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欢迎您! 用户笔名:密码: 【注册】
江山文学网  
【江山书城】 【有声文学】 【江山游戏】 【充值兑换】 【江山社团】 【我的江山】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首页>长篇频道>人生百态>争光岁月>第十七章 平台转换

第十七章 平台转换

作品名称:争光岁月      作者:秋耕      发布时间:2023-07-08 12:16:16      字数:3680

  1、光阴荏苒。自2007年入职出版社到2012年下半年,我一直在财务部门工作。五年多了,一如往常地稳重而悠然地工作与生活着,职场也平静得能听到自己心跳的声音。
  当然,五年多中,前期参加了集团组建上市公司前的准备工作,见证了上市前后的繁忙与热闹。但平静之后,每天做着繁琐的税务申报及财务处理等财务事项,自然心犹不甘。后期虽轮岗到销售会计岗位上,但更让人心烦意乱,每天与发行业务人员打交道,根据他们提供的开票资料与信息,在出版社资源管理系统ERP上找记录,再在税控机上开出销售发票。这项工作,早在超市公司时就做过的,极其嘈杂郁闷。这样下去,职业生涯岂不被固化了,职场显然遇到了很大的瓶颈。怎么办?是继续“混”下去,还是有所突破?其实,在五年多的时间里,我也尝试着转变思路,甚至找到二哥的一些关系。有一次,新来的社长对我说,你到教材发行部门做教材发行销售,顺便提个副主任怎样样?我当然高兴,但回后与二哥说时,他讲没有那么简单,因为这样的安排,实是一种可恶的事,极有可能影响到他的工作。呵呵,是我想的太好了。因此,这事不了了知,继续趴着窝。
  
  2、2012年7月,出版社印制部门(即出版部,是专门负责全社的图书印制与部分原料采购工作的部门)的一位老科长退休了,本来人手就少的情况就更突出。出版部副科长是一位比我小十几岁的女子,天津印刷学院毕业,属于专科出身了,印刷知识与实践均比较优秀,但为人处事方面,实是教练。这个女人强硬(背后有人撑腰时,大多数人都是这个样),睚眦必报,深不可测。但那时,她急于找人来出版部做具体工作,便在社内放出消息。当我得知这一消息后,自然有些心动,因为这无疑是一个转换工作平台的好机会。当然,我对这位女副科长的为人处事一开始时也不是很了解的。于是,我立即告诉了二哥与嫂子,他们认为这倒是一个机会,也可以帮得上忙的小事。
  几天后,那位女科长找到我,非常客气地劝说我来出版部门,或许是社领导找了她,也或许她也认为我是非常理想的人选。出版部是一个非常综合性的部门,不仅要具体落实图书的印制,监督印制质量,按时完成印制任务,还要有大量的管理事项,规范社内相关流程。计算(表现在成本基础数据录入与核算、图书印制成本的预算与核价)与统筹、沟通及对接均有较高的要求。这就是说,出版部不仅需要操作与管理,还要及时有效地服务于各编辑等相关部门。作为出版部的负责人,综合素质较高,各方面要求也是非常突出的。我那时快50岁了,无论是管理水平还是工作实践,来出版部门还是可以应付甚至绰绰有余。又过了一个星期,财务科也同意我的离开,顺利交接清楚后,便搬到出版部了。
  那时出版部在大厦南边靠东的方位,50多平方米,与财务科大致相同。老科长退休后,他的一张大办公桌尚放在办公室里,我刚来出版部因一时没有安排合适的座位,便暂时就坐于这张桌子旁。宽大的桌子实是舒服,但一时还不太适应呢。出版部同时还来了一位40岁不到的男“博士”,姓丁,他虽属出版部编制但一直被老科长放在印前制作部门。大家之所以称他为“博士”,是因为他确实博闻强记,知识面较宽,甚至女人用什么样的香水,他都能说出一二;而且喜欢与人争论,喋喋不休,这也许是老科长长期地把他放在别的部门之缘故。现在女副科长把他弄回,也是为充实出版部人数。丁博士除了负责一些前印事项及数字印刷,如电子书的收录与使用,就专门编辑一本生活杂志。出版部原还有一们女孩,个子较高,不喜欢多言,沉默寡言的,她专门做印刷委托书与开具综合印制单之类的事项。这样,加之我的到来,出版部已有4人了。
  我的具体工作,先是成本录入与计算,及出版社的图书统计工作。女副科长对我说:“你来了,我就解放了。 你看,我桌子上放了一大堆编辑们送来的印制成本发票了。”原来,她兼做着这方面的事项,只是老科长退休后她的担子与事务较多,这些事项便多少耽搁了一阶段了。我看时,确实有一堆发票及附加资料放在她的办公桌上。自然,成本计算与录入(社内操作系统ERP上录入),这些数字对我来说并不困难,只要她说清楚了规则,我便很快上手了。
  图书统计有些意思,这是根据出版社当月所有出版的图书,由那位女孩子登记在七八本台账上,再由我据此将相关图书出版信息统计到出版总署的办公平台上。这两项工作均是具体而细致的事项,好在我做了几十年财务工作,有这份耐心与定力。然而,出版部的这些工作,毕竟不同于财务工作,是全新的事项,仍需要重新学习并悉心专研。同时,若要有较大的发展,还需要取得相关出版方面的资格与职称,这是一个基础,也是一个门坎。
  
  3、其实,来到出版部(科)对我而言,初衷当然是换一个平台并力争有所突破。但话说回来,印制工作这对我来说可是一个全新的挑战,先做些具体事项,打牢基础还是很重要的。但另一方面,取得出版编辑方面的职称(这与财务方面的职称是两个系列)也迫在眉睫。于是,我准备报名编辑中级职称的考试,女副科长也表示支持。考试内容主要涉及两大部分,一是理论知识,一是专业知识。由于考试机构并不代购代发考试资料,这倒让我为难起来。女副科长知道后,她打电话给省直印厂一位副厂长,之后我很快便得到两大本材料,上海快递过来的。于是,我利用业余及晚上自学,经过几个月的学习,到了10月国庆节后,参加全国统一职称考试。3个小时的考试,对一个近50岁的人来说,尤其在身体上难以负荷,连续的用眼,几乎让我的眼睛睁不开了,我只好做几个题目休息一下后再另一道题目。当监考老师看到我这样的考试方式时甚是惊讶,但对此也表示理解与同情。
  一天考试结束了,疲惫之极,回到老屋简单地吃过晚餐,便倒头就睡。但才睡了一会儿,回想考试过程,便又担心分数低通不过,转展反侧,过了好久才又慢慢睡去。然一个月后的一个下午,当我正在做图书统计事项时,单位办公室通知我说,我已考试通过了,成为社里正式的具有中级职称的编辑者并享有责任编辑权利(单位因此可获得新闻出版局核发的若干书号,本人也可以参加编辑工作)。这样,作为在综合部门工作的出版科成员,便有了一个称职而稳定的基础了。
  4、时间飞快,当我转到出版部并取得了相应的职称后,便精心地做着部门内基础性的工作。同时,还利用一切时间,参与了社内相关教辅类书籍的编辑工作,常常感叹一名财务人员也能编书了。由于我积极参与,细心工作,很快便分担了女科长(她已经提级为正科)的一部分工作事项,特别是本部门的文字工作,如总结,报告之类,也对接了相关内部或外部的审计事项。也许对社里或集团公司的管理接触多了,平时喜欢观察思考的我,更关注身边及社外的一些活动了。
  出版集团公司经过改制与上市后,集团在飞速发展的同时,由于客观存在量与质,规模与效益,多元化经营与专业板块,原有模式与企业文化建设等诸多矛盾与风险产生了,这必然要求坚定意志,找到矛盾的主要方面,深化管理。集团公司领导从战略层面及时地觉察并提出对策。印象最深的是,集团公司广开言路,及时部署《出版集团新一轮“头脑风暴”方案》,而作为公司普通的一员能参与公司活动之中,心里还是暖暖的,因为集团公司没有忘记每一位普通的员工。这,与其说是一种企业文化使然,倒不如说它是一种大爱,一种大智慧了。“我心中的出版集团”,在每一位员工的心中有太多的话要说。我也比较感动,苦苦地思索着,想写点什么,我也要说出心中建言。
  记得在呈献自己微薄之言的几个星期里,正是夏秋之季,澄碧的湖水,蔚蓝的天空,给人以无限的灵感与开启着缜密的逻辑思维能力。每天,我从单位回到家里——自然,那其实也不过是一个人客居的地方,便迫不及待地把在路上或休息时产生的一些想法记录下来,而每当双休日,我更是一个人呆在小屋里,把搜集好的材料整理归类,最后终于形成文字,完成拙文《提高危机意识水平打造风险管理模式——浅探构建出版集团新风险管理模式的必要性及路径》及《略论当前出版社回款管理的现状、成因及对策》。幸运的是,这两篇文章分别获得集团公司一等奖和三等奖。自然,听到自己获奖时,我还是有几许高兴但并不太惊讶,因为我实实在在地付出了,况且为集团公司的发展只是奉献了点微薄之力罢了。其实,获奖并非主要的,关键是自己的一些论证和想法得到了集团的认可,这就足以宽慰在那苦思与寂寥的日子。
  由于工作相对平静,从2012年以后的几年,除了参加一些集团等活动外,我利用了大量的业余时间从事一些写作事项,创作了大量的散文(许多散文还被一些网站转发)、杂文与中短篇小说在网上发表,其中小说《广场舞者》(短篇)与《还君笃爱》(中篇)还被新华文摘转载发表。一些财经等方面的论文也常常见之报刊一端。比如,2012年/2013年《企业司库》第11期与第12期上分别发表《基于ERP环境下财务部门角色再思考》与《企业财务精细化管理浅探》。2012年《中国出版传媒商报》(现改为《中国图书报》)发表《一种业务员回款考核评绩的新方法》、《图书行业回款的6大对策》。这两篇论文已被收入中国重要报刊学术论文数据库中。2016年发表《构建编辑人才评价体系的研究》《安徽传媒研究》2016年第1期)等等。同时,我的一本《湖畔漫步》刚好也出版了。
  
发表评论 查看评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