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春节前水库放假 郑大湾农民打鱼
作品名称:鸳鸯梦 作者:秋鹏飞 发布时间:2023-06-06 12:22:04 字数:3333
根据水库指挥部安排,腊月二十七放假,来年正月初六复工。二十六夜晚,离水库近点的民工有不少人连晚饭没吃就离开了工地;第二天天没亮,又有部分人离开了工地。吃完早饭,郑建国和何幽兰才准备回家。“我们坐车回吧。”郑建国接过何幽兰的书包说。“不知道车上人多不多,我们先去连部看看,不行跟他们一块儿走路也可以。”何幽兰犹豫一下说。
两个人到了连部,进女工棚一看,连个人影都没有;到男工棚一看,只见地上架子车摞架子车,铺上堆满了大锄、铁锨、扁担。俩人相视一笑,只好往大路那边走去。
郑大湾是雷堂大队最大的一个自然村,全村三百多人口。村子坐北朝南,背靠岗岭,岗岭那边是坟山,东西长约半里路,房屋与房屋时有间隔时有相连,断断续续就像一条拉开的鸡肠子。门前是一口横贯全村的池塘,池塘内侧是红石砌成的坡崖,隔不多远留一道台阶,台阶前的石墩上安放的是条石板,这是社员们洗菜洗衣的地方;外沿种植的是柳树,间隔着大小不一的刺槐,每逢春夏,自然形成一道靓丽的风景线;池塘里养了不少鱼,有去年放的鱼苗,也有前年或大前年放的,品种不多,主要是胖头、鲢子、鲤鱼、草鱼和青鱼。快过年了,打鱼就是社员们办年货的一项重要内容。
“下!下!放!放!”生产队长郑继祖指挥大伙下网。这张大网是生产队集体财产,一年用不上两次;网是从西头下水的,有的人把折叠的网拉开往水中放,有的人拉着纲绳慢慢走。“走!走!”郑继祖继续喊。随着网全部下水,拉纲绳的人加快了步子。“里沿儿的看着点!走慢点!”因为外沿有树,拉纲绳的人必须把纲绳从树的内侧穿过来才能前进,而内侧没有障碍物,郑继祖只好大声喊。外沿除了拉纲绳的十几个男女外,还有不少跑来跑去帮闲的半大孩子。“走远点!”有人驱赶孩子。内侧除了拉纲绳的十几个男女外,还有不少看热闹的老人和孩子,看上去整个门前都是人。他们的眼睛盯着水面,脚步慢慢移动。随着渔网的不断移动,水面上也有了动静。开始是咕哝一声翻个大浪花,一朵,两朵,三朵;接着是跳出水面的鱼,一条,两条,三条;再接下来,整个网前的水面就像正在燃放的花炮:有大的,有小的,有跳得高的,有跳得低的,此落彼起,一片欢腾。“鲢子!鲢子!草鱼!草鱼!”有人高呼。这时,岸上的欢呼声似乎在为鱼儿们助威,而鱼儿们的落水声又似乎在为人们伴奏。
闵文秀、陈丽华和孙维民是一块儿回的。陈丽华住在汪洼村,先回家;孙维民住东头,与闵文秀打个招呼也回家了。闵文秀背着被子匆匆往回赶,见大家正忙着,犹豫一下还是往家走去。
“哎!本山!你看谁回来了?还不快去接一下!”一个女人对易本山大声喊。
“她回来就回来,还稀客呀?”易本山继续拉着纲绳走。
“别装了!快回吧!久别如新婚!”又一个女人的喊声逗得大家哄然大笑。
“都老夫老妻了!有啥好笑的?”易本山嘴上这么说,但还是放下纲绳往回走;开始慢走几步,接着甩开膀子跑了起来。
“哎!被子捂紧点!别抖凉啦!”另一个女人的叫声再次把大家逗笑了。
“我湾儿的女人啦!一个比一个骚!”郑继祖加入到调侃行列。
“哎哟喂!你不骚!你那大柱子、二栓子是从哪来的?”有女人反唇相讥。
“大窟窿里冒出来的!”几个女人几乎同时笑着喊。
易本山接过闵文秀肩上的被子,刚进堂屋门就拉着她往卧室去,刚掀开房门门帘扔下被子就开始解她的衣扣。“哪就那急呀?”闵文秀小声说。“半年多了。”易本山抖动着声音说。
“妈妈!妈妈!”恰在此时,三岁的儿子狗娃扑了过来,抱住妈妈的腿。
“哎哟我的小祖宗吔,妈妈累了要歇会儿。”奶奶郑大脚也冲了进来,不由分说抱起孙子就往外走。
“妈妈!妈妈!我要妈妈!”出了房门,狗娃还在奶奶怀里挣扎着喊叫。
“走走走,瞧大鱼去;哎哟,好大好大的鱼呀!拿条大草鱼回来煎给狗娃吃好不好?”郑大脚一边哄着孙子一边快步走。
“收!收!”网已经到塘东头了,郑继祖继续指挥着。塘东头有约两个篮球场大的平地,是生产队的稻场。夏季,这里堆满了一垛垛麦垛;秋季,这里堆满了一垛垛谷垛。“一斤以下的放回去!”郑继祖喊道。几十人在拣鱼,有穿长筒靴的下到水里,他们把鱼扔到稻场上;无论是被扔上来的鱼还是在网里水中的鱼,都在弹跳、挣扎,所有的人包括围观的老人和孩子,衣服上都溅满了泥浆。有调皮的半大孩子用手指按一下鱼头,弹跳起来的鱼把他吓得连连后退。几个男人把扔上来的鱼拣到篾篮里,放在磅上过秤,会计孙自安在记录重量。不一会儿,过了磅的鱼就堆成小山。
“总共有多少?”郑继祖背着手绕鱼堆走一圈,来到磅前问孙自安。
“过了秤的一千一百多斤,这一堆儿估计还有二百多斤。”孙自安看下笔记本回答。
“一人按四斤,先分下去;有多的再说。”郑继祖说完回头喊,“豌豆!二老爷!你俩过来!”正在收网的郑维汉和孙文固闻声匆匆跑了过来。“你两个一个掌磅一个拣鱼,和孙会计一起把这个分下去,拣鱼注意大小搭配。我回去换双鞋,一会儿就来。”郑继祖安排完,打着喷嚏离开稻场。
郑建国和何幽兰下午才到村,进村的时候鱼已经分完了。“要不到我家坐会儿?”郑建国停下来看着何幽兰问。“嗯……好吧。”何幽兰犹豫一下还是答应了。
郑建国的家在村中间靠西一点。正屋是三间茅草房,进门左侧是两间做厨房用的稻草屋,与正屋成直角;正屋前面有一个简易稻草小门楼,在厨房与门楼之间垒道土坯墙连接,右侧也有道土坯墙连接小门楼,看上去像个四合院。前年,郑建国父亲郑维友请人在正屋西头接了一间有高度有宽度没质量的稻草屋。
“妈!我回来了!”郑建国刚进门楼就大声说。
“你回来是稀客呀!人家早都回了!快来把这鱼拿塘边去洗洗!”正在剖鱼的许莲英头也没抬。
“阿姨忙呀!”何幽兰走过来打招呼。
“嗯?”许莲英停下来回头看着何幽兰,一下愣住了。
“哦,这是小湾儿何书记的女儿,她叫何幽兰。”郑建国介绍说。
“呦,想起来了。幽兰啊!”许莲英忙站起来,用围裙擦着手,直愣愣地看着何幽兰说,“屋里邋遢,就在院里坐会儿。建秀!建秀!搬张椅子出来姐姐坐!”
“不啦,我玩会儿就走。”何幽兰笑着说。
“姐姐坐。”郑建秀把靠椅放何幽兰身旁。
“今年分这么多鱼呀!何书记他们家有吗?”郑建国看着许莲英问。
“听二老爷说,今年的成鱼是前年和去年放的鱼苗,没有迁安户的份儿;明年就有了。”许莲英想了想接着说,“这样吧,建国你捉两条大点的送何书记家里去;我们家人多,分的也多,反正也吃不完。”
“不用不用,阿姨别客气;建国你别弄。”何幽兰忙阻止郑建国。
郑建国哪听何幽兰的?她的话还没说完,他已经用稻草绳穿了两条,站起来说:“走吧,我送你。”说着就往外走。“哎哟,真是的。谢谢你了阿姨!”何幽兰说完,只好跟了出来。“幽兰!有时间常来玩儿!”许莲英也跟到大门口。
何幽兰一家住在单独的一个自然村,小村里就三户人家:除何幽兰一家外,还有孙文固一家,另外一家就是六十多岁的老五保孙文年一个人。小湾离大湾就几条田埂远,与大湾是一个生产队。
“嗳建国,二老爷是谁呀?是地主出身吗?”路上,何幽兰问。“哪儿吔,二老爷叫孙文固,上头有个哥,叫孙文坚,他排行老二;小时候长秃子没治好,成了秃头,湾儿里人暗地里叫他二秃子;他自己常自称本老爷,后来大家就公开叫他二老爷。是生产队副队长,就住在你隔壁。”听到这里,何幽兰笑着说:“你们村的人,快成《水浒传》中的好汉了,都有绰号。”
两个人还没进村,何幽兰老远就看见妈妈在门前扫地,就妈、妈地喊着跑了过去:“妈!爸回了吗?”
“你爸呀,下乡慰问困难户去了,到二十九下午才能回来。”黄丽华边扫地边说。
“阿姨在忙啊!”郑建国停下脚步说。
“嗯?”听见郑建国说话,黄丽华这才直起腰,“哦,这是郑建国吧?提着鱼干什么?”
“呃,今年生产队没分鱼给你们家,我妈让我送两条给爷爷。”郑建国惴惴不安地说。
“回去跟你妈说,谢谢她了。”黄丽华笑着说,“不过呢,我有。上午回家时买了四五斤,刚队里又送来几条,你看都放在那里的;你拿回去吧,我们家人少,吃不完浪费了。”
“哎哟妈!人家好心好意……”
“你这孩子,懂什么?”黄丽华拦住了女儿的话,“我和你爸都是国家干部,湾儿里人多嘴杂,如果有人向上级反映,说我和你爸多吃多占怎么办?你就是有一百张嘴也说不清呀?回去吧建国,快过年了,都忙,你也回去帮家里干点活。”
听到这里,郑建国也不好再说什么;犹豫一下说:“那我回了,再见阿姨。”说完转身沮丧地提着鱼匆匆离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