
  事情是这样的,看电影时,潘华的左侧,坐着一个穿蓝色中山装的年轻小伙,从兜里掏东西时,把一张一元钱的票掉在地上了,被潘华看到了,潘华捡起来还给了他。
  那个年代,一元钱可不是小数目,最大的票,才十元钱,可很少有人见过。那时带鱼才三四毛钱一斤,猪肉七八毛钱一斤。小伙说声谢谢以后,他一边看电影,一边时不时地斜眼瞅潘华。
  潘华是几个小姑娘里最漂亮的一个,长长的脖颈,又粗又黑的两条大辫子,椭圆的脸型,眉毛又弯又长,两只水灵灵的眼睛,又黑又亮;鼻子很挺,嘴很小,鲜红的嘴唇,上翘下翻,洁白整齐的牙齿;小嘴一笑俩浅浅的小酒窝,看上去非常喜庆,很有亲和力。
  “姐,我要上便所。”《青春之歌》电影正看在兴头上的潘华,二丫喊她要上便所。
  “好,跟姐出去。”
  潘华拽着二丫出去上便所,一边往出走,一边回头看银幕。银幕上美丽动人的林道静,冲破世俗观念,不嫁权贵富豪,与北大学子余永泽自由恋爱结婚的故事情节,深深的打动着潘华……
  在去便所回来的路上,潘华遇到了坐在自己旁边看电影的那个小伙子。只见那个小伙把潘华拦住了,有些腼腆地说:“能与你交个朋友吗?”好像费了很大的劲,说完,脸涨得通红。
  一点准备都没有的潘华,先是一愣,后对那个小伙说:“我们一点都不认识,怎么做朋友啊?”
  那个小伙:“这不就认识了吗?”
  潘华:“我家是农村的,你不介意吗?”那个小伙,比刚开始说话时强多了,他说:“农村有什么不好啊?我的爷爷奶奶都是农民。我家原来也是农村的。”
  “可我对你一点都不了解呀?”潘华对那个小伙说。
  “交往后,慢慢不就了解了嘛。”那个小伙固执地说。
  二丫接过话茬,天真地问:“不行,你是坏人咋整啊?”
  那个小伙说:“坏人就不同意呗。”
  听了二丫的话,那个小伙笑了笑对潘华说:“这样吧,你把你家地址告诉我一下,一会我把我家地址写给你,我们可以先用信件来往。”
  “你别跟着捣乱。”潘华拽了一把二丫的衣服后,对二丫说。
  虽然一脸的怀疑,但还是情不自禁地把自己的地址告诉了对方后,潘华才仔细地打量了一下那个小伙。
  小伙有一米七三的身材,体型偏瘦,黄白镜子脸,薄眼皮,细眼睛,不丑不俊,文质彬彬,但,样子可亲。特别是小伙子中山装上衣的左侧衣兜里别着一管钢笔,这让潘华不得不另眼相看。
  在那个年代,无论多大年龄的人,要是上衣口袋里别管钢笔,这象征着这个人不一般,有文化,爱学习,是个有教养的人,再不就是个干部。因为,那个年代有文化人不多,正在建设时期的新中国,非常需要文化人才,让有文化的人非常受人尊敬。
  那个小伙从上衣左侧兜里,拽出钢笔,在一个小本上记下了潘华的地址和姓名,并从小本子里撕下一页纸,把自己的地址和姓名写在上面后,递给潘华。
  临回家时,潘华一再叮咛二丫:“与谁都不许说,一旦你要是说出去,下次再进城就不带你了。”
  为了堵住二丫的嘴,潘华还给二丫买了两块她最爱吃的芝麻糖。二丫嚼着芝麻糖,嘴里嗯嗯的答应着。
  
  
发表评论 查看评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