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欢迎您! 用户笔名:密码: 【注册】
江山文学网  
【江山书城】 【有声文学】 【江山游戏】 【充值兑换】 【江山社团】 【我的江山】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首页>长篇频道>青春校园>渭北上门女婿后传第四部>第八章 到了敦煌市

第八章 到了敦煌市

作品名称:渭北上门女婿后传第四部      作者:海上明月生      发布时间:2019-05-10 21:03:18      字数:3144

  德仁早就想看看敦煌莫高窟,——这个中国文化艺术的宝库,可是千里迢迢的一直没有机会,今天路过这里无论如何也得前去参观。
  时间尚早,德仁拉着秀兰到街上去吃饭,一人一碗清炖羊肉,一个库麦琪(在烧热炭灰里的烤饼),他们吃得很解馋。
  德仁放眼望去,只见黄沙漠漠,戈壁无边,不免向女服务员询问:年轻人,这里叫大河沿,有没有河流,怎么看不见呢?
  女服务员笑吟吟的:有河流,当然有河流呀,不过车站这里看不见。这条大河叫克里雅河,由南向北流去,大河沿乡只有一千多口人,却分布在六七百里长的河流两岸,这真是名副其实的地广人稀。我去过那里,河水清清,绿洲茸茸,羊儿自由自在地吃着青草,一株株胡杨树都有几百年的历史了。
  德仁叹息道:这么好的地方,可惜我们没有时间去游玩了。
  女服务员说:如果你们真的有兴趣,以后可以专门到大河沿来旅行啊。
  德仁有点遗憾的:是啊,......只怕再也没有机会了......
  德仁、秀兰坐上火车,还好,两人都有座位。一路之上,扑入眼帘的只是茫茫戈壁,漠漠黄沙,顽强的骆驼草,孤独的胡杨树,只有到了车站,城镇,才能看到房屋、树木、人群。风沙在车窗外肆虐,迎来沉沉黑夜,德仁对依着靠背闭起眼睛有点疲倦的秀兰悄悄地说:在家千般好,出门一时难。今天晚上,我们没有办法睡觉,只能是坐觉了。
  秀兰望望旁边的乘客,对着德仁耳语:这能怪谁呀?在自家屋里,把腿展得长长的,你嫌太舒服,要跑到这里受洋罪。
  德仁低声说:出门要看风景,就不能怕受苦受累。......好了,一觉醒来,什么都过去了。
  人这个动物,毕竟是个高级动物,适应性是极强的。不管车轮碾压铁轨铿锵声如何单调震耳,不管车厢如何摇晃摆动,不管人们是坐着靠着或趴着,都能迷迷糊糊地进入梦乡......自然,在睡梦中出现最多的形象,便是飞驰的列车,列车的飞驰......终于熬到了天光大亮,德仁、秀兰到盥洗室洗去一脸疲倦,人也精神多了。十点左右,列车员送来了午饭,德仁买了两盒米饭,两人便津津有味地吃起来。12点多,火车到了柳园车站,他们坐上了开往敦煌的公共汽车。这时,车内的一男一女两位老人,引起了他们的注意。原来两位老人的脸孔黑红,皮肤粗糙,长满了疙瘩,两只手也像树皮一样粗糙。德仁、秀兰只是扫了一眼,就不敢也不能注视老人了。一路上两旁依然是戈壁茫茫,黄沙漠漠,快到敦煌的时候,德仁凝视窗外,奇迹出现了。
  绿洲,一片片的绿洲,一株株绿树,和荒凉的戈壁截然不同。德仁自言自语的:哎呀,戈壁滩里还会有这样的绿洲。
  一个本地的乘客说:敦煌有条长流不断母亲河,这就是祁连山雪水形成的党河,她滋润着敦煌200万亩绿洲,养育了十几万敦煌儿女。你看,公路两旁的水渠里,水流到的地方树木青翠,水流不到的地方树木就干枯了。
  德仁感叹着:在戈壁滩,水真是生命之源......
  说话之间,到了敦煌,只见商店林立,人流吵杂,和内地的城市没有多大区别。要不是看见街市上时时出现的“敦煌市”字样,哪里能想到这是矗立在戈壁滩上的一座城市呢。走在街上,德仁有意地观察着来往的行人,发现除过少数老年人皮肤粗糙以外,大部分年轻人的皮肤和内地人的皮肤并无二致。后来他们才发现在太阳下干活的人们,穿的都是长衣长裤,姑娘们还戴着手套、口罩,围着头巾,把自己包得严严实实,以减少紫外线对皮肤的辐射。
  德仁、秀兰在街道漫步,抬头看时,到了文化馆门前。德仁蓦然想起,女学生杨芳是敦煌人,毕业分配在敦煌中学教书,她说她父亲是文化馆馆长,如果老师来敦煌旅游,她一定请父亲给他当导游。德仁站在文化馆门前犹豫着,要不要找找馆长,拉拉关系?倒觉得有点不好意思了。可是,他听说,如果没有一定的关系,莫高窟有些洞窟是不让进去的。看样子,只能撕下面皮去拉关系了。正在为难之时,上班的人陆续走了进去,德仁还是张不开口,一位五十多岁的老者询问着:同志,你是找人呢?还是有什么事情?
  德仁含含糊糊的:杨芳,我是杨芳的老师......
  老者惊喜的:哦,西安的老师,你算找对人了,我就是杨芳的父亲,你就叫我老杨吧。
  两人自然而然地握手,德仁自我介绍的:我姓张,是校报编辑。
  老杨兴奋地:久仰,久仰,杨芳经常带校报回来,我看了她发在校报上的文章......
  两人异口同声的:《我们的故事》,《可怜天下父母心》......
  老杨说:你们稍等一下,我到办公室说一声,领你们到家里去见杨芳。
  一会儿,老杨出来了,便领着他们向前走去,走了不远,拐进一个巷子,然后走进一家独院,老杨兴奋地朝屋里喊着:杨芳,你看谁来了?
  这时,一间屋子的门帘一动,走出一个标致的姑娘,姑娘笑容可掬的:张老师啊,几千里路,真是稀客。
  姑娘大方地握住德仁的手,顺便朝秀兰鞠了一躬:师母,你好。
  说话之间,屋里走出一位40多岁的中年妇女,她笑嘻嘻地:哎呀,张老师来了,真的是张老师吗?芳芳毕业六年了,还时常念叨校报的张老师,说张老师是她文学创作的引路人,她现在经常在报刊杂志上发表一些作品,总是念念不忘你的教导......
  老杨看老婆的话说不完,便插话说:有话慢慢说,我还要去上班。你先做饭让客人吃好,等太阳斜了,气候凉了,让杨芳领着去看月牙泉。明天上午,我带张老师去参观莫高窟。
  老杨向德仁、秀兰招招手,转身走了。杨母让杨芳招呼客人去屋内休息,她到厨房去做饭。走进屋内,闭上房门,拉着窗帘,也是挺凉爽的,不像室外那么燥热。杨芳倒了两杯香茶,便毫不拘谨地说:老师,我妈说的都是真心话,我虽然已经毕业六年了,确实还时时记着老师的教导,有许多事情就像发生在昨天一样。就拿《我们的故事》这篇文章来说,老师把我和马丽娜叫去谈话,我到现在还记得清清楚楚。
  德仁不好意思的:咳,不是我,是卢老师怀疑内容的真实性,她觉得其中可能会有虚构的成分,于是......
  杨芳笑吟吟的:老师,我并没有怪你的意思,我觉得老师说得对,一个作者在文章里就应该把最真实的感情表露给读者,这样才能缩短作者和读者的距离,才能用蕴含在文章中的真情去感染读者。就是这篇短小的文章,在校报上发表以后,得到同学的好评,有的同学还来找我谈心。他们表示,同学之间由于发展不平衡,确实存在着自卑、嫉妒的心理,慢慢地,两人的关系也由亲密、融洽而淡漠、疏远。看了我这篇文章,他们主动交心,密切了同学的关系。
  德仁也颇有感触:多亏卢老师叫你和马丽娜来谈心,才知道马丽娜当学生会干部,经常出头露面搞活动,自然看起来十分风光。而你刻苦学习,年年拿一等奖学金,一点也不比她差,你为什么会说自己一事无成、甚至连嫉妒人家的资本都没有呢?
  杨芳惊异的:过去了好多年,文章的内容老师还记得这么清楚。
  德仁感叹的:办校报十几年,哪一篇文章不倾注着编辑的心血?
  秀兰看他们师生谈得很热火,不免对这位漂亮的姑娘来了兴趣:姑娘,你长得这么水灵,条件又这么好,今年也有二十七八岁了,不知道哪个有福气的男孩......
  杨芳的脸红了:师母,我还没有男朋友。
  秀兰摇摇头:我不信,这怎么可能呢?姑娘,你是不是眼头太高,条件太严。
  这时,杨芳反而大大方方了:......师母,你既然关心我的终身大事,我就谈谈实际情况吧。原来,在西安上大学时,我交了一个男朋友,在毕业分配时我报的是敦煌,那男孩嫌敦煌在戈壁沙漠里,不愿意来,我们就分手了。现在,我一心一意搞起创作,也就没顾上谈朋友的事情。
  这时,杨母在院子喊叫杨芳,杨芳打开房门,挑起门帘,杨母端菜进来,一会儿,桌子上便摆上了四菜一汤,四碗米饭。德仁看时,一盘红烧肉,一盘青笋炒肉片,一盘蒜薹炒肉丝,一盘土豆丝,一大碗西红柿鸡蛋汤。秀兰不禁说道:好丰盛啊。
  杨母说:家常便饭,让你见笑了。一般人可能觉得敦煌是沙漠地区,蔬菜匮乏,吃用不便,其实这里物资丰富,和内地没有多大区别。
  这时,杨芳打开一瓶红葡萄酒,一人面前斟满一杯,杨芳举杯祝福,大家的酒杯便碰在一起......
发表评论 查看评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