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旅途
作品名称:回望 作者:青山路远 发布时间:2018-05-05 14:44:33 字数:4680
列车开出南昌站,徐志云坐在靠窗的位子,与张连峰并排。他看着车窗外的景色渐渐后退,又看看车厢里的其余同志,心里一松:坐上这趟车,大约四五天就能到达广州了,一定会赶在起义部队前头。
车上旅客有的打瞌睡,有的读报纸,有的在闲聊。徐志云自己带了书,但都是讲共产主义理论的,这些书和南昌起义的宣传册一样,不能公然阅读。
他想和张连峰聊谈,可是他们的身份、行动都不能暴露,也不宜谈论对时局的看法,否则会引人起疑。于是他们只聊了聊天气和车外风景。
可这也太憋屈了。徐志云思索了一下,突然开口问张连峰:“你家老板脾气怎么样?”
“老板?”张连峰一愣,“你是说,我在上海的老板?”去黄埔前,他在上海一家铺子里当过伙计。
徐志云摇摇头,笑了笑,望着他说:“是你在武昌的老板。你老板在武昌生意做得好,名头特别响!”
张连峰想想武昌,再看他的神情,顿时会意:“哦……对对对!”不由精神起来,觉得有趣极了,“我们老板啊,脾气不错,是个好人,对待伙计们也好!店里生意越做越大,都超出武昌了!你家老板怎么样?”
徐志云笑着叹口气:“我家老板就倒霉了,他原本生意不错,可在南京被人劫了,店铺关门,伙计们也散了,我只好投奔亲戚,幸好有亲戚收留!”
“我也好不到哪去……后来我家老板改了店铺,不要我们了,我也跟着亲戚走啰。”
徐志云笑着说:“我们可真是同命相怜……这回去广州,但愿新店铺的生意能越做越大,我们再也不用流离失所。”
张连峰连连点头:“是啊!终于有个落脚之处,我们可要好好干,别叫亲戚失望了!”
他们用隐语对话,声音不高,却越说越起劲。从原部队讲到当今局势,每用一个新的比喻,对方总能领会,即使不能马上明白,稍加思索也能猜对。
周围旅客大多疲惫无聊,他们却寻着了乐趣,眉飞色舞,几个钟头下来都没感觉到旅途的困倦。
车外过了一场夏雨,来得快,去得也快。雨停后重新打开窗子,郊野的风带着水气扑面而来,十分凉爽。
天已经晚了,暮色笼罩下来,正是吃晚饭的时候,旅客们纷纷拿出干粮。徐志云和张连峰也打算吃东西,他们上车匆忙,只买了几个馒头,也没有菜。张连峰替徐志云倒好了水,一抬眼看见旁边旅客拿出一罐辣椒酱,不禁想同人家买一些,正要过去,忽然车身震了一下,猛然停住了。
突然的停住让车里不少人险些跌倒,发出轻呼。待人们站稳,车门处忽然涌上了几名持枪的士兵,虎视眈眈,枪口对准了车上的人们。
人们一阵惊慌,拥挤躲闪,更有女士发出了尖叫。
徐志云与张连峰对望一眼,没有出声,都紧张地望向前方。
为首穿黄呢子的军官脸色阴沉,严厉地开口说“列车上有共党的叛乱分子,要彻底搜查”。说完一挥手,士兵们就从第一排查起。
徐志云与张连峰又对望一眼,脸上都有焦急之色。他们有南昌起义的宣传册,有马列书籍,张连峰身上还带了一支驳壳枪。只要一搜,那肯定是躲不过的。
他们的座位在车厢后方,徐志云看那几个官兵还在前方搜查,一时过不到这里,便趁车中还在混乱,探头向车窗外望了一眼,见下面无人查守,赶紧向张连峰使了个眼色。
张连峰点点头。两人一起把行李丢出去,然后迅速翻出车窗。
周围几个本党同志见他们脱身,也过去跟着跳窗。徐志云和张连峰在底下接应了有三个,一时没见后头的人,又听见呼喝声越来越近,五个人便在暮色遮掩下,顺着火车的另一边,远远逃离了。
跑了一段,确信后面的人追不上,他们便不再跑了,一面走路一面交谈起来。
原来跳窗的另三个人是彼此熟识的,一个是共产党员,另两个是他的朋友,不是党员,却对革命怀有极大热情。于是跟着他一起来参加南昌起义。
大家躲过一劫,都担心起车上其他同志的安全。这也太突然了,才上车半天的时间,敌人竟就得到了消息,勒令停车检查。
徐志云皱眉道:“也许是谁言行不小心,暴露了身份;要么就是我们的人里……”他打住了。
要么就是他们这几十个人里,出了叛徒,敌人这才消息灵通,等着把他们一网打尽。
大家都明白他的下文,个个心情沉重,略作商量后,都认为眼下折回去找其他同志,无异于自投罗网,只能是自行去到广州,设法和起义部队取得联系。
此地是吉安县城,还未出江西境内,于是他们先找旅店投宿。
第二天早上吃早点时,张连峰买了一张报纸,报纸上赫然登出了关于他们乘坐的那趟列车的消息。上面说当局在这趟列车即将进入吉安站时,进行了突击检查,抓到了一批共党的暴动分子。
几个人互相看看,都是悲愤沮丧。这些在南昌城聚在一起的同志,有一部分就要牺牲了。他们更迫切地想要联系上组织,加入大部队。
要赶路,当然是火车最快,可是既然内部可能有叛徒,那么再上车就非常危险了——在南昌城里那几天,大家都是日日见面的,名字、相貌都很容易被记住。另外,报上还有一则消息提到,南浔铁路工会的工人正在沿途破坏沿线设施,以阻止国民党大军迅速南下。因此,坐火车也不见得能够顺利。
于是大家决定步行。
几个人结伴,一面走一面说话,倒也挺自在。走了几天,三个新同伴里那个党员说,到了他的家乡了,他想回一趟家,让徐志云几个先走。
于是徐志云、张连峰和另两位非党员同伴接着往前走。
走了两天,那两个非党员同伴提出说,他们还有其他的事要办,就不一道走了。
徐志云问道:“是什么事?我们帮得上忙吗?”
两人支吾了一下,说谢谢他的好意,不必了。
分别后,张连峰说:“他们是不是不愿去广州了?”
徐志云叹了口气:“多半是的。现在革命前途莫测,他们又不是党员,跟我们也不熟悉,不信任我们也是人之常情。”
张连峰点点头。这两个年轻人是抱着一腔热情、跟着朋友过来的,现在朋友离开,又迟迟见不到起义部队,难免会动摇。
现在只剩他们两个一起走,可短暂的失落过后,不知为何,他们心里却更坚定也更无畏了。徐志云觉得,只要夏生在旁边,自己就能放心,这次寻找大部队,一定能够顺利的。
他们说说笑笑,一路往前走,把军中打仗经历、马列学习心得、对时局的议论以及眼下路途上的见闻,说了个遍。路上无人就放开了说,路上有人他们就使用隐语。
一路下来,他们毫不疲倦,也不觉担忧,明明是要奔赴危险的将来,可他们却觉得这是结伴进黄埔以来最快乐最轻松的日子,比真正的游山玩水还要惬意。
但他们不管怎么聊,都没有提起第一次战场开枪的情形。谁都没有主动提起。
四五天后,到了广东境内。这天张连峰在吃早饭时,没有买报纸。徐志云奇怪,问:“怎么没买报纸?”他知道张连峰有每天看报的习惯,有时还不止买一份。
“路费我算了算,快用完了,省一些吧。”张连峰为难道,“不然,就连吃饭的钱都没了。”
“我们一共还剩多少钱?”徐志云和张连峰一起把身上钱凑起来,一数,果然很少了,大概还能用三四天。如果极力节省,勉强能用六七天,将将可以到达广州。一份报纸能买三四个包子,难怪张连峰要省了。
徐志云稍加考虑后,说:“报纸还是买吧,时局变得快,不看报可不行,万一广州又有什么变故呢?”
张连峰赞同:“对,钱没了我再去挣些!”当初他在上海钱丢了,也是就地找了份活干。买回了报纸,两人马上在报上看到了一则大新闻:曾经势不两立的武汉国民政府和南京要合并了。
是啊,从武汉那边也开始“清党”以后,两者的分歧就小了很多,最后当然会谋求统一。从宁汉分裂到重新变为只有一个国民政府,这对国民党来说倒是件好事,毕竟,两个政府相对峙,总是不好的。
这样一来,国民党是好了,共产党的处境就更不妙了。
两人得出这个结果后,心中不觉一沉。现在广东是李济深在把持,也在“清党”,对共产党喊打喊杀。广州这块是非之地,这个国共两党的大本营,更是被多方盯紧,也不知在那里,革命的行动能不能成功。
又走四天,果然钱花光了。张连峰想找份活,他在路上一望,周围只有几户人家,并没有什么店铺。要到市集,还不知要往前走多远。他正打算找人打听一下,徐志云叫住他:“夏生,你往哪走?”
“我问问人家,要到市集还有多远?”
“到了市集也未必能有活干,还得走得远,不如就在这里找找。”
张连峰想他是不是饿了,于是马上说:“好,就在这里!”他四下看了看,“我们去哪家找?”
“这家吧。”徐志云一指。
张连峰望过去,那是一带院墙的后门,门关着,门外还栓着一只大黄狗。他不禁迟疑:“这家……”
“对,就这家。”徐志云说着,上前敲门。
原本趴伏的大黄狗见有生人上前,站了起来,警惕地盯着徐志云。张连峰连忙跨上前,挡着徐志云,小心地防着狗。
徐志云敲敲门,过不多久,门开了,里头一个仆妇模样的中年女人疑惑地看着他们,开口用粤语问他们是谁、有什么事。
徐志云和张连峰在广州时,也学了几句简单的粤语,两个人连讲带比划,搬出他们早已准备好的说辞,说自己是过路的学生,遇上战乱迷路,路费用完了,所以想找份活干,换碗饭吃。
仆妇摇摇头,表示不缺干活的人。
两人正在气馁,仆妇又开口,说厨房里有饭,请他们等一等。她进去了一阵再出来,手里端了两大碗饭,饭上都盖着菜,有素有肉,递给他们。
张连峰赶紧打手势,说他们没有钱。仆妇摇摇头,笑着说不用。
他们感激地接过,站在门口吃起来。张连峰看着里面院子干干净净,显然是每天有人打扫的,难怪不缺人干活。他问徐志云:“逸飞,你是怎么选中这家?”他看这户人家院门紧闭,还养了一只雄壮的大狗看门,还以为这家主人一定不好说话。
徐志云微笑说:“你看,这只狗毛光水滑的,长得这么壮,肯定是喂得好,家中富裕。另外,这只狗是栓着,可见主人不放纵它伤人……狗见了过路人,也不乱吠,很有规矩。如果这是只恶犬,那我可不敢来敲门了!”
张连峰点头:“真的!确实是这样……逸飞,你可真聪明啊!”
“那还用你说!”徐志云笑着扒了一口饭。
张连峰也笑了,一面把碗里的肉片夹给他。
“不用,我碗里也有。”徐志云说。
“你吃嘛。我看你碗里不多。”
徐志云看看自己碗里,夹了一块白切猪耳朵给张连峰:“给你这个,你没有。”
“不,你吃……”张连峰还没说完,徐志云已经放进他碗里。他只得笑笑,吃了。又夹了两块青椒给徐志云。
“这一点都不辣,你也不吃得?”徐志云看看他,笑着摇摇头,边吃边问,“那你在四军里,一餐辣的都没有?”
“四军里的炊事师傅做的是粤菜,没有辣椒……不过,攻下武昌以后,有一回大家到街上吃面,那是真辣啊!”张连峰想起来还心有余悸,“我才吃一口,就吃不了了,喝了半瓶水下去……那么香喷喷的面,我是没福气吃了。”
徐志云哈哈笑起来。
“但那面条可香了,放了好多肉酱。我那时就想,如果你在,你肯定爱吃的。”
“我吃过了,确实好吃。”徐志云在武汉待过几个月,也被勾起了回忆,“不知哪天,我们能一起再回武汉。”
说到这个,两人都不免有些黯然。武汉国民政府早已正式“清党”,眼下又要和南京合并,汪党代表和蒋校长是完全站到同一边去了,都是反对共产党。目前,张发奎的第四军已经南下,奉命追击南昌起义的部队。
“四军也是辛苦,又要讨蒋,又要讨共。”徐志云说,“现在武汉和南京和好,那就只剩下对付共产党了。”
张连峰沉默了一下,开口:“其实,张发奎长官并不反对共产党,他从来没为难过我们在四军里的同志……他,是太尊崇汪主席,所以四军只听武汉的话。”
“等到了广州,联系上大部队,说不定面对的第一个敌人就是四军。”徐志云想到这里,忍不住问:“如果我们和四军打起来,对面都是你在四军的袍泽,你怎么办?”
张连峰脸色沉重,低下目光,久久,叹了口气。
徐志云心中也十分难受,他设想了一下自己对着十九师朝夕相处的战友开火的景象,只想了一瞬就不愿再想。
这时,仆妇过来收空碗。他们回过神,连忙向她道谢。
仆妇边说边比划,告诉他们,院子里住着女眷,有太太小姐,不能让他们留宿。尔后拿出一些钱,说是太太给他们的。
张连峰连忙摆手,徐志云却接下了:“夏生,这是人家的好意,将来有机会,我们好好谢谢人家就是了。”
张连峰听了,点点头,笑着说:“也是。”
于是他们再次道了谢,一路往前走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