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超凡麒麟儿
作品名称:此心光明之圣人——王阳明传记 作者:阿圣 发布时间:2018-05-21 10:30:03 字数:5846
俗话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非常之人,必有非常之举。作为一代圣贤的王阳明,还在母亲的肚子里,就显示了他的与众不同;而在他呱呱落地后,一系列的传奇,就伴随着他的成长而诞生。
1、十四月的胎儿
非常之人,必有非常之事。人常道“十月怀胎,一朝分娩”,说的是一般怀孕十个月,也就是二百八十天,就能够呱呱落地了。可王阳明却不一样,他呆在母亲的肚子里,整整呆了十四个月,三百九十二天。
翻开中国的历史,能够拥有怀孕十四个月殊荣的,只有两个人。一个是上古的尧帝,一个是汉昭帝。这人,都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能人。
帝尧德高望重,深受百姓爱戴。他严肃恭谨,光照四方,上下分明,能团结族人,使邦族之间团结如一家,都能和睦相处。尧为人简朴,吃粗米饭,喝野菜汤,不食大鱼大肉,得到人民的广泛爱戴,被后世儒家奉为圣明君主的典型。他治理水患、制定历法、访纳贤能、发明造酒、创造围棋,而且,文治和武功俱臻美备,故成就了古昔一代圣王。
尧帝当政后生活非常俭朴,住茅草屋,喝野菜汤,穿用葛藤织就的粗布衣。时刻注意倾听百姓们的意见,在简陋的宫门前设了一张“欲谏之鼓”,谁要是对他或国家提什么意见或建议,随时可以击打这面鼓。尧听到鼓声,,立刻接见,认真听取来人的意见。为方便民众找到朝廷,他还让人在交通要道设立“诽谤之木”,即埋上一根木柱,木柱旁有人看守,民众有意见,可以向看守人陈述;如来人愿去朝廷,看守人会给予指引。由于能及时听到民众的意见,尧对百姓的疾苦就非常了解。
尧还根据积累的施政经验,开始建立国家政治制度,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按各种政务任命官员,在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建立较为系统的政治制度,为奴隶制国家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禅位虞舜
尧在位70年,感觉到有必要选择继任者。他早就认为自己的儿子丹朱凶顽不可用,因此与四岳商议,请他们推荐人选。四岳推荐了舜,说这个人很有孝行,家庭关系处理得十分妥善,并且能感化家人,使他们改恶从善。尧决定先考察一番,然后再行决定。
尧把自己的两个女儿娥皇、女英嫁给舜,从两个女儿那里考察他的德行,看他是否能理好家政。舜和娥皇、女英住在沩水河边,依礼而行事,二女都对舜十分倾心,恪守妇道。尧又派舜负责推行德教,舜便教导臣民以“五典”——即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这五种美德指导自己的行为,臣民都乐意听从他的教诲,普遍依照“五典”行事。尧又让舜总管百官,处理政务,百官都服从舜的指挥,百事振兴,无一荒废,并且显得特别井井有条,毫不紊乱。
尧还让舜在明堂的四门,负责接待四方前来朝见的诸侯。舜和诸侯们相处很好,也使诸侯们都和睦友好。远方来的诸侯宾客,都很敬重他。最后,尧让舜独自去山麓的森林中,经受大自然的考验。舜在暴风雷雨中,能不迷失方向,依然行路,显示出很强的生活能力。
经过三年各种各样的考察,尧觉得舜这个人无论说话办事,都很成熟可靠,而且能够建树业绩,于是决定将帝位禅让于舜。他于正月上日(初一),在太庙举行禅位典礼,正式让舜接替自己,登上天子之位。
而尧帝这种不传子而传贤,禅位于舜,不以天子之位为私有的作法,最为人们称道。
汉昭帝八岁就登基为帝,刚登基时,派人修造了一座淋池,方圆千步。池中栽植分枝荷,号为“低光荷”,池中又有“倒生菱”,池底的泥呈紫色,称为“紫泥菱”。昭帝非常喜欢淋池,常乘文梓之舟,通宵达旦地在这里游玩,并让宫女唱歌,其词曰:“秋素锦兮泛洪波,挥纤手兮折芰荷。凉风凄凄扬棹歌,云光曙开月低河,万岁为乐岂为多。”
到了年底,很多大臣上表谏阻昭帝不要耽于享乐,昭帝接受了群臣规劝,不再贪恋享受。亭台楼榭、鸾舟荷芰也随着时间推移以至朽烂湮灭。
八岁登基的那一年,有一只黄鹄(天鹅的一种)飞入建章宫内的太液池中,群臣都认为是瑞兆,便趁机为昭帝上寿。昭帝非常高兴,就赏赐诸侯、列侯和各宗室成员,并作歌吟唱,其词曰:“黄鹄飞兮下建章,羽肃肃兮行跄跄,金为衣兮菊为裳;唼喋荷荇,出入蒹葭;自顾菲薄,愧尔嘉祥。”
汉昭帝在霍光、金日磾、桑弘羊等辅政下,沿袭武帝后期政策,与民休息,加强北方戍防。始元六年(前81年),召开“盐铁会议”,就武帝时期盐铁官营、治国理念等问题召集贤良文学讨论,会后罢除榷酒(酒类专卖)。元凤元年(前80年),以谋反罪诛杀桑弘羊、上官桀等,专任霍光,进一步改革武帝时制度,罢不急之官,减轻赋税。因内外措施得当,武帝后期遗留的矛盾基本得到了控制,西汉王朝衰退趋势得以扭转,使大汉王朝呈现了“百姓充实,四夷宾服”的繁荣景象。
事不过三,似乎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独特想象,作为历史的传承,王阳明有幸则成为历史上的第三位十四位的胎儿,虽然无法成为一代帝王,却能够成为超越帝王的一代圣人。
2、彩云送子
早在元代开始,在他们王氏家族里,就出现了一种传言:一位功力不凡的江湖术士,路过王家大院时,忽然看见一道祥瑞之光在上面盘旋;于是,双目微闭,嘴中不停地念叨了一阵,这才睁开双眼,十分自信地断言道:“若干年后,王氏家族里还会诞生一位名扬四海的圣人。”
只不过一晃一百多年过去,王氏家族人才辈出,虽然每代都不乏优秀人物,可离名扬四海圣人的距离,却有着天差地远了。一直到了王伦这一代,看到儿媳妇郑氏怀胎十四个月,心中就暗暗欢喜,以为王家的那位名扬四海的圣人,当会应验在这位迟迟不肯面世的孙儿身上。后来儿子王华高中状元,这位竹轩先生可就有些疑惑了,毕竟状元已是人才中的极品了,孙子要想超越父亲之上,其难度不亚于上青天了。好在王伦很快就为之释然,无论是儿子还是孙子,都是自己一脉相承的传人,唯有咧着嘴,开心地乐呵着。
这个时候只有王阳明的母亲郑氏,感到十分地郁闷。作为一个母亲来说,儿子是龙是虫,她都不是太在乎,都是自己身上的骨肉,无论是否有出息,她都会毫无保留地付出全副身心的爱。作为一位孕妇而言,她最急迫的是能够早早地将腹中的包袱卸了,毕竟久久地挺着大肚子,人累还在其次,最主要的是心累。超过预产期一百多天,在这一百多天里,她每天都是在提心吊胆的期盼和失望中度过的,这种度日的艰难,只有亲身经历了,才会有着切身地刻骨铭心的体会。
这一天深夜,郑氏感觉到了肚子里的异常,那一阵阵剧烈的阵痛,宣告着腹中的婴儿即将临盆了。于是,围绕着郑氏身旁的丫鬟、侍女、老妈子们,开始了紧急行动,好在准备工作做得十分充足,稳婆早就接到了王家大院,万事具备就差婴儿的横空出世了。
此刻,郑氏的婆婆岑氏,对于儿媳妇的异常,毫无所知,依然还在酣然入梦中。岑氏做了一个奇怪的梦,梦见天上阳光明艳,祥云缭绕,诸多神仙身着绯红色的衣服,击鼓吹箫,乐声悠扬。其中一位仙人怀抱着一个婴儿,脚踩瑞云,自空中徐徐而降,径直朝着王家大院走了过来。仙人将婴儿送入岑氏怀中说:“这个儿子送给你了。”
岑氏一惊,暗忖自己已经是一个老太婆了,如何还能生子?于是请求道:“我已经有儿子了,我的儿媳终日孝敬公婆,请将这个子送给她。”
仙人回答:“可以呀!”
仙人说完之后,岑氏就听到传来一阵婴儿有力的啼哭之声,不禁惊醒。此时,院内仿佛还有仙乐回荡。岑氏将这一奇事告知竹轩公,竹轩公也感到十分奇怪。正在这时,有管家敲门报喜,说是儿媳妇郑氏刚刚生了一个大胖小子。
老俩口立即翻身起来,匆匆地来到儿媳房前,将刚出生的婴儿抱在怀中。看着胖乎乎的脸庞,竹轩公开怀大笑,岑氏更是喜上眉梢乐在心。眼睛紧盯着婴儿,似乎有种熟悉的感觉。突然,岑氏想起来了,这个婴儿不正是梦中仙人送来的小子么。
岑氏将自己的发现告知了竹轩公,竹轩公心中一愣,暗忖:此子竟然是仙子云中送来,将来肯定大有出息,当即给新生婴儿取名为“云”。
而岑氏也在高兴之际,将自己梦中的情景讲述出来。就这样一传十十传百,很快就在街坊邻居中传开了,大家都觉得十分新奇,于是就将王云出生的那座房子命名为“瑞云楼”。
3、不说话的秘密
根据德国科学家的研究发现,每个婴儿啼哭时,声调变化并不一样,而声调变化越丰富,表明这个婴儿以后的语言能力就越强。这个现代人发现的成果,似乎用在明代的王云身上,好像就有些不灵验了。
王云的出生,无疑给王家大院带来了新的生气,新的欢乐,一家人也是欢欢喜喜地乐呵了两三年。随着王云的长大,很快家人就发现了一个十分严重的问题:王云三岁了,居然还不会说话。这可是晴天霹雳当空炸,看起来眼珠骨碌骨碌地泛着灵气,可却是一个不吭气的闷葫芦。这下整个王家大院一下子就乱成了一团糟,都在为如何让王云说话而想方设法,这个走上前朝他“伊伊呜呜”地教他发音,那个拉着他的手指指点点地让他说话。可惜这个王云就是你急他不急,小脸儿一副无所谓的样子,不停地摇晃这脑袋,紧闭着双唇,硬是不吐出一个字来。
这一下王伦可就傻眼了,对于这个云中送来的孙儿身上,他寄予的期望是极大的,甚至承载着光宗耀祖的重任。谁知道这个看起来聪慧无比的孩子,却不会说话,莫不是上天在作弄人。
“难道这孩子是有病?!”王伦在想尽一切办法都无法使孙儿开口后,得出了这样一个结论。于是,他开始四处拜访名医。
王家虽说并非官宦人家,可毕竟是显赫大族,家里还是十分殷实的,区区几个看病的银两还是不在话下。王伦给孙儿治病心切,只要访得哪里有好大夫,无论路途远近,他都要带着王云前往诊治,只可惜总是乘兴而去扫兴而返。只不过无论是南北大夫,中老名医,这些人诊治后的结果出奇的一致:这个孩子没有问题,完全可以正常说话,只是什么才能开口说话,他们也只能无奈地摇摇头,只留下了一个字——等!
求治无果后,王伦最终也只能放下了急迫的心情,接受了眼前的事实——等吧。
好在王云虽然说不了话,但其他一切都还正常;尤其是那双眼睛十分传神,耳朵也是极为聪灵,其反应倒是比其他的孩子们要强上许多许多。看到这里,王伦这才得到少许安慰。
王家大院一大家人都在为着王云不能说话心急火燎,而王云本人却对此毫不放在心生,依然优哉游哉地玩得不亦乐乎。
王云五岁那年的一天傍晚,正和小朋友们在街上玩得极疯。来了一个穿着十分破烂的疯癫和尚,一路走着还一边口中念念有词,这自然引起这一群孩子们的兴趣。于是,孩子们跟在疯癫和尚的后面,大声地唱道:“大和尚,光光头,见人吃肉哈喇子流。”
疯癫和尚对于孩子们取笑并没放在心上,依然咧嘴傻笑着,用那双浑浊眼睛打量着跟在身后、满脸兴奋大声嚷嚷的孩子们。忽然,只见这疯癫和尚浑浊的目光里射出一道精光落在王云的身上,上下仔细地打量了一下,摇了摇头,重重地叹了一口气:“唉,好一个孩儿,可惜道破了。”说着叹息地走了。
那群孩子愣愣地看着渐渐远去的疯癫和尚,目光里溢满了困惑。这个时候,王伦正好走过来叫王云回家吃饭,孩子们就“叽叽喳喳”将疯癫和尚说的话告知了王伦。
王伦听了后,捋了捋胡须,皱着眉头一边走一边瞎琢磨起来。“好一个孩儿,可惜道破了。”这是什么意思呢?王伦细细地分析着:好一个孩儿,当然说的是云儿了,这么看来,云儿这孩子果然非同凡人。王伦长长地吐了一口气,心中大喜,暗忖:这小子真的不会辜负王家期望的。
只是可惜“道破”又是什么意思呢?王云,云儿,王伦反复推敲着,不由得抬头望了望天空漂浮的云彩。就在这个时候,他眼前一亮,突然醒悟道:“啊,明白了,终于明白云儿不说话的秘密了!”
4、一鸣惊人
王伦的幡然醒悟,是他想了由于给孙子起了一个云字,因而一语道破了天机,泄露了孙子出生的秘密,所以孙子才迟迟不能说话的。
找到了问题的结症,就得马上解决。王伦当即作出了决定:立即给孙儿改名字。虽然王伦满腹诗书,取个名字就像喝蛋汤一般轻而易举,可知道这个孙儿不凡,而且名字对孙儿又是如此重要,又岂能随随便便起个名字呢,一定要取个配得上孙儿的好名字。
王伦呆在书房里思索了两个时辰,也一直没有想出一个像样的名儿。就在苦思不得要领的时候,思绪里突然涌出《论语•卫灵公》中的一句话: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当即一拍大腿,道:“有了,就叫守仁!”
于是,守仁,王守仁,一个划时代的名字,就这样诞生了。说来也真怪,就在王云改名王守仁后的当天,千年铁树开了花,五年不说话孩童说了话;而且他不开口就不开口,一开口则是让王伦吃了一大惊。
原来,改完名字后,王守仁就叫了一声爷爷。这一声呼唤可让超然世外的竹轩公激动得老泪纵横,就在他十分激动之下,老毛病就又患了,开始大声地背诵起论语中的为政篇来。刚读到:“为政以德”一句时,就听到坐在身旁的小守仁接着大声地朗诵道:“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论语•为政篇》表明了孔子“为政以德”的思想,主要进一步阐述了以下内容:如何谋求官职和从政为官的基本原则;学习与思考的关系;孔子本人学习和修养的过程、以及温故而知新的学习方法,和对孝、悌等道德范畴。
王伦虽然遵循祖训,不愿出仕为官,但作为饱读经书的他,深受儒家用世观念的影响,在内心深处一直很想将心中所学用于为民造福上。然而,这只是一个无法实现的梦而已,随着年龄的越来越大,这种梦也就离他越走越远。正因为梦无法实现,他才将自己想做而未能做到的事业,寄托在儿孙一辈的身上,希望下一代能够完成自己未竟的事业。正因为如此,他不仅不再向自己的儿子灌输“不得出仕为官”的思想,反而鼓励子孙们奋发读书,希望能够通过科考走向仕途。
而他自己,则将满腹的抱负通过读书发泄出来,正因为如此,他对这篇历代士子们奉为处事立身的圭皋——《论语•为政篇》情有独钟,每每在高兴或者是失落时,总要大声地朗诵起来。而王伦很喜欢这个彩云送来的孙子,常常成为书房中的客人,也许这孩子就这么听熟了吧,难为这个小家伙好真是个有心人,虽然口中说不出,可心里却能讲这些东西记下来了,不觉大感欣慰。
忍不住朗诵起了欧阳修的《醉翁亭记》,岂知刚一开了头,小守仁又接着背了下来。王伦暗暗吃惊,心中自忖:如果说那篇为政篇能背诵出来,是因为听得太多的话,那么这篇醉翁亭记,则朗诵得很少,这孩子怎么也能背下来。难道……
王伦暗喜,只是有点不太相信,突然看到书案上有一篇上午才写好的文章。他记得十分清楚,这篇文章也只是自己刚写好时读过一次,按理说是绝不可能背出来的,哪知道他才读了第一句,小守仁又是接上朗声背诵起来。
这一下王伦可就大喜过望了,惊问道:“孙儿莫非你识字,读过这些文章?”
小守仁摇摇头说:“孙儿不识字,只是祖父在读的时候,孙儿就背下来了。”
听着孙儿这么一说,王伦激动不已,原来这个四五岁了还不会说话的孙子,竟然是一个过耳不忘的神童呀。联想到家族中流传下来的,“王氏家族必出大儒名臣”的那句预言,不由心中一动,难道这个预言就会落在这个孙子的身上?从此以后,王伦对这个孙子,更是喜爱有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