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欢迎您! 用户笔名:密码: 【注册】
江山文学网  
【江山书城】 【有声文学】 【江山游戏】 【充值兑换】 【江山社团】 【我的江山】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首页>长篇频道>人生百态>砥砺人生>第三章 百炼成钢(一)

第三章 百炼成钢(一)

作品名称:砥砺人生      作者:纪昀清      发布时间:2023-10-09 08:40:42      字数:10107

  7.入社磨砺
  1962年的农村,还处于农业生产合作社时期。农业生产合作社,又称农业合作社,简称农业社,1958年9月人民公社化运动以后,农业社逐步变为实行“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人民公社体制中的最基层组织——生产队。
  任顺生就是在这一时期,回村加入农业社,跟随生产队一起上工劳动的。当时的生产力落后,人们干活主要凭靠人力或牛马。一个刚走出校门还乳臭未干的白面书生,一旦回到农业社,其实啥活都干不了。劳动不光单凭出蛮力,也讲究一定技术,因为劳动本身就是一门学问,因而凡事还得学着干。如庄稼汉常干的套牛犁地、吆牛耱地、撒籽间苗、打药锄草、挖土修渠、引水浇地、摊场碾麦、借风扬场、筛筛子、簸簸箕、挖玉米秆、摇筛子、抓梢儿麦、褪麦壳等农活,不仅又苦又累,还讲究一定的劳动技术,确确实实不是一个刚初出茅庐的白面书生能干得了的。特别是扬场之后,不仅要用小簸箕一下一下往蛇皮袋里装麦,还得用绳子将装满粮食的口袋缯紧,而最费力的活儿当属用肩膀掮粮袋了。一口袋小麦,最轻也在百十斤左右,搬运起来极其费劲,不是学生娃能干得了的。正因大人不放心,一般不叫学生娃掮袋子,学生娃往往只做一些打杂跑腿的闲杂活,从中滥竽充数,鱼目混珠罢了。
  对于以上农活,刚走出校门的任顺生自然和其他年轻小伙一样,也是手无缚鸡之力,拈轻怕重,但作为农业社和生产队的一员,就必须学会劳动,因而他不得不从头学起。而当时最让他苦不堪言的差事,要算套磨子了。所谓套磨子,其实就是磨粮食。每当提起这个差事,他就头疼不已,他真想大哭一场。因为这个活又脏又累:不仅得给牛搭根头,戴暗眼,还得牵着牛鼻子转圈圈。牛一时屙一时尿,屎尿浇了一磨道,把人气得直发燥。记得有一回,一头老黄牛,戴着牛笼嘴,被他用黑围裙蒙着眼,围着大磨盘,拉着光溜溜的碌碡慢慢悠悠转圈圈;均匀铺在磨盘上的粮食,磨了一遍又一遍,三遍四遍才一半;心急吃不了热豆腐,任顺生还得耐着性子干扫磨盘、填磨眼、筛面罗、摇面柜等活儿,纵使马不停蹄、手脚不歇,也要从清早磨到夕阳西下才能磨完,老黄牛也累得呼热气翻白眼。这还不算完,待把白面收了,还要接着磨黑面。这才算套完了磨子。
  套一回磨子,会把一个精神焕发的干净娃从头到脚、周身上下变成一个面娃娃。这是任顺生当年的切身体会。
  学会了套磨子,还远远不够,还得学拉粪。
  那时没有架子车,拉粪起后院,生产队起大圈,全凭人推独轮车。从家给地里拉粪,凭的是老牛烂车疙瘩绳。即人们所谓的牛驾辕马拉梢的老土木大车。每逢冬季,地冻三尺才能进地。错过时间,一旦气温回升,土地解冻,田地湿软如泥,就不得进地了,届时就得像山里人一样,不是用背笼给地里背粪,就是用扁担给地里担粪。
  这样的活,虽说又脏又累,但任顺生却学得有模有样。
  特别是在农业社,那时上工以铃声为号,队长喊一声“都给东面子地里走”。男女老少就都扛着锄头,说着笑着去上工。早晨二分工,上午、下午各四分工,全天计十分工。放工后,到记工员那里登记,日日如此。上工的酬劳,就是按出勤天数,年终统一核算,过称分粮。劳动力多的家庭,口粮款扣除以后,还要分红;劳动力少的家庭,不但分不上钱,还要倒找。
  曾记得1960年初,任顺生所在生产队,每个劳动日才三毛五分钱。就这样的薪酬,和当时兄弟邻队相比,还不算差。任顺生家当时领了六块三毛钱。那时慢慢地兴起了架子车。当时,农业社倡导“按量记工,多劳多得”。为了多挣些工分,虽说没攒下几个钱,但任顺生咬咬牙发狠心也买了一辆架子车。为的是拉粪土、拉石头、拉柴草等既方便,又增量。他经常给架子车的链条膏油,把油膏得饱饱的,把车袋气打得硬硬的,时刻准备着去农业社上工,去挣大工分。他和社员打成一片,别人能干的,他也能干,别人干不了的,他学着干。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经过连续多年的劳动锻炼,他不但学会了所有的农活,还成了干农活的行家里手。多年的入社锻炼,也将十分好学的任顺生变成了一个勤快人,在那个特殊的年月,他从来没闲过一天。他的勤快能干,也为他创造了迎娶佳偶的条件。
  
  8.家有贤妻
  1963年1月27日(农历正月初三),任顺生迎来了自己的幸福时刻,他与爱人王灵侠走进了婚姻殿堂。王灵侠可不是一般的女子,她是当年哑柏中学保送到西安市陆军医院的大学生。由于当年受家庭成分“中农”的影响,才未就读,后在周至师范读书,在当时工业下马的潮流中,半途回家,比任顺生多念了两年书。
  经过朝夕相处,任顺生顿感自己娶了一个一心一意与他同甘共苦的贤内助。王灵侠平常不仅省吃俭用,还是料理家务的一把好手:当时由于孩子尚小,她就一边抱娃收鸡蛋,一边拉狗取铁锨。加之当时,他们并未分家,他们一家四口和兄弟五个都在一个锅里搅勺把儿,而且全家十余口的一日三餐全靠她来做,再苦再累,她都心甘如怡,毫无怨言。
  不仅如此,她还经常将物品摆放得整整齐齐,将地面打扫得干干净净,就连房前屋后都被她收拾得井井有条。虽说清贫,看起来反倒也入眼。不但家务活不要任顺生管,她还操心下地除草,务弄一分八厘自留地。待娃稍大了时,她就和任顺生一同下地挣工分。当时虽未分家,但王灵侠却时常念叨说:“你们兄弟五个总不能在一个锅里搅勺把一辈子,将来分家是迟早的事,一旦分了家,咱往哪里住?还是要抓紧多挣点钱,尽早盖房是正事。”
  为了盖房,多挣点钱,当孩子刚能离身时,她还要给人家操心娃,她每天带娃除了做三顿饭外,还得洗锅抹灶、喂猪喂鸡,就这样不嫌苦、不怕累地干了两年。她有文化,勤快贤惠,通情达理,团结邻里,从不与人争长论短,斤斤计较。为了生活安顺,她还经常对任顺生良言好语相劝,任顺生也早已习以为常。在贤妻的帮扶下,任顺生一家过着安分守己、和谐平顺的小日子。
  毫无波澜的日常生活,也渐渐让任顺生思考起了自己的人生和走向:他的出路在哪里?他到底该干什么?他究竟有怎样的兴趣爱好呢?
  
  9.自学成才
  任顺生的兴趣爱好,归根结底与其奶奶有关。
  他的奶奶知书达理,能行贤惠。小时候,他就常听奶奶念叨一句话:“家有万贯,不如薄艺在身。”
  长大成人之后,通过入社锻炼,经受磨折,他才渐渐懂得了这句话的内涵和对他人生的重要意义。
  1962年,20岁的任顺生从哑柏中学毕业,就回村参加了生产劳动。在那个年代,像他这样有文化水平的人非常稀少,但由于他出身于地主家庭,在生产队里,人们同样看不起他,干重活、累活是他的义务。人面前没有他说话的地方,村里开会他总是坐在灯背后,招工、招干根本没有他的份儿。他最想当兵,但政审的条件总是不能过关,学校里面缺少教师,文化知识低于他的纷纷进校教了书,而他始终没有机会,就连担任小队的记工员都没有资格。
  想干啥都没有办法去干,苦闷、烦恼时时刻刻困扰着他。加之,他的同窗好友因家庭成分好,个个都前途光明,比他有出息。只有他一事无成,还在碌碌无为地得过且过。尤其是自他成家有了孩子以后,经过权衡利弊,他觉得学习木匠手艺可能是当时一条比较好的出路。加之邻居立木那会儿,他的崭露头角,赢得了全场的一致喝彩,也极大地鼓舞了他对木匠行当的兴趣。自此以后,一旦听说谁家有木匠干活,他就抽空儿去看。一来看人家咋做,二来偷偷学艺,一来二往,从中也学到了不少知识。于是他给自己也制了一把偏刃斧头,两条锯,一长一短两个推刨,大小几个凿子等家具,开始琢磨修补自家的有些破损的农具和用具。
  起初,他为了练手,经常给集体或亲友乡邻做木活,都不收钱,纯属人情帮忙。
  自此以后,村里人就将家里的小物品拿来叫他修理,更有孩子们叫他做一些玩具。他因不收乡党的钱,村子里的人对他赞不绝口,从此与村民建立了良好的人缘关系,更重要的是他发挥了自己喜欢造型的潜能。他也从中看到了木工的重要性和家具行业的市场,没有师傅传授,便开始利用晚上和雨天不出工的时间,在家里自己琢磨,做些小凳子、小农具等,一经做成总是供不应求。经过不知多少次反反复复的练习,像制板凳、造锅盖、割案板、修架子车这类木活儿,都成了任顺生的拿手好戏。
  在他技艺逐渐娴熟之后,他也并未忘乎所以,而是更加注重修炼人品。
  一次,他给邻村一男子家正干活,听说生产队的门坏了,他就放下一天挣几十块钱的活儿,赶回家义务为大家修好了门窗。返回后,邻村男子大为不满,满腹牢骚,他却轻轻一笑说:“你不要生气,我连夜加班不误你的活儿。”他硬是一夜未合一眼,按时保质保量地完成了任务,还少收了近一天的工钱。此举让这个邻村男子感动之余,倍感内疚。
  正是带着这种“绝不挣昧心钱”的修为,渐渐地,当一个正儿八经的木匠,就成了任顺生坚定不移的志向和矢志不渝要从事的职业。
  那么,如何才能做一个正儿八经的好木匠?经过切身实践,他有自己的真知灼见。
  
  10.木匠秘钥
  要成为一个正儿八经的好木匠,他认为以下几要素不可或缺:
  其一,要掌握操作知识,熟练运用各类工具。
  譬如,木工用的斧头,足有好几斤重,使用时就得握紧斧把儿,做到眼疾手快,随心而用,想劈哪里,就劈哪里,且要分毫不差,才能达到开榫凿卯时游刃有余。用锯同样如此,也要握紧锯把儿,利用惯性随心走线,更要做到不差分毫。用鈼子开卯,同样得用力握紧鈼把儿,左手前后摇动,右手紧握斧把儿,要稳准狠地往下砸,否则会砸在手上。当木匠的工具很多,除了最常见的斧子、锯子外,单是凿子就分为平凿、斜凿、圆凿、菱凿;鈼子也分为板鈼、铲鈼、五分鈼子、四分鈼子、三分鈼子;推刨就更多:尺八长的细刨子,用来清平合缝;七寸长的二刨子,经常用来推毛料,基本取平而用;五寸长的宽大短刨子,则用以最后平面取光;还有做门窗的各种花楞线条刨,也分为宽型花线、窄型花线和香头线等。
  除此而外,还有不可或缺的拐尺,一般常用的是90°或45°的三角板。90°的拐尺很讲究,它就是衡量一件家具质量规格的标准,充分蕴含着“无规矩不成方圆”之哲理。
  以上工具,作为木工,都必须掌握它们的性能,并熟练运用。当然,木工用具也会随着木工技术的不断提高和时代的不断发展而增加和改进。
  其二,要掌握一定的科学知识,并得以灵活运用。
  各类家具的制作,都离不开尺寸的测量与计算。遇到稍微复杂的家具,甚至于还得运用一定的几何知识,方能制作出来。比如山里人日常用的木质蓄水缸,你若不懂几何,根本就是“老虎吃天——难下爪”。它的构成运用的完全是圆周率的知识理论。
  再比如,任顺生年幼时,母亲织棉纺布用的织布机和纺线车,就包含了机械性能的原理。还有过去河滩下湿地用的水车,更包含了机械原理——用纯木料做成,且滴水不漏。还有些家具,造型独特,花型复杂,甚至是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菱形乃至多边形的综合运用,不具备一定的科学知识,根本就是“蚂蚱腿上刮精肉——无从下手”。
  任顺生之所以学得快,领悟得快,归根结蒂其实得益于他在哑柏中学所学的代数、几何、物理等文化知识。没想到,这些知识在木匠行当竟能派上用场,让他顿感自己的书没有白读。
  总之,木匠行当是学不完的一门知识。因此,对于专业木工而言,掌握并灵活运用一定的科学知识,就显得尤为必要。
  其三,要锤炼技艺,精益求精,德行至上。
  俗话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木活技术是深无止境的。划线精准,出料方正,做活精细,这是对一个木匠最基本的要求。就拿卯榫结构来说,不管是开榫头,还是凿卯眼,都必须高度集中,小心谨慎,决不能出现因为马虎或技艺不精,导致公卯大,母卯小,安装时,稍微用斧头往下一砸,母卯的材料不是当场破了,就是断了的现象。这就着实考验一个木匠的基本功是否到家。
  而一个好木匠的精湛技艺也绝非一日之功,而是多年来从多个环节中不断总结、久练必精的结果。一个技术精湛的好木匠做一件东西,哪怕是最普通的桌椅、板凳,都讲究“细发人要用一辈子”,除了漆皮磨损外,仍然结构紧密,四腿完整;而一个没有功夫的新手木匠,照样做一个普通的凳子,乍一看,有模有样,但不到半年时间,往往就散架了,真是中看不中用。这就是技艺是否精深的明显差别。
  因此,一个木匠手艺的高低,就是决定物体寿命长短的主要因素。像农村最为普遍的桌椅板凳、箱箱柜柜等,看似简单,其实都有一定的技术含量。尤其是过去人们常用牛马套拉的老土木大车,其做工须要铁匠和木匠齐力配合才能完成。老土木大车有轴、有轮、有辕、有箱、有箱板、有座圈等,讲究二十四头不露木。其手法老道,做工精细,堪称木活技术的典范。这就是精益求精的妙处。
  俗话说:“慢工出细活。”一点儿也不假。而其道理就是指每个环节、每个步骤、每个过程,都不能急于求成、马马虎虎,唯有精心制作,才能做出完美的产品。
  诚然,并非所有的木活都要讲究一定的技术含量。有些木活,其实技术含量并不高。
  譬如,农村盖房的匠人就最为粗糙,特别是农村土木结构房屋使用的椽檩或屋架木料,只要木匠把树皮刮净,把尺寸量准,保持焕然一新就行了。
  可有些木活,比如精雕细刻的门窗等,非精益求精不可,否则,就有损木匠德行。
  记得,有个同行木匠同任顺生聊天说,他给某个学校做活,叫徒弟划线规卯,由于疏忽大意,把新式门窗的内扇做好后,往上安装时,才骤然发现内面径直伸到了外面,比原尺寸小了一圈,当下就大吃一惊,若顾客细心,非得重新返工不可。这其实是采口一公分出的问题,几十个窗扇,一瞬间全成了废品,幸亏顾客一不懂木匠门道,二未及时发现。同行说那天晚上,他拿了几个麻袋一装,绑在摩托车后边,立即转走,与其他木料混杂在一起,以求消灾避祸。第二日,由于活多料杂,谁也看不出来,好像什么事都没发生一样。任顺生最后说:“这就叫贼匠人。”逗得同行咯咯大笑。任顺生最后还说了一句:“吃谁家的饭,操谁家的心。这就叫职业道德。作为一个会用料的匠人,特别是懂得合理分配、节约用材的匠人,才是一个好匠人。而不能昧着良心干坏事,让人戳脊梁骨,成为匠人中的笑柄。”
  关于匠人中的笑话,任顺生还真就听说过。说是有一个房活匠人,为了点小事和主人家顶嘴,匠人内心憋气,无处发泄,在给房上摆瓦时,就耍了个心眼,就是故意给瓦底抹泥不到位,瓦片没压实,房盖起后,每到下雨天,那个地方老是漏雨。从外表上看,好像没有毛病,但是谁都寻不出病根在什么地方。后来听人说,主人家拿上礼物在人家匠人家里坐了一下,好话多说,认了个错,匠人才说:“这不是我干的,既然你们相求,我就把它修复一下。”次日,匠人才和了半盆泥,不一时就完工了事。从此再也不漏雨了。就此传为笑谈,直至现在还有人传播。
  像这种睚眦必报、损人不利己的事,也让任顺生时刻保持警醒。
  无独有偶,还有更让他意想不到的事。说是有个在山里教书的人民教师,也曾是个半路出家的木匠,人很能,当时山里木料取用方便,只要人勤斧快,不花一分钱,啥料都有。他利用业余时间,花了整整一年,备好了三间房所用的全部木头。生怕被人所知,难以转走,就用柴火把新木头逐一熏黑,充当旧料。然后通过当地生产大队办了个旧料手续,方才拉了出来。
  对于此举,任顺生向来不屑一顾,嗤之以鼻。他认为,木匠的德行优劣就直接决定了他的木活技艺的高低。
  因此,任顺生有个习惯,就是不管主人家对他态度是热是冷,他都不放在心上,于他而言,无论在什么地方干活,给什么人干活,都要千方百计地把活儿做好,这是作为一个木匠最起码的职业水准和要求。一心一意把活儿做好,这种目的和愿望是纯洁而高尚的,坚决不能被其他私心杂念所浸染和玷污。这就是任顺生多年以来一以贯之的做法。否则,他内心有愧,晚上睡觉也不踏实。
  其四,要掌握木材的种类和性能,合理利用,搭配得宜。
  对于一个木匠而言,掌握木材的种类和性能至关重要,如是才能达到合理利用、搭配得宜的标准。木材一般有硬料和软料之分。青化当地常见的硬料有槐木、椿木、核桃木、梨木、榆木、洋槐、皂角木、桑木、山里的青钢木、桦木、索子木等。一般把硬料都用在桌椅板凳上,为的是经久耐用;软料如杨木、桐木、杉木、松木等,常用以台面装板,一来好合缝,二来易粘胶。
  众所周知,人有正面、背面,物有阳面、阴面,有里面外面,有上面下面,要做到面面俱到,就要根据木材的性能优劣,合理利用,科学搭配,才能确保做出来的家具美观实用。
  其五,要具备自造木工用具和维修工具的能力。
  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常言道:“磨刀不误砍柴工。”如斧子笨了,推刨笨了,凿子笨了,就要在磨刀石上来回磨,磨时要掌握好坡度,否则不但会让人磨得太累,甚或会出现越磨越钝的现象;锯齿老了,就得用三菱锉来回磋磨,磋磨时,要注意平侧,以防高低不平;推刨坏了,就得自己做,做推刨划卯时,有句口诀:“一寸斜九,不推自走”。
  其六,要有丰富的组织能力和复杂多样的设计包装能力。
  当一个木匠接到一堆凌乱不堪的木料时,首先就要根据家具的大小、数量来统一规划,并分门别类地予以组织整理。此时此刻,就要养成思路清晰、有条不紊的良好习惯。每做一件家具,立腿多高,平桄多宽,侧桄多长,都要铭记于心,清清楚楚。有句俗话说:“铁匠短了两锤,木匠短了瓷贼。”不具备这样的能力,干起活儿来,就显得焦头烂额,力不从心。
  除此而外,还要根据各个主人家的不同要求,对复杂多变的家具样式,能够进行设计包装,使其看起来赏心悦目,具有美感。
  什么叫美,怎样才能做出美感来?这就是艺术,而艺术更是个深无止境的东西。大家旅游时通常见到的亭台楼阁,宫廷庙宇,大佛宝殿,五脊六兽,猪嘴狼牙,飞檐挑头等,其造型之美,让人过目不忘,看得让人动辄入神,赞不绝口。这就和人一样,有的人长得畸形怪状,头大身小,胳膊长腿短,穿戴邋里邋遢,这就叫不美,人不爱看。相反,有的人长得一表人才,四肢合体,衣着得体,看起来仪表堂堂,器宇轩昂,这就叫美,人人都爱看。做家具和人一样,更要体现出美感来,让人一见,就耳目一新,心生喜爱。
  一套家具是否新颖美观,关键就在于设计包装。这一点至关重要。比如,大家时常看到的宫廷楼阁、佛堂庙宇的造型以及其屋架的立方、平方、卧方,还有一檩五件子、升、斗、拱等复杂的建筑结构和雕梁画栋的色彩图案,都彰显了高超的设计包装技巧和智慧。
  以上心得,都是任顺生从事木匠行当以来,切切实实的亲身体验。毫无疑问,这也是他在人才济济的木匠行道中安身立命、立于不败之地的木匠秘钥。由此可见,他也是一个名副其实、出类拔萃的好木匠。
  自从他学会了木匠手艺,能够养家糊口、独当一面时,却发生了一件让他意想不到的事。父母竟作出分家的决定,要让他们一家四口从家里搬出去,自谋生路,去过自己的小日子。他和妻子毫无思想准备,刚分家的日子可谓一穷二白、举步维艰。
  
  11.分家单干
  1964年5月26日,家里通过召开家庭会议,就把任顺生分开了。当时任顺生和王灵侠结婚不到三年,长子任炼斌才两岁多。由于过去家境不好,经济拮据,家里只给任顺生夫妇分了二斗小麦,一斗玉米,一个水罐,一个五升斗。母亲还给了任顺生几个碗,几双筷子,当时任顺生就只有一门心思:只要全家有一口饭吃就行了。
  这也是生活所迫,怨不得父母。
  任顺生家大人多,老人共生养了七个孩子,任顺生排行老二,任顺生上面有一个姐姐,下面有四个弟弟,一个妹妹。姐姐为大,先嫁了出去。任顺生刚结婚三个多月,第一个就分任顺生,这也是当时的村风习俗。母亲最爱任顺生,她含泪叫着任顺生的小名说:“闷子,妈给你说,你们大了,要勤俭节约,自己过自己的日子,成家立业,自谋生路,以后给自己盖房。妈背过你大,还给你偷着提了一斗麦,你赶紧收拾了,叫你大发现了就不得了。”
  当时不管形势怎样,志气满满、雄心勃勃的任顺生就含泪给母亲说:“妈,你放心,你娃非把日子过好不可,以后叫你老人家也享两天清福。”
  母亲就鼓励他说:“先把眼下的光景过好了再说,妈等着那一天。”
  当时给任顺生夫妇分了一间房屋,面积不到二十平米。任顺生先给里面盘了火炕,紧挨着火炕盘了个锅头,小门口支了个案板。剩下的地方连五六个人都立不下。从此,为自家盖房的欲念一日强过一日,反而给任顺生留下了沉重的思想包袱。
  为了攒钱盖房,他天天在农业社上工,每天十分工,天天如此,尽管一个劳动日几毛钱,多挣一分是一分。谁也不能在外搞些别的,队上有规定,就是每月有出勤天数的限制。
  有一次,任顺生和队上高娃,听说河滩马场收甘青草,拉到过称,当场付款。任顺生格外激动,就和高娃第二天清早五点启程,不进深山,只到泥峪河口,一人一辆架子车,带上吃的,准备先割一天,第二天晒一天,下午收草。六月的天气炎热似火,多半天就把青草晒干了,不到天黑,也是下坡路,一口气就跑了几十里。到了马场,卖草的人很多,排队过秤,不到半个小时,任顺生和高娃就把秤过了,当场领钱,一人卖了七八块,高兴得不得了。虽然受了些累,但经济收益却是在农业社上工的十几倍。这就是额外收入,现款现拿,羡煞旁人,但凡事也有乐极生悲的时候。翌日,生产队得知后,立即召开批斗大会,说他们这是走资本主义路线,必须割掉资本主义尾巴。就这样,把人长年累月地限制在家里,时间久了,任顺生有时就由不得想发疯,生闷气,发牢骚。
  他当时听人说“流串犯”常年在外漂泊,就倍感羡慕,因为他觉得“流串犯”首先很自由,想去哪里就去哪里,不仅能说会道,自谋生路,独当一面,更有社会见识。而任顺生却是本地人,从未出过远门,倍感孤陋寡闻,见识浅薄。在漫长的农业社岁月中,大家都是秤疙瘩分粮,谁比谁也强不了多少。就连一日三餐,每天早中晚都是玉米糁子、连锅面和玉米糁子,稀了就泡个馍,最好的生活就是隔几天吃一顿面。
  曾记得王灵侠就给任顺生经常炒玉米糁子,里面放点盐,用筷头蘸点油,再放一点下锅菜,吃惯了还挺美。照样能节约一顿面,就这样粗茶淡饭地过活着,也不觉得少什么,似乎都成了习惯。那时,由于任顺生年富力强,总觉得有力无处使,心老想干些别的。晚上天黑就睡,那时没有电,点的是煤油灯,为了节约油,灯灭了,照样能说话,说着说着就睡着了。第二天,铃声一响,又上工,天天如此。这样简单无趣的生活逼得任顺生老想铤而走险。
  任顺生有个家住杏园的舅舅,是个目不识丁的大老粗,但受本村人的影响,经常上南山砍黄花杆。回家将皮一剥,一分两半,用来做蒸馍甑粑。腊月逢会,在哑柏摆摊叫卖,一卖就是现钱。任顺生听说后,眼红得要命。不过,任顺生不想上山,他只想做松木甑粑,这个要比黄花杆高档一点。他还做了几个桐木锅盖,这些都是利用上午吃罢饭两个钟头的休息时间做的。特别是下雨天,别人不是睡觉就是下棋丢方,而恰逢此时,却往往是任顺生最忙的时候。他恰巧就利用下雨天人们不上工的闲暇之余,做板凳、制锅盖、打造架子车、做小饭桌等常用家具,然后抽空去叫卖;雨过天晴,任顺生照样同别人一起下地挣工分,只有这样,他内心才倍感充实和舒坦。
  然而好景不长,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文化大革命突然来袭,让他猝不及防,大病一场。
  
  12.文革患病
  1966年,文化大革命的熊熊烈火燃遍全国各地。炮打司令部,揪出走资派,严打地、富、反、坏、右,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路线和斗争势头吓破了任顺生的胆。出门不管你走到哪里,显眼处全贴着白纸黑字的横幅标语,上书“打倒走资派,让某某某站出来,老实交代问题”“以阶级斗争为纲,把革命进行到底”等字样。在这种紧账空气的情况下,又导致了拉帮结派的局面。什么工联,什么工总,斗来斗去,最终也没个啥眉眼。成天开会,学习最高指示。早请示,晚汇报是常态。当时把能说会道的任顺生吓得变成了哑巴,连话都不敢说。
  任顺生家本是个上中农成分,过去日子略显不错,但因其父任登科曾是黄埔生员,敌伪军官,也被纳入了反动的对象。时隔一年,就给任顺生家补定为地主成份。当任顺生听到此消息后,头哗地一下就懵了,炸了,像傻子一样,头脑一片空白,备感自己与众不同,好像自己成了彻头彻尾的妖魔鬼怪般的异类。自此以后,他一直没个好心情,与同学相比,他感觉自己活得简直不像个人。在与他同时初中毕业回乡的几个同窗之中,有的当了人民教师,有的因成份好当了兵,还有转业的,工作的,唯独任顺生哪儿也去不成。他整天寡言少语,死气沉沉。在农业社只要成分好,什么话都敢说,说错了照样没有问题,唯独任顺生不敢说话。人家三个一团,五个一堆,休息时有说有笑,因为都是些红干干,绿叶叶,占了穷的光:你穷,他也穷,大家都穷,越穷越光荣。
  任顺生家境也并不富有,但却因地主成份被排挤在了穷人之外。此时的他,整天草木皆兵,犹如“胆小鬼走夜路——提心吊胆”。就连平时走路,都低头哈腰,蹑手蹑脚,全身倍感有气无力,整个人没精打采,毫无尊严可言,只是抱着“好死不如赖活着”的心理,灰不溜秋地活着而已。一个满怀希望、憧憬未来的年轻心灵顷刻间就好像遭到了当头棒喝,使得满腔热血变得冷若冰霜,使得浑身干劲变得心灰意冷。加之每次开会,任顺生都会油然而生一种无颜见人之感,羞愧之心一旦袭来,他的头就像吃了眩晕药一样,不由自主地发晕,恨不得有个老鼠窟窿钻,方能得以解脱。
  他顿感社会上没有他的用武之地了,更没有他的生活希望了,甚至于连他苟延残喘的活路都没有了。由于胆战心惊,情绪过度紧张,任顺生突感身困无力,在家一连躺了40天,起来后居然左眼失明了——经县医院确诊,是因患白内障所致。后来经人介绍,辗转至西安四医大治疗,才逐渐痊愈。待身体恢复如初后,倍感孤独寂寞的他,十分渴望外面的自由。经过深思熟虑,他觉得好男儿志在四方,将来要干出名堂,就非得外出务工千锤百炼不可。
  
发表评论 查看评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