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欢迎您! 用户笔名:密码: 【注册】
江山文学网  
【江山书城】 【有声文学】 【江山游戏】 【充值兑换】 【江山社团】 【我的江山】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首页>长篇频道>军事历史>此心光明之圣人——王阳明传记>第一章 孝悌传家远(下)

第一章 孝悌传家远(下)

作品名称:此心光明之圣人——王阳明传记      作者:阿圣      发布时间:2018-05-20 10:28:17      字数:5608

  4、忠臣王纲
  王纲是王阳明的六世祖。王纲(1302-1371),字性常,又字德常,弟弟秉常、敬常,都因文学而知名于世。性常尤其擅长相面看人,文武双全。年少的时候,和永嘉的高则诚、同族的元章关系不错,经常寄情于山水之间,当时的人们都不理解他们。
  元末的时候,曾带着母亲到五泄山去逃避兵祸,有一位道士晚上前来投宿,性常对他的气质和面貌很惊异,很尊敬地对他说:“先生一定是得道的高人,请把你的姓名告诉我。”道士说:“我是终南山的隐士赵缘督。”
  两人一见如故,颇有相见恨晚的感觉。于是,两人秉烛夜谈一谈竟谈到第二天天亮。道士见与王纲谈得投机,就传授给他卜筮的方法。并为他算了一卦,说:“你以后一定会在世上知名的,然而却不能正常地死在房屋里,如今你能跟随我一同出去游历吗?”
  王纲因为有老母需要赡养,脸上露出为难的表情,道士笑着说,“你和凡俗的缘分还没有割断,我本来很清楚。”说完就告辞离开了。
  诚意伯刘伯温地位低微的时候,常常去拜访他。王纲对他说:“你确实是辅佐皇上成就大业的人才,然而看你的面貌稍有不称心如意的地方,应该宽厚待人,严于律己。我的爱好在于山水之间,以后你成功了,千万不要用世俗的事来牵累我,那样就很好了。”
  后来刘伯温终究还是在朝廷上举荐了王纲。洪武四年,按文学科优秀人物的身份召到京师。当时,王纲已经七十多岁了,可是牙齿、头发和他的精神面貌就像少壮年一般。皇上向他询问了一些情况,感到很奇异,亲自又向他询问治理国家的办法,对他的回答很满意,拜他为兵部郎中。
  没多久,潮州老百姓的叛乱没有被平定,于是提升他为广东参议前去督办兵粮。他对自己的亲人们说:“我的性命就在这次远行中终结了吗?”于是写信和家人告别,带着他的儿子彦达一同远行。到了之后就驾着一只小船前去劝降,潮州老百姓都深受感动,都低头认罪,他从此树立了很高的威信。
  回到增城以后,遇到海寇曹真前来偷袭。海寇鸣鼓呐喊突然赶到,堵住王纲乘坐的船只,请求王纲做他们的统帅。王纲向他们讲明叛逆归顺的祸福利害,可海寇不听从,于是王纲厉声训斥他们。
  海寇把王纲用木杖抬着离开了增城。贼寇专门为王纲设立了位子让他坐,每天围着参拜,不停地请求他做他们的统帅。王纲对此大骂不已,于是遭到贼寇的杀害。
  当时王纲的儿子王彦达也跟随着来到海寇的营中,他在旁边哭骂着,只求一死。贼寇打算把他一块杀掉,可贼首说:“父亲忠诚,儿子孝顺,如果杀了他不好。”不仅没有杀彦达,还给他饭吃,可彦达看都不看。贼寇同情他的诚心孝心,准许他用羊皮缝起来包裹着他父亲的尸体,王彦达背着他父亲的尸体离开,这才回到家里将父亲埋葬在禾山。
  王彦达的父亲因公阵亡后,并没有得到朝廷应有的照顾,甚至连起码的抚恤金也未能到位,生活顿时拮据起来。王彦达只有亲自种地来养活母亲,粗衣淡食,终生没有做官。王纲去世的时候,彦达当时才十六岁。一直到洪武二十四年,御史郭纯才详细地把这件事呈报给朝廷,朝廷在他死去的地方建立了祠庙。
  5、王与准的子孙们
  王与准,王彦达之子,字公度,号遁石。王纲死了后,朝廷想要录王彦达做官,可王彦达对父亲之死十分悲痛,也看透了官场的冷酷无情,因此寒了心,终身不肯做官,王彦达回了老家余姚,在秘图湖边盖了间小房,自在逍遥去了,还有个雅号--秘湖渔隐。王彦达还留下遗言,要子孙世代以耕读为业,不去做官。他临终前把祖上留下来的书都传给儿子王与准,并嘱咐道:“给你这些书只为别荒废了祖宗传下来的东西,不是指望你去当官。”就是王彦达的这个决定,使王氏几代都不求闻达,而致力读书,为王家奠定了浓厚的文化底蕴。
  王与准遵循父亲的教导,从此闭门读书,熟读了祖父留下的所有书籍。当时地方上的人,都知道王与准学识渊博,后进之士中有一些求学之人想拜他为师,王与准推辞说:“我自己都没有受过老师的教育,我拿什么来教育别人呢。”
  后来,王与准来到四明山赵先生那里学习《易经》。赵先生很欣赏王与准为人的气节,就将本族的一位女孩许配给他,并劝他出仕为官。王与准回答道:“昨天听了先生‘不成乎名,遁世无闷’的教诲,我将终身遵循这个做人的道理。”赵先生听了后,感到十分惭愧。
  王与准闲暇之际,很喜欢钻研祖父留下的占卜之书,研究一下占卜之术,偶尔也会帮别人占上一卦,而且是出奇的精准;因此也就名声在外,远近闻名,很多人前来上门求卦。连县令也派使者来传唤,请他上门占卜,有时,一天竟传唤两三次。王与准对县令的传唤十分厌恶,气愤地说:“我可不能做一个术士,成日里奔走公门谈祸福。”于是,当着使者的面,将占卜之书付之一炬。
  得罪了县太爷,当然不会有好果子吃,县令大怒之下,自然就要进行报复。王与准为了避祸,只好逃入四明山躲了一年多。天下事就是要这么奇怪,很多人挖空心思去求官,可却难得一官半职,而王与准不想当官,可人家却硬要把官帽子送上门。当时,朝廷兴起一股访贤求能之风,王与准被列入贤能名单,吏部派使者来到县里,指明要起用王与准做官。王与准得知信息后,躲到了山里。因此县令趁机对使者上了烂药:“这个王与准因其祖父尽忠而死,朝廷待遇不公,有了怨恨之心,故此父子都发誓不做官。”
  使者听后十分恼怒,当即押着王与准的三个儿子来到山里,寻找王与准。谁知王与准并未因使者举动而就范,反而往深山逃遁,不料却因失足坠崖伤了脚。使者见王与准受伤很重,而且看他的相貌一副坦荡磊落君子的模样,倒也没有怪罪他躲避使者征召的过错。王与准也讲述了县令逼他占卜,因而焚书逃遁的原因。使者才尽释前嫌,看见次子王世杰颇具贤能之风,就劝慰道:“你不愿意做官,以后恐怕会因此遭罪,不如让你的儿子代你出来做官。”
  王世杰起初也不想做官,可是除了当官真还没有其他养家糊口的本事,迫于生计,也只好出来,当了几年地方的小官。王世杰的儿子也就是王伦的祖父。
  王伦饱读诗书,精通音律,为人不拘小节,潇洒豁达,颇具魏晋名士之风骨。这个王伦对于竹子情有独钟,不仅在自己居所的前前后后种满了竹子,还不允许别人砍伐竹子,如果看到有人砍伐竹子,他必然痛心疾首,苦言劝阻。正因为这个缘故,他被人们称为“竹轩先生”。在“竹轩先生”的带领下,王家人都以读书、唱歌为乐,生活得其乐融融。
  王伦为人坦荡洒脱,既不追求功名利禄,也不羡慕荣华富贵,倒是十分满足于现在的田园生活。而且他还是一个急公好义,乐于助人的热心人,周围有人遇到困难,他总是毫不犹豫地慷慨解囊;有人请他教育小孩,他也是尽心尽意地倾囊相授。因此,王伦虽然没有做过管,可在当地却享有极高的声誉。
  6、龙山先生故事
  王华(1446—1522),王伦之子,字德辉,号实庵,晚年又号“海日翁”,曾在龙泉山的寺庙中读书,所以后人又尊称其为“龙山先生”。
  王华出生前夜,祖母孟氏(王杰之妻)做了一个奇怪的梦:梦见婆婆(王与准之妻)赵氏身穿绯衣,腰佩玉带,怀抱一个童子朝自己走来。婆婆把童子放入她手中说:“你对我十分孝顺,孙媳妇对你也十分孝顺,我和你祖父面见上帝,将此孙赐给你,让你们世世享尽荣华。”于是,婴儿出生后,取名为华。
  王华长得聪明俊敏,会说话后,祖父王世杰经常抱着他教授诗歌,每次听完,他都能够背诵出来。等他年龄稍长,家人让他读书,他都能过目不忘。
  有时,母亲在窗下织布,王华就会坐在旁边读书。有一天,正逢迎春佳日,孩童们都到外面游玩,唯有王华在家里读书。母亲问他:“你怎么不去看一看呢?”
  王华回答:“这有什么可看的,不如在家里看书。”
  母亲听后大喜,夸奖道:“不错,儿子你说得对!”
  六岁的王华正和小朋友在池塘边玩游戏,这时忽然踉踉跄跄跑来一个汉子,只见他到了池塘边,把手里的口袋往地上一放,就坐在一块石头上洗起脚来。洗好脚,他站起身就走,连口袋也忘了取。看他那一步三晃的样子,像是喝多了酒。
  王华看见那汉子忘了取口袋,便悄悄走过去,提起口袋掂了掂,嗬,还挺沉呐。打开口袋一看,里面有好几十两银子。
  王华想,那汉子酒醒以后,一定会回来找银子。口袋放在地上,别人会拿走的,太不安全了。王华灵机一动,他把口袋重新扎扎紧,丢进池塘边的浅水里,自己就坐在旁边守候。
  不多久,果然有一人急急忙忙地奔了过来,一边哭,一边喊:“可不得了啦!可不得了啦!”
  那人看见王华坐在水边,便气喘吁吁地问道:“小朋友,你看见一袋东西丢在池塘边吗?”
  王华看清楚他就是刚才那个洗脚的汉子,便指着丢口袋的地方说:“是银子吧?它在这水下呢,你自个儿捞吧。”
  那人很快捞起了银子,他对王华非常感谢,拿出一锭银子硬要塞给他。王华不肯接受,又和小朋友一道玩去了。
  十一岁时,王华师从乡里的塾师钱希宠学习。初学对句,一个月后,学作诗;两个月后,学写文章,数月之后,塾生中已无人能及王华的才学。塾师赞叹说:“一年之后我就没有东西教你了。”
  余姚(今属浙江)县城的西面,有一座山,三峰相连,树木苍翠。山的南面就是姚江,山间有一股清泉,汩汩滔滔,终年不绝。这泉叫作龙泉,山就叫作龙泉山。宋朝宰相王安石少年时代曾在这座山上读过书,这就使得泉山更有名了。
  到了明朝中叶,风景秀丽的龙泉山忽然闹起了妖怪,据说妖怪就在龙泉山上的那座寺庙里活动。
  有几个富家子弟,平时仗着父亲财大气粗,处处觉得高人一等,也经常欺侮庙里的和尚。他们自以为胆子大,不怕妖怪,就故意搬进庙里来往。只住了两夜,就出了事,那几个富家子弟都被打得鼻青脸肿,卷起铺盖狼狈地逃走了。庙里的和尚又添油加醋,说得绘声绘色,原来住在庙里的人都吓得魂不附体,一个个也急急忙忙地搬了出去。
  可是,不管妖怪闹得多么厉害,有一个人始终不为动,照样住在庙里,一心一意读他的书。这个人就是十四岁的王华。
  和尚们觉得挺纳闷:这个王华,胆子还真不小呐。于是,他们就假装妖怪来吓唬王华。每到深更半夜,他们就爬上屋顶,尖声尖气地怪叫,还向窗子里投掷石子了瓦片;刮风下雨的日子,还去拼命冲撞王华的房门。可是,王华从来不开门出来看。和尚们从门缝里张望,只见王华端坐灯下,有时读书,有时写字,神情自若,态度安详。和尚们佩服他,但又不甘心,于是又变换了许多花样来吓唬他,试探他。这样闹腾了一个多月,王华的态度始终很镇定,和尚们却黔驴技穷,再也想不出什么新的花招了。
  几个和尚遇见正在院子里散步的王华,假装关心地问:“前一阵庙里常闹妖怪,那几位少爷都被打伤了,你怎么就不害怕呢?”
  王华反问:“你们说说,我怕什么呢?”
  和尚又问:“那几位少爷搬走以后,你看见过什么了吗?”
  王华又反问了一句:“你们说我看见了什么?”
  和尚们露出了诡秘的神色,说:“那个妖怪可厉害啦,不管是谁触犯了它,它一定会兴风作浪的。你真的什么都没看见吗?”
  王华笑着说道:“我倒是看见几个和尚在那里装妖作怪呢!”
  和尚听了,脸上“刷”地一下变了色,害怕装妖吓人的事露了馅,于是掩饰道:“大概是我们死去的师兄的鬼魂在作怪吧?”
  王华哈哈大笑:“只怕不是死了的师兄,而是活着的师弟。”
  “你亲眼看到我们装妖作怪了吗?”和尚反驳道,“可不能瞎说呀!”
  王华不慌不忙地说:“就算我不曾亲眼看到你们装妖作怪,可是,你们如果没有从中捣鬼,又怎么知道我必定会碰到妖怪呢?”
  和尚瞠目结舌,无言以对,只好老老实实地承认假装妖怪吓唬他的真相,还笑着向他解释:“这不过是想试试你的胆量罢了,请你千万别介意。你年纪轻轻,就这样有胆量,有见识,将来前途不可限量!”
  王华十七岁,以“三礼”参加乡试,文章优秀。数日之后,县令特意复试王华,出题之后,王华一蹴而就。县令怀疑他可能押对了题,考试之前就已做好了答案,所以三度出题,但每次出题,王华都能立刻写出答案。县令惊奇不已,赞叹道:“这个小子,今后一定能够大魁天下。”
  自此之后,远近豪强大族都备好礼,争相邀请王华教育自己的子弟。
  有一次,松江提学张时敏测试余姚学子,王华和谢迁共登榜首。张时敏夸奖说:“这两人都能当状元及第,福德不可量。”
  结果真的如他所言,谢迁后来出任少傅,是仅次于太傅的辅佐官。
  浙江左布政使祁阳人宁良请张时敏为自己的儿子推荐老师,张时敏推荐了王华,并说:“但求举业高等,则如某某者都行。一定要学行兼优,就只有王某了。”
  当时王华不过二十来岁,宁良亲自上门,奉王华为上宾,请求他做自己儿子的老师。王华来到祁阳之后,湖南之士数十人前来拜访,拜其为师。华在祁阳期间,住在梅庄别墅,别墅内的藏书多达数千卷。王华日夜诵读这些书籍,三年未曾出门。永州陈氏听说王华是笃学之士,就特意到梅庄别墅请教。陈氏随意取出其中任何一本书来提问,王华都能对答如流。陈氏惊叹道:“从前听说了‘五经笥’的掌故,今天终于见到了。”
  祁阳有叫妓女陪酒的习俗,王华对此极为反感。王华在在祁阳待了三年,离别之际,祁阳士人在旅馆为他饯行,并偷偷将两名妓女藏于岸边。客人散去之后,两名妓女悄悄出现在王华身边。王华呼舟不得,于是卸掉门板,扶着门板渡河而去。世人为王华的态度所折服。
  有位富豪听闻王华的美名,就把王华请到自己的馆舍来住。一天晚上,一位美姬突然出现在王华的卧室,王华惊讶异常,避之唯恐不及。
  美姬说道:“不要惊讶,我是主人之妾。因主人无子,想找郎君借种。”王华回答说:“蒙主人厚意留此,岂可做此不肖之事。”
  美姬从袖中取出一扇,说:“这是主人之命,郎君请看扇头字就知道了。”
  王华看了一下扇面,确实是主人的亲笔,上面写着“欲借人间种”。王华看了后,在后面加了一句“恐惊天上神”。然后,厉色将美姬斥退,美姬怅怅而去。
  后来那名富豪为求子嗣又请来巫师为其祈祷,巫师在祷告期间睡了好一会儿。等他醒来后,富豪问他原因。巫师回答说:“刚才梦见捧着文章到了三天门,正碰上天上迎状元榜。等了很久才到,因此延迟了一下。”
  富豪忙问状元是谁,巫师对他说:“不知姓名。但马前有旗二面,旗上书一联云,‘欲借人间种,恐惊天上神’。”富豪惊愕不已。
  王华从祁阳归乡之后,屡次参加乡试,但都名落孙山。一直到三十六岁,王华参加浙江省乡试,考得第二名。翌年,参加殿试,考取头名状元。后来王华做到南京吏部尚书,以为官清正,敢讲真话著称。
  
发表评论 查看评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