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欢迎您! 用户笔名:密码: 【注册】
江山文学网  
【江山书城】 【有声文学】 【江山游戏】 【充值兑换】 【江山社团】 【我的江山】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首页>长篇频道>人生百态>炊烟>第四章、第五章、第六章

第四章、第五章、第六章

作品名称:炊烟      作者:朱乙丑      发布时间:2023-09-15 13:02:25      字数:5797

  第四章躲猫猫
  村庄的西南边一百米处有个打谷场,分田到户的时候,打谷场也分了,冬炊家的那一块位于路边,在一棵大柳树下——这棵柳树是全村最大的柳树。
  在大人的眼中,这个打谷场是小的,所以有了个称号“小场基”。但在孩子的眼中,它是很大的。
  这个地方,白天是大人的打谷场,晚上就成了孩子的游戏场。
  深秋时节,晚稻收割了,打谷场上堆着一个个稻草垛。
  晚饭后,冬炊等三个孩子相约来到打谷场玩起了“躲猫”的游戏。
  一个扮演“老鼠”,在夜色的掩护下躲到草垛里或者别的什么角落。另一个扮演“猫”,“老鼠”在藏身的时候,“猫”是不能看的,必须背过身去,等到“老鼠”藏好了,裁判员说:“找!”“猫”才开始四处寻找躲在暗处的“老鼠”,并抓出“老鼠”。如果“猫”老是找不到“老鼠”,裁判员就会大声宣布:“不找了!结束!”这时“老鼠”就会自己跑出来,大声说:“我在这里!哈哈哈!”非常得意。
  在这种游戏中,有些孩子喜欢找,有些孩子喜欢躲,这是由各人的性格决定的。冬炊喜欢躲,喜欢让别人找他,喜欢别人找不到他,喜欢在别人找不到他的时候,突然冒出来说:“我在这儿!”那一刻,那种得胜感,那种成就感,无与伦比。
  正值农历的十月十五,一轮圆月从东山升起,月光照在田野上,朦朦胧胧如轻烟笼罩,而稻草垛只能见到隐隐绰绰的影子。古老的大柳树洒下一大片浓黑的影子,四周的田野旷远、宁静。
  冬炊和一个堂侄、一个堂侄女三个孩子一来到打谷场,就确定好各自的角色分工,冬炊扮老鼠,堂侄扮猫,堂侄女是裁判——他们仨都是同龄。
  裁判员宣布游戏开始。“猫”在裁判的监督下背过身去,“老鼠”冬炊急匆匆寻找藏身之所。几分钟之后,裁判发令道:“找吧!”“猫”应声寻找。
  “猫”在打谷场上一个草垛一个草垛地找,找了十来分钟没有结果,忽然,他发现大柳树下的一个草垛动了一下,就迅速扑了上去,揭开了几把稻草,冬炊被抓个正着。
  冬炊说:“再来一次!”
  “猫”说:“好!”
  “猫”背过身去,冬炊又急匆匆找个地方躲了起来,裁判发令:“找吧!”
  “猫”在打谷场上跑了起来,对每一个草垛进行仔细的复查,可就是发现不了。眼看快到半个小时了,“猫”决定放弃,非常丧气地跟裁判说:“不找了,实在找不到了,太累了。”
  这个时候,冬炊也耐不住了,因为躲在一个阴暗的角落里实在憋得慌,听到“猫”认输了,他就一个激灵跑了出来,发出得意的大笑。“猫”非常惊讶,他怎么也想不到冬炊竟然躲在那个地方!
  原来,打谷场的地势高于四周的水田,有个近两米的坡面,以前的孩子只在打谷场的地面上藏匿,可他却躲在坡面上,还用稻草覆身,而且他藏身的地方前面还有个草垛,挡住了“猫”的视线。“猫”老是对那个草垛“搜身”,哪里知道冬炊却藏在近在咫尺的坡上——世上最遥远的距离就是:我就在你的眼皮下,可你从来不看一眼。
  裁判员说:“你们俩一比一,平了!下面换过来,让冬炊当猫。”
  冬炊说:“好!”
  冬炊背过身去,“老鼠”躲了起来。裁判告诉冬炊:找吧!
  冬炊开始满地寻找起来,搜遍了所有的稻草垛,就是没有“老鼠”的影儿。就在冬炊宣布“不找”的时候,突然从大柳树的树梢上传来了哈哈哈的大笑声——原来“老鼠”上树了!冬炊老是在地面上打转转,怎么可能发现得了!只能接受堂侄女的裁判:“老鼠”胜利,“猫”输了!
  冬炊又输了,但他不服输,想再来一次,就在这时,村口有个人在喊:“冬炊——”
  是二姐的声音。
  堂侄说:“冬炊,你二姐在找你啦!还不回话!”
  冬炊对着村口大叫:“我在这里!”
  二姐循声来到打谷场,对冬炊怒吼道:“晚上你不在家写作业,跑到这里疯什么!还不回家!”
  二姐抓住冬炊的手,把他拽到家里。一进家门,父亲就命他面对着墙壁站着,然后用皮带对着冬炊的屁股抽打了几下,边打边说:“你这玩心太大了!晚上一点不摸书本,你学习怎么搞得好!”
  二姐则在一旁添油加醋:“他一沾上了玩,就把学习忘得一干二净!”
  大哥说:“你跟别的孩子玩,不会有好结果的!他们都会割草、放牛,会做农活。你不会割草,不会放牛,不会做农活。人家身体强壮,在农村干农活有的是力气,你身子骨那么弱,干农活根本不行!人家读书不行,在农村照样有出路!你要是读书不行,在农村就是死路一条!人家玩,你也玩,你有什么资本跟人玩?”
  妈妈说:“今晚不给他睡觉!就让他站一晚!”
  全家人都在审判冬炊,冬炊感到委屈,向隅而泣。
  冬炊这个时候最恨的人是二姐,正是她把自己“抓捕归案”的,冬炊一边流泪,一边想着以后如何惩罚二姐。
  二姐平时就喜欢管教冬炊,对冬炊非常凶,冬炊早就对她不满,怀恨在心。冬炊觉得二姐远没有月烟姐姐好,月烟姐姐是多么的温婉啊!
  
  第五章二姐做饭
  
  这年,冬炊的二姐刚刚初中毕业,没有上高中,就待在家里做家务。
  二姐喜欢做饭。家里粮食缺乏,二姐为了节省米,在熬粥时,总是多放水少放米,另放一点野菜叶,粥熬好后,只见米粒在锅底历历在目,游米可数,那稀粥可谓是清澈见底。勺子在当中一舀,即刻碧波荡漾,令人想起朱自清笔下的梅雨潭。
  中午常喝如水一样的稀饭,令冬炊的肚子变成了水文站。在二姐主持家庭“总后勤部”期间,冬炊的肚皮蓄水量大大增加。早上稀饭,中午稀饭,水喝多了,就会不停地解小便。冬炊上学时,被尿憋得痛苦之极,在冰冻寒凝的隆冬之夜,常几次起床解小便――这都是喝稀饭导致的洪涝灾害。
  冬炊整日价饥肠辘辘,就想美美地吃上一顿米饭,成为一个饭桶就是少年冬炊的愿望之一。
  二姐之节省,不仅体现在她在中午熬粥喝,还体现在,她就是煮饭,也不是全米的,八路军不是搞小米加步枪嘛,她搞小米加白菜,即所谓的菜饭。可冬炊呢,最讨厌吃菜饭,因而也就最厌二姐了。
  冬炊中午放学回家,一看见二姐在锅里写着菜加饭的算式,就当即交白卷――不吃!下午也不去上学。二姐为了哄他吃,就在锅里挖一些无菜叶的米饭给他吃,而她自己就吃全菜叶的“饭”,那种菜叶饭淡而无味,可二姐吃起来特有劲儿――就是这样的饭,二姐已经很满足了。
  二姐通过让冬炊吃“好饭”,把冬炊哄到学校去了。
  冬炊放晚学一回到家,二姐就迅速地给他摆好桌凳,严肃地说:“别到处跑,好好做作业!”
  冬炊从书包里拿出两张期中考试卷给二姐看,说:“二姐,我这次语文考了82分,数学考了90分,都是班上最高的。”说完,冬炊脸上挂着自豪的笑。
  二姐拿着试卷,看着冬炊的分数,一脸的严肃,她仔细地看着冬炊的答题,然后指着试卷批评冬炊:“你看,好多地方不该失分,你却失了分,语文只考了82分,升学有什么希望!”
  听到二姐的话,冬炊倍感委屈,他本以为二姐会表扬他,对他微笑的,没想到二姐竟把一盆冷水泼在他的头上!
  吃过晚饭,冬炊偷偷地跑到外面玩去了。这次孩子们没有去打谷场玩“躲猫”游戏,而是在村庄里玩“地道战”游戏,就是模仿电影《地道战》里的场面。正玩的起兴时,二姐又出门大喊:冬炊!还不回家看书!
  冬炊一听到二姐的喊声,头皮都发麻,他太厌烦二姐的这种喊声,他没有理睬二姐,自玩自的,二姐只得悻悻回家。
  冬炊一直玩到晚上十点多,回家后,已是满身汗水,父亲看他恣意玩劣,便用绳子抽他的屁股,二姐在一旁添油加醋道:“太贪玩了,学习一点不用心!”
  二姐越是管冬炊,冬炊就越是不服她管,就想打她,恨不得一巴掌把她打出国,让她“留学”牺牲。
  是的,冬炊是很想找个机会狠狠惩罚一下二姐的,这个机会竟很快就来了——
  次日是个周日,大清早,冬炊带着学校刚发的口袋书《中国古诗选》,到村后的小山上看书去了——独自去的,没有跟家人打招呼。
  冬炊非常喜欢学校发的《中国古诗选》,一方面是因为它的小巧、精美,只有巴掌大,可放在口袋里,携带非常方便;另一方面,它非常新,散发出浓郁的油墨香气,冬炊特别喜欢那种油墨香;还有一个原因,这本书里选录的古诗,大部分都是冬炊喜欢的诗歌,诸如于谦的《石灰吟》、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刘长卿的《逢雪宿芙蓉山主人》等。
  下周,冬炊要代表石牌小学参加姚河学区的语文竞赛,他觉得这本古诗选有可能考到,冬炊有点紧迫感,就起早到后山背诗去了。
  到了吃早饭的时候,妈妈到处寻找冬炊,怎么也找不到,都快急疯了。快到九点的时候,冬炊收起书,放进口袋里,下山回家。一到家中,二姐不问青红皂白就冲着冬炊大吼:“你大清早到哪儿玩去了?妈妈找不到你都快急疯了!我没考取高中,你这样下去以后连初中都考不上!”这时家中只有二姐在,父母寻找冬炊出去了,大哥、二哥做活去了。
  冬炊觉得二姐委屈了他,他猛的从口袋里取出《中国古诗选》,往地上一摔,冲着二姐大声地说:“我上山背诗去了!好啊!你冤枉我!”说完,便拿起搅猪食的棍子打二姐,先在她的小腿上打了两下,二姐的腿被打肿了。然后,冬炊又在二姐的前额打了一下,二姐的额头当即起个大包。
  那天冬炊是下狠心打了二姐,而且是超“额”完成了任务。二姐当时不还手,任冬炊打她,只是站着哭。
  冬炊到家时,家人已吃过早饭了,给冬炊留了两碗稀饭,稀饭已经冷了,二姐用手揉揉额头上的包,擦去泪水,轻轻地说:“冬炊,我把粥热一下,你吃的饱饱的,以后好好上学。”
  二姐说完,转身去锅灶给冬炊热稀饭。
  冬炊边吃稀饭,边流泪。
  二姐说:“你在家好好吃,我去通知爸爸和妈妈,说你回家了。”
  
  第六章石子战
  
  周四,冬炊代表石牌小学到姚河学区参加小学语文竞赛,周六,竞赛成绩出来了,冬炊得分84分,获得一等奖,姚河学区的负责人亲自把奖状送到石牌小学,冬炊的语文老师兼班主任李老师于周六中午把奖状送到冬炊家里,并顺便进行了一次家访。
  冬炊父母非常高兴,热情款待李老师,请李老师吃午饭。
  吃饭时,李老师说:“冬炊非常聪明,在学校里也很乖,是上大学的料。你们家长不要让他做农活,让他在学习上多花点时间。”
  父亲说:“冬炊身体瘦弱,力气小,他干不了农活,农活主要是他两个哥哥做,我们对冬炊只有一个要求,就是好好读书,我希望我们这个家庭能出一个大学生。”
  大哥在一旁说:“冬炊割牛草都不会,他能干什么农活?他以后只有走读书这条路。”大哥是个瘸子,但做农活很麻溜的,啥农活都会做,是冬炊家主要劳力。
  冬炊体弱力气小,家人不让他做农活,这个他是乐于接受的,因为他本来就不想干农活。但村庄上的玩伴儿嫌弃他力气小,不让他“打仗”,说他会拖后腿,冬炊就有点郁闷了。
  所谓的“打仗”是这样的——
  冬炊所在的村庄叫两河。顾名思义,村庄前有河流过。河的对岸村庄叫胡畈。两个村庄的孩子经常会约战,就是向对岸扔石子,打石子战,谁能把对岸的孩子赶跑,并占领对方的河岸,谁就是胜方。每次打仗,冬炊村庄的召集人都是一个绰号叫胡司令的大孩子。胡司令身体强壮,力气大,村庄上好几十个孩子,数他扔石子扔得最远,跑得最快,说话又很有鼓动力,很有激情,很自然的他就成了司令,孩子们都听他的。
  就在冬炊得奖的这个周六,放晚学的时候,胡司令在回家的路上,对两河的孩子们说:
  “大家注意啦,明天星期天,不上课,大家先回家,把书包放到家里,然后我们到河堤上集合,和胡畈的孩子们打一仗,我们长时间没打仗了,今天我们好好玩一下,我们一定要打赢!”
  胡司令发话后,两河的孩子们都欢呼,大部分孩子都喜欢打仗,认为那很刺激,又有集体荣誉感。
  冬炊回家后,把书包往桌子上一扔,就跑到河堤上,找到了胡司令,向他请战,可是胡司令坚决不让他参战。
  胡司令说:“你力气小,跑不快,万一被对方扔来的石子砸中了,怎么办?你是我们村庄的大学生胚子,倘若你的头被砸伤了,我们可承担不起这个责任!你妈妈还指望你考大学呢。你那点力气,参战威胁不到对岸的孩子,我们反而要保护你,你不是拖我们的后腿吗?你赶快回家吧,你只适合在家看书!打仗的事你就别掺和了!”
  冬炊虽然瘦小,却喜欢玩打仗的游戏,今天中午他得了奖状,心情好,就更想玩一玩了。
  冬炊说:“胡司令,就算我扔石子砸不到对方,我给你们助威,还不行吗?”
  胡司令睃了冬炊一眼,说:“我们打仗的时候,你别上河堤!会影响我们战斗!你待在打谷场上看看就行了!不要拖我们后腿!”
  冬炊是知趣的,他服从胡司令的命令,回到打谷场上观战。
  村前的这条河名为倒淌河,为什么叫倒淌河?因为中国的河流大都是从西往东流,但这条河是从东往西流,所以叫倒淌河。河道上遍布着大大小小的鹅卵石,秋冬季节,因为干旱少水,河流只剩下了一条细线。两岸的河堤上栽了许多柳树,白天浓荫匝地,晚上黑黑的一团,胆小的人都不敢上河堤。两岸的孩子打起仗来,这些高大的柳树为他们提供了很好的掩护。
  陆陆续续的,两河的孩子中那些力气大的赶到河堤上,在柳树林下集合,胡司令经过对地形的一番细细查看后,开始排兵布阵,他先派两个“战士”在河堤上向对岸扔石子,刺激对方,并向对岸喊话,下达挑战书。
  对岸此时只有一个孩子在岸坡上放牛,这个放牛娃听到这边孩子的叫嚣,骑上牛回村了。不一会儿,对岸上来了三个孩子,向这边扔石子,似是试探两河的兵力。胡司令指示力气最大、石子扔得最远、战斗力最强的“远程部队”按兵不动,不可暴露。让力气较小、石子扔得不太远的“短程部队”在河岸上应战,和对方互扔石子,大概持续了十分钟。通过十分钟的试战,胡司令发现对方有作战意愿;对方发现这一边兵力不强,可以一战。于是对岸有一个孩子下了河堤喊人去了,留下两个“战士”应付着。
  不到一支烟工夫,敌人的大部队来了。他们气势汹汹,有几十人。胡司令紧急指示:“短程部队”做好防守,狙击对方过河;“中程部队”从下游秘密绕过河去,潜入对方阵地;“远程部队”等待反攻。
  对方见这边河岸上的部队战斗力小,便冲下河堤,向这边扑来。他们冲过了河道的中线,进入这边“短程部队”的火力范围,只见这边“短程部队”的人数骤然增加,人数超过了他们,火力之猛令敌人不得前进一步,敌人坚持不住,只好后撤。敌人撤退时,由于是背对着这边,向这一边扔石子很不方便。这时胡司令方抓住这个有利战机,命令一直躲在河堤后面的“远程部队”冲上岸,从敌人的背后猛烈发射“远程导弹”,敌人惊恐万分,阵脚大乱,而我方的“中程部队”已从下方渡过了河,也迅速冲向敌人阵营,和“远程导弹部队”一起夹击对方。敌人后退了,“短程部队”的火力已经覆盖不了对方,便不再扔石子,转变为鼓动队,齐声呐喊助军威。三支军队互相配合,把敌人打得落花流水。两河的孩子冲向对岸并占领之,把敌兵全部赶回老家。
  星期六两岸大战,以两河的全胜告终,两河的孩子从对岸河堤回撤的时候,一路欢呼,高吼:“我们胜利了!”
  一个个喜气洋洋地回到家中,村中的大人们也称赞不已,见到“战士”们回来了,笑着说:“干得不错!”
  此时的村庄,家家户户都升起了炊烟。
发表评论 查看评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