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欢迎您! 用户笔名:密码: 【注册】
江山文学网  
【江山书城】 【有声文学】 【江山游戏】 【充值兑换】 【江山社团】 【我的江山】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首页>长篇频道>人生百态>最恨人间是秋迟>第十七章:卧龙桥头

第十七章:卧龙桥头

作品名称:最恨人间是秋迟      作者:周不通      发布时间:2022-04-17 14:41:06      字数:3926

  嘉善的黄酒又甘又醇,不知不觉间就醉了两位异乡人。
  
  善之和大千被管家送回“来青堂”后,倒头便睡,一夜无梦。
  
  清晨醒来,院外隐隐约约、忽远忽近地传来公鸡打鸣声,让大千回过神,原来,昨晚已经睡在西塘来青堂。
  
  大千翻身起床,推开窗去,湿润清新的空气立马就悄无声息地围拢过来,他深深地吸上一阵,顿觉心旷神怡,几乎所有的浮尘喧嚣即刻间就被掸去,留下一片宁静和悠远。
  
  大千不想怠慢了在古镇的第一个清晨,迅速披衣出了房门。刚到连廊,一眼就见到二哥在庭院里的花圃边摆着双臂来回走动,若思和海霞在不远处的石桌旁背着诗文。
  
  大千忽然有了主意,拉长了声音喂的一下,朝三人不停地招手,三人不约而同的聚拢过来。
  
  大千兴奋道:“二哥,若思,海霞,这可是第一个早晨...走,咱们出去看看...”
  
  若思挠着头皮,海霞捂着肚子:“八师傅,我们还饿着肚子呢,昨晚那么多客人,我们都没好意思敞开了吃...”
  
  善之大笑起来:“我说你们两个傻小子,镇上多的是好吃的,哪还会饿着你们俩?”
  
  若思拍手称道:“好耶,我要吃两大碗馄饨!”
  
  海霞问:“八师傅,那要不要去叫醒秋先生?”
  
  “别!我们别去扰她好梦。”
  
  说话间,四个人小步慢跑往外涌去。
  
  从跨出大门那一刻起,师徒四人宛如走进了千年之前的一幅市井画卷中。
  
  眼光所及,完完全全别于上海的清晨,别于其他任地方的清晨,算是只属于西塘的清晨...
  
  只见一条清澈见底的河流,隔着厚重的青石板路横亘门前,在初阳的微光照映下,显得波光粼粼,在水波的涟漪里,伴随着哗哗的船桨声声,荡漾洇散。
  
  河对面就是沿街的民房,粉墙黛瓦、错落有致的排布着,数家铺前已经不断有热气向外飘散,不用说,定是早点铺子所在。
  
  来青堂的左前方,横跨一座单孔大石桥,使得两对岸来往非常之方便。
  
  善之率先走近石桥,脚踩着一整块一整块的大青石板台阶,显得尤为巍然、古朴,桥上刻着一条石龙,首东尾西,栩栩如生。
  
  见到桥边凉亭里闲坐着喝早茶的老者,善之忍不住上前打听起这座桥的来历。
  
  老者好奇地看着善之和其他三位,慢悠悠道:“你开口一问,就知道不是本地人吧?“
  
  若思已经跟上来,站在老者面前,稚声稚语道:“爷爷,爷爷,我们是从老西门过来的...”
  
  老者眼光转向胡若思:“哪个老西门呀?”
  
  若思知是未讲清楚,吐了吐小舌头:“上海...”
  
  老者点了点头,又望向善之道:“你们站的位置,就是西塘最大的一座桥,大家都叫它卧龙桥。早先只是一座小木桥,雨天过桥要特别小心,很容易滑倒...相传康熙年间,桥边住着一姓朱的篾匠,生性善良。有一天,他亲眼看见一位孕妇过桥时因为路滑落水而亡,他便削发化缘,取名广缘,以铁链穿肩,苦行奔走十余年,募得白银两千余两,开始动工建造石桥...谁知朱师傅积劳成疾,先桥而去。逝后十日,有石商运来了一批据说是广缘五天前订购的石料,镇上工匠个个惊诧...这件事很快传开,远近居民纷纷捐助,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很快将卧龙桥建成了。”
  
  海霞惊叹于卧龙桥还有如此动人的故事,赶紧贴近桥墩,用手来回抚摸着石壁,仿佛能感知到岁月带给他的回响。
  
  师徒四人谢过老者,信步过桥,眼前皆是青瓦衬映粉墙,比邻而建的民居店肆一律沿河而行,展现出一股浓厚的水乡风情。青石板路傍,古色古香的铺子门头,挂着的布幡可以说是各具特色、精彩纷呈,“八珍糕”、“木捶酥”、“荷叶粉蒸肉”、“南方馄饨”、“油条豆浆”、“米糕豆花”...那一幅幅诱人的布幡在晨风中飘动着,就像是老板娘在向你玉手挥招着。
  
  若思吧唧着小嘴巴,显然是在吞咽着口水,还不住道:“哎呀妈呀,今天不吃馄饨了...”。
  
  靠近河道这边,井然有序地排布了许多桌椅板凳。
  
  尽管还数清晨,喝早茶的人为数不少,以老者居多,一边是热气腾腾的铺子,一边是悠闲自在的早茶客,浓浓的市井烟火气不言而喻。
  
  见到他们四人东张西望、满眼新奇,喝茶的长者们都投以友好的微笑。
  
  而那些四方本地的摊贩、农户,则沿着青石板地面一字排开,从蔬菜到瓜果,从干货到河鲜,从刀具剪子到花鸟鱼虫,琳琅满目。
  
  若思和海霞哪见过这么多接地气的东西,一时间不知道从何下手,眼睛都来不及使唤...
  
  还是先生明智,叫唤了一嗓子:“别光顾着看热闹了,先填饱肚子要紧...”
  
  大千一句话,把大家注意力拉回到沿街商铺这一边,只见商家们卸门板的、支摊位的、煮早茶的、揉面团的、包馄饨的、炸油条的、烤烧饼的,忙而不乱,热火朝天。
  
  善之毕竟见多识广,经验老到,他不动神色的问正喝着早茶的一位乡民,哪家的早点最地道,那老者指了指斜对面挂着“王家烧饼”的布幡道:“喏,到王家去吧,他家烧饼油条加豆浆,好吃不用讲...”
  
  四人互相望了望,几乎同时点头默许,不再犹豫,三步并两步就到了王家烧饼铺子,捡了一张紧靠河边的位置坐定。
  
  海霞去店里各要了一套吃的,若思觉得小肚子直打鼓,生怕吃不饱,高声唤道:“师弟,我要两套啊。”
  
  店老板先给端来满满的一缸子浓茶和四只茶碗,很是客气地让大家先喝上。善之和大千自打冒着热气的茶缸一端上来,几乎同一时间瞪大了眼睛,视线再也没离开过。只见兄弟俩将茶缸转着圈的看,若思不明所以然,双手交叉放在桌子上,下巴顶着手背,眼睛一眨不眨地也看着茶缸子...
  
  大千低声问道:“二哥,这东西,应该是天启年间的吧?”
  
  善之拎起大茶壶,给大家都斟上茶,自己则伸长脖子仔细看了看茶缸内圈,点头道:“别看这东西粗糙不精细,但是红绿彩婴戏纹上的还算地道,应该实打实的真东西,民窑烧的,最迟也是明代晚期的器物...“
  
  兄弟俩正琢磨着,只听得一阵银铃般的声音传来:“若思,海霞,哪有你们这样的,管自己出来快活,也不叫上我?”
  
  一听声音,就知道是秋君找过来,若思朝海霞吐了吐舌头,调皮的笑道:“这回要挨骂了...”
  
  海霞赶紧起身,让出了自己的位置,跑到店铺要了一只茶碗,又从旁边挪过一张凳子过来,等秋君坐定后,自己方才坐下。
  
  大千见秋君双颊红润,眼神明亮,显然是睡了个好觉,笑盈盈道:“三妹,可别怪若思和海霞,是我不让他们吵你的...来,先喝茶,点心已经叫上了。”
  
  大千给秋君斟茶,有意无意地将茶缸推到她视线所及的位置。
  
  秋君呡上一口茶,笑嘻嘻地看着若思道:“我哪能真的怪他,跟他们两个闹着玩呢...”
  
  话说到一半,忽然顿住了,显然是看到了茶缸上的红绿彩婴戏纹,自言自语道:“哎呦,这家店老板可是讲究啊,拿老物件来招待你们。”
  
  大千明知故问道:“怎么样?”
  
  秋君挨近茶缸,细细端详了好一会,又给转了几个圈圈,再抬眼分别看了看善之和大千,调皮道:“二哥,八哥,你们俩这是在考我吧?”
  
  善之和大千都微笑不答。
  
  秋君挺了挺身子,拉长了语气道:“那我可说了啊...这件器物,胎体淘炼不精细,灰白中泛黄,远不如前朝鼎盛时期的做工...嗯,色彩上吗以钒红为主色调,以绿釉点缀,红绿疏朗清晰,有艳而不俗的感觉...纹饰上孩童采用轮廓勾画填色的写意画法,用笔随意,线条流畅,十分传神...瓷器面上有皮球纹,底足上能看到有扇面纹,应该、应该是明代晚期动荡致使制瓷业衰退,导致工艺变得随意所产的器物...”
  
  善之频频点着头,轻轻鼓着掌。
  
  大千直竖起大拇指。
  
  说话间,早点已经端了过来,只因若思多要了一份,正好一人一份,大家暂时放下了茶缸的话题,各自狼吞虎咽起来...
  
  填饱了肚子,喝足了茶水,秋君把老板叫过来结账,八个铜板一套烧饼油条加豆浆,若思外加了一套,共计四十八个铜板。
  
  秋君掏钱的时候,试探性问道:“老板,您这茶缸可是老物件,可愿意卖我?”
  
  店老板见如此清秀的姑娘竟然要买大茶缸,笑道:“这只缸子倒是一直都用着的,家里传下来的,我也不知道有多老,反正镇上陶瓷店里买新的才二十个铜板一只....您一看就是千金大小姐,您要这茶缸,送您得了!”
  
  秋君笑颜如花般,红着脸道:“老板,送我可不成,我付两块大洋买了吧?”
  
  老板惊道:“那哪能啊,两块大洋把我店里的家伙什拢到一起得了。”
  
  秋君道:“老板,不瞒您说,这器物要是放到上海古玩店,差不多就要两块钱,我是要拿它回去仿婴戏纹,两块钱肯定值的。”
  
  老板咧开嘴大笑:“哈哈,今天我是碰到诚实人了,你们应该是新来的客,这样,两块大洋我收了,茶缸子归你,下回你们来我店里吃早点,全免...”
  
  大千赶紧接话道:“嗳,这怎么行?我们一大队人马呢,茶缸要买,吃饭更要付钱。”
  
  一旁那位戴着毡帽正喝着早茶的中年大伯,兴趣十足地凑过来道:“我说,这茶缸你们都要?大小姐您还出两块大洋?那我家里的物件可多着呢。”
  
  秋君回头道:“大伯,那好啊,您有好东西,随时可以送到对面来青堂来,我有需要都收,我们画画要参照物...”
  
  毡帽大叔喜滋滋地回自己座位上,自言自语道:“给你们肯定没错,实在人...”
  
  老茶缸理所当然的由海霞捧着,知道是两块大洋请回来的,他格外小心,生怕给摔了,若思也不敢跟师弟开玩笑,牵着秋君的手,一路走走看看。
  
  一行五人逛的是西塘的老西街,快到尽头的时候,看到写着牌子的尊闻堂和种福堂之间,有一条狭窄的小弄。弄堂太狭窄,看起来也就三尺见方,狭窄到让人怀疑自己没法通过,两旁都是一溜斑驳的老墙,虽不起怎么眼,却显得那么真实,走进这条悠长、寂寥的小巷,只能看到头顶那一片窄窄的天空。
  
  好在五个人都不胖,嘻嘻哈哈直穿而过,大千摸索了好一会,才在墙角找到一块小标志牌,上面写着:“石皮弄”。
  
  出了巷子,大家看到的是沿河而建的一长排廊棚,从街头延伸至河边,圆木柱支撑着一层斜斜的屋面,中间有一段翻转轩两层雕刻花纹最为出色。一水儿木结构柱子、一水儿白墙黛瓦,煞是引人注目。
  
  秋君无限感慨道:“这要是下雨天,该多好啊,走在廊棚下听着雨声,赏廊外迷蒙景色,意境浓郁,定有说不尽的美妙...“
  
  善之也情不自禁地赞道:“大美西塘啊,以后应该让学子们常出来走走看看,一步一景,全入画里。”
  
  大千道:“二哥说的极是,这里是最好的市井画写生地,根本用不着再找绘画摹本了!”
发表评论 查看评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