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治威登
作品名称:路易威登的中国神话 作者:zhenbai 发布时间:2012-07-17 15:38:48 字数:3200
乔治威登
1872年圣诞节,16岁的乔治从英国泽西完成学业回到家中。
乔治威登出生于1857年7月13日,是路易与艾美丽的5个孩子中唯一的男孩。5岁时,乔治被送到离阿尼埃尔不远的一所寄宿学校,这所学校以管理严格而出名,除了星期天以外,不允许学生外出。乔治跟他的父亲路易有所不同。路易在童年时没有接受教育,成人以后靠敏锐的嗅觉与商业头脑在商场中立足脚跟。而乔治则喜欢贸易与文学,爱读狄更斯的小说。
但路易认为,与其在英国学贸易与文学,不如把乔治安排到作坊里来,从而培养他的经商意识更为有用。同时,由于路易威登的新事业又刚刚起步,百废待新,所以让乔治加入企业也成为了一个现实的选择。虽然身为“富二代”,但乔治在他父亲的工厂里并未得到特殊的照顾,他仍然从基层做起。“这个时候他进入了工厂,在父亲时时刻刻的监督下,他学习制作工艺与行李打理的技巧”。在乔治后来的传记中,他用第三人称来描述自己刚被父亲招回工厂的情况,言语中似乎有对他父亲严格要求的埋怨。
过了1873年的新年,乔治作为实习生进入了阿尼埃尔的工厂。他从基础学起,从行李打理师、木工、售货员、运输工,到收银员,乔治参与了产品制作的每一道工序。虽然乔治参加了工作,但乔治内心还对英国学校的图书馆与狄更斯依然恋恋不舍。乔治对工厂里的工作并没有多大热情,也没有像他父亲那样特别的天分,但他是个聪明的家伙,很快就熟悉了箱包制作了工艺流程,掌握了技术。路易还带领着乔治会见他的顾客与朋友,把乔治介绍给他们,以此建立乔治的人际关系。
但当乔治逐渐熟悉这个行业以后,他就逐渐改变了原先那种不情愿的态度。
1873年冬天的某个下午,在父亲的建议下,乔治穿戴整齐,随后,他们去拜访路易的商场老朋友查尔斯?弗雷德里?沃斯——当时的另一位时尚巨头,在服装史上被誉为“现代服装之父”。沃斯的店铺已制作成衣而闻名,在卡普西努街的时代,路易经常去光顾沃斯的店铺,他们经常就流行的服装款式的趋势等时尚话题交换意见,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沃斯的店铺在战争中幸存了下来。年轻的中学生乔治打量着沃斯的店铺,对那里的一切啧啧称奇。这是一幢奇特的小楼。二层楼的楼梯上铺着软垫,楼上被分割成一间间的小套间。一些年轻可爱的女孩在里面试衣。这些试穿着的服装,也许就是明天巴黎流行的款式。而这些女孩,就是后来的T台上的“模特儿”,她们身材高挑、双颊绯红,向乔治抱以迷人的微笑。乔治聚精会神地看着,完全就像爱丽丝梦游仙境般地入了迷。通过路易与沃斯的聊天中,乔治领悟到了时尚的定义,使他抛弃了原有关于所父亲的事业的想法——路易?威登并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箱包制造商,而且更是一位时尚制造者,一位梦幻制造家。厂房里的机器轰鸣,使他很难将父亲从事的行业与时尚联系起来,但看到这里的成品时,他无疑明白了这个道理:时尚并不是一种技术,而是一门艺术,而路易?威登的理念,则是将时尚推向社会,让人们变得更加优雅精致。
上阵父子兵
1874年的一天夏天,53岁的路易和刚过完38岁生日的艾美丽迎来了他们的小女儿艾美丽?伊丽莎白的出生。不过父亲是如此忙碌,以至于他来不及看一眼刚出生的小宝贝。
在当年秋天,路易推出了一款“巨无霸”箱包。它是一款壁橱式的行李箱,有1.35米高。这种箱子曾经在1852年在维也纳注册过,但由于它体积庞大、重量笨重,曾引起过车夫、搬运工以及铁路工人的不满,因此也在风行之前便早早夭折了。但路易的这次推出却受到了广泛欢迎。这一转变无异于说明,路易?威登现在已经掌握了时尚的话语权,本身就是一种时尚了。
1875年一月初,在乔治的管理下,斯克里布街的路易?威登店设置了一个非常华丽的橱窗。橱窗里展示了路易?威登的各种行李箱,一些打开着,一些合上了,一些半开半合的行李箱里面装满了衣物。此外,在正门入口处和行李寄存处也摆放着一些。这是一个具有广告性质展示柜,是乔治的奇思妙想。虽然此时路易?威登已经大有名气,但在现代商业社会,传统的“酒香不怕巷子深”那种观念与此早已格格不入。同时,歌剧院的落成典礼也在1月5号举行,正式借着这阵东风,才有了乔治这个创意。这个歌剧院是巴黎最大最豪华的歌剧院,历时14年才得意建成。当晚,总共有2500位名流贵族出席了落成典礼,这为斯克里布街带来了巨大的客流量,使路易?威登也再次进入人们的视线。而路易?威登的广告确实没有白做。几天以后,他就接到了一笔来自西班牙皇室的订单。
随着歌剧院的落成,我们可以看到法国人骨子里那种天性乐观,喜爱奢侈的风尚在战中后又复活了起来。斯克里布街上的顾客原来越多,普通游客、商人、旅行者乃至名流贵族在这里川流不息。歌剧院成为巴黎社会的一个缩影,人们来这里并不仅仅是观赏歌剧,更是来交换信息,疏通关系的。皇室贵族、政客、富豪们在这里摩肩接踵,时下最新的政治话题、投机买卖、跨国贸易,都可以在这里捕风捉影。
巴黎歌剧院
22岁的乔治在这个繁华的商业街上,观察着浮光掠影般的人来人往,耳濡目染着各种商业交道。而老路易也时时向他灌输新事物与新规范,教他识别各种客户群,如何了解他们的思维方式、举止言谈和心理需求。这里再也不像阿尼埃尔的工厂里那样只需要旁若无骛地闷头苦干了,在这个世界立足,需要聪明才智,需要知己知人,也需要一点点阴谋诡计。乔治在这里得到了长足的锻炼。11月5日,作为一个国家公民的义务,乔治应征入伍,被编入奥尔良的第30炮兵团,开始了为期一年的兵役生活。
仿制品之战
随着斯克里布街的日益繁荣,路易?威登的声望也迅速提高,当然也招致了同行的嫉妒。在海峡的另一端,英国同行就密切注意着路易?威登的一举一动。
由于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英国,英国的旅游用品制造业相比法国来讲起步更早。而打败英国,一直以来都是路易?威登的梦想。这个想法很大胆,体现了路易?威登的野心,但实现起来却很困难。由于起步早的缘故,箱包制造业英国领先的格局已定,加之英国制造的口碑又好,所以路易?威登很难与之抗衡。
在此期间,一款由英国制造的全皮行李箱包风行了整个巴黎。它采用全皮革质地,用料柔软,易于便携,这些都是为匹敌路易?威登用白杨木制造的重梆梆的行李箱而制造的。它在法国卖得非常好,这对康复期的路易?威登形成了不小的打击。而后,又一款用柳条支架支撑的箱包也出来了,这对路易?威登更是雪上加霜。路易店铺里的顾客越来越少,店面门口罗雀。为了应对这种状况,法国的其他箱包制造厂家遂只能紧跟市场,开始纷纷跟风英国款式进行仿造。但在这一次,路易?威登又表现了他的与生俱来的倔强与坚守。他认为,这种柳条款行李箱的质量并不好,防火防水效果更是差强人意,这与路易?威登经久耐用的品质无异是天壤之别。而如果路易?威登放下自己的身段去仿制这种平民箱包,无疑只会砸了自己的牌子。所以路易推出的策略,则是反其道而行之:义无反顾地走贵族路线,使自己的产品更加精致化。他用皮扣和铜代替了易于生锈的铁口,并把17、18世纪的老传统工艺用到箱包制作中。行李箱拼版的接合处用皮革或是金属薄片包裹以保护箱子的棱角,在箱子内盖加上绸缎内饰,并在上面打上菱形图案用作装饰,在每一交点处配以金钉图案。路易?威登对每一道工序都进行严格把关,有些工序甚至多达几百道工艺。这样一来,路易?威登的产品便非常精致,得到了名流豪贵的青睐。1875年底,路易收到了来自埃及首相努巴?帕夏的订单。
路易?威登这些产品一出,又成了被仿制的对象。但这一次被仿制,路易却颇有几分得意之色。因为此前,他还在考虑要不要仿制别人,而这次换成他被别人仿制,无疑就是一种成功。路易又连续推出了好几款箱包,把仿制者远远地甩在了后面。
这年年末,儿子乔治从部队归来。可路易没有腾出一点时间给儿子休息,因为18个月后新一届的世界博览会又将在巴黎举办。这次竞争非常激烈,路易当然得好好筹办,借此以他的法国式箱包打败他的英国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