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欢迎您! 用户笔名:密码: 【注册】
江山文学网  
【江山书城】 【有声文学】 【江山游戏】 【充值兑换】 【江山社团】 【我的江山】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首页>长篇频道>人生百态>白河之光>第八章 白河生活

第八章 白河生活

作品名称:白河之光      作者:石中元      发布时间:2020-06-10 15:00:13      字数:15039

  引言:喜乐有分享,冷暖有相知
  美的世界要靠勤劳的双手来创造,美的花朵要靠劳动的汗水来浇灌。人类对美的追求,是社会进步的象征。一本画册,一束鲜花,人有自己的风情,万物有自己的风致,追求美是对生活的热爱。
  无情未必真豪情,真正的英雄豪杰往往是富有感情的。悠悠白河水,款款歌声起。白河人不仅仅是硬汉子,不单单有豪情壮志,他们喜乐有分享,冷暖有相知。傍晚归来梨树下,绿树青山绕农家。爱,是人心中柔软的一角,是善念的源泉,是前进的动力。爱,并不是绊脚石,而是助推器。只因有爱,人们在辛苦漫长的道路上乐观地走下去,将艰难旅程化作幸福岁月。爱可以简简单单,但不能随随便便。“白河民工真叫棒,吃窝头、睡凉炕,白天下井眼,黑天找对象”,“白河工人黑脖子,膈肢窝里挟着饭盒子,白天钻洞子,晚上拍婆子”,流行在工地上的民谣,映衬出白河人对美的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当年,白河民工常吃的是窝窝头、熬白菜。一个熬白菜3分钱,两个窝窝头5分钱,一顿饭8分钱。饭量大的男民工舍不得吃第三个窝头,家里困难的女工,往往两人合伙买一个菜。民工住宿条件简陋,开始住在村民家闲置的房屋里,蚊子、苍蝇、蟑螂司空见惯;后来住简易工棚,冬天冷、夏天闷,十几个人大通铺,磨牙的、打嗝的、说梦话的此起彼伏……
  那时的文化生活,除了一年能看几场戏,便是能看几场电影。潜移默化的点滴,铸就了一个人基本的审美格局。如果民工没有时间休闲,不能享受文化和艺术作品,单纯成为劳动的机器,就必然任人宰割。白河引水工程指挥部成立了电影放映队,尽一切可能让民工愉悦开心,让他们有片刻的休闲和文化享受。
  当年的白河人有着一种创造美好生活的强烈渴望。他们拼命工作,更热爱学习,各连队建立了文化夜校,用点滴时间汲取科学文化知识。他们采用多样化和可供选择的形式发展职业教育,帮助人们寻找到人生的意义,实现社会进步……
  
  第一节“拍婆子”在白河旁……
  疏星浮荇叶,皓月上柳梢。夏深夜静之时,她漫步在光滑的水渠边。她是一名女钻工,定额任务天天完成。晚上,有了自己的休息时间,她与他约定在此相见。
  水渠两边高大的白扬,树影婆娑,似乎为她的约会发出了欢快地响声。不远处,修配连的电焊弧光闪闪烁烁,与天上的星星月亮交相辉映。
  她倚着水渠上拱型小桥,四处张望,她用歌声召唤着心上的人:“白河水哟,长又长,白河两岸好风光。千里河水浪滔滔,万亩良田稻花香。白河民工齐奋战,要让山河换新装……”“轰——轰——”传来的开山炮声,给她的歌声配上了独特的乐曲。
  外号叫“铁班长”的男子汉,听到了那柔美亲切的歌声,不由得加快了脚步。“是谁呀,在这儿唱?”他明知故问。“我不认识你哟,你走开!”她笑着将他拉在身边。他俩挨着坐在了水渠边上,亲热地握着对方的手,诉说着思念之情……
  他俩的相识,是在两年前修建补水渠认识的。那是1978年的初春夜晚,北风呼啸、春寒料峭,天气很冷。大家挥镐刨土,打夯开渠。女钻工有幸参加了铁班长他们的夜班汇战。现场的奋战令人振奋而激动。
  你听吧!夯声、锤声、铁锨声,飘向夜空;人声、车声、马达声,此起彼伏。寒冷退缩了,北风不再吼叫了。建设工地上,夯歌阵阵,震荡山谷——
  官厅与白河,千年祸害多。生产受威胁,生活苦难多……哎嘿呦呀!
  如今修水库,高坝拦长河。荒山变果园,旱地变良田……哎嘿呦呀!
  咱们众民工,国家主人翁。敢想又敢干,人人争英雄……哎嘿呦呀!
  随着号子的节拍,汉子们弯腰、曲腿,又将夯抬至一定高度,重重砸下去,以此协调动作,缓解疲劳。打夯歌,声调高亢,节奏性强,一唱众和,边打边唱。热烈有力的夯歌,吸引了附近村民驻足观看。
  女钻工她们一伙姑娘,在一起挥锹撮土。然而,最引她注目的是旁边干活的一个身强力壮的小伙子。他头戴大耳朵绒帽,脚登一双长筒雨靴。他搬起一百斤一袋的水泥,竟如手提棉团一般,稳丝丝的几步小跑放到搅拌机的铁板上。只听“嘶”一声,拆开封口,倒提纸袋,“忽”一声,干净利落地倒了出来。姑娘们舞动铁锹,推沙掺水,拌好的水泥迅速地装在双轮小推车上,一溜烟地推走了。
  小伙子来往穿梭,一刻不停地搬起一袋又一袋的水泥。有人故意地大声喊着:“来灰、来灰!”小伙子一声不吭,动作越来越快,更有人为他喝彩。女钻工好奇地问旁边的人,他叫什么名字?熟悉的人回答:他是我们的“铁班长!”
  工地休息时,她唱的“白河水哟,长又长”,让他俩第一次相识。俗话说,情人眼里出西施,见到云就联想到她华艳的衣裳,见到花就联想到她艳丽的容貌;春风吹拂栏杆,露珠润泽花色更浓。如此天姿国色,不是群玉山头所见的飘飘仙子,就是瑶台殿前月光照耀下的神女。在铁班长的眼里,女钻工就是从瑶台上来的仙女!
  在一个千人表彰大会上,他俩双双站在台上领奖。后来,她多次路过铁班长的工棚。铁班长每次热情地请她进来喝水。她发现铁班长识文断字,能文能武,经常读书写日记。日记中的一段话,令她感动:“你只是名普通的电焊工,可拼劲让你不再普通。在平凡中非凡,在尽头处超越,亦是你我的人生”。
  “读书成文”,她对他有了好感。更让她吃惊的是,铁班长在日记里写了一首《女钻工》——
  手握风枪舒豪情,脚踏峭壁显身手。风枪吼出岩石碎,朝阳欲出山穿透。
  石粉飞卷喷烟雾,钻机铿锵有节奏。钢铁意志火红心,磨出一双茧花手。
  三年前的娇姑娘,现如今的铁钻头。从来没叫一句苦,更没嫌过满手油。
  工作服上渗汗花,大干工地度春秋。英姿飒爽女钻工,倾注激情放歌喉。
  
  铁班长好几次悄悄上山,看女钻工手握风枪的神姿。女钻工相好铁班长,终于有了今夜的约会……
  她动情地说:“你看,白河的夜晚多美啊。看着这一切,你就不由得要放声歌唱!你说,白河完工了,咱们的生活大变样了,该干什么啦?”
  铁班长用火辣辣的眼光,咬着她的耳朵,调皮地说:“日夜渴望,我的新娘入洞房”。
  “憨小子,真叫浑!”她笑着伸手打了他一拳。她拉着他的手,站起来说:“时候不早了,咱们该回各自的工棚了”。他俩手牵着手,慢慢地往回走,轻轻哼着“白河水哟,长又长”……
  
  作者旁白:匆匆的我走了,就像我匆匆的来,“白河人”的“相思”幸福永在!正如乔雨先生的诗作《匆匆的我走了》所言——
  匆匆的我走了/就像我匆匆的来
  不要说什么再见/只道一声珍重平安!
  
  我们曾经相爱/也曾旦旦誓言
  然而爱情不都是永恒/缘尽人亦散
  
  尽管是短了一些/可人生经历一场
  催心折骨的爱恋/纵是短暂,也该欣然!
  但我们毕竟爱过/而且爱得那么深远
  也许正是过于深远/才留下这刻骨铭心的遗憾!
  
  匆匆的我走了/就像我匆匆的来
  在我生命之页上/只留下你题的“相思”永在!
  ——摘自:《故园的冷月如水》乔雨诗画选(十四)。
  
  第二节白河放映队
  1.《红旗渠》电影引起轰动
  1971年1月,白河引水工程放映队连续在工地放映纪录片《红旗渠》。红旗渠从1960年开始动工,一修十年。《红旗渠》纪实电影片,详细地纪录了当时修建的过程。“滚滚漳河水,巍巍太行山”,电影的镜头把白河民工带到了河南省林县芦寨岭一带的群山之中……过去的林县是一个十年九旱、水贵如油的穷山沟,林县人劈山寻河,“引漳入林”,雄壮的歌声在山涧回响,阵阵锤声在峡谷振荡……
  看了这些激动人心的镜头,白河民工心潮起伏、热血沸腾。观后,大家回到驻地工棚,热烈讨论。二连三排排长肖长君召开了三排座谈会。刚到白河工地的阎起说:“我到井眼一看,把我吓住了!深不见底,在井下干活简直是拿命闹着玩。因此,我尽量躲避下井的活。《红旗渠》中的民工腰系一根大绳,吊在万丈悬崖上撬石块,那种大无畏精神感动了我,我十分惭愧。今后我要向任羊成同志学习,到最艰苦最危险的地方干活。”王广忠接着说:“过去我认为,在白河工地干活劳动保护差,井下干活危险。休假时,队里不记工分,住在工棚,晚上一刮风又很冷。不如到柏平公路或者是矿上做活去。人家林县民工干活是自带干粮、自带工具、自带衣服。手把双钎的妇女真是了不起!前两天我有想法,过了春节我就不来白河了,我现在保证,什么时候把白河水引到前山,我什么时候再回家!”
  看了纪录片《红旗渠》,五连一排战士冯小三激动得半夜没合眼,人家一不不靠天,二不靠地,靠的是一颗红心两只手。四排战士孙永福接着说:“人家林县一个妇女,心细似发,胆大如天,一个人双手把两盘钎(左手右手各把一根铁钎),4把锤子飞舞在钎顶上。反躬自问,我一个大老爷们,两个手把一根钎,生怕锤子打在手上。我要树雄心、立壮志,旱日引水入川。”
  2.电影放映员——孟昭旭的自述
  生命存在的最高形式是美感的需要。人们在看电影中,收获情感,收获希望,收获美好的生活。当年的白河电影放映队可谓是:风餐露宿傍山村,山高水长为亲人。2019年2月23日,笔者采访了当年白河工地放映队的其中一位放映员孟昭旭先生。下面是他的自述——
  1977年我到白河水库工地14连(孔化营连队)劳动,担任过团支部书记,还在营部写过板报。营长吴九顺找我谈话,让我去放电影,我背着铺盖卷就去了。
  当天上午掰弄着放映机,试光、试声、试放片。当天晚上坐三蹦子到黑峪口工地放电影。先是挂银幕,然后摆桌子、接电源。工作也有些诀窍,比如挂银幕时,上面要打活结,演完电影一拉绳子,银幕就下来了。接电源时,要先把电线拴在一个结实的地方,再把电线多拉一些,留有余地,以免观众把电线拉断,影响演出。
  我热爱这份工作,先后放过地道战、地雷战、南征北战、小兵张嘎、渡江侦察记、小二黑结婚......等等。放电影主要在晚上,常常是三更半夜才回来。工作虽然辛苦,但十分快乐。刚开始挂银幕,放映桌前就摆满了高高低低的凳子。大人没空,就叫小孩来占座位。后面还有一大片人站着看,一看就是两三个小时,没有人退场,也没有人叫累。我从中体会到乐趣,陶醉于观众欣赏影片时,挂在脸上兴奋的表情。电影放完,观众的放松感又让我感觉自我价值的实现,真开心!
  那时放电影是很吃香的事情。电影是以连队为单位轮流放,一般是一个连队住一个村,轮着上演。即便如此工地上仍然有一些人,一个月也看不上一场电影。许多人盼望着我们就像盼过年一样。有一次放孙悟空三打白骨精,被附近的连队给拦下来,要先去他们那里上演,为此事闹矛盾。令我感动的是,有一次在马蹄湾放完电影,两张桌子摆的放映机上,堆满了核桃、红枣、杏仁、粟子等各种干果。
  我们放映队两个人,只有一台机子,两个放映员白天都休息,晚上轮流上阵,全靠一个三蹦子在山道上颠簸,连一条砂石路也没有。当有群众看到我们艰难前行时,就有人来推三蹦子,帮助抬机器。
  记得,当年的郭春云总指挥常和民工们一起看电影。有一次放映北京兴修水利的纪录片,其中有一个镜头:郭总指挥戴着草帽,站在白河工地一个山头上。这一个镜头,让郭总指挥美得不行。放完电影,晚上休息时,郭总指挥对我说:“小孟,把机子搬上,过来再放一遍!”他多次观看这个纪录影片,每次看到他的镜头,都指着说,你看,这就是我嘛!笑的就跟小孩子一样,脸上洋溢着自豪和满足。郭春云总指挥相信,山再高,往上攀,总能登顶;路再长,走下去,定能到达。
  让我难忘的是孔化营的房东大娘,那年我住在孔化营。有一次,我患重感冒,十分难受,大娘对我情同慈母,给我熬姜汤,下面条,让我睡热炕,使我病情明显好转。放映回来,平时她家里做了好吃的都要叫我去品尝,“犒劳”我。我无一回报,将攒下来的白面馒头送给房东,他们死活不要。白河的岁月苦中有乐,历练了我的信念和品格,让我懂得了宽容博爱,感恩良知。
  我在白河工地时间不算长,1978年我考上了师范学校,恋恋不舍的离开了白河工地。40年弹指一挥间,这一桩桩往事就像放电影一样,在我脑海里浮现……电影以特有的魅力,为“白河人”提供着精神文化动力。
  
  第三节农民学校
  1.第一所农民学校在修配连诞生
  茅屋为顶遮雨露,土泥作室听书声。1974年9月28日晚上,白河工地的修配连和仓库的全体人员意气风发的走进教室。
  修配连党支部书记宋德连(兼任“五.七”农民学校校长)致开幕词:今天我们的学校成立了,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从本连选拔出来了文化文体辅导员,建立了图书管理组、墙报板报组、通讯报道组,初步具备了学习的条件。到会的第一批学员表示,在做好工作的前提下,要努力学习本领,为早日引水入川贡献力量。指挥部总指挥郭春云到会讲了话,要求大家安心学习,根据白河工程各连队的活动时间和劳动方式,不强求一律,但贵在坚持不断线。
  白河工程指挥部学习了大兴县红星公社创造的五.七农民学校的经验,到1974年10月底,各连队都建立了“五.七”农民学校,丰富了大家的文化生活,回家歇工的少了,外出闲逛的少了,看书读报的多了,写诗唱歌的多了;读《战白河》小报,津津乐道;看《白河文艺》杂志,眉开眼笑。
  图书板报人人看,技术军事有人教。
  赛诗好比白河水,一浪更比一浪高。
  1975年9月29日晚上,指挥部在修配连召开了五七农民学校成立1周年纪念会。推选了各组辅导员,进一步健全了理论辅导组、墙报图书组、文艺卫生组、军事体育组、通讯报道组。一年来开展了各种活动,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受到了民工的欢迎。会后,炸药厂连业余宣传队演出了文艺节目。
  2.青年职工文化补习班
  1982年年初,白河引水工程再次复工。珍珠泉民兵连3月10日来到白河工地的第5天,建立了文化夜校。把全连92名男女青年组织起来,坚持每星期一、三、五晚上的文化学习。连里选拔了3名有高中文化程度的民工,担任文化教员。根据学员的不同文化层次,分成三个班级,因人施教。上半年已开课30多堂,学完了《农民识字课本》上册,下半年转入《农民识字课本》下册的学习。经考试,平均分数达84.5分。以前,有些民工写信回家,只能让人代写。现在能拿起笔来,自己给家人写封信了!文化夜校的目标是,使每个民工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新时代的新人。修完白河水库后,回到生产队成为有用之才。
  书籍是过去人类的精神遗产的宝库,也可以说是人类文化前进轨迹上的里程碑。北宋著名文学家黄庭坚曾说,一日不读书,尘生其中;两日不读书,言语乏味;三日不读书,面目可憎。在工程十分繁忙的情况下,指挥部党委负责人许丛林挤时间带头读书。
  1982年12月4日,白河工程青年职工文化补习班正式开课,24名职工参加了补习。参加补习的青年,大多是文化大革命期间毕业的初中生、高中生。目前,他们是白河工程的骨干力量,工程指挥部高度重视他们今后的人生之路,要求各单位尽量给予学习时间,尤其是利用冬季暂时停工的三个月,创造条件让他们集中精力,补习文化。参加补习的同志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他们热情高、学习好,认真听课、记笔记。
  这个世界上充满了学而无用的人,只有毅力和决心,勇于实践、勇于创新,才能使人生有价值。担任语文教课任务的周付永老师,担任数学、几何教课任务的马玉昌老师,他们天天备课到深夜,课讲得准确生动,引人入胜。周付永说,白河工地的文化补习类似过去的平民教育。学习的最终目的是做一个能够自立的平常的人,做一个遵纪守法、勤劳诚实、有爱心、有正义感的人。经过4个月的学习,已于1983年3月31日结业。通过期中和期末考试,其中17名达到了初中文化水平,领到了合格证书,其它3人将继续学习,参加补考。
  
  本文作者旁白:掌握了学习的能力和拥有合作的习惯,才能事业顺利。学习的能力不仅是指掌握知识和技能,而是指认知世界、理解世界的能力。耶鲁大学的前校长有一句话:如果一个学生从耶鲁大学毕业之后居然只是掌握了某种专业的技能,那是耶鲁教育的失败。学习的能力不仅是阅读与写作,更多的是观察世界、思考世界、品味世界,拥有开阔的视野,体会人类生存境况的诸多不同,使人的心胸宽容与坦荡。
  
  第四节巾帼须眉
  如何看待妇女和孩子,如何对待普通劳动者和弱势群体,可以衡量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当年的白河工地尊重妇女,平等对待每一个人,成为“白河风气”。当年的白河工地有激情与奋发,有尊严与个性。
  白河的天是明亮的天,白河的妇女好喜欢。白河的民工在传唱:“巾帼英雄响当当,誓叫大山把路让。不等不靠不伸手,一锄一镐挖山忙。白河隧道连乡场,今日愚公在身旁”。白河的妇女和男人一样独立自主的为人处事。她们和小伙子比着挑土推车,哪里任务艰巨哪里就有她们的身影。笔者手中的一些《战白河》小报的报道,可见当年妇女的个性风貌……
  1.妇女会议
  1975年3月11日。人心齐,泰山移。会战六号井的总计有十个连队的男女民兵,人虽多,但大家融洽相处,尤其是女民兵让人刮目相看。三连30名女民兵、五连15名女民兵,在6号井施工。十二连的9个女民兵,利用下班时间,担水、扫地、生炉火。1975年3月8日成立了工程测量组“三八”女子测量班。她们的代表王贞光在会上说,我们是延庆县第一批女测量工,大家披星戴月,早出归晚,干劲十足、信心倍增。
  1975年8月2日,白河工程第一次妇女代表大会召开了。63名妇女代表参加了会议。经过酝酿、协商,选举产生了白河工程第一届妇女委员会,由5名委员组成。会上发出了倡议书,号召工地全体妇女顶起劈山凿洞的“半边天”。
  1979年12月9日上午,白河工程指挥部再次召开了妇女工作会议。各营、连妇女工作领导小组20人参加会议。就关心妇女“四期”,发挥妇女作用,提高妇女地位,加强法律知识学习、运用法律手段保护自己进行了讨论,并就白河工地妇女生活条件的改善及注意事项做了安排和布置。
  2.五好个人42名
  1980年1月10日下午,白河工程妇女联合会召开了五好妇女组织、五好妇女个人表彰会。首先由白河工程指挥部妇联主任李存琴作了1979年度的妇女工作报告。妇联委员张爱武宣布了五好妇女组织、五好妇女个人授奖决定。十五连妇女代表马金平在会上作了发言。她说,在去年3月争当三八红旗手的活动中,全连妇女完成筛沙子、运石料400车。在6月份的溢洪道的施工中,全连妇女出土推车5600车,平均每个妇女超额17车。完成了10月份的基坑扫尾任务。基坑深3米,我们挖土出碴时,人搬肩扛,运到地面上,然后再用双轮车拉走。王密英、李万华的手和脚碰伤了,鲜血往外冒,她俩轻伤不下火线,坚持到下班。
  
  妇女五好个人42名:
  一连:张金月、陈月琴、吴振华、吴纪红、聂春焕。二连:刘文玲、王莉、曹金花、张来香。五连:郭淑清、鲁风叶、朱玉芹、宋淑华、张铁娥。六连:曹继英、王淑华、杜桂焕、鲁秀琴。七连:马双荣、杜金娥、程双凤。十连:李顺利、王密英、吴翠平。十二连:陈秀英、李新英、牛春荣、韩腊梅、邱风萍、刘淑琴。二十一连:赵海兰、梅金兰。二十二连:尤玉芬。二十七连:卢东兰、高庆风、郑xx、x慧清、张秀英。运输连:陈振英。仓库连:刘双芹、高石月。渠道管理科:王海月。
  注:文中带x的是原稿中字迹不清之处。摘自《战白河》第184期1980年1月15日。
  3.家齐、国治、天下平
  1982年4月29日,白河引水工程指挥部第二届妇女联合会正式成立。延庆县妇联高桂平兼任工程指挥部妇联会主任,工地上的妇女王秀荣、宋丽宽、程怀琴、张文霞4人为妇联会委员。成立后,开展了三八红旗手和先进妇女小组为主要内容的劳动竞赛活动。家齐、国治、天下平!妇联会认为,首先,让家庭和睦,其次,与他人友善,这个社会才能安定祥和。
  1982年4月21日,张山营民兵连成立学雷锋小组以来,利用业余时间为民工理发,拆洗被褥,清除卫生。理发组由张山营民兵连团支部书记王怀胜等7人组成。缝洗组由妇女领导小组张少梅等7名女青年组成。为大家拆被褥、洗衣服几百套(件)。张山营民兵连有24名妇女,最大的23岁,最小的17岁,大部分妇女第一次离开家门过集体生活。刚到白河工地,吃住条件没法与家庭相比,大家很不习惯。妇女领导小组和每名妇女谈心交心,大家互相谦让,相互照应,和睦相处,没有出现争吵斗殴等不文明的现象。学雷锋缝洗组由最初的7个妇女发展到全部24名妇女。她们不但为全连打扫卫生,还为其它连队拆洗被褥。她们在工地上不比男子差,超额完成施工指标。
  1982年上半年,延庆县妇联高桂平抽调到白河工地做妇女工作以来,带动妇女学雷锋、做好事。她看到指挥部机关同志们早出晚归,没有时间做些个人的事情。她和王永香、付金花、刘亚辉、高丽君等几个女青年,利用业余时间拆被褥、洗衣物。有几个休假归队的男同志回工地以后,发现自己的床铺干干净净,被褥叠得整整齐齐,一打听才知道是几个女同志做的。当同志们表示感谢时,她们说:“这是应该做的!”
  4.“老十连”
  由张山营公社民兵组成的十连,从1974年11月参加白河施工以来,曾先后转战溢洪道,大柏老沙石场等工地。在白河工地6年来,年年圆满完成任务,多次评为“三落实”先进单位。把工地当作训练战场,每天上工之前,召开动员会,交待当前工作,列队出发到工地。收工时,总结经验教训,列队走回工棚。
  “吃苦在前,享受在后,不同别人计较生活的优劣。而同别人比较革命工作的多少和艰苦奋斗的精神。”十连将刘少奇的《论共产党员修养》小册子中的这段话,张贴在工棚的墙报上。
  十连指导员、党支部副书记张进海和妻子同在一个连队施工。有人建议说,你在一线工地,你的爱人可以在二线搞后勤保障,做点轻松活。张进海说,一个连队百十号人,比自己爱人年龄小的有,体质弱的也有,别人能上工地挥锹刨土、运碴推车,她怎么能因为是干部家属就搞特殊呢?自到工地6年来,他和妻子始终在施工现场干活。
  十连连长卢秀杰和大家一样推车、砌石,样样活都干。副连长罗金富身兼炮工,打眼放炮,没有怨言。女排长吴翠平担任搅拌机手,把好质量关。男民兵胡运生、女民兵李顺利,哪里出现困难哪里就有他们的身影。十连上下一心,团结一致,年年出色完成施工任务。张进海所在的连队被评为先进连队,所在的党支部被评为先进党支部。
  献给知性女神们:蓓蕾留给父母/花期嫁给婆家/怀揣着葡萄满枝头的梦想/心底可还是那羞涩的童贞//蓓蕾是留不住的驿站/那就把婆家的花期/建成自性的家园/所有的花香/所有的艳丽/所有的摇曳生姿的动律/就在婆家绽放//然后安享晚年/葡萄架下的阴凉/举杯慢品红酒的味道/看子孙拿你的拐杖/又做了青梅竹马的幻想。——诗人徐树爱
  
  第五节、白河工地的文化生活
  1970年9月6日,白河引水工程正式开工以后,便有了文化活动。除了组建白河文艺宣传队外,电影放映队几乎每天晚上都要到各连队放映。最多时有39个连队和4个直属连队,民工近七千人。这些连队分布在妫川大地,从白河堡到香营、永宁、刘斌堡、大榆树等公社都有驻地。我记得当时有一支00100工程部队,修千家店到后城一段公路。应邀,我带着放映队到部队营房进行过慰问放映。 
  白河民工的业余体育活动多种多样。许多连队有篮球场。白河工程篮球队参加延庆县篮球联赛,曾取得过亚军的名次。打扑克、下象棋,有许多民工参加。每年举行一次白河工地象棋赛。1982年,我和王世平、贾树奎代表白河工地参加延庆县象棋锦标赛,白河工地为团体亚军。从那时起,我成了延庆县象棋界小有名气的棋手(注:后来,马玉昌为延庆区象棋协会会长)。
  工地故事会十分热闹,我曾经到连队进行故事演讲,后来才被抽调到指挥部政工科。1975年到1976年,工地举行赛诗会,不少民工编写顺口溜。后来,由我编辑了2集《白河文艺》、3集《白河诗歌选》。
  工地开工后,指挥部创办了不定期《战白河》小报,工程指挥部建有近百人的通讯员,每年都要举办通讯员培训班。由我和另外两个负责《战白河》的采编工作。从1970年到1983年,先后出了100多期《战白河》。我们白天到工地采访,回来编写后,送工地领导审定,晚上加班加点,用腊纸在钢板上刻写,用油印机印制。火热的工地生活在《战白河》得到及时反映,除了分发到各连队外,还送到延庆县各单位,送县广播站,使延庆人民对白河工地及时了解,并给予了有力支援。
  摘编自:白河工地的文化生活.马玉昌文、载《延庆县文史资料》第三辑、延庆政协县委员会编。
   
  第六节文脉韵长
  1.重塑妫川礼乐,寻找中华灵魂——许志波创办琴社
  古话本《警世通言》有“俞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文章。先秦时代,有个叫俞伯牙的琴师,琴艺高超,精通音律。传说,俞伯牙一次在荒山野地弹琴,樵夫钟子期竟能描绘“峨峨兮若泰山……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惊叹:“善哉,子之心而与吾心同”,两人成为好朋友。钟子期死后,伯牙痛失知音,摔琴绝弦,终生不弹。这就是千古流传的“高山流水”的故事,喻乐曲高妙,知音难求。《高山流水》原为一曲,自唐代以后,分为《高山》《流水》两首独立的古琴曲。其中《流水》一曲曾被录入美国太空探测器“旅行者一号”的唱片,于1977年8月22日发射到太空,古琴音乐向茫茫宇宙寻找人类的知音。
  自古高山流水难觅,阳关一曲牵尘如今,被誉为“妫川娇子”的海阳先生,创办了“妫水琴社”“上古草堂古琴文化园”等古琴文化家园,传承古琴音乐的清微淡远,中正平和。这位海阳先生就是当年白河人许志波,笔者在此书的第一章第三节“许丛林的白河生涯”,曾提及到他。
  犹见阳关三叠唱,不见行人起身状。纵使四声在飘荡,奈何君我两相忘!有了古琴音乐,山水添神韵。许公海阳先生被当地誉为“妫川骄子”。他秉承古法斫琴技艺,斫制出“妫水落霞”、“海坨松涛”等具有代表妫川地域性文化的传世良琴。海阳先生历时5年,精心斫制冬奥会纪念琴“雪龙,雪凤”。
  听上古草堂古琴音乐,有子期伯牙相逢之遇。几十年来,许志波豪情不衰,初心不变,带领琴人们,公益创办妫水琴社,为中小学生提供琴茶文化的教学。2021年11月,我的岭南文友闲云野鹤,曾作《子期伯牙相乐赋》:“琴心如兮君如闻,曲成高山兮成云。长水流兮栖鸟息,松涛寂音兮离尘。立松聆悦兮取妙,已寐通幽兮灵身。如音高藐兮天上,得感茫世兮绪分。樵采云深兮曲达,泉溪若汨兮逸群。名士虚予兮不顾,凭倚石松兮亦频。终灭妙弦兮凤尾,子期殁没兮焚琴。”上古草堂的窗外妫水悠悠,远处的海陀山松涛阵阵。“千年琴韵,妫水一方”,舜帝做五弦之琴,以歌惠风;妫女抚琴安民,礼乐天下。古老的妫水两岸传颂着妫女与舜帝的传说,古老的妫水两岸留下了老白河人的心灵音乐,他们是心灵家园的守护者,老白河人是东方神韵的践行人。
  2.能用身修心也易,肯立志学道何难——孟昭旭《易经通俗讲稿》
  孟昭旭是当年白河工地放映队的放映员。1985年10月北京师范学校毕业,先后从教5年,国家公务员31年,退休以后以私藏书为基础,创办了延庆“东山书院”,学习易经、阐述易理。
  《易经》是一本什么书呢?载神,载道,载言。宋代朱熹说:“易本卜筮之书。”著名学者冯友兰说:“《周易》是中国古代的一部真正的哲学著作,至少也是儒家的最优意义的经典。是一辩证的宇宙代数学。”近代学者章太炎认为,《易经》是历史书,讲人类文化、发展的历史。而诺贝尔奖获得者玻尔认为《易经》是科学书,太极图的对立原理即量子力学的互补原理是相通的,对立即互补。他的徽章选了太极图。孟昭旭先生认为,《易经》是一部内容无所不包的万世经典,中国乃至世界各门学科都可以从中找到源头。按天道,改人命,讲天地规律和人生指南。易经是带有哲学色彩的占卜书,表面上是讲占卜的,占卜是外衣,规律是内核,占卜用来探究宇宙、天地变化的规律。
  孟昭旭著《易经通俗讲稿》华龄出版社、2021年12月版。全书450千字,分为周易上经、下经;系辞上传、下传;说卦传;杂卦传等篇目。这是一部独辟蹊径,中学生能看懂的《易经》卦爻辞通俗讲义。可谓是开海陀山下易学之滥觞,拓妫河两岸易理之先河。
  3.随缘冷暖开怀酒,懒算输赢信手棋——马玉昌的象棋人生
  人生有了目标,便有责任担当。马玉昌,你是当年白河工地的兵卒,而今,象棋似布阵,点子如点兵;河界三分阔,智谋万丈深;而今,当年《战白河》小报的编辑马玉昌,却成了延庆象棋协会的会长。谈到下棋的心态,马会长说:“临杀勿急,稳中取胜”,“一招不慎,满盘皆输”。谈到棋子的走法时,马会长还说:“马行日,象走田,炮隔山打,车走直线,将帅不出城,小卒一去不复返”。
  2022年2月13日,马玉昌撰写《白河堡水库咏兼答诗友辛鸣仓》:“筑坝拦洪建库成,劈山凿洞引龙行。初为抗旱农田润,意在妫川水利兴。后改观光游旅业,资源利用仼人评。重心虽变功能在,创业精神自永恒。”
  延庆象棋协会下棋的艺德有何讲究?“观棋不语真君子”。棋,有围棋、象棋、军棋、跳棋等。棋类被誉为数学的艺术、趣味的科学,是益智怡情的高雅活动。屈原《楚辞·招魂》中就有“哀蔽象棋,有六博兮”之句,那时,象棋便在民间流行。围棋又是棋类的鼻祖,大约在公元前三千年就已出现了围棋。
  唐代诗人杜甫是个棋迷,《江村》云:“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上鸥。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当年的白河工地,民工们下班后,在白河旁,工棚边,呼朋唤友、三五成群,如同杜甫一样,下象棋愉悦心情。
  南宋抗元名臣文天祥,诗风豪放、磅礴高亢,《过零丁洋》中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激励了白河人“举棋不悔大丈夫”。文天祥喜欢下“蒙目棋”,“暑日喜溪浴,与周子善于水面以意为枰,行弈决胜负,愈久愈乐,忘日早暮。”这是下蒙目棋最早的记载了。《在日中与肖敬夫韵》诗:“客来不必笼中羽,我爱无如桔里枰,一任苍松载十里,他年犹见茯苓生。”
  下棋取乐,便有棋迷。明代王阳明小时下象棋着迷,母亲多次劝阻无效,一气之下把他的棋子扔到河沟里。王阳明看着棋子随波漂流,哭之以诗:“象棋终日乐悠悠,苦被家慈一旦丢。兵卒坠河皆不救,将帅溺水一齐休。马行千里随波去,象入三川逐浪游。炮响一声天地震,忽然惊起卧龙愁。”当年的一些白河民工,工作之余,即使天寒地冻,也要“西窗斜日晚,呵手敛残棋。”
  而今,延庆象棋协会的马会长写下了《我是白河人》:“转战白河十四载,如今忆起似昨天。劈山凿洞经时日,筑坝拦洪度暑寒。奉献青春无愧色,修成水库绽欢颜。京郊胜境天池现,创业精神世代传。”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所谓人生如棋啊!如今,健在的“白河人”,如同唐伯虎在《避事》诗中说的那样:“随缘冷暖开怀酒,懒算输赢信手棋。”下棋娱乐而已,人生需要娱乐活动。
  4.今日银涛荡,绮梦壮乾坤——陈超的“白河情”
  延庆象棋协会的马会长,后来还是北斗诗社副社长,为此陈超先生有:贺马玉昌吟长《同龄声》诗(2019年10月25日):“鹊恋民宅水恋湖,和风岂会远茅庐。目光拉网搜花絮,足迹升台揽玉壶。不放朝霞空逝梦,还期夜雨广施福。有心人做有心事,亦是文园别样图。”
  洞穿佛爷岭隧洞的那段岁月,给白河人留下了刻骨铭心的记忆与体验。当年,陈超先生常到白河工地参加义务劳动。1982年8月写下了《雨中参观白河堡水库工地》:“风慢雨急坠天低,雾云轻笼山似移。吊臂一支长桥动,弧光几点大坝奇。未有前人凿甜井,哪得万代饮清溪。两千六百英雄汉,汗水泥水入诗籍”。
  1983年4月,陈超先生写下了《又到白河堡水库工地》:“又到白河貌已非,两山挽手扼喧豗。巨门横挡咽喉道,链轨平挪瓦砾堆。十年热汗八尺雨,万斗甘霖千樽醅。七一过后版图改,一粒明珠做丰碑。”
  白河水静静流淌,“白河人”在岁月中慢慢变老,但是他们身上的白河精神,却使他们永葆青春。37年以后,即2019年4月28日,陈超先生再次抒情:《望海潮·暮春游白河堡水库》“湖波摇碧,崖牵曲岸,岭拦巨坝连云。浓绿淡红,梨花似雪,岚浮古塞延伸。霞路向天门。侣凫戏湖内,歌漾情真。送暖东风,草花争艳,畅三春。/碑岩忆梦铭文。记奚人夜牧,驿马晨奔。兵甲戍边,群英荡寇,甘流养育山民。拦水聚千军。暗隧穿岭过,宝聚一盆。今日银涛震荡,绮梦壮乾坤。”
  乔雨主编《妫川文集》(北京出版社、2022年1月版),有陈超诗词作品集《韵扬妫水》。陈超曾负责编辑《延庆诗联》,共57期。曾任《北京楹联》刊物总编辑。多次在全国和北京市诗联赛事获奖,如延庆首届杏花节征诗一等奖。多次担任全国和北京诗联赛事评委。与延庆诗联学会共同努力,北京市延庆区在2004年获中国楹联学会颁发《普及楹联先进县》奖牌。辅导中小学学生和社会学习诗词楹联知识,常到中小学校讲课,提高延庆作者水平。陈超先生自1990年开始担任诗词楹联学会领导,2005年退休后,任8年延庆老教协会领导,2015年退出。2021年7月再从学会领导退下,善莫大焉!
  5.白河人的微信群:我们从哪里来,我们到哪里去?
  当年的白河人,绝大多数是普普通通、安分守纪的平头老百姓,正因为如此,他们平平安安、善始善终。也有少数人官至司局级乃至部级干部,其中有个别人在飞黄腾达之后,没有把握住自己。2022年开春,《白河之光》出版后,正当大家在微信上讨论白河精神之时,中央纪委网站上公布了一个受到纪律处分,被“双规”的当年的白河人。下面是白河人的互动,笔者进行了编辑,颇有人生哲理——
  塞外老兵:天狂有雨、人狂有祸;低调行事、必得其乐;财色全贪,终会落破!晚年悲催,都是自捉!
  凤翔微尘:录《红楼梦.好了歌》(今人需再悟、再修、再鉴):陋室空堂,当年笏滿床;衰草枯杨,曾为歌舞场。蛛丝儿结满雕梁,绿纱今日又糊在蓬窗上。说什么脂正浓、粉正香,如何两鬓又成霜?昨日黄土陇头送白骨,今宵红绡帐底卧鸳鸯。金滿箱,银满箱,转眼乞丐人皆谤。正叹他人命不长,哪知自己归来丧!训有方,保不定日后做强梁;择膏梁,谁承望流落在烟花巷!因嫌纱帽小,致使锁枷扛;昨怜破袄寒,今嫌紫蟒长。乱烘烘你方唱罢我登场,反认他乡是故乡。甚荒唐,到头来都是为他人做嫁衣裳。
  人生有感:谁说七十古来稀,吾辈恰入从心年。爱恨情仇随风去,荣辱成败似云烟。云游四海自逍遥,耄耋百岁赛神仙。青春万里无龄感,调整心态气场变。这首诗是翟兄在海南省的偶感。相由心生,境由心转。一个人信念变了气场就变,气场变了磁场就变,磁场变了运气就变,运气变了命运就变。所以,改变命运靠的是善良、柔和、宽厚。学会调整心态,有善心善语善行,便有善果。
  五星出东方:《春日感怀》:弹指不觉六十年,燕然未勒雪两斑。名缰利索皆浮云,诗朋酒侣归田园。
  海陀村夫:能进得了官场,又能平安走出官场,顺利过渡到田园,回归人道、人性、人情,您是高人了,祝贺您!
  乔先生:《和春日感怀兼賀光荣退休》:宦海浮沉许经年,不负青春一诺言。如今归来寻故地,晴耕雨读桃花源。 
  处江湖之远:此时,我看到了、听到了丰县“铁链女”的“四句疯话”:“这个世界不要我了;他们一屋子都不是人,统统是强奸犯;放我走;我跟妓女一样。”……。呼天抢地“铁链女”,“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四句疯话”句句拷问社会的正义,声声击打我的良心,句句让我的灵魂不得安宁!我作为一个普通人,能干些什么呢?如可能,如实地了解并揭示生活的真相。如果不敢表达,起码不要美化弱者的痛苦。自己没有倒大霉,不代表别人的哀嚎和求助是假的,对同胞的不幸遭遇抱有起码的同情和悲悯。如果有余力,尽量为有困难的人提供帮助,哪怕只是声援。如果连声援也不敢,起码不要去堵别人在绝望中呼救的嘴。
  希望有声:如今我们深夜饮酒,杯子碰到一起,都是梦破碎的声音。那个年代,虽千疮百孔,问题多多,但那是一个充满希望的年代,人人心中怀揣美好的梦想,由此社会充满活力!可怕的是梦破碎的绝望!然,自先秦以来的中国传统文化烛照我们前行。不论何时何地,自强不息、杯子继续举起来,烛光不灭、希望有声!
  海陀村夫:我从来没有认为自己是什么榜样!因为我是野生动物演化而来的所谓的”高级动物“,一半儿是天使,一半儿是野兽。只不过,咱们这号人有祖宗文化的约束,将天使即善的一面发挥一些,将野兽即恶的一面抑制一些而已。故,孟子有“食、色性也”,这是人的本性,但有修为的人知道适可而止,没有真正文化修为的的人,妄自尊大,诸多腐败分子便是明证。故稳妥做人有《中庸》一说,不可率性而为,适可而止,中道而行。过犹过及都不是中正,中庸之道乃为人处世的最高境界。
  破冰闯浪:好景不常在,好花不常开。失意时,你要耐得住寂寞。不放弃,不懈怠,寻找你的机会。得意时要保持清醒的头脑,不畏浮云遮望眼。人在得意时,总有人阿谀奉承你,开始可能有警觉,时间长了,忘乎所以,以为自己可以左右乾坤。其实每个人,在茫茫人海中只是微尘,暴风雨会在不经意间降临。
  赤子之心:“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每天反省三次,这是圣人做的事,常人做不到,但每隔三五个月,反省一下自己,寻回迷失本真,这是必要的。
  读书保平安:不爱官财偏爱书,书中自有夜明珠。古今熙攘书中载,中外纷争字纸出。异亊奇闻书上有,哲思妙语卷无疏。青灯杯水书桌小,能伴好书胜金屋!学而能用,是真学;知而能行,是真知;真学真知,是智慧。
  永无休止的追问:我们从哪里来,将去何方?
  
  本文作者旁白: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说,“为生存而生存便是本真”,见证众生的觉悟便是如来。《白河之光》一书见证了生活的本真与生命的无常;见证了灵魂的不屈与信仰。《白河之光》替无声者发声,为布衣者发力,以明白晓畅的语言,以触动人心的内容,记录了时代的生活状态,增添了百姓人生的档案。
  
  就凭你们这些头上戴着柳树条子编成的安全帽,手里只有钢钎锤子,穿着破衣烂衫,大字不识一筐的延庆山沟里的农民,能建成白河工程?不出人命才怪呢!当年,有几个从市局来白河工地考察的干部,直摆脑袋,没待两天就走了……殊不知,不甘落后的延庆人,创造了北京诸多第一……什么是“延庆精神”?他是怎样形成的?为什么重提《战白河》?……他们是如何“养活一团春意思,撑起两根穷骨头”?请阅第九章白河人物……
  
  
  
  
发表评论 查看评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