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欢迎您! 用户笔名:密码: 【注册】
江山文学网  
【江山书城】 【有声文学】 【江山游戏】 【充值兑换】 【江山社团】 【我的江山】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首页>长篇频道>人生百态>砥砺人生>第三章 百炼成钢(五)

第三章 百炼成钢(五)

作品名称:砥砺人生      作者:纪昀清      发布时间:2023-10-11 08:01:28      字数:5156

  20.机站礼赞
  1979年,青化机站是青化人民政府的直属企业单位,早年又叫青化拖拉机站。
  1958年掀起的农业生产“大跃进”运动和1963年掀起的农业学大寨运动,为的都是提高粮食产量,让广大人民群众吃饱肚子。期间,农民大规模地平整土地,深翻土地,为的就是稳产高产。那时,农村就慢慢的有了拖拉机,农民一见用拖拉机耕地,又深又快,个个喜上眉梢。从此也慢慢地淘汰了用牛马犁地的落后局面。
  随着农业机械化的不断普及,青化农机站又改名叫青化农业机械修配厂。1985年,借着改革开放政策的大好时机,农民的经济也发展起来了。青化机站也为了多种经营,对外加工,本着多方盈利的原则,决定增修一座600平方米的翻沙车间。
  这就为任顺生提供了绝佳的就业机会。
  当时请李廷瑞修建房屋,而由任顺生负责承包门窗。
  任顺生和搭档孙春夫收拾场地,准备做好一切加工门窗的准备。当时任顺生吃住都在机站。机站不到三十名人员,任顺生和每个同志都很熟悉,关系都很融洽,特别是任顺生打心眼里喜爱这些人,也很崇拜他们。因为他们年龄相仿,个个干净卫生,谈吐文明,见人客气,态度和蔼。干起活来,各司其职,各负其责,一个个坚守岗位,兢兢业业;下班休息时,有说有笑,男女平等。这种文明和谐的集体生活,任顺生从刚一开始到机站来,通过工作人员的一言一行,早就察觉了出来,当时就让任顺生羡慕不已。
  任顺生之所以对这种生活十分渴慕,纯粹是“刚出生的娃娃——没见过世面”。这也难怪,任顺生自从初中刚一毕业,就在农业社待了十多年,和生产队的老老少少黑明白夜地呆在一起,泥里来,水里去,不是锄草,就是挖地。一年两料,不是夏天割小麦,就是秋天掰玉米,除了劳动,还是劳动,每天十分工,日日如此,也没有个什么技术含量。你想一个青年人就这样呆在农业社,一呆就是十多年时间,那该是多么地无聊,多么地难熬,多么地难受啊,真是让人越想越发疯。因为他同样是个人,社会这么大,人家家庭成份好的人,有教书的,有当兵的,还有在城里工作的,唯独他却因老父亲是敌伪军官而致使整个家被确定为“地主家庭”成分,从而使之丧失了一切晋升资格和前途,更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因此,一看到机站团结友爱、人人平等的和谐氛围,怎能不让他大为感慨和羡慕呢?
  经过朝夕相处,在机站同志们的关心爱护和耳濡目染下,更激发了任顺生乐观向上、热爱生活的勇气和爱岗敬业、顽强拼搏的精神。
  于是他情不自禁作诗一首,予以礼赞:
  书记李效忠,
  沉着稳重、领导有方;
  会计赵波,
  一丝不苟、公正廉洁;
  采购员任景财,
  足智多谋、别具一格;
  科长李宗友,
  呼群保义、团结群众;
  保管安希鹏,
  严管材料、滴水不漏;
  模型工李行忠,
  技艺超群、独一无二;
  车工雷英,
  为人忠厚、急公好义;
  采购员任隋友,
  谨小慎微、一丝不苟;
  车工安槐芳,
  安分守己、踏实沉稳;
  还有五个女同志,
  严肃活泼、各有风采,
  杂物车工是一流;
  其他同志,
  亦各有千秋、风采依旧。
  由此不难看出,青化机站对他的影响可谓刻骨铭心。
  就在如此精英荟萃的环境下,任顺生和搭档孙春夫勤勤恳恳地在机站干了两年之久,才将承接的门窗活儿做完。最终,他用自己的精湛技艺,赢得了机站全体人员的尊重和交口称赞。这也为他之后加入青化木器厂奠定了坚实基础。
  
  21.受临危受命
  1980年,正值改革开放的初期,国家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分田到户政策逐渐推行,农民只要不违法乱纪,除了作务自己那点田地外,其它时间,只要是能挣钱的事,尽管放开手脚大胆干。
  为了响应国家号召,以青化一队工头李廷瑞为首,先组织了不到十人的木工匠人,创办了一个小型木器厂,专门承接对外加工,包括机关单位基建用的内外口门窗或家具等。由于活多,后来增加到十余人。内设厂长、设计员、采购员等组织机构。
  当时,农村分田到户后,农业社也取消了出勤天数的限制,农民可以自由支配自己的时间,自由安排自己的事情或活动。在当时的情况下,年富力强、一直对木活情有独钟的任顺生就伙同本村八队的任绪良、九队的李纪洲一起报名加入了青化木器厂。
  那时,任顺生等这些青年人思想纯洁,毫无别的思想杂念和物质欲望,只一心一意、踏踏实实地干活,从不投机取巧。也正因如此,才激发了他充满好奇的天性和勤奋好学的劲头。
  那时,一旦市场上出现了什么造型时髦的新式家具,他就倍感好奇地跑过去里里外外仔细端详,并做好笔记,回来后,就自己钻研琢磨,进行仿制,而且还做得有模有样。
  当时,厂长为了疏通关系,以便今后加强合作,拓展业务。于是就准备做些新款式时髦家具,当做人情送给某些单位或个人。厂长不假思索,就直接把这些活儿分配给任顺生去完成。任顺生不敢怠慢,就集中精力、任劳任怨、加班加点地逐一精心制作。结果,做出来的电视柜、捷克式样梳妆台、床头柜等家具,别具一格,新颖美观,令厂长倍感满意和赞许。
  这其实都源于他认真敬业、毅力顽强的做事风格。
  无独有偶,有一年寒冬腊月,天气极冷,厂方做木活实行计件包干。任顺生为了多劳多得,竟然把木活干到了晚上十二点还没结束。当时,电刨子一开启,寒风扑面而来,越发冷得厉害。纵使冻得嘴发紫,手皴裂,脚发麻,他也在所不惜。
  就这样,不管春秋交替,寒来暑往,日日如此。不过,好景不长,任顺生只连续干了两年,就辞职不干了。原因是,听说厂方外交发生了问题,又听说厂方因经营不善、资金不到位而倒闭。
  迫不得已离开了青化木器厂,为了养家糊口,任顺生又瞅准时机干起了收购金银的营生。
  
  22.巧收银货
  1983年前后,哑柏青化一带,形成了一股在民间收购金银首饰和散碎银两的风气。当地就有商贩,登门过秤付款。听说不用出力,只要将低价收购的金银饰品再高价转手,一旦能碰个好买主,说不定还能发大财,把人听得手脚发痒,因为谁不爱钱是假的。由于金子稀缺,收购的几率极小,通常收购的大都是银质饰品,因而把收购金银饰物,统称为收银货。
  任顺生在杏园的舅家二表弟就已经收银货多次了,是个行家里手。他就想让二表弟带他一回。当然,收银货这活不是谁都能干的。一要能察言观色,二要能说会道,三要胆大心细,因为出门带的都是巨款,一不小心就唯恐失事。千万不能发生“想吃狗肉连铁锁链都丢了”之事。金银饰品,可以说处处没有处处有。不分农村城镇,只要哪儿有居民住户,哪儿都可能有货。像妇女戴的金银手镯,过去娃娃脖子上挂的金锁、银牌,富裕人家孩子戴的金项链、银项圈,地主老婆头上插的金钗、银钗,过去妇女胸前挂的三绪吊儿或耳朵上戴的金耳环、银耳环,运气好的还能碰到过去用的袁大头银元和十不足灯盏肟肟等。
  任顺生便跟随二表弟李乃向到宜君跑了一趟。他终于切身领教了收银货的诀窍。
  原来出门收银货,和叫花子要饭一样,要挨家挨户一家一家地问,没有银货的人多,有时碰到饭点,只要嘴巴灵活,说话客气,顺便混一顿饭还是有可能的,肚子不饥不算事。接连跑了几天,多少还有点成绩,但由于经验不足,不管到谁家,老只是一句话:“你家有散碎银货没有?”人家常说:“没有,你到别处看去。”任顺生只得扭头就走。复杂的社会,人是明的,货是暗的,很难断定,也很难猜测。心想碰个好运气,急忙碰不着,不一定脚勤嘴快就能收下银货。正如人们常说的:“既兴勤又兴懒,还兴睡下不动弹。”
  经过第一次出门,任顺生得了不少经验,也看出了其中的门道。于是,他就准备一个人独闯江湖,试试运气。当时他就想从西安乘车到韩城去收银货。当他来到西安火车站候车室时,正好碰见聂家村两个人和他一样,都是收银货的,而且三个人都买了到韩城去的车票。在车上,他们坐在一起,其中一个说:“我想到紫阳下车。”另一个问:“为什么?”这个人说:“我听说紫阳是个大镇,财东家多。有个地主老太婆,有座古风古奇的庄园,门前有棵古槐树,家里房屋全是用过去的老青砖做的,门前也一律是青石台阶。村子有个老戏楼,就在戏楼的后边。我就想过去看一看”。另一个说:“咱们买的是去韩城的车票,不如先到韩城,回来时再走紫阳行不行?”两人口径一致,都说行。
  意外听到此消息,令任顺生激动不已,于是,他就灵机一动,特意在紫阳镇汽车站口下了车。
  当时还不到半下午,肚子也饿了,任顺生就到紫阳车站随便买了一碗面皮狼吞虎咽地吃起来。这时,天突然下起了毛毛细雨。任顺生就一个人冒雨进了紫阳镇:自身只斜挎一个红军袋,里面装了一杆小秤,两块小干粮馍,再无他物。他单枪匹马、小心翼翼地在紫阳街道转了一圈,果然发现戏楼后边,有座古风古奇的庄园,坐北向南,门前有棵大古槐,门前也全是用青石砌成的台阶。心里窃喜不已,估摸着十有八九就是那个地主老太婆的家。这时雨越来越大,任顺生赶快跑到商店,买了三包糖,一封饼干,还买了两把挂面(过去的商店也只有这些),把兜兜装满,还有几样没装完,问人家还要了个小纸箱,拿上东西就马不停蹄地奔向地主老太婆家。恰巧,老太婆就在门口。任顺生一个年轻小伙,出门无依无靠,一见老太婆不由得倍感和蔼可亲,就像见了自己的母亲一般。老太婆一见任顺生提着包包蛋蛋,竟全都是给她买的东西,啥话不说,不停地喊:“娃呀,外面雨大,你看把你衣服都淋湿了,赶紧进来,赶紧进来!”
  任顺生急忙问老太婆:“姨呀,你们这里有没有旅社?眼看天快黑了,我想找个晚上住的地方。”老太婆说道:“姨一个人在家,儿子和媳妇都在韩城工作,不回来。你晚上就睡在俺儿子的房间里,给姨做个伴。”
  任顺生听了很高兴,连忙答应说:“太好了,太好了。”彼此就又拉起了家常,有说有笑。正说着,只见老太婆手脚麻利,又是烙油饼,又是烧菜汤。吃罢晚饭,又说起她家的事。还说这几年收银货的人太多了,把她家的门槛都能踢断,可她就是置之不理,她觉得那些人都是骗子。一直聊到晚上十点多,他才骤然发现老太婆房子干净卫生,各样东西摆设得井井有条,就连桌子、凳子、财柜、箱子等家什都擦得一尘不染。
  他就借机夸赞一番,说:“姨呀,从家里陈设布局就能看出来,您跟俺妈一样爱干净,是个料理家务、居家过日子的一把好手。进了您的屋,就像回到了俺家屋一样,让人有一种宾至如归之感。”夸得老太婆心花怒放。她桌子上的马蹄表在不断地走动,快至晚上十一点时,她就顺便而又认真地问任顺生:“娃呀,姨问你,你到底是干啥的?”
  任顺生说:“姨呀,我到韩城有事,顺便路过紫阳。”
  老太婆又说:“娃呀,你嫑哄姨,姨都发现你的秤了。”
  原来任顺生的秤就装在兜兜里,不料却被眼尖的老太婆发现了,她就由此断定任顺生和到她门上来的那些人一样,肯定也是个收银货的。
  因为老太婆为人和善,热情好客,尤其是没把任顺生当外人。因此,向来与人为善的任顺生转念间就放弃了收取她银货的打算,因而从内心也就不想和她讨价还价。当时,她步步紧逼,让任顺生犹如“矮子骑大马——上下为难”。当时,把任顺生为难得脸都红了。就这样气氛凝滞,僵持了好一会。
  老太婆主动打破僵局,又开口了:“娃呀,姨看你是个有良心的人,姨不想把东西卖给那些猫猫狗狗的人。天天都有人来问,姨看了一下,东西也到出手的时间了。今天遇见你,也算与你有缘,你是个实诚娃,姨宁愿把这些东西卖给你,也不愿卖给别人。这样,姨心里还好受些。”说着还用手擦了一下眼泪。当时任顺生越发感到不好意思。沉思片刻,才对她说:“姨呀,你老人家和我母亲一样,由于咱们很有缘分,我从内心不想和你讨价还价,那样显得有点生分。我实话实说,我就是个收银货的。”
  老太婆又说:“价钱好说,天天有收银货的,一两也就是七八块钱,你随便给。七块也行,八块也行,没啥意思。”
  算说着,就从财柜底把银货翻了出来,足有小碗口大的一包,用红布包了两层。任顺生一看,光那一对银手镯,就有近半斤重,还有大小两个银牌,特别是那一串三绪吊儿,上面有个银葫芦,做工精细,美观诱人。还有把银锁,一个实心银项圈等。
  老太婆很爽快地说:“你的秤小,分两次秤。”
  任顺生秤了两次,总共加在一起是一斤七两半。
  她笑着说:“就是一斤七两半,一点不差,我叫人称过一回,一个收银子的把我这些东西秤了不到斤半。我一看,那就是个瞎瞎秤,我当场把货一拾,不卖了。最后他给我再三好说,我也不卖了。那个人二回还来了一次。姨的脾气直,再也不和他打交道了。”
  这时,任顺生把账一算,若按一两八元计算,一斤七两半共是140元,若按一两七元计算,应是122.5元。她叫任顺生随便给。任顺生当场给她了130元,双方一笑了之。快到凌晨零点了,她又小声郑重其事地对任顺生说:“你要沙金不要?姨这里还有些沙金。你不要给别人说,要的话,姨给你留下。”
  任顺生说:“姨,我这次先回家,下次来了以后再说。听说你这儿辣子缺,我下次来时,一定给你带些辣子。”
  老太婆高兴得脸上都笑开了花。
  翌日,吃罢早餐,老太婆迈着三寸金莲,依依不舍地将任顺生送到了城门口。
  像这样收银货,任顺生只干了一年半载。因为收银货,虽说能赚钱,但毕竟机会渺茫,何况干这一行的人也不在少数,因而让任顺生倍感压力颇大,继而又转为卖刺绣。
  
发表评论 查看评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