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V的世博情结
作品名称:路易威登的中国神话 作者:zhenbai 发布时间:2012-07-19 08:53:09 字数:3590
LV的世博情结
在当时的商业环境下,能够使企业打响知名度的重要途径是参加一些大型的展览。LV对此的定位非常准确,几乎每展必临。
1889年的巴黎世博会是19世纪末期最大的一次盛会。在此期间,法国标志性的建筑埃菲尔铁塔落成。埃菲尔铁塔是当时世界最高的建筑物,它从1887年起建,历时两年完工。埃菲尔铁塔高325米,一共分为三楼,分别在离地面57.6米、115.7米和276.1米处,其中一、二楼设有餐厅,第三楼建有观景台,从塔座到塔顶共有1711级阶梯,共用去钢铁7000吨,12000个金属部件,250万只铆钉,极为壮观。
这次博览会展出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重要成果,电报、电话、传声器、远洋客轮等发明拉近了世界各地的距离。埃菲尔铁塔铁塔与第二次工业革命为巴黎招徕了将近3200万名的观光客。博览会展区人来人往、络绎不绝。路易.威登也为这次博览会做的准备也是史无前例的。为了让他们的展品在展览中脱颖而出,路易和乔治破天荒地使用了供参观者乘坐的小火车。小火车从奥赛站台出发,沿着苏弗朗大街一直到展厅广场的尽头,全长3公里。每个风和日丽的白天,小火车都穿梭在展览会广场上。虽然这次排场花费不菲,但看着小火车载着世界各地的人们驶入路易.威登的展厅时,路易和乔治还是非常高兴。并且小火车的使用,使路易.威登成为了媒体竞相追捧的头条新闻,这无疑给路易.威登又做足了广告。
在个性十足的路易.威登的展厅中,乔治向参观者展出了路易.威登历年以及新出的各种物品:有旅游和宿营用品、有行李箱、行李床、探险用品等。有几款箱包值得注意。一款是“抽屉式行李箱”,这种箱子适合没有仆人在身边、需要自己弯腰打理箱子的旅行者使用。这一箱子的出现,预示了贵族的阶级的没落以及中产者的兴起,因为当时只有贵族才有条件雇佣仆人;同时也说明了路易.威登的产品总是能把握时代诉求,满足时代的需要。另一款是带有滑槽门的行李箱。这款箱子是路易在1886年设计的,它用易拉易伸的抽屉划分了箱子的内部空间,使空间的使用更加合理。同时还有一些专门行李箱。比如一款专方毛皮大衣的行李箱内有双层樟树木——这是一种天然防蛀剂,关合处的密封性可以让毛皮大衣免遭受蛀虫侵蚀。还有专放宫廷衣装、舞会服装的行李箱,诸如此类,令人目不暇接。在这次展览会中,乔治代替了父亲成为了主角。他策划展厅的布置,参加各种领奖晚会,忙前忙后,招呼来往的客人,并向富有的女性参观者们展示“阳伞行李箱”、“帽子行李箱”等路易.威登的各种产品,获得了女性消费者的青睐。
展览会的成功,暂时把乔治与父亲的分歧掩盖过去了,但父子两的矛盾与代沟事实上依然存在。在这次展览会上,路易.威登的产品因为设计独特、制作精良、质量高档而被授予了金奖。这是路易.威登有史以来最大的成功。我们还记得当初XX的展览会中,路易.威登才获得了铜奖而已。由于乔治在这次博览会中的付出,乔治则把这次功劳都归为了自己,对父亲的设计的功劳只字不提。
同时,在展览会期间,约瑟芬为乔治产下子一对双胞胎——让.阿尔芒和皮埃尔,可谓双喜临门。但是,令路易吃惊的是,乔治完全忘记了家族传统,两个男孩没有一个叫做路易。这也可视为乔治与路易的矛盾。
伦敦店铺易址
博览会结束后,乔治又马不停蹄地赶往伦敦,因为伦敦店还需要他的照顾。路易.威登在世博会上的成功,暂时掩盖了伦敦分店的经营惨淡的现状,不过当乔治结束了博览会,他又不得不继续打理这个砸钱的店铺了。在路易的一再坚持下,这次乔治终于决定把位于牛津大街的店铺易址。老路易的要求很明确,把店铺搬到火车站附近——就像路易.威登最初发迹的选址那样。乔治虽然有百般不情愿,但也没有办法。因为店铺日常运营的庞大资金还是得由父亲掏腰包;并且为了使这个店铺不至于中途夭折,他只能听命于父亲。然而他对伦敦店铺还是很有信心,认为应该在伦敦店铺上下长期的赌注。毕竟路易.威登已经在法国市场中站稳了脚跟,而伦敦则是他们开辟国外市场的第一步,这一步至关重要,绝不能知难而退。
1889年12月1日,路易.威登的伦敦分店选在了特拉法加区454号。这是伦敦城最美的街区之一,其中店铺林立,富人云集,商业环境成熟,并且最主要的是——位于火车站附近。这才是老路易最为看重的一点。新的店名是老路易取的——路易.威登行李箱商店。乔治并不喜欢这个名字,但也没有办法。一切都只能听他父亲的安排。
路易对这次搬迁也算满意,面对火车站的地理位置可以带来源源不断的客流,并且保证了与法国大陆的联系。但是他也有店生气,觉得儿子不够精明,因为对于这么小的店铺而言,这里的租金实在是太高了。但是也没有办法,为了打败英国人,只能付出这么高昂的代价。当乔治把开业典礼的电报发给路易时,路易嘟囔着:快到年底了,他又要为儿子烧钱了。
父子矛盾
尽管路易与乔治父子二人在商场中并排上阵,披荆斩棘,使路易.威登的发展如日中天。但是父子两代人之间,常常因为理念与观念的不同而产生嫌隙,这点也无须讳言。路易总想以几十年的商战经验来教导儿子,居高临下,甚至控制儿子;而乔治则总是想摆脱父亲的控制,谋求独立。前面的商标注册事件以及伦敦开店事件即可见父子不和之一斑。以下几个事件,则再次印证了潜藏于父子之间无法弥合的矛盾。
1875年,路易.威登为探险家布拉扎定制的行李床受到了广泛欢迎。事实上,在布拉扎下订单之前,市场上已经有了这个行李床的样式。乔治曾在日记里提到有一家比利时公司可能注册卖过这种样式。在路易的孙子、乔治的儿子、路易.威登第三代掌门人卡斯特—路易.威登的日记中也写到:“这款床是祖父(即路易.威登)在1865年制造的。床可以折叠在行李箱中,特别实用,但是祖父忽略了应该把它注册,它被大量仿制,在刚果广为使用,还变成了‘比利时床’!在布鲁塞尔的刚果博物馆里,行李床就被如此称呼。”
其他的一些文字资料里更详细地谈到了该床的历史。第一款样式看起来像是路易在1868年以一个稍小的尺寸为军队制造的。过了7年,1875年布拉扎向阿尼埃尔下了订单,这款床就被视为为探险家而发明。但实际上,1875年款的行李床仅仅是路易把以前的款式加大了尺寸而已。因此,这款行李床被隐藏了好几年,直到接到布拉扎这种社会名流的订单后才又重见天日。
行李床的面世虽然历经重重曲折,但为路易.威登所发明则是一个既定的事实。但是,在1885年,乔治却对它动起了手脚。
1885年,即第一款行李床发明的十年后,乔治意识到父亲注册的专利证书没有任何有效性,因没有写明行李床的详细款式规格,导致它被不断地仿制。于是,乔治向发明专利商务部申请了一款“可拆卸的行李床”15年的专利发明权。他利用父亲对他的信任和父亲不识字的毛病,使自己拥有了这款床的发明权。他是这样陈述该专利的:“我(而不是路易.威登公司)通过陈述如下行李床的制作远离,申请该产品的专利证书。”通过这种移花接木的方式,乔治就把该产品的专利权转移到了自己的名下。
于此同时,乔治又用同样的手法,如法炮制,又把几项比较重要的产品专利权收揽到了自己名下。
1890年,路易?威登的阿尼埃尔工厂又研发出了一种新式的锁。该锁由5个不同尺寸的金属片插在小的钢板盒中,路易在原先的3个卡舌的基础上又加上了2个卡舌,开箱密码数也因此增加,箱子的防盗性能更加优异了。同时,路易为每把钥匙都配置了一个独立的出厂编号,每个编号都具有唯一性,绝无重复。同时,每个编号都记录在一张卡片上,卡片一式两份,一份归买方所有,另一份则保留在路易.威登公司,以便箱子丢失后,如果重新找到的话方便顾客申领。这种实行客户身份记录的行李箱受到了人们的欢迎,并且很快就经受了考验。1890年9月,一个身份显要的游客在巴黎的酒店里遭到偷窃,窃贼花了两个多小时都没有打开箱子,无奈中只好放弃赃物仓皇而逃。类似的事情又发生在纽约。同样是游客遭到盗窃,这一次,小偷用尽了剪子、小刀、钳子等所有物品,还是不能动路易?威登的行李箱分毫。后来连全城最好的开锁工也宣称无法打开这样的锁。
但这把锁的发明人究竟是谁?路易.威登家族史中却又不同的记载。有人说是路易,有人说是乔治,众说纷纭。乔治在家族史中以第三人称写自己道:“从博览会和伦敦归来后,作为公司唯一的管理者,他重新又投入到了工作中,生产了带有他姓名的锁,并且成功推出。”乔治丝毫没有提到他的父亲在研发上的贡献,而是提高了自己的分量:“1887年发明的锁还不是威登父子理想中的锁,因此,儿子在1890年又组合开发出一种新的锁,并署上了他的名字。”但乔治的儿子与孙子却有不同的看法。卡斯顿确认了父亲的发明权,但亨利—路易.威登却说是他曾祖的发明。
孰是孰非,后人自不好妄加揣测。但是,联系到的前面行李床事件,我们也不能排除这个可能,即乔治是否又用同样移花接木的方法,把锁的发明权归属在了自己的名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