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欢迎您! 用户笔名:密码: 【注册】
江山文学网  
【江山书城】 【有声文学】 【江山游戏】 【充值兑换】 【江山社团】 【我的江山】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首页>长篇频道>人生百态>九十年风雨人生>第三十九章:平常日子,第四十章:荒田野舍

第三十九章:平常日子,第四十章:荒田野舍

作品名称:九十年风雨人生      作者:苏中老农      发布时间:2018-05-26 17:52:40      字数:3564

  三十九,平常日子
  
  春节过后,刘来根又去镇上花十元钱买了条苗猪,他是撑船带着妈妈去的,等娣子养过好几条猪子,她怕来根不会挑选。买苗猪的钱是小凤拿出来的,一开始,来根是想找花会计预支点儿工分钱,后来小凤说:“你就别去开口为难人家了,我们这么多人口在队里称粮称草,就只有两个大人挣工分,到了年底分红时肯定进不到钱,人家不会肯付钱给你的。我这里还有从江西带回来的十几元钱,先拿去用。”
  那年年底分红时,他们家不但没进到一分钱而且还欠队里八十多元的超支款。那时候,超支户是必须倒贴出钱来才能在队里称到口粮的,他们家欠队里八十多元钱,没钱还,只能由生产队将全家的口粮卖到公社粮管所,然后自己再按月筹钱去往回买。好在,等娣子养的那头肉猪到了年底卖了五十多元钱,正好用来回购计划口粮。
  因为家里人口多,连两个婴儿也都各有一份基本口粮,再加上等娣子精打细算巧安排,他们家的日子过得要比左邻右舍好得多。有一个邻居家四口人,全是大口,父母带着两个都能上工干活的大孩子,煮起粥来一煮一大锅,比来根家七口人吃得还要多,每至月底都要断几天炊。
  快过春节时,等娣子还和来根撑船去了一趟海丰县。是巧云托人捎信叫他们去的,说那里几斤米就能换到一百斤胡萝卜。巧云现在大部分时间都蹲在那边,难得回一趟陈家舍。她说是春兰刚生了个小伙,离不开她。其实等娣子心里明白,她的这个亲家母花心了大半辈子,估计现在又跟春兰的公爹暗地里好上了。
  来根娘俩在那里过了两宿,用五六十斤米换了一千多斤胡萝卜。他们看得出来,春兰的日子过得很舒心,小两口挺恩爱。他们还看到那两间丁头虎儿屋里也只有两张大铺,小两口带着孩子睡里间,挺宽敞的外间也只搁了一张稍宽些的板铺,估计老赵跟巧云已经半公开地挤到一起了。那两晚,巧云跟等娣子睡外间那张铺,来根睡船上,老赵去大儿子家借宿。早上起来时后,等娣子在门外笑着悄悄地问巧云:“我们没来时,老头子睡哪里?”
  巧云红着脸答:“你打听这些事做什么?当然是睡他大儿子家里。”
  “你就别把我当傻子了,怎么样,两个小的不反对?”
  “你快别罗嗦了,他们反对干什么?”
  “这样就好,我也放心了。”
  来根母子俩将那么多胡萝卜弄回来后,他们家就能隔三差五地煮一顿萝卜干饭吃,虽然饭里面是剁碎了的胡萝卜唱主角,舍不得放多少米,但那毕竟是干饭,比天天喝薄粥熬饥得多。
  常言道,家有一老,赛过一宝。来根和小凤虽然天天要上工干活,但从田里回来能吃到一口热饭热粥,四个孩子也被等娣子照顾得干干净净的,不像人家没老人的家庭孩子在外面玩得像个泥猴。
  可惜好景不长,五年后等娣子因病辞世,来根和小凤又开始过起了漫长的水深火热的苦日子。
  奶奶一走,只好让才念完二年级的小莲辍学回家照顾两个才六岁的弟弟,让弟弟小春去读一年级。无论夫妻俩怎样努力,做的工分都抵不上六口人的生活费,因此他们家年年超支,每年年底都要被生产队将口粮卖到粮管所去。那年月,一分工只值四五分钱,一个大劳力忙时一天挣十分工才四五角钱,农闲时女劳力一天只能挣到六七分工。他们这个六口之家即使平时不预支一分钱,也要做足七八千工分才能不当超支户。
  猪子也养不成了,他们哪有精力再去养猪子?像他们这样年年超支的人家,平时根本预付不到队里一分钱,即使家里有人得了头疼脑热的小病也只能自己扛着。由于没一点现金收入,有时家里连买一包火柴的钱都没有。每年发的好几丈布票都没买过一寸布,那时一丈布票卖高价可以卖到二元钱。用这点钱可以将分配的煤油计划和必不少的食盐买回来。幸好,来根还不会抽烟,要不,这年头连买烟末子的钱都没有。
  最让人头疼的是没钱到粮管所去买口粮,六口人的口粮每个月都需要十多元钱才能买回来。实在没办法时,他们只好先跟人家临时借点钱将米买回来,然后再卖掉一些高价米还人家钱,那时卖掉一斤议价米能买回三斤官价米。不过这样一来,粮食就更不够吃了。现在孩子大了,个个都挺能吃,再加上天天喝薄粥,肚子越喝越大,就连才六岁的大双和小双每人都能喝得下两粗瓷大碗粥。
  第二年夏天,小莲也成了队里的半劳力,天天跟着几个半桩子大孩子上工,一天也能挣到四五分工,大双和小双两兄弟整天地在庄上疯玩。那些年,社员干活的工效很低,白天没队干部在田里时就磨洋工混日头,晚上不到天黑不让收工。他们回到家里还要忙好长时间才能安逸下来。他们先要忙着淘米煮粥,还要给两个玩得没眼睛没鼻子的孩子洗澡。
  
  四十,荒田野舍
  
  到了公元一九六八年的那个寒冷的冬天,已经五十岁的刘来根负责看管高家圩子里的两部洋车。这个圩子是离庄子最远的一片土地,沿着弯曲曲曲的田间小路往庄上走,足足有五里路,中间还隔着两条河。有一条小河就在他栖身的风水舍子的旁边,队里给了他一条破木船为到这里干活的人摆渡。另一条河离这里有二里多远,河上有一条两头都有绳子系到对岸的小渡船。要过河的人必须自己将滂在河中央的渡船拉过来,上船后再通过系着对岸的绳子将船拉过去。
  谁也说不清楚这块最远的一百多亩土地的一匡田为什么叫高家圩,因为陈家舍没一户人家姓高。
  这里原来是一片长满芦苇和蒿草的荒田,芦苇丛中的沟沟汊汊曾经是土匪的老窝,敌伪时期又成了共产党地下武装的藏身地。因为地势低洼,被开垦成良田后每年只栽一茬水稻,水稻收割后这里是不种冬麦的,仍然让其沤在水里过冬,直到来年春天再耕翻栽秧。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苏北里下河水网地区有许多这样的老沤田(也叫寒沤田)。
  这个冬天,精壮的男劳力们有的上了大型河工挑河,有的在家里罱泥积肥。刘来根这两样活儿都没干过。队长王传礼就安排他到这里来看洋车。为了能天天拿到点工分,他只能将四个孩子全丢给小凤,一个人到这里来伴鬼。
  活儿倒是不累人,两部洋车不一定要天天扯蓬风水,因为冬天的蒸发量小,田里不耗水。就是人不能离田,要防止有人偷盗洋车上的木料和用粗布做成的洋车蓬。如果隔三差五地下一次雨雪,田里就更不需要加水了。不过,生产队给的报酬也不高,一天只有七分工。家里的负担太重,靠夫妻两个做的工分要买六口人的口粮,不但分红时拿不到一分钱,而且年年都当超支户,要被队里将口粮卖到公社粮管所,然后自己再筹钱去往回买。因此,他闲不下来,他还要想方设法搞些副业挣一点外快工分。也是王队长替他出的主意。临来时他跟来根说:
  “你如果嫌那点儿工分不够油,你就在没事时替队里绞草绳,队里一年要用许多大大小小的草绳,那活儿是多劳多得,按草绳的大小和根数计工分,你想弄的话,我就在会上叫别的人家不要绞,明年全用你的,这样的话,一个冬天就能多挣千把工分。”
  来根听了就说:“我也正想跟你说这事呢,这样最好,也不光是为了能多挣点工分。你想想,我一个人在那荒田野舍上,寒冬腊月里又没得人到那里去做活计,手里没得个事情做做,还不把人闷死了。”
  后来,来根弄船往田里搬铺盖时,队里又给了他三四百斤齐稻草,他也将绞草绳用的一些简单工具和捶草用的木榔头一起带了过去。
  刚来时还是初冬,逢到没风的天气,他还可以跑回家去陪妻子儿女们吃顿饭,天黑之前再赶到舍子里去过宿。后来天一天比一天冷了,来根就懒得常往庄上跑了,他怕耽误功夫,他要绞草绳。他知道,小凤是个好婆娘,孩子丢给她他放心。而且女儿小莲已经成了她妈妈的好帮手。三个儿子都在本村的小学里念书,十一岁的小春读三年级,两个双胞胎儿子也在今年秋天上了一年级。等娣子妈妈在离世前就给大双和小双取了大名,大双跟来根的生父张三的姓,叫张春和,小双跟奶奶姓,叫刘春平。小凤带过来的小春当然是要姓陈的,早就取好了大名叫陈春明。弟兄三个虽然是不同的三个姓,但都是以春字排名,表示他们原是一母所生的亲兄弟。
  来根一次往田里只带十斤米,他每天只吃两顿粥,这十斤米是他半个月的计划。离这里不远的一块田,是西边另一个庄子的田,那田里刚收过一茬胡萝卜,在那里还能翻寻出一些胡萝卜仔儿,来根有时会用那些小胡萝卜掺些米煮一顿干饭吃。他还从家里带来了一个耥网子,可以到小河里耥到一点螺丝在锅里炖熟了当下饭菜,运气好的时候,还能耥到一点小鱼小虾,和一点咸菜烧一小碗,改善一回伙食。
  十多天后,那个放米的小陶罐就快要见底了,他也不急着回去拿。他知道小凤在家里替他数着日子呢,到时候小凤会抽空送过来。以前小凤给他送过一回米,她是收工后才能来,到了这里天就黑下来了,理所当然地要在他舍子里过一宿。晚上他们会在那张草铺上相拥着说半夜的悄悄话。当然也会温习一下夫妻之间的那种功课。
  这一天,田野里刮着不小的西北风,刘来根将两部洋车都挂上了蓬帆,风了一天水(这里“风”是当动词用的,意谓向田里提水)。到了傍晚落蓬时,他知道接下来的五六天里就无需扯蓬风水了。收了工的来根还没忙着淘米煮粥,他知道今天已经是农历的腊月初一了,小凤很有可能要给他送米来,距离上次送米来的日子已经整整半个月了。他想等她过来烧点好吃的,跟她一起碰一回头(那时习惯将聚餐吃好的说成是“碰头”)。
发表评论 查看评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