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欢迎您! 用户笔名:密码: 【注册】
江山文学网  
【江山书城】 【有声文学】 【江山游戏】 【充值兑换】 【江山社团】 【我的江山】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首页>长篇频道>人生百态>九十年风雨人生>第三十七章:形势好转,第三十八章:喜得双子

第三十七章:形势好转,第三十八章:喜得双子

作品名称:九十年风雨人生      作者:苏中老农      发布时间:2018-05-23 19:12:53      字数:4042

  三十七,形势好转
  
  接下来的那一年,举国上下痛定思痛,从中央到地方都意识到,幻想一步跨进共产主义社会的共产风是造成农村经济崩溃的元凶。中央相继出台了许多有利于农村经济发展,缓解当前粮食紧张局势的政策。中央提出的“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实则就是纠正在之前推行的左倾错误路线。国民经济的比重也将原来的“重、轻、农”调整为“农、轻、重”并明确提出“大办农业、大办粮食”等一系列务实的政策举措。虽然仍然强调人民公社是通向共产主义天堂的“天梯”,但却对其性质作了重大调整,明确规定了人民公社必须实行公社、生产大队、生产队三级管理,三级核算,队为基础的政策。并严格执行多劳多得的分配制度。对于当年增产增收的生产队,队里社员可以多得一点利益,公社和大队不得平调。后来,社员又分得了一点自留地,他们可以在自己的那一小块土地上种点代食品,农村粮食形势逐步好转。
  这些国家大事,刘来根都要是从花会计那里听到的,大队里定了好几份报纸,以前来根当保管时,因为四明支书不识字,应该分给他的那份《人民日报》就留在办公室里,他每天都要看会儿,现在虽然没这个机会了,但他一有空还会上花会计那办公室里坐坐,跟花会计说说话。
  陈家舍的情况还比周边几个庄子还要好一些,因为新来的支书王成的确是个共产党的好干部。听花会计说,他一个人住在一间不大的空房子里,房子的主人一家都去了江西,正屋已经倒掉了,只有这一间以前作厨房的南屋没倒。花会计原来是想在大队仓库里的院落里腾出一间瓦房给他住,他说:“别麻烦了,这间小屋挺好。”他自己从家里带粮过来,一天只吃两顿粥。花会计也准备分一份口粮给他,他一粒都不肯要,他说:“我的户口不在这里,家里已经分过计划给我了,我不能吃双份。”有时队里分点胡萝卜给他,他还要花会计记到账上,到年终结算时扣他的工分钱,他的全部报酬也就是一个大劳力的工分,也没什么其它的补贴,分给他的胡萝卜连缨子也舍不得扔掉,都要切碎了煮粥吃。
  王支书开始过来时,村里有几个细婆娘见他又年轻又帅气,都想勾引他。她们原以为没得个猫儿不吃腥,何况年纪轻轻的他又没得个婆娘在身边。后来她们一个个都吃了闭门羹,讨了个没趣。有个婆娘还在私下里抱怨说:“这人怕的是个‘二哼子’(方言:即性无能)”其实说这话的人就是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王支书在这方面可是个正常人,他家里的一儿一女都很健康。不过,那时难得有这样严于律已的好干部,反而觉得他有点不正常了。
  妇女主任张桂英是最早动他的心事的人。她是前两任一把手的“御用女人”,如果再搭上王支书她就是这个村的“三朝元老”了。一开始,花会计准备安排了一个老奶奶替王支书煮饭洗衣服,王支书不曾肯要,他说:“没必要,我一个人弄得过来,如果专门派一个人服侍我,我不就是当官做老爷了吗?”后来张桂英就在旁边插话说:“要不就由我来照顾王支书吧,我住得又不远,也没多少事情做。”那时大队里的妇女主任确实没多少工作做,不像后来搞计划生育那么忙,虽然算是不脱产干部,但平时大都不能同社员一起上工干农活,到了年底大队里也要将她的工分补足到比一个女劳力多一点。王支书来了后,情况就不同了,因为支书本人除了上公社开会,平时也大都和社员一起上工劳动,其它干部也就不敢在家里偷闲了。张桂英只能利用晚上的那点时间往支书这边跑。
  每次她过去时,王支书那边也没什么活儿让她干,当过兵的人一般都挺勤快、细作,连针线活儿都会一点。因此她只能赖在那里跟他说几句闲话。有一天,时间已经很晚了,王支书见她还是没有要走的意思,便正言厉色地跟她说:“以后你就别往我这边跑了,我这里没什么要你帮忙的,大家都干了一天的活,早点回去休息吧。再说,这么晚了,影响也不好,我们都是党员,在各个方面都应该为群众作榜样。”话说到这份上,那婆娘就知道是没戏了,是她看错了人,从此就断了念想。
  那年冬天,队里安排的口粮是每人每月二十斤稻谷。虽然每天还不足半斤米,有的人家到了下半个月就会断炊,但队里还种了些青菜、胡萝卜,比起前些年一连几个月见不到一粒米的日子却是好得多了。还有,农闲时,村里有些老人出去讨饭,王支书也叫生产队里的干部不要阻拦,他说:“人家也是没办法,有一个人出去混嘴,家里人的粥就能厚实点儿。”
  来根家里有五个人分到口粮,因为有两个小口扯着,再加上等娣子又跟巧云去海边混了个把多月的嘴,因此他们的日子比全是大口的人家日子过得宽裕些。
  来根虽然不曾干过大劳力的活计,但他会用牛耕田和看风车两样技术活。这个冬天队里叫他负责饲养两条老牛,也算是天天能拿到点工分。小凤是要天天上工的,八岁的女儿小莲在家里照看着弟弟,有时候来根也抽空回家看看两个小的。两个小的也常常会跑到牛棚里玩一会儿,他们在那里可以偷吃到几小块给牛加料的棉籽饼,那种饼是棉籽榨油的下脚料,有点苦,但还含有点油,嚼嚼还挺香。那两年,农村人常年都尝不到油腥,城里人一个月也不过才有三四两油计划。来根待小莲姐弟如同亲生,现在姐弟俩都叫他爸爸。
  队里的养牛棚在打谷场上,离来根的家将近一里路。负责养牛的人,除了回家吃饭,平时都要守在那里。因此,来根想跟小凤做那事时,只能在夜里给牛接过一次尿后悄悄地回一趟家,完事后还要回牛棚“值班”。
  
  三十八,喜添双子
  
  隔了一年多,陈小凤为刘家生了一对双胞胎儿子。那一年是一九六二年。
  陈家舍已经连续三年没人家生孩子了,除了那年三丫头家的秋桃意外怀孕,巷子里从来没见过挺着大肚子的女人,庄上的那些个细婆娘,一个个好像都成了不下蛋的母鸡。那一年,公社里为了鼓励社员多生孩子,扭转人口急剧下降的形势,还特地出台了一项土政策,给生孩子的人家补贴工分。小凤是庄上享受到这种补贴的第一个人,她在坐月子期间队里给她记了三百工分,另外还得到了二斤红糖的供应卷。虽然那点工分只值十多元钱,但却体现了政府为了增加人口的煞费苦心。
  两个孩子一前一后呱呱堕地时,刘来根的心里既兴奋又担忧,中年得子,刘家终于又有了后代,怎能不让他兴奋。但想到眼前他的这种状况就觉得忧心重重,他真担心没能力将眼前的这四个孩子拉扯大。
  不过,他妈妈等娣子却一点儿也不担心。她像了拾到了两块金圪瘩似的整天喜形于色。这些年来,她最大的心病就怕刘家从此断了香火。这下好了,不但刘家有了后,还可以让其中一个姓张,苦命的张三在九泉之下一定会笑得合不拢嘴。她对来根和小凤说:“你们愁什么?一个人有一个人的露水珠儿,过去有的人家能把七八个孩子拉扯大,你们现在总共也才四个儿伢。再说,现在这形势看起来是一年比一年好些了,今年又分了自留地,听队长说,我这两个孙子也能分到口粮和自留地呢。等小凤过了月子,你们天天去上工挣工分,家里全交给我,明年我哪儿也不去了,就在家里替你们煮饭带儿伢。过了年你再到集市上逮一条小猪子给我养,养大了卖掉就有了零花的钱。”听婆婆这么说,小凤也开导了来根几句:“我也觉得我迟早都要替刘家生个一儿半女的,现在一下子来了两个,大家都应该高兴才是,没必要瞎远愁。”
  第二天一早,等娣子就对来根说:“今天正好逢集,上午我替你去照看一会儿牛,你到镇上去买些营养品回来,一定要把大人调养好,两个乖乖簇着喝奶呢。家里还省下点儿小麦,我这里还有三块多钱,你去先买三十个烧饼、二斤馓子,再到集上买只老母鸡。”说着就递给他几张绉绉巴巴的钱和一个装着小麦的布袋子。她知道来根身上没一分钱,烧饼和馓子都是要粮票的,小麦也能当粮票用。本来村里家家都养着几只鸡的,这些年因为没东西喂,没人家养了,只能到镇上自由市场上去买。
  那个集镇叫戴家窑,离这里有十五六里路。来根还是去年春天去过那里,那时镇上特别冷清,商店里的货架上几乎全是空的,只有两家小面馆在营业,因为一碗面要收二两粮票,店里也没多少顾客。来根觉得,虽然才隔了年把多的时间,但今天镇上好像比以前热潮得多,自由市场上能买得到许多上了计划的东西。就是价格特别贵。后来,他在那里花二元多钱买了只不大的母鸡。他知道烧饼和馓子那两样东西花不了多少钱,那是官价,小麦当粮票用也能抵算一点钱。
  以前,这里的女人生孩子的加餐也大都是白烧饼煮馓子,不过那时猪肉不曾上计划,会在煮烧饼中放几只油炸过的肉圆。现在没这个条件了,夜里有一碗烧饼煮馓子加餐就算不错了。
  后来,巧云又从春兰那边带回来二斤猪肉,那边的猪肉特别肥,等娣子用那肉上面的肥膘炼了一大碗猪油,给小凤煮烧饼或者烧菜汤时就多了些油腥。之前,厨房里的油瓶已经有好几年没油装了,等娣子只好在烧给小凤吃的菜汤里放一小把馓子。巧云另外还给了等娣子十元钱,说是给她家自己买点营养品。虽然,这些年,她跟等娣子是无话不谈的老闺密,现在又成了儿女亲家,但等娣子还是感动得不知说什么好。她说:“你这样真让我过意不去,不瞒你说,我正差点钱用,我原来是打算把我耳朵上的这副金环子找人化掉的。”巧云笑着答她:“你说这话就见外了,我也是为的我女儿和两个外孙。环子就别化了,这年头也化不几个钱,还是留着将来娶孙媳妇用吧。”
  等娣子把小凤的月子侍候得非常周到,早晚是糯米粥加红糖(那年对产妇特供二斤红糖),中午在几乎全是胡萝卜的饭锅旁边插一碗纯米饭,还有一小碗用鳜鱼或母鸡煨的营养汤。两餐之间还有一碗烧饼煮馓子。才过了十来天好日子的小凤脸上也一天天地红润起来。因为奶水充足,两个小家伙也养得胖嘟嘟的十分可爱。
  小凤是个闲不住的人,过了十多天后,她就不肯要婆婆替孩子洗尿布了,她说:“我没那么贵气,前头养了几个都是我自己照顾自己,我现在除了不能下田干活,家里的事什么都能做。你再这样当病人似的服侍我,我会过意不去的。”等娣子知道她说的不假,她原来的男人是家里的老小,结婚时父母就不在了,是两个哥哥帮他们成的家。
  后来,等娣子给她开的小灶也大都分给了小莲和小春。她跟婆婆说:“以后就别再三锅两灶的了,我吃点胡萝卜也没事,你别怕我没得奶,我这人只要有饭有粥吃奶子就会涨得鼓鼓的。”
  她虽然这么说,但等娣子依然我行我素。孩子满月时,把小凤服侍得像个洋娃娃。三十八岁的她跟来根站在一起像是一对父女。
发表评论 查看评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