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欢迎您! 用户笔名:密码: 【注册】
江山文学网  
【江山书城】 【有声文学】 【江山游戏】 【充值兑换】 【江山社团】 【我的江山】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首页>长篇频道>人生百态>白河之光>第九章 白河人物

第九章 白河人物

作品名称:白河之光      作者:石中元      发布时间:2020-06-10 15:22:40      字数:22543

  第一节白河汉子素描(1)
  红太阳光辉照山涯,白河的山水美如画。咱站在渠畔放声唱,唱一唱白河的变化大。
  一唱白河的变化大,十四里隧道涌浪花。分水闸里荡银波,补水渠溢彩哗啦啦……盼水的愿望实现了,除掉咱胸中苦疙瘩。流水欢歌送北京,工农业生产跨骏马。
  二唱白河的变化大,南北干渠堪可夸。座座渡槽展新容,好似彩虹凌空架。延庆田地系玉带,百里长渠穿山涯。海坨山下变了样,天上银河落山洼。
  三唱白河的变化大,佛爷湾上筑大坝。凿岭劈坡展红旗,溢洪道上开山花。山下打通导流洞,泻洪道里建水闸。去掉白河千年祸,锁住蛟龙听咱话。
  四唱白河的变化大,岸边竖起进水塔。环湖公路盘山绕,喜听空中鸣喇叭。山前山后齐跃进,百里山川大变化。白河日夜谱新歌,众手浇开幸福花。
  白河工地流传的《唱一唱白河的变化大》,是白河业余文艺宣传队自己作词,自己谱曲的民歌,反映出白河引水工程的建设成就,是具有使命感的白河人所致。任何建设成就从无到有,无不是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一分勤勉一分丰盈。他们的“工匠精神”,他们对使命感的理解与坚守,成就了白河工程。下面的几个人物,启迪大家:聪明出于勤奋,天才在于积累。他们总结失败教训,归纳成功经验,踏实地走好每一段路,蓝图终将在手中成为现实。
  1.革新能手郭春甫
  1973年,郭春甫从北京市水电二局调到白河工地,担任修配连副连长。由于工地技术人员少,工程项目多,机械设备陈旧,这给郭春甫的机械修理带来不小的困难。
  他常年奔波在一百多里的白河工地,12个工作面上。不分昼夜的维修保养空压机、电动机等机械设备。有一次,大泥河工地半夜来电话,急需修理空压机,他二话没说骑上自行车,打着手电筒,在坎坷的山路上行驶60多里的山路,终于在天亮前机器恢复了正常运转。
  在维修机械设备中,尽量节约开支,如柴油机散热器,虽到了报废程度,他坚持坏了再修,修好了再用。现有的空压机经过多年的使用,原机件大部分已损坏,一时又难以买到。他就动手制作,仅曲轴连杆就做了40多副。他经过多次实验,自己动手用废弃的毛毡制造了空压机中的机油滤芯,代替了从日本进口的机油滤芯,不但为国家节约了一笔外汇,更重要的是保证了施工的正常运行。他还和其他同志一道,自制了两台工程急需的震捣棒和震捣棒上的制轴机。柴油机上的高压油泵机盘,也是由他动手制造的。
  洒下的汗水是青春,埋下的种子叫理想。郭春甫将革命老前辈谢觉哉的话,抄在自己的日记本上:“青年时期,最好是少讲舒适享受,而是多去找些苦吃。”郭春甫在工地8年来,不利用工作之便为个人谋取私利。前几年修配连住在香营村。有工友到香营村他家里,见他家中生火用的水汆子、煤铲子、拔火筒子是在市场上购买的便宜货,且破旧不堪,建议他在修配连顺手做几个,他婉言谢绝了。注:素材源自《战白河》第190期1980年7月4日
  2.“老白河”贾怀发
  生活不是等待风景过去,而是学会在雨中翩翩起舞,贾怀发便是一个苦中作乐的人。指挥部工程处施工员贾怀发,1972年来到了白河工地,后来在工地上转为水利队员。他在工地干了十多年了,人称他是“老白河”。
  1982年年初白河工地重新上马时,他正在医院治疗肝炎,身体还没有恢复过来。梦里山川想白河,枕边风烛念水波。当他得知工程紧迫,人手欠缺时,便带着一包药品,重新到白河工程指挥部报到,要求工作。指挥部让他做老本行,即筹备水电材料,负责工地的水电安装。随着工程的全面铺开,工地上的机械设备不断增加,水电供应、安装日趋紧张。他在一百多里地的各个分工地来回奔走,有时候一天只吃一顿饭,仍是忙得不可开交。他执着专注,潜心于钻研,成为水电安装的行家。工地十载,勇于担纲,不觉间成长为白河栋梁。他说,自己是“老白河”了,应该给“新白河”做个榜样。注:素材源自《战白河》第206期1982年5月17日
  3.工程师楼望俊
  主任工程师楼望俊是白河引水工程指挥部副总指挥,全面负责工地上的技术工作。他1958年毕业于清华大学水利系,经过20多年的工作,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为了更好地解决施工中的难题,他平时除了在工地现场外,业余时间全部用于读书看报,翻资料、读外文,从没有见他聊天打牌。楼望俊说,一代人之前,一个人在学校学的知识差不多可以管用一辈子,几十年不再买米也不缺饭吃,甚至还可以开一辈子粮店。现在肯定不行,靠陈谷子烂芝麻开店的日子已经过去,每个人都要经常添点新货。
  当他外出开会,出差回来,他先不回宿舍,先到工地上看看,觉得没有什么问题了,他才回住地安下心来休息。人生最终的价值在于觉醒和思考的能力,而不只在于生存。每天反复做的事情造就了我们,然后你会发现,优秀不是一种行为,而是一种习惯。在施工中,楼望俊习惯于听取各种不同的意见,博采众长,合理布局,他编制的《白河堡土坝施工规程》和《白河堡筑坝施工组织设计》为白河工地的教材,既加快推进,又保证质量。在筑坝过程中,他与设计负责人冉星彦研究设计改进方案。在机械施工中,他与北京市水利局机械工程处工程师宋仕廉、田有孝讨论机械运输线的最佳线路。他与质控人员,现场落实质量筑坝中的措施。
  白河引水工程的成功,楼望俊总结了8条施工经验,可以供日后建造大坝借鉴:⒈以准“水压试验”方式,检测地下连续墙的密封性能。⒉彻底查明并清除坝基的粉细砂等软弱土层,确保坝基的稳定可靠,防止地震液化病害。⒊重视两岸粘土贴坡与山岩的连接,防止坝头绕渗。⒋大坝填筑力争大面积同步平起。⒌确保接缝质量。无论如何避免,坝体与两端坝头、粘土与节水墙、斜墙与砂坝、渡汛坝段与汛前填筑段等,坝体仍然会存在若干接缝。这些接缝很可能成为沉降、变形、滑动、渗漏、出事的薄弱点。必须采取恰当的技术措施、严密的监控手段、得力的组织管理确保每一处接缝的工程质量。⒍合理使用当地土石料确保坝体质量降低工程造价。尽量从近处取料,是保证工程质量、降低成本、加快进度的关键。⒎导流、排水、渡汛方案,必须留有足够余地。⒏重视场内施工道路,规划设计并修筑好上坝运料道路,保证施工中车辆畅通无阻,使机械化施工的高速度运行。注:部分素材源自《战白河》第221期1983年4月24日
  4.工程师冉星彦和设计院测量队……
  白河全部工程由北京市水利勘测设计处设计,项目负责人是工程师冉星彦。驻工地设计组人员除冉星彦以外,还有李文顺等30余人。冉星彦1970年驻进了白河堡村。他连续14年在白河工地搞设计。从28岁到42岁远离亲人。
  14年来,设计人员先后轮换了十几人,但他却一直坚守在白河工地上。从1982年开始,他不但兼管本单位的行政工作,而且一个人挑起了整个工地的设计任务。冉星彦座右铭:自立,是一个家族立足的根本;读书,是一个家族兴旺的源泉;清俭,是一个家族不败的基因;行善,是一个家族强大的灵魂。
  冉星彦在工地的14年,爬山涉水勘测线路,足迹踏遍了白河流域。遇到塌方,他冒着生命危险和工友们一起,现场商量解决方案。施工之初,井洞下常有难题,他坐上柳条编的大筐,拽着麻绳,下到一百多米的竖井,现场办公。
  1982年筑大坝时,他和北京市水利局负责质量标准的技术人员高正印、何庆春一起,培训了30多名质量控制技术员,对库区料场多次抽样检查,取得了所有粘土、沙砾料的可靠数据,保证了施工材料安全可靠上坝。施工中,每到发现隐患苗头,及时调整方案,保证了顺利进行,避免了施工中的许多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14个冬天,他忍受着寒风刺骨、风沙迷眼。14年来,他住过当地老乡的土坑,睡过透天的工棚和帐篷。吃住在深山,交通不方便,夫妻分居两地,他舍弃了城市的舒适,离开了家庭的温馨。
  14年来,他设计了300多张工程建设的图纸,仅他亲自出马按图纸建设的,就有一百多张。他白天“泡”在施工现场,和大家商讨改进方案,晚上伏案工作到深夜。每一项设计,他一个又一个的计算,拿出二、三种图形方案。反复比较,选择最佳,达到了多、快、好、省。
  施工之初,冉星彦和设计院测量队的队员们一起,为水库大坝、隧洞等设计测量付出了难辛劳动,往返多次翻越7公里长的高山,进行隧洞洞线选址、定线及校测。
  测量队员李建生,在山路狭窄、地势险恶的“肉锅子”的山路实地测量。在陡峭的悬挂着上攀爬,还要提防突如其来的洪水和泥石流。1972年11月18日李建生在洞线校测中失足,坠毁悬崖,时年23岁。当测量队队员们在悬崖下的小河边找到他时,他把测量杆紧紧地抱在怀里,血染的河水在静静地流淌……
  地质勘测工作自1969年至1983年,历时14年。具体工作由陈玉石、冯炳兴、赵文凯完成;他们野外作业后,拖着疲惫的身躯回到驻地,整理纪录当天的收获,为以后的测量报告打下基础。他们常年驻工地,足迹遍布每个施工现场,为工程设计提供了重要依据。注:素材源自:《战白河》第221期1983年4月24日、《延庆县水利志》68页-69页、1993年10月出版。
  5.“穷而后工”的刘广明
  刘广明,男,生于1951年8月,延庆太平庄村人,大专文化。1970年10月参加白河引水工程建设。1975年转为国家干部。先后任白河工程指挥部工程科副科长、加强营营长、工程处处长。1984年1月任白河引水管理处主任(正处级)、党委副书记。1986年1月任延庆县水资源局副局长、党委副书记,兼任白河引水管理处主任、党总支部书记。(注:退休之前为北京市延庆区水务局局长、局党委书记。)
  1974年6月28日上午,天气晴朗、阳光灿烂。在“抓大事、促大干”白河工程誓师大会上,加强营代表刘广明发言:会战在6号井下的加强营全体民兵,大干苦干、日夜奋战,在一年来的劈山凿川的劳动中不断取得新的胜利。截至到1974年9月,6号井南洞掘进完成296.9米,6号井北洞掘进完成223.8米,总计完成掘进任务520.7米。在这次大干红9月的掘进中,用了28天的时间突破了月进度80米,创造了白河工程施工以来隧洞掘进的最高记录,超额完成了月进度75米的任务。
  ——以上一段文字摘自1974年《战白河》小报。由3个公社4个连队组成的加强营冲锋陷阵,他们千方百计,挖掘潜力。争分夺秒,加速施工。当年加强营如同军事行动中的尖刀班,敢死队,专啃硬骨头,哪里最艰难,哪里就有他们的身影。当年加强营营长刘广明和他的队友们一起,在烟雾弥漫的6号井的掘进中,克服了隧洞长、气温低、泥浆多,石头硬的重重困难,创造了掘进的新纪录。
  当年的白河工地,白天红旗飘飘、车水马龙。晚上,灯火通明,人声鼎沸。民工们不分白天昼夜,肩挑手提,来来往往。手推矿车笑颜开,千年顽石出洞来。他们为的是把白河水引入延庆盆地,解决延庆川区农业用水难的问题。
  刘广明将自己的一生献给了这片土地,而最艰苦的岁月,便是白河的引水工程。几年来,不论是严寒酷暑,还是白天黑夜,他和队友们在井下工作,有时候一天在百米深的竖井下工作十几个小时。他回忆说,临到春节,放假十天,背着棉被等包裹,踏着积雪,回康庄公社太平庄村过年。来年,过了“破五”,又匆匆忙忙背着棉被等包裹,再次踏着积雪,顶着寒风来到白河工地。那时候,家中棉被少,一床棉被便是铺盖卷儿,走到哪儿里但背到哪儿。那时候,虽然生活苦,但心不苦,心里没有感到苦和累。他们干的是:万米隧洞穿山过;他们想的是:千尺碧波灌良田。
  “穷而后工”,刘广明从一个白河工地上的农民工,尔后成为了延庆水利的栋梁之材。经过几十年来的延庆水利建设者的不懈努力,昔日贫穷落后的延庆已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水务工作者其发挥的作用可谓“工”不可没,“工”耀千秋。如今的延庆水务人,走在科学管水、护水、节水的征途中。
  6.高级工程师吴思森
  1951年出生的吴思森,是土生土长的延庆人,在延庆县水务局副局长的岗位上退休。
  1970年~1990年8月在白河堡水库工作,1990年9月以后调任县水资源局工作。
  他1970年参加白河堡水库工程建设,担任施工员。1974年经工程指挥部推荐到清华大学水工建筑系深造,毕业后,又回到白河引水工程工地,继续从事水利工程建设工作。先后担任过白河引水工程指挥部工程科副科长,施工处副处长等职。1985年由他组织编写的《科学管理水电站》被延庆县科委评为县科技进步一等奖。1986年在白河堡水库溢洪道和输水隧洞进口闸门冬季破冰中,打破了人工钎镐刨冰的传统方式,采用潜水泵破冰技术。同年在渠道防渗材料应用上,首次使用煤焦油拌锯末的方法,均被延庆县科委评为科技进步三等奖。1987年3月任白河堡水库管理处副主任,他负责组织编写的《白河堡水库施工技术总结》,获县科技成果一等奖。他参加建设的白河堡水库工程,1987年获国家优质工程银质奖。
  1990年9月调延庆县水资源局科技科,1991年他负责康西扬水泵站工程建设技术工作,该灌区灌溉面积1.36万亩,全部为管道灌溉。通过几年的运行,灌区水利灌溉条件大大改善,节水效益显著。1996年3月《万亩节水灌溉工程-康西扬水灌区》被北京市政府授予北京市农业技术推广二等奖。1993年负责康庄绿化水利配套工程项目技术工作,修建了4座蓄水池,总蓄水量13万立方米,配套地下管道1万余米,使康庄南荒滩有了灌溉水源。
  1995年他负责妫水湖橡胶坝工程建设,经过8年的工程运行,工程技术优良。2000~2002年他负责白河堡水库灌区干渠节水改造工程项目,保质保量按时完成了工程任务,被北京市水利局评为优质工程。2001~2002年他负责的农场橡胶坝工程建设,攻克了技术难关。如:采用碎石桩解决坝基加固问题、冬季基础开挖的水力切割搬运淤泥和混凝土输送泵浇筑等新技术。
  给自己一份乐观,给自己一份宁静气魄!吴思森健康的活着,乐此不疲的忙着。在局机关,他负责工程管理、农田水利基本建设、防汛抗旱、水利工程设计和重点水利工程的管理工作,他把所学的专业知识与工作实践相结合,不断推广新技术,使技术人员的业务水平有了明显提高。
  
  本文作者旁白:清人颜元说:“君子之处世也,甘恶衣粗食,甘艰苦劳动,斯可以无失矣。”君子处世,只要甘于穿劣质衣服,甘于吃粗茶淡饭,甘于艰苦动作,就不会有什么大的过错了。白河工地环境艰难未必就一定成事,而成其事者需要一定的历练。孔子说:“居下而无忧者,则思不远;处身而常逸者,则志不广。”身居下位却没有忧虑,理想就不会高远;生活长期安逸,志向就难以广阔。在城镇和山野之间,当年的一批白河人选择后者,脚踏泥泞,浩然正气。
  孟子说:“人之有德、慧、术、知者,恒存乎疢疾。”一个人有道德,有智慧,有本领,有知识,往往由于他经历了灾患。孟子又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这就是说,非凡之人往往有非凡的过往。非凡过往的14年的白河生涯,成就了一批白河人。
  
  第二节白河汉子素描(2)
  1.白河引水工程指挥部负责人
  真诚,是杰出人物的根本,也是使百业兴旺的源泉。把简单的事情做好,就是不简单;把平凡的事情做好,就是不平凡。失败者,往往是热度只有五分钟的人;成功者,往往是坚持最后的人。白河堡水库从1970年9月6日正式开工,到1983年竣工,是北京市修建时间最长的水库。14年来,白河引水工程指挥部的决策者们,扎根在这片开拓的土地上,俯首而躬行,拓荒且隶耕。他们具有向时代借力的智慧,具有血性担当的魄力与睿智。
  “白河两岸舞红旗,满天风沙尽黄尘。”他们顶风冒雪,脚踏荒滩。没有伙房,露天打灶。没有工棚,自己建造。他们勒紧腰带,精打细算,处处、时时想着节约。他们百折不挠,承受了难以想象的艰难困苦。
  他们千方百计挖掘潜力,争分夺秒加速施工。他们集体讨论施工方案,碰头会经常晚上八九点钟开始,一直开到第二天凌晨。关注异常变化,加强风险预警。施工中严格安全管理,闸墩高度在18米以上,启闭机房脚手架高达23米以上,在高空作业中未发生重大安全事故。在工效方面推行计件工资,提高工效24%。
  “手推小车快如飞,迈开大步似流星。汗水滚滚透衣衫,车车碴石出竖井。长长车队如苍龙,你追我赶争先锋。立下愚公移山志,定叫隧洞早贯通”。每个星期六,指挥部全体人员参加义务劳动。两个人顶一个民工的任务,从隧道里用双轮车往外推碎石杂土。
  他们心地刚直,光明磊落地自立于人世间。他们用火热的激情、青春和汗水,把人生的灿烂镌刻在了白河这片土地上。他们是佛爷岭下,一群“敢于担当”的男子汉,他们无愧于妫水河畔的父老乡亲……
  俗话说,火车跑得快,全凭车头带。当年的总指挥、副总指挥们领导有方,指挥得当,功不可没!历时14年的施工,分两期进行。第一期1970年至1981年初开凿隧洞,建溢洪道及为上坝做各项准备。第二期1981年至1983年修筑大坝。
  第一期工程施工组织,1970年2月18日成立白河引水工程指挥部。地址:延庆县城西街人民政府后院。1970年6月22日指挥部迁到白河堡公社白河堡村。原县委书记刘明任总指挥,郭春云、许丛林任副总挥。1972年7月刘明调离,由郭春云任总指挥。随着工作面展开,副总指挥人员增加有:赵俊峰(1971~1979)、赵运兴(1971~1972)、李国钤(1972~1983.7)、王子钊(1972~1979)、周中兴(1975.1~1984.1)等人。
  指挥部下设办公室、施工科、后勤科、机电科、政工科、保卫科和设计代表组等科室,分工负责修建中的各项工作。根据需要,还设有前山指挥部、六号井加强营、溢洪道民兵团、修配连、民技连等。延庆县除大庄科公社外,其余的公社均先后参与了白河施工。以公社为单位组成民兵连队,连队设连长、指导员。连以下设排、班。他们为工程的完成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第二期工程施工组织,1981年底批准工程续建。延庆县县长宋士荣任指挥,颜昌远、许丛林、陈仁、刘富存、李国钤、周中兴、董文、楼望俊任副指挥。楼望俊兼任主任工程师,张玉霜担任副主任工程师。二期工程土坝施工主要工序全部机械作业。施工队伍以北京市水利机械工程处为主,北京市政机械公司、延庆县公路管理所也派出部分机械队参加施工。
  
  本文作者旁白:能受天磨真铁汉,不遭人妒是庸才。他们不断自我批评和自我完善,时时站在自省的镜子里检点自己,清醒地建立起坚实的自信。他们守在悉心耕耘的土地,迎来了丰收时节的酩酊:佛爷岭下,豪饮波底月;白河岸边,酣游水中天。
  2.白河志记
  1).陈仁
  陈仁,男,汉族,生于1938年12月,文化程度,大学,江苏省江都市人。1959年北京水力发电学校毕业后分配到延庆县水利科工作,同年在修建香营拦河闸任施工员。1968年9月,任水利电力服务站革命领导小组副组长。1969年9月,任农业服务站革命领导小组副组长。1973年10月,任水利局副局长,1976年1月,任局长、党委书记。1980年6月评定为工程师。
  1981年1月兼任白河引水工程指挥部副指挥,1982年4月兼任白河堡水库干渠工程指挥部副指挥。1987年被延庆县授权劳动模范,1988年被首都绿化委员会授予首都绿化美化积极分子。1989年9月调任延庆县八达岭旅游总公司总经理、兼水资源局党委书记。
  2).白瑞元
  白瑞元,男,生于1940年1月,河北省丰宁县人。1956年3月在河北省水利厅参加工作,同年6月到延庆县南老君堂水文站。1960年到延庆县水利科任科员。1970年至1978年,参加白河引水工程建设。
  1979年调水利局,1980年任管理科科长。1981年11月任水利局副局长,1982年4月兼任白河堡水库干渠工程指挥部副指挥、负责工程技术。1980年评定为工程师。1979年,1989年两次被延庆县授予先进工作者。1989年11月任水资源局局长、党委副书记。
  3).李国钤
  李国钤,男,生于1943年,高中文化,北京市海淀区人。1962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68年转业到延庆县粮食局工作。
  1970年6月参加白河引水工程建设,1971年任指挥部工程组副组长、组长。1972年任副指挥、党委副书记,主管工程施工。1979年12月任白河引水管理处副主任、党委副书记。1981年被评为延庆县先进工作者。1983年7月白河堡水库工程竣工后,任白河堡水库干渠工程指挥部副指挥。1985年调出。
  4).周中兴
  周中兴,男,生于1932年1月,延庆永宁人,大专文化。1948年4月参加革命工作,1951年任县委宣传干事,1958年任《延庆报》副主编。1966年至1975年先后任香营、沙梁子、沈家营公社党委书记。
  1975年参加白河引水工程建设,任指挥部副指挥、党委副书记。1979年12月任白河引水管理处副主任。1984年1月任白河引水管理处党委副书记。1987年5月任水资源局巡视员。
  5).吴义仓
  吴义仓,男,生于1931年8月,延庆吴坊营村人。1948年4月在永宁派出所参加工作,任公安员。1965年至1968年任张山营派出所所长。
  1971年参加白河引水工程建设,历任指挥部政工科副科长、科长,工程科科长。1979年12月任白河引水管理处副主任,1987年任水资源局巡视员。
  注:“白河志记”中的6位人物摘自:1993年10月印制的《延庆县水利志》254页-257页。
  6)刘才厚工作简历
  刘才厚,男,1966年延庆县旧县中学毕业,毕业后在家务农。1970年~1973年9月在白河引水工程指挥部任施工员。1973年9月~1976年7月在北京师范学院数学系学习。1976年7月~1988年在白河引水工程管理处,曾任工程科副科长、质检处副处长、电站站长、管理处副主任等职。1988年~2009年6月退休,在北京市水利机械处,曾任科长、主任、总工程师等职。2009年~2014年,任北京翔鸿水务建设有限公司顾问总工程师。
  3.从白河走出的政界人物……
  大禹治水扬天下,白河人物百代传。有百折不挠的精神,有铁棒磨成针的韧劲,就不难达到理想的境界。在白河工地锻炼意志,增长见识,担当大任的后来者数不胜数。从白河工地回到北京市内的李国钤担任过北京市水利局的负责人,刘才厚曾任北京市水务局机械处处长。
  延庆县井庄公社四连的张志宽在白河工地是青年突击队长,后来任延庆县的县长、县委书记。从白河工地一步一个脚印走过来的陈仁,任延庆县八达岭旅游总公司总经理、兼水资源局党委书记;白瑞元任延庆县水资源局局长;刘广明任延庆县水利局局长。在民兵20连带队的赵海元,曾任北京市延庆监察局局长等职,王学礼曾任延庆县工商银行行长……
  当年工地上的团委书记卢进泉、副书记哈云海组织团员青年学习,开展社会主义劳动竞赛。团组织形式多样的活动,为白河增添了青春活力。哈云海是1970年7月到白河工程三连,1972年10月到白河工程指挥部政工科,任团委副书记。1974年10月到延庆县里集中学习培训,学习结束后回到延庆县委政治组的宣传小组上班。
  30余年以后的哈云海,在延庆农村工作委员会副书记的岗位上退休了。虽是老骥伏枥,然志在千里。为了发挥老干部创建全国文明城区的正能量,2016年2月23日延庆区成立了老干部啄木鸟督查队,由哈云海担任队长。《延庆报》载文,延庆榜样哈云海:“‘啄木鸟’老干部志愿督查队队长哈云海,投身到创城中,为提升延庆城市文明水平贡献力量。”
  1950年10月出生的李玉森,1971年10月从旧县公社新龙湾村来到白河工地,他扛着八磅铁锤到五号井施工。好几次手被砸伤了,忍受着疼痛坚持在工地。他把五号井工地上的废料码放得整整齐齐,节约了原材料,方便了施工。由于表现突出,先后担任七连二排排长,连队保管员、会计,并负责连队宣传报导,评为先进工作者,模范保管员。1975年8月,白河工程指挥部将他包送到首都师范大学化学系学习。毕业后先后在延庆教委、延庆县委工作,担任过延庆发展计划工委副书记等多项职务,正处级调研员。
  长城作证,海陀铭记,李玉森发扬白河精神。他一身多职,工作繁忙,从1996年开始担任千家店镇包村工作队队长达7年之久。他经常吃住在石槽村、花盆村,爬山坡、越沟壑、下田间。同村民一起修路、打井、种树、养畜,成为百姓的贴心人。他和包村工作队队员一起,努力解决人畜缺水、农田灌溉等诸多问题,受到了村民的称赞,被上级机关评为优秀包村工作队队长。
  李玉森退居二线后,主编《北京市延庆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工作回眸1949~2016》(上下集),大16开本,1200千字,2018年11月由延庆区出版,是延庆县撤县设区后发展和改革系统的一件大事。此书回顾了延庆计委、发计委、发展和改革委近70年工作历程,总结综合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的规律,以文字叙述成功的经验,旨在激励当代,启迪后人。李玉森退休后,拾取过去绘画的爱好,其创作的的民俗画,受到了当地的欢迎。
  当年白河工地,下屯公社三连指导员王守先,曾任过两届沈家营镇西王化营村的村支书。2022年1月27日这天,现年82岁的王守先,一大早在延庆恒生农贸市场,自掏腰包一千元,买了米、面、油等9份年货礼物,前往西王化营村慰问本村9位老人,延庆区交通协管员赵小兵等人陪同前往慰问。王守先说“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安度晚年”的信念不能丢。自2001年到2022年连续慰问本村部分老人11年。
  文化传承,从家庭开始。王守先拿着基本的退休金,没有什么额外收入。十几年来自掏腰包,坚持到村里慰问老人,得到了全家人的支持。当年的“白河人”知道,《孟子》一书有“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说法。意思是说,在孝敬自己的长辈时,不应忘记与自己没有亲缘关系的老人。在抚养教育自己的小辈时,不应忘记与自己没有血缘关系的小孩。我也会像孝敬我家长辈一样,去孝敬其他没有血缘关系的老人;我也会像爱我的孩子一样,也爱护别人家的孩子。
  
  作者旁白:人要自爱,才能爱人。人要自尊,才能尊人。人要自立,才能立人,这样才能让别人立你。“人人自有定盘针,万化根源总在心”,修好自己的身,守住自己的心,又要力争有所作为。当年的白河人抱着一个信念:“人活着,只要有一口气,就要为社会多做贡献”。
  4.曹树田——白河民工中“蹦出来”的董事长
  1983年,白河水库开闸蓄水放水了,从此曹树田告别了为之奋斗十年的白河工地,他回到了曹官营村的这一年28岁了。经历了白河十年的艰苦创业,他已蜕变成一个行事沉稳、刚健勇毅的青年了。
  当时,沈家营乡政府把他安排在乡镇企业永丰食品厂担任副厂长。永丰食品厂房顶的瓦片上长满了杂草,房间里墙皮脱落,破损的门窗上没有几块完整的玻璃。他和工友们费了好大的力气,工厂才变得有模有样。
  永丰食品厂做的豆腐供应周边的几个村子,周围的村民对豆腐的需求有限,每天有一些豆腐卖不掉。豆腐的保质期短,到了夏天,早上热气腾腾的豆腐,下午就变酸了。工厂只好把这些豆腐再从副食品商店拉回来,拿去喂猪。亏损天天有,这可怎么办?
  心急如焚的曹树田找到了当时担任延庆县副县长的郭春云。在修建白河水库的时候,郭春云是工程总指挥,当年曹树田就是他的部下。曹树田把自己一肚子的苦水倒了出来。老领导说:“做豆腐很难运输,而且保质期太短,你们能不能考虑一下做腐乳?”
  “做腐乳?”曹树田的心里就像打开了一扇门,豁然开朗了。“白河精神”成为他战胜困难的法宝。他筹措资金800万元,用了4个月的时间建成了现代化的生产车间,购置了先进的腐乳生产设备。在老领导和他的不懈努力下,与北京王致和集团达成了合作协议,企业转制的当年挂牌王致和腐乳生产基地。
  2001年,曹树田担任北京庆和食品有限公司(王致和腐乳生产基地)董事长兼总经理、延庆县商会副会长、北京市光彩事业促进会理事等职务。在他的带领下,到2010年底企业职工人数达600人,销售收入1.5亿元,年缴纳税金600万元。率先成为延庆民营企业的“三标一体”的企业。
  刻薄不赚钱,忠厚不折本。曹树田先后投资2000多万元,新建了两个大型污水处理厂,解决了污水对地下水资源污染的威胁。这是延庆县第一个民营企业投资兴建的污水处理厂。为了增加当地农民收入,专门成立了庆和兴农合作社,曹树田任社长。合作社与15个乡镇签订了农产品(黄豆)收购合同,带动农户1.5万户,种植结构调整2万余亩。企业每年平均收购当地农民的黄豆300多万公斤,每公斤补贴0.2元,9年间共补贴给农民600多万元。
  为抗震救灾及社会福利事业捐助累计500多万元,可曹树田没有几件像样的衣服,一双鞋子坏了也是修了又修,补了又补,只要能穿就舍不得丢弃。2005年4月,曹树田被北京市人民政府评为北京市劳动模范,获得京郊农村经济发展“十大”杰出典型的光荣称号。注:素材源自2018年1月17日搜狐财经网:“功臣”出任豆腐厂长,创造销售增长的奇迹!
  
  第三节南有红旗渠,北有白河堡
  1.“白河精神”闪金光
  过去交通不发达,没有高速等便捷工具,地处京西北的延庆,南面军都山像一道天然的屏障,阻碍了与北京市城区的交流。封闭与孤僻同在,落后与保守相伴。“天帮忙,饱肚肠,种地打粮养爹娘”,自耕自食、自给自足的延庆山沟人,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逢年过节串门走亲戚,就是一年中的重大交流活动。延庆山民们到了白河工地,成千上万人的集体活动,半军事化的日常生活,彻底改变了“小心眼儿”的小眼界,一个阔大的新天地在他们的人生之路上展开了。五湖四海皆是我,九江八河一家人。在施工建设中,他们团结协作,攻克了一个又一个难关,他们自信了,胸膛挺起来了,他们的眼睛里少了自卑和胆怯,多了坦荡和豪情。
  过去有些延庆人说,“当官的材料多,搞关系的人多,干活的人少,玩真活的人更少”。有些岗位不是凭本事吃饭,而是靠关系拿工资。长此以往“留不住、进不来”高素质的人才。延庆旧有俚语,延庆镇的虎、康庄乡的狼,永宁人赛过大绵羊。不论是虎还是羊,他们到了白河工地,为了一个共同的宏伟目标走到一起来了,昔日的捣蛋鬼变成了工地上的榜样,昔日的“泥腿子”,白河的英雄汉!
  人需要有意义感。在劳动中创造,从中感受到人生的意义与价值。在白河工地,他们靠血汗吃饭,凭本事干活。工地有四大标兵张宏宽、乔树安、陈跃林、刘明,井下有“铁姑娘”杨金娥,妇女有五好个人、三八红旗手等一批受尊敬的人物。集体荣誉称号有:香营公社组成的先锋一连、康庄公社民兵组成的猛虎九连。年年授旗授奖:先进集体、先进个人、先进生产者、先进民兵。他们神采飞扬,他们扬眉吐气,他们的人生价值得到了自我实现。他们被白河需要,被白河认可,他们成了现代社会的“白河人”。“白河人”活得要有意义,意义感是幸福的敲门砖。
  《战白河》载文:“1983年4月27日、4月28日连续两天,指挥部对全部工地进行‘五讲四美三热爱’检查。在讲文明、讲礼貌、讲秩序、讲卫生、讲道德中,开展得较好地单位有张山营连、旧县连、珍珠泉连、仓库连,他们共同的特点是,建立健全了各项规章制度,没有无故旷工,打架斗殴,驻地环境干净卫生。尤其是珍珠泉连,他们礼貌待人,努力推动心灵美、语言美、行为美、环境美的行为规范,在劳动中互相尊重、互相配合,圆满完成任务。”
  当年的白河民工在业余生活中,在文体学习中,渐渐懂得了衣着要得体,礼仪讲风度,言谈举止、友善和睦。有了做人的尊严,有了个人的成就感,他们生活小节自律了,卫生整洁了,不随地扔烟头,不随地吐痰了。成功是一人一家之得意;文明是众人幸福之欣喜。文明标志着人人有尊严,文明是骨子里的平等观念。文明是敬畏生命,并将其视为第一正义。文明是尊重他人的基本权利。文明是法治下的自由,是公平竞争,尊重自己,也尊重别人。
  白河堡水库是延庆的“红旗渠”,在修建和发展中创造出很多成绩,取得了多个第一。白河堡水库设计总库容为9060万立方米,坝址高程560米,是北京地区海拔最高的中型水库。白河堡水库是北京市第一个机械上坝的水库。白河堡水库输水隧洞全长7090米,1976年5月16日全线贯通,1978年3月输水成功,其长度为当时北京市水利建设工程之首。1987年获国家优质工程银质奖,是北京市唯一获国家银质奖的水库。军都山渡槽是我国第一座大型钢筋混凝土斜拉渡槽,也是我国目前最大跨度和流量的斜拉渡槽,在中国乃至全世界堪称奇景。
  白河人用勤劳与智慧,以感天动地的气魄,创造了延庆历史上从未有过的辉煌业绩。举世瞩目的成就离不开艰苦卓绝的奋斗以及坚持不懈的努力。如今的延庆风光如画,休闲度假。有文明世界的八达岭长城,有“塞外小漓江”之称的“龙庆峡”,有千古风流“古崖居”,有“四季花海”,有“百里山水画廊”,有“北京延庆世界地质公园”,有“延庆奥运村和山地媒体中心”……延庆改变了“山高石头多,出门就爬坡,十年九旱受干渴,吃糠咽菜慢慢过”的贫困状态。
  每一种精神都有其生长的沃土和文化渊源,白河精神不仅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丰富,更是中国共产党人初心的体现和焕发。“群众是真正的英雄”,白河引水工程成功的最大的根源是民众的支持,动员了延庆县全县的老百姓。
  可以将白河精神概括为:为了人民,依靠人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为了人民,依靠人民是白河精神的根本;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白河精神的灵魂;自力更生、艰苦创业是白河精神的具体体现;团结协作、无私奉献是白河精神的有力保障。
  白手起家的“白河精神”——如今更需要这样一种精神!“白河精神”能使初生的婴儿睁开双眼,“白河精神”能使垂暮的老人焕发青春。在文化与信仰危机四伏的年代,用“白河精神”越过平庸、越过自私、越过专横,回归人性、回归善良、回归自然。
  2.含泪告别家乡
  你知道吗?现在的白河堡水库的中心位置是什么地方?他就是原来的白河堡乡白河堡村,也就是当年白河引水工程第一拨人前来落脚的地方。白河引水工程指挥部曾在此驻扎、办公,也就是当年民工常说的“后山指挥部”,直到水库淹没时,白河引水工程指挥部才搬到前山。白河堡水库坝址在原白河堡村1.7公里峡口处。库区淹没区高于河床55米~90米。
  根据修建白河水库的规划和设计方案,位于水库周边的浸没区有10个村需要搬迁。白河水库移民与水库修建同时进行,1981年11月,成立白河引水工程指挥部移民委员会,组织库区移民。
  引水工程涉及白河堡、马家店、石塘沟等十几个村庄,房屋搬迁是白河指挥部当时面临的第一道难题。当搬迁办干部走村入户说明来意的时候,村民们恋恋不舍,眼里含着泪花。俗话说,乡音难改,故土难离,祖祖辈辈住在白河堡等村庄的人们无法割舍对这片土地的情感,然而,他们深明大义,响应号召,决定搬离自己的老房子。
  50年前,白河堡村是个远近闻名的大村,村民们的心情是复杂的。一方面,政府引水入川、富民惠民,他们高兴、支持;另一方面,他们即将离开故土,提前到来的乡愁不时浮上心头。为了修建白河堡水库,他们服从大局,舍家为国,移民听从安排。据有关人士口头介绍,因为白河堡村是个大村,没有更多的地块一下子能容纳全村百姓。活生生的将一个村一分为三,一是沈家营前吕庄村南建新村,村名兴安堡。二是旧县镇阎庄村的三角地建新村,村名小白河堡。三是永宁镇东北地带建新村,村名永新堡。
  你可能没有听说过“原拆原盖”这个词。当时政府困难,没有盖房的建筑材料。白河堡村在搬迁过程中,只好拆下老屋的梁柱门窗,再安装到新盖的房屋中去。村子拆卸得七零八落、人员安置得七零八落。故土难离,穷家难舍。白河堡村村民对这片土地充满了感情,如果不是为了修水库,没有人愿意离开这世代居住的“热窝儿”,他们平静的生活被打破了,渴望并梦想安居乐业。
  原白河堡村村民李永旺回忆,从1981年11月到1983年4月,共有白河堡、马家店、石塘沟、水碾、东湾、四方墩、苇子坑等17个自然村的村民相继搬迁。沈家营镇的兴安堡村、新合营村、河东村和永宁镇的永新堡、旧县镇的白河堡新村成为他们新的家园。河北省赤城县河东村的102户村民,也搬迁至沈家营乡河东村,成为延庆大家庭的一员。
  3.白河堡水库移民回顾
  2013年12月出版的《延庆水利建设60年》一书中,是这样记载当年白河移民的——
  “根据水库规划设计要求,凡在482米高度的村庄都要搬迁。水库周边的10个村庄均处在水库淹没区内,涉及到566户2273人。从1983年年底开始,到1984年年底,用了一年时间将西嵯村、鸽子嵯村、苇子坑村、四方墩村4个村整体搬迁到永宁乡建新村安置。从1984年3月开始,水库上游原属于河北省赤城县的河东村,搬迁到沈家营乡双营村东建新村安置,村名仍叫河东村。到1984年年底,搬迁安置完毕。其中在延庆川区新建村5个,安置560户2059人,自行迁移6户14人,共建房1954间,移民总投资823万7千余元。”
  “1995年,延庆县做出了‘走出山区,下山入川’的工作部署,对泥石流易发区以及生存条件恶劣的小村险户进行了集中搬迁,涉及到13个山乡3万多山民。其中白河堡乡的大云盘沟村、小云盘沟村,绛蓬山村、后坑村1996年搬到条件好的川区安家落户。”
  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白河引水工程指挥部共安置搬迁村民566户、2273人,动员安排7家单位搬离原址,解决了摆在水库建设必须面对和解决的第一道难题。
  白河水库移民搬迁与水库修建同时进行,1981年11月,成立白河引水工程指挥部移民委员会,组织库区移民。因为延庆政府因此有官厅水库移民搬迁经验可以借鉴,加之移民们的付出和奉献精神,白河堡水库移民较为顺利。其经验有三:
  一是:划出范围,底数清楚。搬迁移民工作在水库开工建设后进行。1981年11月,搬迁工作启动。1982年率先搬迁的是机关、学校和企事业单位,一共7个。除延庆县域内10个村庄之外,还有河北省赤城县后城公社(乡)河东大队(村),因处于海拔600米以下浸没区,也在搬迁之列,并且由延庆县政府予以安置。浸没区这些村庄(含自然村)计有10个。同期提前在延庆川区新建5个移民村落,准备安置移民;新建村按照能合并的就合并,不能合并安置的整体新建,同时确定村名。白河水库移民分为三期,1982年春到1984年底,搬迁安置全部完毕。
  二是:政策宽松,补偿到位。白河水库移民先后搬迁10个村566户2273人,建房屋2673间。其中在延庆川区新建村落5个,建民房1954间,安置560户2059人;自行迁移6户14人。移民工作完成后,按照不同村落的耕地情况,实行口粮补助。1982年、1983年,每人每年补助口粮款380元至500元不等。
  三是:同心戳力,共谋发展。1982年,白河堡公社机关迁址到白河堡水库南侧三道沟村边,随同迁址的还有中小学校、信用社、修配厂、粮库、供销社。为了保证迁址用地,共征用三道沟、下栅子耕地44亩,建房280间。
  如今,白河水库“平湖碧碧,大坝巍巍,泻玉流银,膏腴万顷”,有“高峡出平湖”之静美。延庆儿女寄望解除川区、半山区“十年九旱”的困扰,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立志改变家乡面貌。他们没有豪壮语言,但却做出了让人刮目相看的讲大局行动,不管他们是领导者、组织者、行动者、当事者……他们都做出了付出和奉献,历史的星光依然闪烁!
  
  作者旁白:古往今来,谁见长城曾作砺;天长地久,人传白河几扬尘。白河移民,不仅仅是搬迁,在他们身上折射出一种可贵的“白河精神”,那就是顾全大局,付出和奉献!
  
  20世纪80年代,笔者在中共延庆县委宣传部工作期间,当时的县委书记杜德印让笔者总结归纳“延庆精神”。笔者曾在北京市委机关刊物《宣传手册》1987年11期发表了5千字的特写:“延庆欢迎您──记‘延庆精神’的形成和普及”,其中将延庆精神概括为16个字:“开拓进取,拼搏向上,艰苦奋斗,不甘落后!”。这简单而直白的16个字,彰显了灵魂与血性,让灯红酒绿、纸醉金迷的生活显得渺小而庸俗!
  2015年10月,国务院正式批复延庆“撤县设区”。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明确了延庆区“首都西北部重要生态保育及区域生态治理协作区、生态文明示范区、国际文化体育旅游休闲名区、京西北科技创新特色发展区”的功能定位。延庆,从20世纪80年代的“冷凉”战略,到“三动”战略,再到生态文明发展战略,离不开“生态涵养”,离不开“水”!“燕山天池”这颗璀璨的明珠,愈来愈发出耀眼的光泽。
  今天,我在采写白河故事中认识到——20世纪70年代“白河人”锻造出来的白河精神,是延庆精神的源头,延庆精神是白河精神的延续——在中华大地上,这种精神如同一股涓涓不息的溪流,汇入了中华民族的大江大河,共同成为中华民族精神,这就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君子效仿天而自强不息,君子取法地而增厚美德,容载万物。人应当向天和地一样,学会坚强与包容,在稳重中走向成功!
  延庆人民在建设白河工程中,锻造了气壮山河的“白河精神”。这已不是单纯的一项水利工程,它成为延庆人民顽强抗争、不屈不挠、开拓进取的一个象征。今天,我们的生活条件好了,但奋斗精神不能少,艰苦创业的好传统不能丢。奋发图强不只是响亮的口号,而是要做好每一件小事、在每一项任务中去实现。
  纵观白河引水工程始末记,当年的白河人有六大优良品质:一是有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心。二是养成了学习的能力与合作的习惯。三是在工程中不等不靠,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学习能力加上独立思考,是形成创新性社会的基本条件。四是自主选择。能够独立思考也一定是拥有自主选择的人,自然是创新能力很强的人。五是审美能力。审美是文化的连续性,是一种历史的积淀,对个人而言,审美是一种品质和修养。佛爷岭下梅作调,白河流域竹为歌。常年活跃在白河工地上的业余文艺宣传队以及白河电影放映队,是美育的表现。六是战胜困难的能力。不但把困境作为常态,更多的是不断地摆脱困境。海明威说“勇气就是优雅地面对压力”,能够优雅的面对人生坎坷,难得!
  当年的白河人是一批有使命感的人,他们的身上的学习能力、独立思考能力、自主选择能力、审美能力、战胜困难能力,方能使白河堡水库工程获国家优质工程银质奖,也是北京市唯一获国家银质奖的水库。
  “南有红旗渠,北有白河堡”,兴修白河水库的事迹广为人知,此过程中孕育出的优良作风,形成了“白河精神”。如今是到了弘扬白河精神,再创妫川奇迹的时候了!
  2018年6月26日,北京市延庆区委党校教研室和科研处全体人员,赴延庆白河堡水库调研学习,开发“白河精神”。他们来到大坝、溢洪道、输水隧洞、竖井、泄洪洞、南北干渠等重要工程位置,直观感受了工程的浩大和当年修建的难度。
  延庆区委党校体会到,英雄的白河儿女不仅造就了雄伟的白河水库,也铸就了“勇挑重担、迎难而上、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白河精神。不但要将“白河精神”开发成一门精彩的现场教学课,而且要对史料进行进一步挖掘。考虑到当年修建白河的民工如今都已步入古稀,甚至很多都已离世,应抓紧时间对这段历史进行抢救性梳理和记录,这既是延庆区委党校教师的责任,也是使命。双方约定,由白河堡水库管理处提供资料、联络当年参与修建水库的典型人物,延庆区委党校牵头对资料进行整理加工,对相关人物进行采访并录制影音资料,进一步深入挖掘和丰富“白河精神”。
  白河引水工程的成功,见证了昨天治水人的精彩!他是延庆人民自己动手修建起来的最大水利工程。虽然当年火热的战斗场面早已离人们远去,但它却始终承载着延庆人民的记忆和骄傲,也是延庆人民汗水和智慧的结晶。他将作为延庆人民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被传承和发扬下去,影响着一代又一代延庆人。
  
  本文作者旁白:2019年10月,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报告会的舞台上,延庆区委党校教师邵静用温婉平和的语气,向人们娓娓道来:“我们回忆是为了传承和弘扬白河精神,我也将在这种精神的鼓舞下继续开发白河水浇灌出来的南荒滩精神,让延庆的历史红色文化和生态绿色文化交相辉映,激励一代又一代延庆儿女继续前行。”
  5.尾声:世界上最勤奋的人渐去渐远……
  当年的白河工地大多数是40后、50后,还有少数是30后和60后的人。他们经历了各种磨难,参与了各种运动,他们推动了时代的剧变,也被时代所改变。他们是最勤奋最坚忍的人。
  这几代人传承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又秉承了浓烈的红色元素,于是,他们吃苦耐劳,格外勤奋,不计较个人得失。改革开放也得益于有这样一批最勤奋最坚忍的人。他们中的许多人后来下岗了,失业了,自己另找门路谋生了,但他们忍了,他们内在的坚毅品质为国家分了忧、担了愁。这个奇迹,现在没人注目,但我相信,历史将记下这一笔。
  老去情怀依旧梦,重生期冀待新人.即使经历那么多磨难,他们仍然是中国最乐观,最坚强的人。现在他们退休了,有的身体还健康,精力尚充足。有能歌善舞的人,没有人来组织,自己搭成团队。没有人指导,自娱自乐,自得其乐。
  他们中的许多人,长身体时挨饿,想好好读书时就停课,毕业就下乡,工作就下岗,经历了命运的多重折腾和考验。经过了生活的磨难却始终认为生活没有亏待自己,已是黄昏还在试图呼吸清晨的空气。
  当年的白河人如今年纪都在60岁以上,许多人已经作古了,但我们不能忘记,因为他们是这个世界上最勤奋、最辛苦的人。
  我在微信朋友圈读到《世界上最勤奋的人已经老了》一文,摘要给读者分享,算是《白河之光》之余波吧——
  世界上有群最勤奋的人,他们是中国的下乡知青、回乡青年、恢复高考后的前几届学子,他们是四零、五零、六零后,短短几十年创造了世界多个奇迹,把一个落后的中国变成经济总量世界第二的大国。
  几十年来,这群中国人“晴天抢干,雨天巧干,白天大干,晚上加班干”,拿着微薄的工资或仅仅能维持生计的口粮,他们勒紧裤腰带建立起了工厂、水库、农田,也为各自的家庭撑起了一片蓝天。当欧洲人每天工作5个小时,他们每天工作15个小时;当印度人躺在恒河边等下辈子时,他们心中只有“只争朝夕”。迅速连通全中国的高速公路,不断扩大飞机场和火车站,拔地而起的现代化大中小城市,全世界最多的现代化工厂,多项领先世界先进水平的科研成果……世界惊奇不已,不可思议!
  于是世界注意到了这群伟大的人。历史会记住他们,人类会记住他们,以这个人口最多历史悠久的国家的名义,以这个饱受苦难却毅然崛起的民族的名义,向这群人深深致敬!遗憾的是,这四零、五零、六零后早已累弯了腰。他们现在老了,他们是60岁以上的老人了……。他们努力过了,他们奋斗过了,他们值了!他们是共和国的长子,他们对得起自己,对得起中国!
  世界上曾经最勤奋的人老了,请所有人都记住他们,让他们享受一下自己的劳动果实吧,晚辈们应该尊重他们,才能对得起奋斗了一辈子的这批人!
  请问,中国还有这么勤奋的人吗?……
  石中元2019年6月29日修改、2020年4月16日再次修改、2021年5月9日定稿
  6.补记:江山文学网发表《白河之光》
  2020年5月25日,江山文学网发表《白河之光》,截至到2021年6月16日,已有15553人次阅览了此文。下面摘录几条读者的读后感——
  夜闻雨声(徐生龙)——佳作《白河之光》,兼具文学和思想价值,正如作者开篇序言所说,时下更需要白河精神!拜读、欣赏!
  文友.寒妹妹很一般——作品开篇是乔雨先生为《白河之光》做的序言,乔雨先生从不同的角度对这部作品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序言领读者走进这部作品,之后是交代了作品的目录,使读者从总体上做到了心中有数。后记向读者展示了作品成书的经过,对作品进行了升华,与此同时深深地感受到了作者深厚的文字功底,严谨的写作作风,确实是一部难得的大作。
  寄忱先生——“战白河,修水库,敢教日月换新天”,是在激情燃烧的岁月,延庆儿女立志改变家乡面貌,战天斗地的精神凝结!其核心理念即“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纯真地寄托着那一代人的理想。许多热血青年出大力、流大汗,甚至流血牺牲,没有谁去计较个人得失,因而建成白河水库,辅以配套南北引水干渠,合誉延庆“红旗渠”!如此这般境界,后人怎能忘怀?撰写《白河吟》:白河碧水出高峡,五彩一池济四家。穿山越岭行大义,清洌甘泉润京华。……值此即时联想:饮水思源,应记山水养育之恩!
  丁志才先生——阅读石中元老师的《白河之光》,心灵震撼,颇为感动!不亚于红旗渠的白河工程,竟是上万民工,工分加补贴修成的,这种情怀,这种精神,令人敬佩!作“白河精神礼赞”以抒怀:劈山凿洞惧何难,大坝巍巍锁巨澜,热血民工天地惊,白河精神万代传。
  7.《白河之光》读后感
  2022年1月,北京出版社出版了乔雨主编的《妫川文集》,将《白河之光》纳入了文集中,此书出版发行后在社会上引起了轰动。
  2022年4月,在中国非遗艺术设计研究院理事会秘书长、中国艺术品理财网总编辑黄中先生的支持下,《白河之光》一书推向了搜狐、腾讯、网易、百家号、艺术头条、一点资讯、中国艺术品理财网等30余家知名网站。下面摘录三篇《白河之光》读后感。
  1)简单、劳累并快乐着
  白河是延庆人心中的圣河!《白河之光》让我重回童年。我是在白水河边长大的,儿时的白河,是一幅典雅的田园风光油画,清新自然浑成,姿仪秀丽柔美,恬静沉稳顺和,使人舒适,令人陶醉!
  《白河之光》让我重温父亲当年就参加了白河引水工程建设的场景。我曾写过一篇文章《父亲的军功章》,回忆父亲当年参加白河水库的过程:在我家楼房储物间的阴暗处,长年躺着一副灰黑色的畚箕和一个扁担,早已腐朽,积满尘垢。二十几年以前,楼房还未建时,畚箕和扁担被搁在平房床底下。我曾问过母亲,为何五十年里,一直留着这副破烂不堪没法再用的畚箕,还有那个断裂的扁担,母亲说那是你爸一直想留的,是你父亲人生中珍贵的档案,他曾用这副畚箕和扁担,疏通了白河,为延庆人民喝上水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父亲说那时开挖河道没有挖掘机,全靠人力。大冬天,民工们干得热火朝天,热得脱光上衣,光着膀子。每人每天开挖两三个土方,用白粉在地面上划好。先从河床底部开挖,泥土装入畚箕后,沿着坑边的跳板,挑到二百来米开外的土堆上,随着土坑越挖越深,爬的坡也越来越陡峭,担子也越来越费力,来回挑的路程也越来越远。我说那开挖得多累啊,身子怎么吃得消。父亲说那时还年轻,吃得了苦,再说人山人海的人汇集到一起开挖,声势浩大,也不觉得累了。每天开挖土方,每天都公布战报,进行奖励,比比哪个小分队先进,哪个落在后头,大伙你争我赶,不居人后……摘自:晓宇撰写《白河,流淌在延庆人心中的生命之河》、见“阅读‘妫川文集’有奖征文大赛”、2022年5月。
  2)我心中的白河人
  引言:钢钎、推车、晚笛,奏鸣过激情澎湃的白河传世交响曲。当年,延庆县广播站翟云、辛来生两位记者,隔三差五到白河工地采访。翟云兄为人歉和,广结善缘,是延庆有名的老新闻记者,其新闻作品多次获奖。翟兄曾领导过我,1984年我调入延庆广播站,当时董家耕是县广播科长兼县广播站站长,翟云是采编组组长,我与辛来生是采编组副组长,两年后我调入延庆县委宣传部。2022年4月,翟兄撰写了“我心中的白河人”——
  每逢从白河水库环行而过,看到碧绿的库水,耸立的大坝,还有川流不息的白河水顺流而下,我都要为修建这座水库的“白河人”赞叹。他们凭着一种“白河精神”,经过14年的艰苦奋斗,把这里建成了灌溉延庆川区上万亩旱田的聚水盆,变成了如今百里画廊的一颗明珠一一“燕山天池”,变成了为首都供水的“大闸门”……长篇报告文学《白河之光》,又把我带回到了那个难忘的艰苦岁月和火红年代,一个个鲜活的“白河人”顿时映现在眼前......
  我心中的“白河人”,是那样的普通和平凡;是那样的朴实和勤劳;是那样的伟岸和挺拔,他们用勤劳的双手画出了一幅幅最美的图画。“白河先锋一连标兵夏造常除完成本身每天的定额基础开控和混凝土浇铸任务外,主动帮助他人,保证全排任务的完成;民兵郭永贵负责爬坡和挂钩,几天来,从早晨5点一直干到夜间10点,为了不耽误时间,他让人把干粮带到工地吃。”
  在白河隧道的十余年施工中,还有西二道河乡的张进元、井庄乡的杨振友、沈家营乡的陈留忠、旧县乡的祁永德都把青春和生命奉献给了白河工程的隧道工程......当1974年7月25日上午8时那场大暴雨来临时,白河工地上的四连、六连的民工又谱写了一曲“暴雨无情人有情,众志成城斗洪峰”的动人诗歌:“他们的嚎叫,河水呜咽,群山动容。这些穿着破衣烂衫,黑脖子、光膀子的草民;这些扛着铁锹,攥着镐头,一身灰土蓬首垢面的民工……一种悲壮感油然而生。靠山山倒,靠水水跑,只有靠自已的一双勤劳的手,才能救自己。不管身处何种境况,脊梁骨要撑得起,腰杆要挺得起,在困厄中求出路”。每当读到这里时,我都抑制不住自已的情感,脑海中一幕幕与汹涌洪水搏斗抗争的画面不时映现出来,这就是当年的白河人,这就是当年的白河精神。
  在《白河之光》中,石中元还写到:延庆人民没有忘记那段感人至深的故亊。白河精神在变革中的现代社会,仍然是一笔不可或缺的宝贵财富。白河精神已成为延庆人民战胜困难的法宝。永远记住我们心中的白河人......
   摘自:翟云撰写《我心中的白河人》、原载《延庆报》2022年4月18日
  3)锻造出文质兼美的“金蔷薇”
  岁月埋下我与白河的伏笔,草蛇灰线,直到捧读石中元老师的报告文学《白河之光》,震撼心灵之时,感受到遥远的呼应。
  我最早对白河有概念的是村边官厅湖水,潺湲而去,据说源头是白河水。望着西去的流水,我转头而看,想象源头的样子。再次听到白河,是邻居叔叔回家过年,给我们小孩讲白河工地的事。他说了几句顺口溜,“黑脖子,光膀子,腰里掖着个饭盒子”。我联想着叔叔们干活的情景,用家乡话“干得真彪”!
  几年前,我跟随区文化馆组织的非遗采写组,到香营乡路过白河水库。美丽的燕山天池犹如碧玉镶嵌在高山之间,是延庆版的“高峡出平湖”。乡文化员说,当年修白河工程特别艰难。什么时候能系统读相关的书籍呢?那时候滋生的念头如水波,在我心海里折叠着涟漪。终于,读到妫川文集之《白河之光》,心海扩散着幸福的波纹......
  “白河堡水库是北京市第一个机械上坝的水库……是北京市唯一获得国家银质奖的水库……”,我读着水库众多第一,自豪之感激荡心脉。从水利工程萃取成白河精神。
  鲁迅先生说过,“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先生的哲言,也是白河人的真实写照!
  “白河群英谱”令我钦敬!“白河英灵录”,令我唏嘘,年龄最小的17岁,最大的41岁,青春热血洒向这片土地……看我情绪起伏,爱人指着一个名字说,她是咱村的,和姐姐们玩过,走路甩着大双辫儿,村里人都夸她……“人们不会忘记平凡中的英雄!”我由衷地说。
  从零散材料锻造出艺术佳作。时任报告文学学会会长徐剑说,一个伟大的时代,需要用纪实的文体来记录它的伟大变革与发展,这个文体就是报告文学。
  石中元老师,报告文学作家,生态环境保护作家,湖北随州人,在延庆县工作5年多。他用赤子情怀书写延庆这个第二故乡,用充满匠心的艺术表达精神内蕴,以精益求精的创作态度打造出精品。正如乔雨先生在《时下更需要白河精神》一文所写,“它(书)如同海边拾贝般,把散落在白河工地的记忆珍珠碎片,精心地一一捡起,一颗一颗穿在一起,挂在共和国那个火红年代的丰碑上。”
  居里夫人从成吨的矿渣中提炼出了0.1克镭,石老师多少次找人采访,多少次查阅材料,完成力作《白河之光》。前苏联《金蔷薇》一书说,“文学家们,以数十年的时间筛取着数以百万计的这种微尘,不知不觉地把它们聚集起来,熔成合金,然后将起锻造成我们的‘金蔷薇’。”石老师在写白河人的过程中,真正是用“白河精神写白河人”,锻造出文质兼美的“金蔷薇”。
  摘自:赵文新撰写《白河之光点亮精神坐标》、见“阅读‘妫川文集’有奖征文大赛”、2022年5月。
  4)《白河之光》创作谈(诗两首)
  寻找白河人
  清晨,我行走在妫水河畔,看到天上的吉祥鸟,披着霞光,驮着祥云,飞过佛爷顶,来到我向往的白河岸边。
  黄昏,我站在高高的海陀山上,遥望白河水库的碧波银浪,流进了百里妫川、甜蜜了我的家乡。
  我寻觅当年的白河人,那是我梦中的眼睛,那是我昨夜的柔情,那是我心中的一片绿荫。
  我寻觅当年的白河人,追溯当年足印,愿与你策马同行,继续编织美丽的憧憬。
  《白河之光》出版随想录
  《白河之光》回头望,掩卷唏嘘岁月长。笑开妫水翻碧浪,共担风雨聚华章。
  石中元撰写、2022年4月于延庆淡泊湾书斋
发表评论 查看评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