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欢迎您! 用户笔名:密码: 【注册】
江山文学网  
【江山书城】 【有声文学】 【江山游戏】 【充值兑换】 【江山社团】 【我的江山】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首页>长篇频道>人生百态>人生有梦>第一章少年梦魇(四)

第一章少年梦魇(四)

作品名称:人生有梦      作者:我是老拉      发布时间:2023-04-05 15:43:55      字数:4761

  其实,她的身世说来挺让人唏嘘的。凭着人们言谈话语中透露的一鳞半爪,我隐隐约约得知了她甚为坎坷的过往。她出身在一个大地主兼商业资本家的大宅门里,娘家原本是当地名声在外的大财主。拴着铃铛的大马车豁朗豁朗地跑过时,方圆邻村的人都知道那是三狼村宋家的。三狼村连片的青砖大宅院里,住着她的两位已经自立门户的兄长;远在天津,还有两位兄弟做着那个时代很兴盛的颜料生意。不幸的是,她的父母早亡,她就一直住在某位兄长家中当食客;更不幸的是,她在县城上学时结识了一个日本翻译官并跟上人家私奔了,家里嫌弃汉奸的名声,就和十六七岁的她决裂了;犹为不幸的是,仅仅一年后,日本宣布投降,翻译官一去杳如黄鹤。她拎着全部所得:即两皮箱的衣物返回娘家的时候,被兄长以辱没家门的名义拒之门外。本来就是那种薄情寡义的家庭,如今正好乘机和她断绝了来往,把累赘推得一干二净。她是在这种走投无路的情况下,寄住到了我们村里她的一个同学的家里,靠着出卖自己有数的那点儿衣物蜗居苟活。
  其时,我的爸爸正因为不满意奶奶给娶下的媳妇,整夜整夜地在外面赌钱不归家,还勾搭上了一个有夫之妇,家里家外都闹得不可开交,对方的男人还放出话来“要杀要砍”,奶奶焦急万分地希望儿子尽快结束这种胡闹。恰恰在这时候,土改开始并宣传婚姻法,他就第一个瞒着奶奶解除了包办婚姻。也恰在这时候,住在本村西院的根宝日前来拉纤做媒,介绍他认识了当时正无家可归、寄住在同学家里的现在的这个老婆。因为根宝日的老婆,正好是她这个同学的姐姐。
  对于这一桩婚姻,全家人包括亲朋好友没有一个人是赞成的,都认为,我们是老实巴交的庄户人家,怎么能养得住这一种作派的女人呢?奶奶当时也正处于一种左右为难的境地,既希望儿子能过上称心如意的日子,又舍不得已经相处了八年的儿媳妇。但是,奶奶的权威和责骂,在这个时候统统失去了效用,做儿子的已经是认准了南山决不回头。
  在这个多情的世界上,从古到今,历历如数,几曾见过父母和子女闹纠纷,最后是父母一方能得胜的?不管是有理还是无理,到头来吃亏认输的似乎永远是父母一方。一个“舍不得”,就坑尽了天底下的无数父母!而这桩不被众人看好的婚事,在周围人的吵吵嚷嚷声中已然敲定了,而且两个当事人已经商量好,决定搬到女方习惯的城里去住,并要男方供养她去接续中断了的医护学业,男方也答应了。
  奶奶当然是无力回天,只能是打落牙齿往肚里咽,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自己娇惯守护了半辈子的老小孩儿子一意孤行。她很清楚,在这个时候,除了尽全力支持以外,说什么都会和儿子记怨结仇。她怎么能舍得从此和自已的独根儿子成为仇人呢?所以,奶奶不遗余力,不仅为他们举办了隆重的婚礼,用一顶大花轿把寄住在同学家的未来儿媳妇迎接进了家门,而且为他们在县城里租赁了房子,还因为考虑到儿子和媳妇进城后的生计,当下就卖了家里一马车的黄豆,为儿子在城里开了一间修理自行车的铺子。
  从此,家里三十多亩地里的出产,大到米面柴火,小到油盐酱醋,无所不至无微不至地陆陆续续地送进了城里,用奶奶自己的话说,那就是:“除了炭和洋曲灯不拿外,其它的,米是碾好的,面是无论白面红面全给拿上头两遍的细面,家里留下的全是黑面和粗面……盐和辣椒给捣成面,醋是拿油篓子灌上,连点火用的高粱头子都给捆上。平日里,只要逮住挂车车进城,哪一回也是捎的各花各样。过年时,做好的丸子、烧肉、卤肉的合碗子,剁好的饺子馅,熬好的烩菜……只要是能想到的,没有送不到的……”后来,更因为大丑哥跟着爸爸学习修理自行车的手艺,天天用自行车前载后拖。这种输送持续了五六年,一直到成立合作社土地归公的时候为止。
  但是,奶奶的这种掏心挖肺的无私奉献,居然換不来城里那个儿媳妇一丝一毫的感恩之心。这个女人似乎生来就有一种与人为敌的脾性,对于任何人的付出从来就不懂得些许的感恩与回报,似乎从来就认为那是一种理所应当。我到现在也不能理解,究竟是什么样的生存环境与人生经历,才能将她塑造成这样一副刻薄寡恩的自私德性?在我们这个民族中,古人很讲究“娶妻娶德”,认为娶一个德行不好的女人进家门会妨害到家里几代人的生活,所以一般人家宁肯要一个相貌丑陋的女子为妻,也不愿让一个德性有亏的女子走进家门。但德性这种东西,若不是长久相处,又怎么能够品味出来呢?何况当时的农村,尚处于妇女“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时代,全凭着媒妁之言,又能到哪里去寻找品味的机会呢?再说,儿子的一意孤行,根本就是无法阻拦的。
  有一回,喜成伯进城回来,把一捆菠菜和韭菜交到奶奶手上,一边还恨恨地说“以后快不用諏就哒了,你这老贱骨头张罗的给人家送这咧送那咧,连毬毛的心都操到了。人家那里,正因为鲁小给你买了这点儿鲜菜,在那儿吵架咧!”奶奶听了一楞,过后又说:“做大人的,哪个不是贱骨头啷?!紧着不领情吧,还就非要接济的紧。要不说,儿女是债主咧。俗话说:儿多女多,割的吃了老人的鼻子耳朵……唉,只要他们能过得好,咱这当妈的,就是受些儿苦受些儿累,还能有什说的呀……”
  可叹的是:他们过得并不好。爸爸的日子过得像个鰥夫似的。他在有数的几天晚上不去打扑克的时候,就会用一种白锡做的酒壶盛上一壶酒,倒出一盅来点燃蓝色的火苗,手提着酒壶在火苗上热酒,两脚蹲在炕边上交给我两角钱,让我去胡同口外市楼底下的熟肉摊上,割点儿卤大肉回来。这种时候,大多是一般人家吃过晚饭点灯围坐的时候,当时县城里尚没有通电,黑黢黢的胡同里高低不平,俱无人迹。等深一脚浅一脚地走出百米长的胡同,看到市楼底下那个手推车的熟肉摊上吊着的玻璃气灯时,我手心里的两角钱会被手心里的冷汗浸湿。等把裹在脆纸里的巴掌大的一片熟肉交到他手里后,他就从纸上吃一口肉,再仰起脖子喝一盅酒,并开始了那些自以为是老生常谈式的说教,却从来也没说过给你也吃上一口吧。这种时候,我就站在锅台边,和脑袋里的磕睡虫争斗着,头一颠一颠地,艰难地支撑着发粘的眼皮,熬到他终于吃完喝完了事。
  有一天晚上,都已经睡下了,他突然叫我起床,然后要我去医院把妈叫回来。我看看箱子上的座钟,已经是十点半了,但看看他不容置疑的神态,还是缩着脖子出了门。这个路程是割肉行程的两倍还多。初冬的夜里已是寒风料峭,伸手仅仅能看见五指。在摸摸索索高低不平中,我战战兢兢地找到了位于西大街的医院大门。那医院在一座过去曾是票号的高台阶深堂大院内,我在厚实紧闭的大门上拍打了好长时间,才拍出一个披着衣服的塌鼻子老头。他在问明情况后,把我领进了四合院的天井当中,朝着北屋的楼上喊:“宋大夫,宋大夫!你家的孩子来找你回家。”她在楼上喊:“让她回!我不回去。”就听得楼上有女声劝说:“快回去吧,都这么晚了,让孩子一个人咋地回去?”终于,她怒气冲冲地从木质楼梯上下来了,自管自在前面气冲冲地打着手电筒往外走。回家里后,她看也不看爸爸一眼,跳上炕钻进了被窩。睡梦中,我断断续续听到了他们的争吵声……“跟着他,我吃香的喝辣的!”……“那也得要有消受的命!你怎么不跟上他跑到日本去呢?”……我实在是困得不得了啦,在他们的争吵声中,渐渐进入苦涩的梦乡之中。
  按理说,这本来是两个命途多舛的人,凑在一起应该惺惺相惜相濡以沫才是,谁知竟是一对隔世的冤家,吵架三六九,有时还上手。人世间的缘分有千百万种,有善缘,有恶缘,也有那种似乎是前世就注定的孽缘,冤冤相报不能了,今世还来互折磨。比如爸爸吧,据说原来那个媳妇在的时候,每日三餐盛饭登筷,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伺候的他像个公子大爷似的,可他一百个不情不愿。现在,他家里家外眉毛胡子一把抓,无人料理无人疼爱,像个奴婢似的整日价陪着小心陪着笑脸,还连副笑脸都換不来,但他就是愿意。这种情景,我干看着,心里再着急也不敢开口,而且从不敢在我奶奶面前提起。但这种类似于“周瑜打黄盖,打的愿打,挨的愿挨”的事情,我奶奶似乎什么都明白,按照我奶奶的说法就是:“那兴许就是前世欠下的”。再想想她吧,追根寻源,也许当初能嫁给我爸爸这样一个人,并不是从心底里心甘情愿,只是迫于当时落魄无依寄人篱下的处境,才不得已的一种将就吧。如今当了医生,自觉高人一等,立马趾高气扬,哪里还记得当初的那种凄惶和无奈呢?
  再往后,她娘家的两位兄长双双被戴上“地主分子”的帽子,沦落到天天扫街道的份儿上了;远在天津的两位兄弟也双双被划成“资本家”,公私合营后变成一介普通劳动者了;更加上新社会提倡改造,甚至对有些人是勒令“改造”。在这种越来越严肃的社会气氛下,使她那种不甘不忿的气焰矮下去了许多,尽管对家里人的态度一如既往,但在外面还是不得不装出一副文明文雅的形象来,虽然时不时地也有露出狐狸尾巴的时候,但那已经是阿弥陀佛了。
  那时,她娘家那些没了出路的子侄辈,主动找上门来认亲打抽丰,还有一个名叫爱珍的侄女干脆就跟着她学医,住在了她在医院的宿舍里。在我眼里,她们才像是真正的母女俩,不光经常肩并肩走路,说起话来也是颇为合拍。这爱珍也常常学着她的口吻鄙败我的家庭,鄙败我的奶奶:“他们家穷得有什么呀?有几十亩地还都成了公家的!倒是养活的外人不少……”
  老天爷!这真是讨吃的见不得叫化子,自已难道不明白自己是个干什么来的吗?再一点,我就实在搞不懂,她们这些自认为出身于富贵家庭的人,为什么一个个就像钻在钱眼里似的,眼睛里只能盯着钱物,而浑不识天底下道德和情义是为何物!人都说“人穷志短马瘦毛长”,其实穷人里边,多得是响噹噹的硬骨头,饿死不吃嗟来之食;多的是自尊自爱无功不受禄的清高风雅之士,从不肯在人前流露出一星半点的穷形极象。而他们这些所谓的眼高于顶的富人们,则常常能为了三瓜两枣的微利小害,就大打出手,闹到灯火不相趋的事例,比比皆是。
  俄罗斯作家托尔斯泰有一句不朽的名言:“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而不幸的家庭则各有各的不幸。”在这个不幸的家庭里,只能看到爸爸一个人的忙乱和焦躁,看不到其他人任何纤小的付出与回报。他们的工资基本是各人归各人,男的管吃,就尽量的简约和算计,净买些廉价的过季的菜蔬,过日子仔细的出了名。比如春天,刚上市的菠菜从来没见买过,要一直等到菠菜长到二尺来长、空管赛如一根竹笛的时候,一毛钱买回来一大捆,连着一个星期,都是这种煮着空管菠菜的连米和则饭;再比如夏天,西瓜上市的时候不会买,等卖瓜的捡出那些长了霉点的西瓜处理时,会买上整整一麻袋……到了冬天,就只剩了白菜胡萝卜。反正,在家里吃饭的人,十天里有九天是他和我俩个人。当然,在那个大家都吃糠咽菜的年代,能有这样的饭可以吃饱,比起那些吃了上顿没有下顿的人家,是很该知足了。女的负责管穿,那也就只有她一个人会添置新衣服。因为,爸爸一年到头穿的都是工作服,过年时会从箱子里翻出两件樟脑味浓重的衣服来应一下景。至于我,逢到快过年的时候,她会从箱子里找出一件她不穿了的衣服递给我说:“拿去,让你二姑给你改一改。”更多时候,是奶奶和二姑就已经提前给我做好了新衣服。
  在我的眼里,无论是先天的智慧,还是后天的处世能力和情操胸怀,更不用说作为女人的应有的克己勤勉和贤良母性,她连我奶奶的脚后跟都比不上。我奶奶申明大义,急公好义,怜贫惜老,扶危助困。因为她是一个从四岁起就失去了父亲,和四五个姊妹弟兄跟着寡母一同从生死线上煎熬过来的人。苦难深重的贫穷日子,不仅熬练成就了她异常强坚的风骨,更让她自创总结出了许多独特的言语。比如,她常说的几句话是:“树不烂根自有长,人不坏心自有好”,“人情理事在,提溜上锅儿卖”。她更坚信“人的名头,树的荫凉”,认为人而无信不能在尘世上存活。她见谁人有难也要伸手相帮,有些东西宁肯自己不用也要周济了别人,平时无论邻里还是亲戚朋友,谁有了烦心难解的事,都愿意走到奶奶跟前叙叨叙叨,然后在奶奶的破解劝说之后,常常是“哭着来了,笑着走了”,奶奶也因此赢得了周围大小人等由衷的尊敬与爱戴,在村里的口碑很高。
发表评论 查看评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