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欢迎您! 用户笔名:密码: 【注册】
江山文学网  
【江山书城】 【有声文学】 【江山游戏】 【充值兑换】 【江山社团】 【我的江山】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首页>长篇频道>人生百态>砥砺人生>第三章 百炼成钢(四)

第三章 百炼成钢(四)

作品名称:砥砺人生      作者:纪昀清      发布时间:2023-10-10 14:09:22      字数:5331

  16.养猪风波
  曾记得有一年农业社效益好,一个劳动日三毛五分钱。当年除过口粮款,大多数人都能分上钱。当时为了多挣工分,任顺生就咬咬牙买了辆架子车。可是单凭任顺生一个劳动力,纵使辛辛苦苦一整年,也才领了六块三毛钱。照这样分红还账,根本不行。他思前想后,觉得唯一的出路,就是在挣工分的同时,还得养头猪,这样还能多少卖点钱,增加收入。妻子一听,言之有理,就说让她来喂养,只管让他安心上工挣工分。
  不料,好不容易养大的猪,却中毒而亡。
  那是把房盖毕的第二年,即1975年3月27日发生的事。这一日可以说是任顺生今生最低沉、最难受的一天。由于没有猪圈,任顺生经常把猪用绳子拴着,一时未留神,不知啥时候,猪竟然把绳子挣脱,随便跑到场边的地头里啃草,等任顺生发现时,猪已吃了好一会儿。原来人家就怕猪乱吃乱拱,才下此毒手,给地头撒满了拌有药王的玉米粒。任顺生当即就把猪赶回,不一时,只见猪平躺在地,口吐白沫,四啼乱颤,由紧到慢,一时就闭了气。全家人惊愕不已,当时的心情可用“救火没水——干着急”来形容,眼睁睁地看着一个七八十斤重的半搭猪枉死在自己面前,而又无可奈何。实指望用猪卖钱,多少还些紧账。不料,猪一死,啥指望都没了。妻子王灵侠亲手养的猪,一天三顿喂养,不知耗尽了她多少心血,现在却付诸东流了,她怎能不伤心欲绝呢?
  王灵侠睡在炕上,哀痛欲绝,连哭带骂,嗔怪任顺生为什么把猪没拴好?
  其时,任顺生也是“黄连木做木鱼——外头体面,心里苦”。只不过他没有王灵侠那样嚎啕大哭想不开。常言道:“绳在细处断,冰在薄处裂。”这的确是他因一时大意而犯的过错。他委实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不过,从大局来讲,这也不是个多大的事情。为了让妻子不再难受,任顺生就好言相劝说:“你甭哭了,天无绝人之路。我看队上出勤天抓得慢慢松了一点,还听人说以后还要分田到户,到那时,你就在家管地,我给咱好好地出去给人家做木匠活,挣钱还账。相信咱的好日子到后头呢。”
  在他的耐心开导劝慰下,王灵侠的心情才逐渐有所好转,就重拾信心,又买了头小猪仔,小心翼翼地继续喂养。短短几个月,就将它喂养得肥头大耳,膘肥腰圆。意想不到的是,还卖了个好价钱,还了一笔紧账。这让王灵侠高兴得合不拢嘴。从此以后,养的猪也就多了一头。但依然难以改变他们窘困不堪的家庭面貌。
  17.难言隐痛
  王灵侠在家养猪,而任顺生自然也不能闲着。
  他说到做到,只要有赚钱的机会,就绝不肯错过。
  那时生产队经常在哑柏化肥站拿上指标给队上买化肥。任顺生经常抢着去。虽然来回拉架子车累了些,但每次却有五毛钱的补贴费。那时候,日子紧紧巴巴,为了省钱,他宁愿回家吃一顿便饭,也不愿花一毛五分钱在哑柏十字口买一碗甑糕吃。因而每逢路过哑柏十字口,他就眼巴巴地看着别人津津有味地吃甑糕,自己则习惯性地紧一下裤带,咽一口唾沫,就悄无声息地回去了。
  由于急着偿还外债,他们的日子过得可谓捉襟见肘。
  期间发生的两件小事,对他的触动不可谓不小。
  头一件是“借钱供长子读师范”。他的长子任炼斌当时在乾县师范读书,由于家里没一分钱,任顺生就在本队李民素他爹手里,借了六块钱,让娃含泪而去。这件事让任顺生倍感日子恓惶,内心煎熬不已。
  另一件是“次子赤脚上学”。那是1975年10月的一天,连绵小雨不断,他还给次子任宏斌买不起一双泥鞋。任宏斌当时在青化小学念书,经常赤着脚泥里来水里去地走着。每次娃回家吃饭,王灵侠一看天气那样寒冷,就难受地问小儿子:“宏斌,你脚冷不冷?”小儿子说:“妈,我不冷。在路上,人家在前面走,我便跟在人家后边,沿着人家踏过的脚印走,水少,脚不冷。”
  王灵侠听了,难过得潸然泪下。而任顺生却欲哭无泪,只能默默地将此事埋藏心底,并暗自发誓,定要通过自己的双手,让家人过上好日子。
  这两件小事,至今都四十余年了,任顺生却还依然念念不忘。
  由此可见,这两件小事对他的触动极大,成为了他毕生难以启齿的隐痛。从而也促使他养成了勤劳坚毅、勤俭节约和艰苦创业的作风。
  自此以后,为了尽快还账,任顺生时刻铭记着自己对妻子的承诺。只要有活儿干,他都积极响应。时隔不久,就传来了青化大队要修建戏楼的好消息。这才逐渐让他认识到了自身的价值所在。
  18.修建戏楼
  1976年,青化大队准备给青化街道修一座坐南向北的戏楼。戏楼两侧还要分别修建四间两层办公楼和宿舍楼。所需物资由大队统一筹备,匠工则由各队点名抽调,仍旧是工分制,不过比生产队略高一点,不挣钱,不管饭,天天上班,由大队统一登记出勤日。
  这可是一件利村利民的大好事。但凡有点手艺的,往往都不会错过这次千载难逢的好时机,不仅能大显身手,为家乡做点实事,说不定还能借此机会让自己的手艺声名远播,何乐而不为呢?
  更何况也不是谁想去就能去的,还得通过大队统一遴选抽调才行。偌大的工程,工期不短,基本上汇集了青化大队的各类能工巧匠。其中,青化九队就只抽调了任顺生一个人。
  其他各队抽调的人则有:一队的李廷瑞、李让生、李苍儿、李醒田,二队的杨生纪——还是专门做瓦工的科班出身;四队的陈树秋、李清素;五队的后起之秀李友世和能工巧匠孙岁练;还有齐家堡独树一帜的铁匠冯群荣;而北湾六队抽调的人最多,有李存世、李培生、李金亮、李双根、李乃行、仲甲申、李田厚、李祖荣等;城里七队,抽调的是李远志,八队抽调的则是任引良、任关城、任绪良;十队抽调的则是王玉保。
  那时青化的匠工很多,而且还很吃香。基本上可谓人才济济,啥人都有:有做砖活的,有做水泥活的,有做瓦工的,有专做板板活的,很多人还是专给民间盖房的大工头。
  当时正是文革后期,社会氛围依然不宽松。谁也不敢“小猫洗脸——马马虎虎”。书记李志芳沉着稳重,副书记李俊生铁面无私,他们一力监管,根据各人的能力大小合理地分配活种,可谓人尽其才,物尽其用,恰到好处,谁也不敢违令。比如要在楼房前正面,笔直矗立四个又高又大的腿柱,使之拔地而起,屹立不倒,匠工没一定能耐,还真不能上场。当时,当空作业,没有线绳的依靠,只一人一个吊线垂,腿子无论做多高,棱面必须保持端端正正一条直线。当时,四个腿柱分别由杨生纪、李苍儿、任关城、李让生四人负责打造,一人一个腿柱,各负其责。李廷瑞、李存世一文一武,统管技术全局。
  其他人员也各有任务。任顺生和仲甲申被分配到门窗组,专做门窗的内外口。提起做一般的民间门窗活,匠人最为喜欢,因为结构整在,不太复杂,只要把住尺寸,放心大胆地去做,一般都不会出差池。
  任顺生干活老实,从不投机取巧、耍奸溜滑,因而备受领导赏识,委以重任。
  有一次,由于工作需要,大队领导把任顺生从门窗组调了出来,叫任顺生和大家商量研究,创作一个翻斗形的楼板模子,要求倒出来的效果要和过去用的空心楼板一样。大队为了节省费用,就准备发扬“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精神,自己倒来自己用,因为自己制作的东西要比买人家的省一半钱。这个任务,可不是一般任务,特别是匠人行道,包含的内在物理原理很多,由小料到大料的搭配,必须根据物体负货承载程度来决定,不能顾此失彼;大到加工机械,除了精通机械原理与性能外,更得掌握操作知识和操作技巧不可。
  能得到领导的青睐,任顺生倍感三生有幸,一时一刻也不敢怠慢。通过精准测量、反复打磨和尝试,他终于把母本模型做了出来。高兴之余,他先试火了一下:先给模板抹上机油,再放筋,接着摆空心管,随后便把水泥砂浆倒上去,并用平板振动器振瓷实,最后一翻,扣在地面上,再把空心管抽掉。令人难以置信的是,如法炮制一番,一个成品的水泥楼板果真横空出世了,真是出乎意料,大快人心。
  无独有偶,又有一次,为了分解一页松木方板,领导非要叫任顺生在圆盘锯上分解一下不可。殊不知,分解大料还真讲究一定技术,必须让锯齿沿着笔直墨线滑动,一旦跑线,哪怕稍微倾斜一星半点,轻则会将材料报废,重则会把锯盘夹死,甚至会使停转不动的锯盘冒烟起火,非常危险。这就和人吃饭是一个道理:吃一口咽一口,才易消化,只吃不咽,同样会卡住喉咙,乃至噎死。以前,他一直使用手锯锯木头或木板等木料,对于使用圆盘锯,他也是“大姑娘坐花轿——头一回”。既然领导信任,他就不好再推托,只好勉为其难,硬着头皮而上。他先按照尺寸,把松木板打好墨线,然后往圆盘锯上一搭,电闸一开,伴随着一阵刺耳的轰鸣,正当锯齿沿着墨线缓缓向前滑动时,不料,半途中一个松木结巴却像枪里的子弹猝不及防地打在任顺生的左手中门指头上,当场鲜血如注,遍地是血,他顿感中指发麻,疼得咬牙切齿,连连喊叫。一旁的人就赶紧将他送到医疗站,消炎止血。从未在家休闲过的他,迫不得已在家一直休息了十几天,才逐渐痊愈。这次事故,可能损伤了他左手中门指头关节的神经,直到现在这个指头老伸不直,一直是个弯弯状。妻子王灵侠埋怨他就不该接这个活儿。可他却不以为意,还时常豁达地开导妻子说:“通常来说,哪个匠人双手没有受伤的地方?只要干活,这就是正常现象,既然是意外,就在所难免。”
  青化大队领导也多次来家看望,并对他的深明大义予以赞赏和钦佩!
  逐渐康复的他,就又和他身边的那些能工巧匠投身到戏楼的修建之中。就这样,戏楼一天天地高起来,没到天气变冷,主体基本完工。随后,由于天寒地冻,工程暂停,准备来年开春继续接着干。直到1977年秋,青化大队戏楼全部竣工。1978年开春,戏楼正式投入使用,首次邀请秦腔戏团唱大戏。青化有个流传多年的传统习俗,每年正月十五为城隍庙古会日。每逢这一日,人们就提前把亲戚远客叫到家里来,准备看热闹,看大戏。
  能为乡亲父老盖戏楼,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任顺生倍感自豪和骄傲。这也是他人生价值的充分体现。自此以后,他的日子又归于平常,依然波澜不惊,毫无起色,让他对此感到烦闷不已,而真正触动其思想的,却是国家层面的征兆变化。
  19.改革春风
  当时,国家相继发生了这么几件大事,对任顺生的触动极大。
  其一,1976年10月6日,华国锋、叶剑英代表中共中央政治局,对江青、张春桥、王洪文、姚文元及其在北京的帮派骨干实行隔离审查,一举粉碎了“四人帮”,标志着延续十年之久的文化大革命结束。这一消息不胫而走,举国上下欢腾一片。这是国家向好发展的一个征兆。
  其二,1977年8月12日-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举行。大会宣告“文化大革命”已经结束,重申要在20世纪内把中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一消息,鼓舞了任顺生,也使任顺生从此不再战战兢兢、缩手缩脚地活着,他终于可以挺起腰杆正大光明地行走在人世间。从而也逐渐改变了别人对任顺生歧视的眼光。同时,这则消息也让他突然预感到国家政策似乎将要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一年多以后,他的预感果真应验。即1978年12月18日-22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在北京举行。全会冲破长期“左”的错误和严重束缚,彻底否定“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高度评价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重新确立了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全会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决定将全党的工作重点和全国人民的注意力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提出了改革开放的任务。全会指出,实现四个现代化是一场广泛、深刻的革命,要采取一系列新的重大的经济措施,对经济管理体制和经营管理方法进行认真改革,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积极发展同世界各国平等互利的经济合作。全会强调要充分发扬民主,健全党的民主集中制,健全党规党法,正确对待毛泽东的历史地位和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全会增选了中央领导机构成员,邓小平实际上成为党的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
  这一消息,让他强烈地预感到国家改革的春天即将到来。
  其三,1980年,青化大队召开村民会议,传达了中央“分田到户”的消息。分田到户是指将田地分配到每户,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1980年代初期在中国大陆的农村推行的一项重要的改革,是农村土地制度的重要转折,也是现行中国大陆农村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
  这一消息如同平地一声雷,让任顺生震撼不已、如梦初醒!他刚一听说,就高兴得昼夜难眠。因为分田到户政策让广大农民成了土地的主人,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经济实惠,深受群众欢迎。随着分田到户政策的推行落实,自然而然就取消了农业社时期盛行一时的大锅饭制度,从而也消除了大家“干不干一个样、混吃混喝”的不堪局面。从今以后,人们就不再受出勤天的限制,也不再受队长的指令安排和组织约束去上工。只要不违法乱纪,凡事完全由自己当家作主,好像失去的自由又回来了一样。
  盼星星盼月亮,总算盼到这一天。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全国各地。这是任顺生多年以来梦寐以求的事。以前老是“指头上抹蜜——吃不饱肚子”,现在终于有了自家的田地,就算按人头,每人不到一亩地,他一家四口,至少可以分到三亩多地。之前他家的一分八厘自留地,作务简单,每年秋夏两料,只能收一斗多小麦,一斗多玉米。全家饭量大,吃的粮食老是不够,现在有了这几亩地,一年两料,可谓“嘴巴上挂饭粒——不愁吃”,假以时日,解决温饱显然不成问题。为了改善生活,那就得向更高目标奋进。现在他终于可以施展抱负,像“天上的浮云,地上的风——无拘无束”地大干一场了。为此,他又对他的木匠手艺充满了信心。相信他可以利用自己的手艺,让全家的日子“芝麻开花——节节高”。不久,他就迎来了在青华机站就业的机会。
  
发表评论 查看评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