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欢迎您! 用户笔名:密码: 【注册】
江山文学网  
【江山书城】 【有声文学】 【江山游戏】 【充值兑换】 【江山社团】 【我的江山】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首页>长篇频道>人生百态>白河之光>《白河之光》附录与后记

《白河之光》附录与后记

作品名称:白河之光      作者:石中元      发布时间:2020-06-11 08:50:55      字数:3415

  后记:用白河精神写白河人!
  
  1.侯健的遗憾
  采写白河,笔者不是第一人。早在1975年组织了一个“三结合”的写作班子,想把白河引水工程写一部长篇小说。所谓“三结合”的写作班子,是由北京市、延庆县、白河工地三方面结合。当时提倡三结合集体创作。北京市有中国和平出版社总编辑侯健、人民出版社编辑许显清,延庆县代表是著名乡土作家孟广臣,白河工地的一方是鲁东浩。鲁东浩写得一手好字,能编能写,是当时白河工地的才子。
  侯健总编辑看到:白河引水工程在一无资金、二无设备,三无技术力量的情况下,靠着每一锤、每一锹,靠的是人民的智慧和一副肩膀两只手,把长达14华里的大山凿通,这是何等的胆识,何等的英雄气概啊!1975年在他的倡导下,促成了“三结合”的写作班子。
  孟广臣先生在《侯健的遗憾》(载《孟广臣杂文集》、人民日报出版社2006年6月版)写道:“郭春云总指挥为筹集资金,一次又一次往北京市跑,找有关部门,磕头作揖,请求援助,所谓的工程技术人员,多是从农村来的工匠,他们土法上马,边干边学,克服了一个又一个困难,解决了一个又一个难题;民工们吃窝头、睡工棚,不怕吃苦流汗,不畏酷暑严寒。无论是领导、工程技术人员,还是民工,在向大山开战中涌现出许许多多的英雄人物,确是值得大书特书的。”
  孟广臣先生在《侯健的遗憾》一文中还写道:“当时正是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时代,无论干什么都不能离开这个‘纲’,离开这个‘纲’,就要犯路线错误。因此讨论提纲时,自然要以阶级斗争和路线斗争为主线。我住在白河工地,边深入生活、了解素材,边写提纲。我写前部分,侯健写后部分。过一段时间集中讨论一次,看看扣没扣住这个主线。我们花了一年多的时间,刚把提纲写完,1976年毛主席去世了,紧接着四人帮被揪出来了。形势的变化使人一时转不过弯来,写作计划不得不停下来。此书没有写下去,侯健同志一直都感到是个遗憾。”
  侯健、许显清、孟广臣、鲁东浩等一批文化人,他们都是当时的文化精英,如果他们处在宽松自由的时代,他们的文笔将大放光彩!悲哀的是,极左思潮的“紧箍咒”把他们紧紧的箍住了!这是一个时代的悲剧。
  2.实地考察,获得第一手资料
  庆幸的是,我处在改革开放,言论相对宽松的社会。2019年2月,北京市延庆区作家协会主席周建强先生,建议我采写“白河引水工程”的事迹,我欣然接受!修白河是延庆这块土地上,千百年来最大的一项工程,牵动了当年延庆人民的每家每户的神经。从1969年工程筹备上马到2019年,过去了50年!写作此书最大的困难是时间久远,文字资料欠缺,当事人最小为六十余岁,最大近百岁,且有许多逝者。
  在周建强、周建普先生的大力支持下,从2019年2月15日开始,用了一个多月的时间,采访了当年的一批人物,召开了数次座谈会。在座谈会上,我认识了白河文艺宣传队的王平女士。由王平召集大家聚会,我又结识了一批当年白河工地宣传队参与者:丁立兴、张振泉、卫宏秀、刘丽娟、王金霞、陈润梅、田风兰、李月琴等人。
  感谢刘丽娟女士的牵线搭桥,在许志东先生的热情协助下,我终于采访到了当年白河工地的负责人,年近九旬的许丛林老先生(简称许老),我这才找到了一点写作白河的感觉。
  我先后用了两个上午与许老长谈,当许老得知我从未到过白河堡水库时,便主动提议,由他领着我实地参观考察。2019年3月12日上午,虽是初春,仍北风呼啸、寒气逼人。在许志波先生的引导下,我们陪同许老乘小车前往白河堡。
  我们先到后山,实地观察白河堡水库,察看14里输水隧洞进口,再到前山白河堡水库管理处(14里输水隧洞出口)。李迎军书记热情地接待了我们。感谢白河堡水库管理处,我借调了当年人工油印的《战白河》一套,虽资料不全,但这是当年的第一手文字资料,十分珍贵,我如获至宝!终于看到了40多年前的油墨文字,我写作此书有把握了!
  3.用狼的悲愤“嚎叫”,才能表达出写作时的心情
  我回到延庆家后,小心地整理《战白河》小报,是用放大镜一行又一行的辨认那些模糊不清字迹的。白河工程上马时,正处于文化大革命时期,粗览《战白河》,可谓是“满纸阶级言,一把斗争语”,需火眼金睛,方撷取“真金白银”;犹如沙里淘金,经过多次过滤,才能去掉那些空洞口号、大话套话。
  当我撰写“白河”时,我认识到白河精神是一个待发掘的金矿,是支撑延庆人继往开来的“宝藏”!书名初定为“妫川儿女——白河引水工程纪实”,经建强先生的斟酌,主书名定为“白河之光”,更为贴切。
  写作此文,不是为怀旧而怀旧,不是就事论事,而是就事论理,提炼出“白河精神”。在写作中,为避免面面俱到,流水账式的呆板,以时为经、以事为纬,落脚点是“白河人”,写出当年“白河人”的精神气质,以此串起全篇。在尊重史实的基础上,融入适当的文学描述,避免枯燥乏味的数字堆砌。全书共9章,十万余字,涵盖了白河引水工程的14年时间(1969年到1983年),可谓是延庆县白河引水工程始末记。
  白河引水工程时间过于久远。1983年白河引水工程竣工后,1984年6月我调入延庆县工作,1989年年底我又调离延庆县。在我脑海里,没有任何白河印象,我写作此文时难于进入角色。正在我辗转反侧、苦苦探索时,卫宏秀先生送宝来了!2019年3月下旬,我看到了白河工程指挥部主办的1979年1期《白河文艺》,这是卫宏秀回他的老屋,多次翻箱倒柜,从被老鼠啃过的箱子底里翻出来的。
  感谢宏秀,他提供的这册油墨手工印制的《白河文艺》,让我联想到了当年的场景、气氛,我“入戏”了!2019年4月初到5月中旬,我除了到幼儿园接送小孙子,还有不得不处理的琐碎事以外,我下定决心,排除各种杂事干扰,不分白天黑夜,用了一个多月时间全力进入构思与写作中,到2019年5月18日算是完成了初稿。
  当年的“白河人”,深深地感动了我。我要用“白河精神”写出当年真实的“白河人”!有时候噙着眼泪,不能自已,只好停下手中的键盘,不再打字,冲洗一下脸庞,心情平稳后才能继续写作。我在写作第二章第二节“暴雨无情人有情,众志成城斗洪峰”时,其中一段“他们的嚎叫,河水呜咽、群山动容!这些穿着破衣烂衫、黑脖子、光膀子的草民;这些扛着铁锹、攥着镐头,一身灰土、蓬首垢面的民工……”,我痛哭失声,嚎叫起来!是的,用狼的悲愤“嚎叫”,才能表达此时此刻的心情。
  4.接受了一次白河精神的洗礼
  在采写中,我接受了一次白河精神的洗礼,境界得到了升华。是的,有了白河精神,我心大如水,有什么沟坎迈不过?有什么事情想不开?我一生中写了不少人物,但“白河之光——白河引水工程纪实”,是我采写人物最多,撰写内容最广的作品,亦是我的收官之作。
  特别要提及的是,正当我为时间、地点、事件的详尽准确而疑虑时,卢文忠先生“雪中送炭”,我及时地阅读并参考1993年印制的《延庆县水利志》。2022年2月14日卢文忠写下了《白河之光》读后感:燕山天池碧水蓝,一条飞龙润妫川。酷暑劈山浑不怕,严寒凿洞只等闲。十九英灵垂青史,万千愚公感九天。白河之光如椽笔,凝炼精神薪火传——向白河建设者致敬!
  
  本文在采写中先后参考:
  1)当年一批《战白河》小报、延庆县白河引水工程指挥部主办。
  2)《白河文艺》1979年1期、1979年元旦出版、延庆县白河引水工程指挥部主办。
  3)《延庆水利建设60年》、北京市延庆水务局编、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13年12月版。
  4)《延庆县水利志》、1993年10月印制。
  5)中共北京市延庆区委党校课题组,2018年7月13日撰写的“弘扬白河精神,聚焦冬奥世园,再创妫川奇迹”一文。(延庆区委党校课题组成员:邵静、赵梦阳、邓国军、韩伟峰)。
  在采写此文的4个月中,我深感:延庆这块土地有成人之美的女士们,有“得道者多助”的君子们。再次感谢延庆区作家协会主席周建强先生,他多次与我在电话里沟通,促成我接受了采写任务,并尽可能地提供人力物力,保证了写作的完成。感谢当年白河引水工程的建设者哈云海,为本书题词。感谢乔雨先生,同意我选用他的诗作——他们的书法、诗词,不但蓬荜生辉,更是锦上添花。
  2019年6月,建强先生在百忙中拨冗阅读初稿,从书名的敲定到章节的调整,他倾注了心血!
  2022年1月,北京出版社出版了《白河之光》,当年白河引水工程负责宣传的马玉昌等“白河人”,又给笔者提供了相关资料,这次再版做了订正和补充。 
  由于年代久远,受访当年的人物均为年过花甲者,难免出现记忆的偏差和纰漏,恳请有关人士批评指正。
  石中元2022年5月1日
  
  
  
  
发表评论 查看评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