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饥饿年代
作品名称:花城三月 作者:蒋黎 发布时间:2018-05-14 15:33:30 字数:7155
一
杨柳岸受到鼓励后,更加兢競业业、動動恳恳,融洽在工人群众中。虽然劳累,但她心甘情愿。在不足半年内,车间领导人换了两次,她发现一个比一个更内行;为组织生产的可延续性,注重劳逸接合,不再打疲劳战,令生产更有序地进行。但还是突出一个“快”字。
市委秘书长天天在车间蹲点,立等呈报生产数字;而对产品质量不闻不问。
杨柳岸对产品质量一清二楚,每炉钢的最后化学成分她都有记录。如果按国家标准衡量产品大部分都不合格,等于是废品。这样的钢生产再多又有什么用呢?总路线要求“多、快、好、省”,不是有个“好”字么?
她瞅准机会把心中的问题直接向秘书长提出,秘书长觉得对此不好回答,借故避而不答。看来他心中想的是产量、数字,对上级负责。压力迫使他上报的数字越高越好,那里顾得上这类书生气的问题。
杨柳岸似乎明白了,如果讲质量,钢产量数字就会大幅减少;对原材料的要求也要提高,现在是有什么吃什么,没有选择的余地,就这样还供不应求呢!
秘书长渐渐来得稀了,后来干脆见不到他。
矿石、焦炭供应不及,人海战术动运矿石只能运用一次。土高炉群终于停了。
炼钢炉还在运转,已不那么急迫;干部已不跟班倒,上班转人正常状态。
种种迹象表明,“钢铁元帅”的地位开始动揺。
二
20世纪60年代的第一个夏天到了。
有一天临下班前,杨柳岸接到一封字迹歪斜的信,她一看就知道是未成年的弟弟写来的,当时顾不上拆阅,回到宿舎才打开来看,看完信眼珠直了,泪水夺眶而出……
原来这是一封报丧信,报道母亲已经离开人世。她忘记了一天的疲劳,忘记吃晩饭,和衣躺在床上,让眼泪尽情地流。想起了母亲苦难的一生。
母亲十七岁嫁到杨家,生下他们姐弟四人;自己是老二,聪明伶俐,颇受父母喜爱;可祖母不满意,扬言再不生男孩子,就逼父亲停妻再娶;幸好有了大弟,可惜不到三岁夭折了,后来又有了二弟,今年14岁。母亲操劳一生,起五更睡半夜,为杨家出尽了力。特别是自己的学费,若不是母亲自告奋勇支撑,最多上到小学毕业。1949年她考上县立初级中学,每学期要缴八石稻谷、10块银元。父亲犹豫不决,母亲说,她可以每天磨一灶豆腐,卖了可以赚点钱,豆腐渣可以养两头猪,到年终卖了,不是可以补贴过来?父亲才下决心。否则,我一个普通的农家女孩子哪有今天。母亲啊!今生今世难以报答您的恩德了。
母亲是怎么死的?她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身架骨一向健壮,50多岁的人怎么会死呢?杨柳岸再把弟弟的来信仔细阅读,原来是饿死的。记得去年回家探亲,母亲为了给她做点好吃的,苦于找不到锅,更找不到任何做的东西!干巴巴从公社大食堂拿回几块红薯。我特意笑着说,好久没吃红薯了,怪新鲜的,两天后,母亲怀着内疚的心情送别,想不到这竞是母女的诀别。
信中还说,多亏叔父和亲友帮忙,赊了一口棺木,为母亲安排后事,欠了一身债。还提到父亲也已周身浮肿,危在旦夕……
怎么办?回不回去呢?杨柳岸心急火燎,不知如何是好!再看看发信日期已经过了一星期,这大热天,等赶到家也只能见到一堆黄土。钱呢?手中的余钱无多,只有借债一条路了。经领导批准,预支两个月工资,电汇回去。在母女生离死别的时刻,理应回家尽孝;可情这年尚未实行探亲假制度,请假可以,来回路费自理,加上路远,得花去一个月工资,经慎重考虑,只得忍耐作罢。
过了几个月,弟弟又来信报丧:父亲也咽气了,还是饿死的。
杨柳岸如前次一样,借钱汇款回去。她心情沉重,百思不得其解。报上不是大力宣传,公社大食堂好吗?粮食南产上万斤……为何让人活活饿死?她背着沉重的思想包袱和经济债务,工作还是一如既往地干。
三
冬季到临后,粮食定量严格执行:工人每月45斤,干部30斤,后来又减为每月27斤;计算下来,每天还不足9两。该精打细算艰苦度日了。干部下车间的次数減少了,大部分时间待在办公室烤火、吸烟、喝茶、看报。
干部羡慕工人的高定量,可工人也闹着吃不饱,嫌食堂的馒头不够分量,红薯面馒头不耐饥;不到吃饭时间,成群结队敲着汤碗往食堂跑,他们手中的汤碗一个比一个大,只怕少给了半勺面汤;菜里见不到油星,大家抱怨每月二两定量油哪里去了?厨工,这个以往被人瞧不起不愿干的工种,这个年代成了令人眼红的岗位,只见他们个个吃得腰肥体胖,不自觉的基层领导干部深明此道,每逢星期日乘虚而入,带上夫人进厨房饱餐一顿。人们看在眼里,记在心上,谁敢说个不字!
市面上凡吃的东西都凭粮票购买,只能望洋兴叹。春节前后突然出现了“高级点心”、“高级糖”,不收粮票,但价格不菲。人们还是蜂拥抢购。车间采购员买到半斤“高级糖”,给了杨柳岸几粒,正值午餐前胃里唱空城计的时候,嘴里含一粒硬糖,觉得口福不浅。晚上回到宿舎,洗完脚后,她捏捏自已的小腿,发现出现凹坑不能马上复原,据说这是患浮肿病的象征,不免为自身的健康担忧了。
这时候她听清了远处的儿童在唱一首新出现的儿歌:
高级点心高级糖,
高级老婆上茅房;
茅房没有高级灯,
老婆掉进茅粪坑。
……
四
临近年终,遵照上级指示,转炉炼钢停了。这时,厂里原来订购的一台电炉到货。车间领导领导计划用大量出不了厂的废钢利用电炉炼成优质钢。组织力量安装电炉,预计需要几个月才能投产。新上任的车间主任是科班出身,懂生产管理,决定派杨柳岸等生产骨干到拖拉机厂去实习,熟悉一下电炉炼钢。安排车辆接送,早出晚归。
杨柳岸利用这个机会拜访久违了的同学们。首先要去看望小于,掐指一算,已有一年多未见面了,不免有些想念。
一个星期日的下午,她敲开了于献民的门。只见他蓬头垢发胡子拉碴,理头在外语的海洋时。案头摆着俄、英、日、德四种辞典;一册打开的英语杂志摊在桌面。
杨柳岸明白了,小于是在猛攻外语;她知道他的俄语早已过关,但不知道啥时学会了英语。
“能看懂了?”杨柳岸拿过英语杂志翻看着问。
“勉强看呗,才学半年,生词较多,借助辞典慢慢啃呗。”
“你还要日语、德语?”
“日语里的汉字较多,中国人学日语比西方人容易得多;德语较难学,但德、日的科技较发达,不可不学。这是未来几年的学习目标。我们单位的工作性质是研究新工艺、新材料,领导分配给我的任务是‘粉末冶金’——利用钢铁在加热过程中产生的氧化铁皮加工成粉末,做成原件,经还原处理变成金属零件。——国外已有进展,我们要努力追赶啊!”
“只是现今口粮实行定量,副食品在市场上看不到了。任务这么重,能吃得消吗?听说好些人都暂停了夜大的课,竭力少活动,少动脑筋,保持半‘冬眠’状态,以保身体。”
“我可冬眠不了,为完成科研任务,我计划两三年内掌握四门外语,并向党总支保证了的。”
时近黄昏,于献民多买了一份饭招待杨柳岸,答谢她的帮忙。吃完晚餐,杨柳岸给小于付了半斤粮票,她知道这年月粮票的重要性,一两粮票意味着什么,少吃一两就会更感觉饥饿。在餐馆里没有粮票吃不成饭。于献民不客气地接受了。
五
工厂里办夜大学,在那个年代是一种时尚,学员来自各个专业的生产岗位。他们所缺乏的基础理论得以提高,对专业理论接受快,理解深,不过,大学四年的课程要在业余时间学完得六年到八年;几乎每个晚上和星期日都得用在学习上,这需要多大的毅力和恒心啊!
何冠俦、胡相林、熊福生率先入学,其他同学相继跟了上来,已经学习了三年。可是,自口粮定量以后,很多人都暂停学习了。
这天晩上,杨柳岸想到夜大看看;她仅入学一年便因参加大办钢铁而辍学了,时隔两年,夜大是什么样子呢?
她刚跨进大门,只见学员三三两两背着书包往外走;看看表,还不到以往的放学时间,走进教室,见何冠俦等三人还在。问明疑问,才知是因为吃不饱,学员不愿多学,教员也不愿多教,将每晩的两节课减为一节。他们三人准备自习。见小杨来了,只得与她闲聊一会儿。
胡相林趁机将一个装满白菜根碎片的铝饭盒加满水,放到取暖煤炉上煮。煮好后端过来请大家品尝。众人都说好,齐夸胡相林会想办法,不禁追问这废物利用的点子是如何想出来的呢?
在同学们中问,胡相林是稍有名气的大肚汉,口粮定量供应对他来说,更加苦不堪言。他的办公室在二楼,楼下是食堂,每逢开饭前,厨房内的炒菜香味飘至楼上,诱发他的饥饿感比众人更强烈。穷则思变,这天上午趁吸烟的机会向楼下观望,发现厨工将一筐白菜根倒入垃圾箱内;他想,白菜根不是也可以吃?趁午休时间,他挑了几个大菜根,去皮洗净切成碎片,装入饭盒。
胡相林在众人夸奖声中,也不客气,将剩下的“美食”三下五除二很快吃完喝尽,大伙见状报以同情的微笑。
杨柳岸离开夜大时,时针已过晩九点,回钢厂已经没车了,只有到陈姐家与孩子们挤一晚。她急匆匆赶到陈家,敲门数次没有回应;她急了,以为家里没有人,出了什么事?过了几分钟才听到陈姐在门内轻声问:“谁呀?”杨柳岸报了姓名,门才慢慢打开。她明显感到气氛与平时有差异。
姐妹俩久不见面,免不了闲聊一会,话题离不开粮食紧张,竟拿出一只熟红薯让小杨吃,并嘱咐不要外传,这是老来托熟人在乡下买来的。
杨柳岸睡下以后在想,这年月能买到红薯真是稀奇事,过后也不便打听,成了心中的谜。事隔多年谜底才被打开……
六
秋天到了,农民们忙于秋收,将挖出来的红著堆成众多小山;不知是何缘故,摆了几天还未运进生产队的仓库,形成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引诱路过的城里人馋涎欲滴。
朱伟见此情景突发奇想,何不“借”一点用用,以解燃眉之急。他是工厂里的一名青年钳工,口粮定量居高标准,可他哥哥朱工程师一家有点惨,两口子都是低标准,三岁的任儿成天吵着饿。想到这里他拟定了主意,决定赶快行动,事不宜迟。
这天晩上没有月亮,连星星也没有一颗。朱伟暗自庆幸,真是天助我也,他推着一辆自行车,理伏在红薯地附近,静观动态。见看守老农吸着烟管,火星一闪一闪的,间或咳嗽几声,他明白,只有耐心等待,性急吃不了热豆腐。
时近午夜,火星不再闪,咳嗽声也没了。朱伟开始行动,他选看守人目力不及的方向匍匐前进,将身上带来的麻袋铺在地上,每前进一步挪动一次,以免弄脏衣服。到达红薯堆边,将红薯装入力所能及的分量匍匐爬回;如此反复几次,两只大麻袋装满后才休止。此时他顾不上疲劳,赶紧装上车,用绳索绑好,推上马路,飞车而去……
七
电炉安装调试好后,生产骨干也培训好了,正准备开炉生产之际;中央关于国民经济的八字方针“调整、巩固、充实、提高”下达了,并宣传到基层干部和技术人员。根据文件精神,钢厂只有关门了,该下放回农村的对象都走了,还剩下几百名职工怎么办呢?
这时,恰逢龙门大石桥建设工程急需劳力,经双方协商好后,几百名生产工人被安排去修桥。杨柳岸属车间编制,随着去了。
他们到达工地时,石桥的基础已浮出水面,桥体的建筑木模已搭好,等待预制好的石料往上砌,同时需要大量的砂石、水泥。他们的任务就是筛砂石,规定每人每天不少于1立方米。对杨柳岸来说,这个任务并不轻松,十冬腊月时令,即使脱掉棉衣,还是干得汗流決背。开始几天有点劳累,不久就适应了;因为可以吃定量45斤,体力有所恢复,晚上睡得香香的。用手按按小腿,浮肿已基本消失。她心里说,这样的苦差使能多干些时日才好呢!
三个月后,桥体已初现尊容,像三片上弦月连在一起,中间一片高出两边。据说这片的跨度达到70米,是当时世界上跨度最大的石拱桥。杨柳岸常面对此景欣赏,她发现石桥为龙门石窟增光不少,让后人来尽情地游乐吧!到时候我可以自豪地说,这里还有我洒下的汗水呢!
春节悄悄来到,在革命化取代一切的年代里,人们对古老的风俗早已淡忘。建桥工地领导为犒劳大家,想方设法准备了一点年货:每人一斤白面,一斤饺子馅,让大家自包自享。
包校子,对杨柳岸这位南方长大的姑娘来说,还是有生以来第一次,尝试着包吧。她明白首先得将面粉和成面团,可不知应加多少水,咣当一茶缸水下去,一斤面粉变成了面浆,又没有多余面粉,怎么办呢?
为这点事求人吗?她不愿意,求人不如求己。她想起家乡有一青蛙汤的做法,心里有谱了。先烧一锅清水,待水煮开了,用汤匙将面浆吊入汤内,面浆马上凝结成一不规则的面团,浮在水面,谓云“青蛙”,待“青蛙”都浮出水面后,加人饺子馅,煮熟后即可食用。吃一个“青蛙”喝几口汤,别有一方风味。
此时她食欲大发,不足半小时青蛙汤吃完喝尽,她吃饱了,这是一年多来半空的胃真正填饱。她发困了,在大伙忙着包饺子、煮饺子时,美美地进入梦乡。
几年之后,有人还在笑谈:“杨技术员吃饺子——一锅棚涂汤。”
八
援建石桥任务完成后,几百人回到厂里。干什么呢?各级领导干部都焦虑起来,分别召集各种会议研究此事。车间调度员姓王,大家称他为王调度,四十上下年纪,在一次会议上他建议生产小铁锅。大家一听有理,前两年大办人民公社时,规定都去吃大食堂,家家户户的铁锅都砸了,现在成了抢手货。
会后,厂长责令车间尽快落实此事。王调度奉命请来一位铸过铁锅的师傅,在他的指点下做好了各项准备工作,很快生产出第一批样品,向厂里报了喜。厂长检阅后肯定了他们的成绩,要求提高质量和美化外观,并提出规格多样化。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终于生产出各种各样、规格大小不同的产品,质量和外观都有大幅提高,时值农贸市场开放,每逢集市,竟生意兴隆,供不应求。连续几个月下来,月月的利润相当可观。王调度喜不自禁地说:“管企业就该这样!”
杨柳岸听了此言,想起了一年多以前,王调度对她说过的一句牢骚:“管企业算政治账,不算经济账,怎么行!”她觉得新鲜,但不敢苟同,更不敢宣传。现在联想起来,真有道理。
在这段生产活动中,杨柳岸操心最多,出力最大。自桥梁工地回来后,又恢复到原来的低标准口粮,每天感到饥饿难受,行动没劲。闲暇时翻阅自己的旧书,她竟然在一本书中翻出一张粮票,定睛仔细査看,原来是一张面值50市斤的全国流通票。她喜不自禁,脱口说出:“真是天助我也!”
仔细回想,原来是两年前她奉命带领几个工人到外地出差领的粮票;当时刚开始粮食定量,执行还不严,出差单位未收他们的粮票,因而保留下来。
这真是雪中送炭啊!她计算了一下,一月补3斤,可以维持将近两年。自从口粮定量以来,人们最忌讳大月31天,最喜欢小月28天。现在她可以暂时不顾这种忌讳了。仔细检査自己的小腿,手指按下去留下的凹坑不能马上复原,说明饥饿造成的隐形浮肿还没离身,还得认真对待。
九
民以食为天!在这个吃不饱的年代,人们在想各种办法。钢铁厂是两年前才开办的,占地一百多公顷,实际利用过的不多,现在停下来,显得空空荡荡的。有人看出了这种优势,偷偷地开垦小片荒地。干部们稍稍行动起来,将使于开垦的土地私下瓜分了。他们自己不便露面,让其家属和亲友动手。此风一刮即起,群众闻风而动。
杨柳岸也想学习种地,开垦了篮球场大小一块荒地,虽值年富力强,终究胃里不充实,干不了多久即感到疲乏,切身体会到盘中餐来之不易。时值秋末冬初,适合种小麦,将土地翻好平整好,撒下麦种,几天后麦苗长出来了,一冬可以不照管,它们在雪地里睡觉呢!开春后,麦苗长得很旺,需锄草松土、浇水。她都照办了,可收成比别人差多了。她很纳闷,百思不得其解。有人告诉她,地紧靠83立方米高炉,有半天晒不到太阳光,她才醒悟过来。
看看这座锈迹斑斑的铁皮高炉吧,孤孤零零地立在田园上,旁边与它配套的循环水池盛满了雨水。待到晚上,青蛙合唱奏鸣曲,似乎在哀叹它的夭折。两年前,杨柳岸在会议上多次听厂长自鸣得意过,83立方米方炉上马,可取代10多座土高炉,操作人员可以减少一半多。可没过多久,上级叫停工,变成了现在这个样子。
杨柳岸想起当年连夜普战,全民大办钢铁场面宏大,精神感人!再看看今天,人人忙着开荒种地,这个反差实在太大。照此下去,中国何时才能实现工业现代化!
十
时令进入初夏,杨柳岸收获了几十斤小麦;有了这点粮食,加上50斤粮票,心里踏实多了。她现在想到的是她的心上人,现在怎么样了?该去看望他一下。
一个星期日的上午,于献民在他小单间里用功。他摘下眼镜擦了擦,揉了揉眼睛,暂时休息片刻;感到胃里猫抓似的难受。看看手表才九点多,怎么就饿了?按平时习惯,7点钟吃的早餐,哪里也不去,只上了两次厕所。
每餐都是一个馍,一碗面汤,素菜也不多,又没有油水,一年多来,胃里早已括干括净。他发现现在的人都不想动,上午过了九点便趴上办公桌上等中午饭。他认为自己是入党积极分子,应该比党员还要积极三分,往车间跑的事尽量揽下。听说对付饥饿的方法,一是减少身体活动,二是少动脑筋。可他不能这样干,白天上班,晩上还要赶进度自习,英语、日语的计划不能推迟。他向党组织下过保证,两年内攻下日语、英语,达到能看科技资料的水平。他记忆力强,一年下来英语也基本过关,日前正在向日语进攻,可腹中空空,胃鸣不已,怎么办?
“咚咚咚……”是谁这时候来敲门?他已猜到了一半,打开门果然是杨柳岸,见她手提一只提包,鼓鼓整囊,希望她能帯来一桌打嘴的东西,同时胃液不断往上涌。而她看到桌上一摊外语杂志和词典,不禁心疼起来。
“什么时候了,还这么用功?”她用责备的口吻说。
“九点一刻。”他看看表说。
“你真是个书生,据说农村已经饿死人了!”
“一定是谣言,哪有这种事!”
“但愿是谣言。反正目前是低标准、瓜菜代,学习要紧,但也得珍惜身体啊!”
她边说边掏出一包饼干,一包“土饼干”让他吃。
他大口大口地吃着,显出狼吞虎咽的狼狈相。“慢慢吃,有谁跟你抢哪!”她顺手拿只茶缸找到保温瓶倒了水。“就着开水吃,别噎着。”
她坐在一旁看他吃,讲述胡相林、何冠俦他们晩上在夜大吃白菜根的故事。
“你也吃吧,难道你不饿?”小于递过来几块饼干,温和地说。
她慢慢地啃嚼着,今天她花了一斤粮票买的饼干,救了小于的急。走出糕点店,在街上碰上卖“土饼干”——萝卜干用热砂炒了——的小摊贩,尝过后,还香甜可口,她买下一斤,只是价格贵一点。
她想开了,只要能保住健康,多花点钱也值得。将这些道理说给小于听,并劝他暂时少用点功,保住身体要紧。于献民一一点头应允。
杨柳岸临走前留下几斤粮票,以备他不时之需。于献民千思万谢地将她送出门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