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博览会的首秀
作品名称:路易威登的中国神话 作者:zhenbai 发布时间:2012-07-17 06:33:02 字数:3742
世界博览会的首秀
路易.威登视野并不仅限于巴黎一隅,他的目标是走向世界,让所有人都用上路易威登的箱包。
早在美国南北战争结束之初,路易就已经在考虑这个问题了。南北战争废除了南方的奴隶制,宣告了美国南方与北方的统一。嗣后,南北的交流日益频繁,南北人口的迁徙也日益增多。这无疑是一个极大的商机,因为人口的迁移与流动,势必会增长人们对行李箱的需求。路易.威登试图打开美国市场,他比法国其他同行更早地发现了这个强大国家潜在的商机。
而真正把产品打向全球,使路.易威登品牌在全球崭头露角的,还是全球国际展览会的召开。1867年4月1日,全球国际展览会在法国巴黎举行。该展览会吸引了共50多个国家、5万余名参展商以及1500多万名参观者。无论是工业领域的新技术,还是商业设计领域的新观念,都被汇聚到塞纳河沿岸的展览馆上来。一般的普罗大众自不必说,各国皇室贵族也风闻而动,纷纷加入到这个举世共襄的世纪盛会中来。比如俄国沙皇亚历山大二世、比利时国王与皇后、葡萄牙国王与皇后、瑞典王室继承人、加勒王子、埃及总督都参加了这次盛会。在这里,人们除了见识英美大国最新工业革命的成果外,还见识了来自塞内加尔、厄瓜多尔、马提尼克岛这些岛国小国的手工艺品与原材料。
路易对这次盛会期待已久,他早想把自己的产品推向全世界,向全世界展示路易.威登的卓越品质。他为自己争取到了一个位置绝佳的展台。然而,路易.威登在环顾展会一圈后,却发现自己怎么也无法兴奋起来。因为他发现自己的箱包,已经被世界各国同行竞相抄袭仿造。于是乎,在路易.威登的展台上,他不厌其烦地向来自世界各地的参观者解释为什么要购买路易.威登的箱包,他详细地讲解威登的贵族渊源、箱包的每一道制作工序、创意来源和使用的材料。路易的手下惊奇地发现,他们这位平日里只懂苦干蛮干、讲求实效的老板居然是为出色的口才大师与天才推销员。路易深谙客户的需求,知道自己如何与他们沟通。
这次展会取得了极大的成功。7月1日,整个展览会上的参展商都屏住了呼吸,因为这一天拿破仑三世与皇后欧仁妮即将到会场颁发劳动奖与最佳作坊奖。出席颁奖仪式的都是当时的皇室贵族,名流政要。一个个奖牌在他们的见证下颁给了不同的获奖者。路易.威登的箱子以高质量和实用性获得了铜奖。这是路易.威登所获得的第一块正式奖牌,这意味着路易.威登的产品得到了全世界的正式认可。人们对他抱以热烈掌声。这一年路易46岁,尽管幸运之神来得晚了些,但他还是获得了成功。
路易威登在世界展览会的成功,使订单接踵而至。路易忙得无暇分身。他既要出席以后一系列大小颁奖,又要上门为客服务,同时还要兼顾店铺的其他生意与阿尼埃尔工厂的进展,真是不成功也忙,成功了更忙。多年来,路易就这样兢兢业业地工作,把自己的事业发展到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却从来没有一天好好地休息。而这次已经是他的极限。在八月的一天,他终于在展台前累倒了。
路易.威登的灾难
正当路易.威登是事业进行得有声有色,红红火火时,一场意想不到的灾难发生在路易.威登身上,使他的事业遭受了毁灭性的打击。
路易.威登的企业之所以能在这几十年里取得长足发展,这和国内大环境是分不开的。众所周知,法国在1789年的大革命以后,政局风云变化,执政者的软弱无能,使得法国处在内忧外患的危险境地,濒临崩溃。1799年,著名军事领袖拿破仑通过雾月政变上台,结束了法国自督政府以来内忧外患的局面。在1804年的奥斯特利茨战役中,他率领法军以少胜多,打败了俄奥联军,达到了军事生涯中最辉煌的顶点。同年底,拿破仑在巴黎圣母院加冕称帝,建立了代表大资产阶级利益的法兰西第一帝国。拿破仑执政以后,在政治上确定了以稳定政局为首要任务的政策,为达到这一目的,他以灵活有效的策略,应付各种反对势力,确保局势的稳定。在经济上,他改革财政,创办法兰西银行,采取发放津贴和补贴的办法,鼓励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政治的稳定为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环境,财政改革又使资产阶级获得了实际利益,从而推动了法国的经济振兴。在法律上,他重视法制建设,注意依法治国,1804年,由他主持修订的《民法典》(也称《拿破仑法典》)公布。这部法典总括了革命的全部法规,在法律上承认了大革命中所建立起来的资本主义所有制和资产阶级的社会经济秩序,并对它们在法律上加以保护。借着,法国还制订了《商法典》和《刑法典》,它们同《民法典》一起,成为资本主义社会的立法规范。在文化教育上,拿破仑十分重视科学研究和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他建立了公立中学和法兰西大学,由国家拨款,聘请本国或外国著名学者、专家担任教师,从事科学研究和文化知识的传授,培养有用人才。
上述一系列政策的实施,使得在法国大革命中建立起来的资本主义制度得以巩固和发展,也使法国的经济得到调整和振兴,使法国进入“第二次工业革命”时代,并取得了欧洲的领导地位。而在拿破仑遭遇“滑铁卢”之后,法国的政局虽然摆荡在帝国与共和国之间,局部小规模的无产阶级工人起义也时有发生,但从总体上来说,自拿破仑时期立下的由资产阶级为主导的国家政策基本未变,法国的工商业也进入快速发展时期。而路易.威登发展,正是得益于国内大环境所创造的机遇。
但1870年的普法战争急遽逆转了形势。
普法战争的性质是普鲁士王国为了统一德意志并与法国争夺欧洲大陆霸权而爆发的战争。19世纪70年代以前的德意志,长期处于四分五裂的状况,经济发展落后于欧洲其他大国。但自从普鲁士王威廉一世登基即位,并任用“铁血首相”俾斯麦担任辅佐以后,决心用武力来统一德国,并实现德国称雄欧洲的梦想。1864年至1866年,普鲁士相继对丹麦和奥地利发动王朝战争,取得统一德意志的领导权,并建立北德意志联邦。而此时南德四邦(巴登、黑森、符腾堡和巴伐利亚)以法国为后盾,仍各据一方。
法国向来以欧洲大陆的领导人自居,当然非常不愿意看到领国德意志的统一与强大。通过对南德四邦的军事外交,远交近攻,法国千方百计阻止普鲁士的统一,并企图通过对外战争来转移国内矛盾,称霸欧洲。普法之间的矛盾迅速激化。在战争爆发之前,俾斯麦使用了外交手段,诱使第二帝国的皇帝拿破仑三世主动挑起战争。色当战役后,法国败阵,第二帝国被推翻,普鲁士趁胜追击,继续向法国推进,攻占巴黎,并迫使法国签订了割阿尔萨斯和洛林,赔款50亿法朗的条约。
普法战争对于法国的破坏是不言而喻的。在这一战中中,法国损失近200亿法郎。割地和赔款的发生,极大地削弱了法国的工商业投入,使得法国经济一蹶不振。农村饿殍遍野,城市里大量的企业破产,银行倒闭,而失去了工作机会的工人们则纷纷走上街头。
在战争期间,路易已经六个月没有卖出一只箱包了。路易离开巴黎,回到他的阿尼埃尔工厂。他的工厂已经被占领,昔日之鲜花茂密的庭院,已经变成今日之萧艾凄凄的露天垃圾场。整个工厂已经成了普鲁士士兵的营房,地上到处是脏兮兮的稻草,马粪遍地都是,长官们住在二楼路易的房间内,客厅变成了他们对方杂物的地方。所有值钱的东西都被洗劫一空,而那些搬不动的昂贵的原材料白杨木,则被当成了点火烧饭的柴火。望着眼前的一切,一股巨大的绝望占据了路易的身心。这场战争所毁掉的不仅仅是路易的工厂,更是路易一生的心血。
回到巴黎卡普西努街的店铺,情况也好不到哪里去。店铺已经被洗劫一空,只剩下断壁残垣。路易变得一无所有,他失去了商店、失去的工具、失去了工人,也失去了顾客。此时的路易已将近50岁了。路易想到了在这个年纪,他的马歇尔先生早已退休,回家享受天伦之乐去了。可路易还是不得不重新开始,在日暮孤独的晚年,进行他的第二次创业。
路易.威登的重生
两天以后,法国与普鲁士签订了停战协定,普鲁士士兵撤出巴黎。经过战争的洗礼以后,巴黎又渐渐地回复到了正常轨道上来。为了重建被洗劫一空的厂房,路易决定忍痛卖掉他在卡普西努街的店铺。店铺很快就被出手,有了这笔钱,路易遂开始物色另外的地方。路易看上了斯克里布街1号的店面。这座店面由原来的马赛俱乐部改建,它有11.5米高的外墙和8米长的进深,这使路易的发展空间更加大了。更重要的是,它位于在建的歌剧院附近,旁边还有火车站和大饭店,这就保证了客流量。俱乐部内部有三部分组成,路易改建了两个部分用来专卖旅游用品,剩下的一个部分,则作为他传统的行李打理业务。
与此同时,阿尼埃尔的重建工程也开始了。他把工厂修葺一新,为工厂购置了专门的运货马车,还在工厂的院子里开设了专门的铁匠铺以便随时维修车轮。在工厂旁还有一个马厩,里面养着十几匹马,用于把新制造的箱子送往斯克里布的的店铺以及顾客手中。从此以后,人们就经常看到装有黑色箱子,上面印着粗体Logo“LouisVuitton”的马车奔波与阿尼埃尔和巴黎之间,上门为顾客提供一对一的服务。
从路易的举动中,人们可以看出路易信心满满,准备东山再起。可当时路易已经快50岁了,尽管他还有梦想,也有野心,但是现实却不允许他这么做了。几十年的苦心经营,不仅考验着路易的聪明才智,更消耗着路易的精力。此前,路易.威登牢牢地控制着企业设计、生产、销售的每一道环节,凡事都亲力亲为,不敢有一丝松懈。但现在,他在考虑要适当地腾出一点时间与精力,培养他的接班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