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欢迎您! 用户笔名:密码: 【注册】
江山文学网  
【江山书城】 【有声文学】 【江山游戏】 【充值兑换】 【江山社团】 【我的江山】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首页>长篇频道>军事历史>此心光明之圣人——王阳明传记>第四章 少年沉溺时(上)

第四章 少年沉溺时(上)

作品名称:此心光明之圣人——王阳明传记      作者:阿圣      发布时间:2018-05-23 11:53:44      字数:4127

  少年是热情奔放的年代,思想的浪漫宛如绽放的花朵,不仅美丽灿烂而且芬香扑鼻。少年同时又是充满幻想追逐美梦的年代,那一个又一个魔幻般的迷,让人倾心的投入,深陷其中而不知自拔。王阳明虽然睿智无比,但毕竟是人不是神,也同样有着彷徨迷茫的时候,更有着无可遏制的激情。
  1、居庸关显神勇
  王守仁十四岁的时候,那种对于军事上的热衷与激情,已经让他难以遏止了。他开始将主要精力放在军事素质的提高上,白天练习弓马之术,晚上研读《六韬》《三略》等兵法书籍。在他的思想意识里,真正的大儒家,就如孔圣人一般,文韬武略兼备。就应该上马可提枪上阵,下马能妙笔生花。而并非当今的儒生,只会用文章粉饰太平,一旦遇事,就只能焦头烂额,束手无策了。
  因此在他十五岁那年,他就缠着与父亲要去考察居庸关。当时的居庸关之外的地区,都是鞑靼人经常出没的区域,鞑靼人凶狠好斗,且善骑会射;明朝军民对其畏之如虎,竟没人敢独自出关。哪怕是巡逻的士卒,一见鞑靼人就如老鼠见了猫,吓得腿发软迈不开步了。据说曾经发生过这样一件事:三个鞑靼兵押着几百名汉族百姓和几千牛羊,大摇大摆的从关口经过,明军只是眼睁睁地看着他们将人牛痒带走,竟然没有一个人敢吭气。
  也难怪明军胆怯如此,三十多年前的“土木堡之变”,仍然让人心有余悸。当年蒙古瓦剌部首领也先领十来万兵马,一击击溃了五十万明军,还活捉了皇上朱祁镇。如果不是后来大明名臣于谦独木撑天,亲自领导了北京保卫战,一举粉碎了也先的阴谋的话,也许此时的大明大好河山早已进入蒙古的版图。
  合当也先倒霉,碰上了当时的克星于谦于大人。攻打北京原本是想抢夺大明江山,哪知道劳师动众费了一肚子力,却是偷鸡不成蚀把米,不仅未得寸土未立寸功,反倒让他的瓦剌部落衰落得一塌糊涂,失去了在蒙古的独霸地位,成就了蒙古的另一支部落——鞑靼部的兴起。当然,也就成了大明今天的心腹之患。
  明军官兵对鞑靼人的畏惧,让王守仁十分之不耻,他虽为一介小书生,却抱有鸿鹄之志,根本不将那大大小儿放在眼里。他很想会一会鞑靼人,看他们是不是长得三头六臂,青口獠牙。因此,他经常一个人偷偷地骑着马,在居庸关前溜达着,希望也能见到一两个鞑靼人的散兵游勇,一边拿来练练胆色,比比实力。
  说来也还真是凑巧,这一日王守仁往前没走多远,就见三名鞑靼人骑着马说笑着走了过来。王守仁心中一乐,暗忖:天降好事儿,老子正想睡觉,就有人递来枕头。好吧,就和这三个鞑靼人练一练吧。于是,纵马迎了上去,大喝一声:“呔,对面那三条鞑靼狗,见了你家王大爷,还不快快下马受降!”
  三个鞑靼人一怔,平日里只有鞑靼人吓唬大明军民的,哪里会有大明子民主动挑衅的呢。举目往前一看,见对方只不过是一个少年,不由得哈哈大笑:“真是好笑,一个黄口小儿,也敢来挑战,真是螳臂当车,自取灭亡。”
  当即一人取弓搭箭,正欲拉弓待射,就听“砰”的一声箭弦响,那人的弓弦竟然断了,这一下那三个鞑靼人可就得大惊失色,急忙一掉马头往后匆匆逃窜。王守仁原本是想采取一箭丧其胆、二箭惊其魂、三箭取其命的,哪知道鞑靼人如此不经吓,仅用一箭就将三名鞑靼人吓得惊魂失魄了,落荒而逃了,害得他一口气追赶他们几里地远,这才恨恨返回。
  2、梦中题诗
  在考察居庸关时,王守仁通过和一位老兵闲聊,掌握了一些鞑靼人的生活习性。于是,他一个人跑到了鞑靼人的地盘,竟混在了鞑靼人之中,和鞑靼人一起生活了十多天,与鞑靼人比剑练刀赛马,他年纪虽小但弓马娴熟且浑身是胆,倒让鞑靼人对他十分佩服。
  一晃王守仁就在居庸关呆了两个月,也基本完成了对居庸关的考察,这才准备离开。离开的前一晚,也许是日有所思,他做了一个奇特的梦,梦见自己参拜了马援庙,还题写了一首诗:卷甲归来马伏波,早年兵法鬓毛皤。云埋铜柱雷轰折,六字题文尚不磨。
  马援(前14—公元49年),字文渊,扶风茂陵(今陕西兴平东北)人,东汉著名的军事家。因功累官伏波将军,封新息侯。汉武帝时,马家从邯郸移居茂凌。马援的曾祖父马通,汉武帝时,因功被封为重合侯,但因为他的兄长马何罗谋反,马通受到牵累,被杀,所以马援的祖父、父亲这两代家境式微,地位不显。马援有三个哥哥,他们是马况、马余、马员。都很有才能。马援的祖先是战国时赵国名将赵奢。赵奢曾在阏与之战中大败秦军,功勋卓著,被赵惠文王赐号为“马服君”,自此,赵奢的后人便以马为姓。汉武帝时,马家从邯郸移居茂凌。马援的曾祖父马通,汉武帝时,因功被封为重合侯,但因为他的兄长马何罗谋反,马通受到牵累,被杀,所以马援的祖父、父亲这两代家境式微,地位不显。马援有三个哥哥,他们是马况、马余、马员。都很有才能。王莽时,又都做到了二千石的高官。三国时蜀国五虎大将之一的马超据说也是其后人。
  马援十二岁时丧父,年轻时就胸怀大志,各位哥哥对此很是称奇。及至王莽末年,天下大乱,群雄四起,马援见刘秀恢宏大度,“才明勇略,无人敌也”,便投奔了刘秀。由于他通晓兵法、谙熟地理,光武帝起用他随军西征,一举荡平了拥兵自重的西州军阀隗嚣。光武帝随即拜他为太中大夫,继而拜陇西太守、虎贲中郎将等职。此后,马援统兵戍边,平定了侵扰西北的西羌等民族。
  东汉建武十七年(公元41年),交趾(两广南部及越南北部、中部一带)女子徵侧、徵贰姐妹率众反叛,徵侧自立为王,朝野为之震动。于是,光武帝拜马援为伏波将军,南平交趾。
  当时的交趾,地形复杂,气候恶劣,丛林密布,“下潦上雾,毒气熏蒸”,天上的飞鸢(老鹰)都耐不住毒气的熏蒸而“跕跕堕水中”,而马援带来的将士大多是北方人,水土不服,“军吏瘴疫死者十四五”。马援率部艰苦奋战了3年,终于平定了“二徵”的反叛,至越南河内一带立铜柱为界。马援军队所过之处,都为当地修缮城郭,兴修水利,安抚百姓,交趾上下心悦诚服,自愿向北俯首称臣。为了表彰马援南征的功勋,光武帝封他为新息侯,食邑三千户,朝见位次九卿。一些故旧纷纷前来庆贺或宴请犒劳,马援却拒绝了所有的庆贺和宴请,说:“功薄赏厚,何以能长久乎?”并发出了“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的豪言壮语。
  马援班师回朝一月之后,北方雁门关一带狼烟再起,马援主动请缨,领兵北拒匈奴、乌桓,很快安定了北疆。建武二十三年(48年),湘西武陵五溪蛮叛汉,连败两路征讨大军。马援北伐初还,不顾鞍马劳顿,以62岁高龄,执意请命挂帅出征,终因身染瘴疫,病死军中,以生命的代价兑现了自己的人生誓言。
  正是因为马援的北拒匈奴,为稳定国家立下了汗马功劳,这才使王守仁对这位伏波将军推崇备至,敬仰无比,这才有了梦中题诗的故事。
  3、“格竹”的困惑
  王守仁回到京城后,在父亲王华的督促下,开始用心读书。读的自然是四书五经了,而当时对于四书五经的注释,都是以朱熹的最为权威。
  却说王守仁与好友钱氏正在讨论如何才能成为圣贤的问题,他俩讨论一阵,达成共识:要想成为圣贤,就得掌握朱熹所说的“格物穷理”。格物:推究事物的道理;穷理:追寻事物的究竟,指穷究事物的原委、道理。
  只不过两人虽然找到了共同目标,可是却对于这格物之说,却并不是太理解,两人想来想去,就想实践一番,切身体验一下。只不过从何入手呢,两人思索一阵,却不得要领。无意中抬头一看,就见眼前一片竹林,顿时有了主意。哈哈,这格物,格物,我们就先格这竹子吧。
  说干就干,王守仁与钱氏两人当即一屁股坐下来,眼睛盯紧一棵竹子,就这么“格”了起来。先是钱氏目不转睛地盯着那竹子,可看来看去,还就是一根竹子,并没有格出半点道理来,原以为久格必定会有真知灼见,可惜眼睛看花,脑袋看胀,也看不出一个所以然来,钱氏心中一急,格了三天,就这么病倒了。
  钱氏倒下了,可王守仁并不放弃,依然坚持格竹不止。就见眼前这根竹子,碗口粗细,枝叶扶疏,最高处直接天际。王守仁凝视了半天,认真思考这竹子背后的道理。他首先想到这竹子的用处,竹子质地坚韧,竹竿修长,天生是做建筑的好材料,可以盖房子、搭窝棚;截成小断可以做筷子,做竹筒。艺术方面,竹子姿态优美,有气有节,可以入画,可以入诗。竹子的种类繁多,眼前这种竹子人们都叫它毛竹,名字的由来暂且还不清楚。竹笋可食用,营养价值丰富。竹叶可要入药,可做成鲜竹沥治疗咳嗽。还有嘛……
  就这样,阳明以竹子为题,苦苦地思考着,感觉似乎做了一篇关于竹子的大长文章。一直做得他头晕眼花,几乎要昏倒了。到了第七天,王守仁实在坚持不住,最终也只得卧病在床。一日病小瘥,出门走走,又来到竹林边。见一老者健步而行,仰天而歌,唱到:“乌兮,乌兮,何渴之极!瓶水不可饮,江河岂可竭!”
  王守仁一听似乎言有所指,且含深意,赶忙上前施礼请教。老者驻足反问:“小子,有何问焉?”王守仁忙道:“前几日小子受《中庸》‘格物致知’之教,行之不能,思之不解,特请老先生指教。”老者一笑:“小子,你想到哪里去了?格物不是与物相争斗,不是凭空推究。欲知究竟,请随我来。”
  王守仁一听,兴奋不已,心想这老者一定是得道高人,此行必当有解,于是紧跟老者身后,随行来到一片稻田前面。这片稻田一如九宫格一般被田埂分成了九块。老者手指稻田问道:“这里有几块稻田?”王守仁立即回答:“这块稻田成九宫格局,乃是九块稻田。”老者继续问道:“为何是九块呢?”王守仁道:“这片稻田被田埂划分成九格,所以说是九块。”老者到:“那么,如果没有田埂呢?”
  王守仁回答:“那就是一块稻田。”老者到:“九块和一块有什么不同吗?”
  王守仁答:“没有不同,只不过是有无田埂的区别。”
  老者问:“那么格物之理你明白了?”
  王守仁不解:“这个和格物有什么关系呢?”
  老者道:“格者,格也。九宫格是格,田字格也是格。因格不同,所致稻田块数不同。所以说,这格物也是有着一定的道理的。”
  王守仁听老者这么一说,似乎略有所悟。连忙问道:“请问要如何格竹子呢?”
  老者哈哈一笑:“格竹子也是一件十分容易的事,比如你拿尺子格,可得竹子的高度;你拿秤秤,可得竹子的重量;如果你用刀破竹,也就可以了解竹子何以如此坚韧的原因了。天有天道,物有物理,但是没有尺量,无法知道竹子的长短,没有秤称,无法知道竹子的重量,没有晷测也就无法知天时,所谓格物致知,其意就在这里了。”
  老者说完,哈哈一笑,言罢,袍袖一挥,飘然离去。只剩下王守仁站在那里痴呆呆发愣,眼里溢满了困惑,心中充斥着疑惑。
  
发表评论 查看评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