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中介语
作品名称:湿地听蛙声 作者:孙彩文 发布时间:2018-04-22 11:22:16 字数:11704
湿地的语言在悄然弥散。
湿地蛙声,成为一种发育完全的中介语,让先民的取象类比,与现代人的实证逻辑之间的对话,成为可能。
心灵中的混凝土浸入水里,用无坚不摧的柔弱的水包裹之、浸润之、分解之。
让一切人为的建构轰然倒塌,委水成泥。
01
莫干
7月2日3日,与外国语学院同仁及子女60—70人同游浙北莫干山。在喧闹的城市中住久了,一路盘山,进入莫干,两旁绿树翠竹,掠窗而来。人与自然亲近如此,勾起无数童年的回忆。
工会利用这个难得聚首的机会,2号一日之间,连续两个座谈会,一曰美玉与人生,二曰学术与人生,轻松之中又有历史、文化、美工、学术点滴浸染,别有一番情趣。
两天行程,看过莫邪、干将的铸剑台,毛泽东的下榻处,蒋介石的官邸,还有三层楼高的翠字摩崖刻石。自然与人文、传说与历史,在我们一行人的心里激起了不同的回应。
3日上午,穿清凉亭,登旭光台,莫干风光尽收眼底。旭光台下,有郭沫若和不知哪朝周姓词人,各有诗、词一首刻碑。郭诗华丽绵软,周词奇思硬朗。莫干美景,抑或天工,抑或人力,吾意更近周词。喜欢其硬朗的长短句,铿锵直透心底,经几番辗转沉吟,竟然翻成如下文字:
登旭光台
莫干,莫干,日蒸残云似沧海,带甲群龙起波澜,谁人牧九天?
莫干,莫干,剑走雌雄舞寒泉,无声摩崖动容处,何事至永远?
管她是诗是词,但抒我心,便是甚好得意。
莫干游,外有青山寒泉,内有反躬自省,内外之间,又有同仁切磋交流,老幼共嬉水边。莫干游,不枉然。
02
元阳
23日上午10点,已经坐在去元阳的卧铺客车上。第一次坐这样的车,还要脱鞋,赤脚踩在绿色梭纹的塑胶地板上,冰凉冰凉的,不仅让人感到即将到来的台风的影响,而且让我想起羽去越南旅游的见闻。记得她专门说起在越南乘车的故事,也是这样上车脱鞋,赤脚踩在干干净净的地板上,让她对越南人的卫生习惯有无限的感叹。现在想起来,或许这是卧铺客车的通例,或许西南民族的习惯。
这次南行,从蒙自改到元阳,费了一些周折,从东部客运站到南部客运站,让我对昆明的城区熟悉了不少。另外,去元阳的安排,让我在昆明可自由支配的时间只有一天,也让我有了一些紧迫感。20日一天,错过了石林的团组,便背上行囊,由草海穿过海埂公园,沿滇池一路而下,出城区,入湿地,领略了许多游人罕到的风景。
佷惊讶自己还有那年少的干劲,在春城的夏日,走在五百里滇池,于试力中,感受和体悟内在的力量,竟然完全不觉背衣已渐渐透湿。
或许是意拳,或许是如今的心态,或许二者兼而有之,让我重新感到如此强烈的内在冲动,渴望探索每一寸在召唤我的土地。
其实这次到昆明开会,本来想去的地方是丽江、大理或版纳。没承想,行前给蕊的一封邮件,让我改变了计划,乘上去元阳的长途客车。
无论是查地图,还是蕊的安排,元阳能给游人呈现的风景,似乎只有哈尼族的梯田。昨夜在兴华国际酒店查地图,心里不禁自问,对于一个40年前在梯田里劳作过的人,哈尼族的梯田究竟为何比丽江、大理还有版纳更有魅力?
似乎这是一个伪问题,但似乎又不是。支持前者的是蕊的邀请,支持后者的,是我为什么要接受她的邀请。
准确地说,蕊不是我的学生,但第一次见到她,她的聪慧和勇敢,就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后来在金华、杭州和香港,又有更多更深的交往,学术上的探讨,人生体验的分享,让我们彼此之间,又有许多共鸣。
其实,接受邀请之后,觉得有许多不妥。我从昆明赶到蒙自,少不了她一路陪同,其间会有很多不方便的地方。但是不去,既对不起她,也似乎对不起自己。这样的想法,委实一直在纠结着我,且又不便明说。
躺在去元阳的卧车,不停地收到并回复蕊的短信。得知她与她的孩子一起上了车,让我心中的那一份纠结冰然而释。而那位帅哥司机,他对我相关问题的不耐烦,让我有机会在短信里,抱怨帅哥对老头的不公。
很高兴女人的智慧,让我能以最为轻松的心态,去感受哈尼族的世界。在元阳的那一片漫山的梯田里,即将有一行两个民族三代人的身影。
躺在去元阳的卧车上,一路观看内在的风景:人情如山,心思若水,杂念萌动似草,善性迎风赛树。
元阳路上,內心始有如此风景,实为所料未及。或许,孔子当年“从心所欲而不逾矩”,此元阳之行之谓也。
* * *
附:
前文毕,闭目片刻,猛然闪念,元阳者,阳气之源、之本;红河者,水之洪然浩大者也。此次红河行,实是冥冥中之命。且车过个山,发现红河,其水确然红色。两岸山麓,植被破碎之处尽是红壤。地处南国,雨水丰沛,常年浩浩渺渺,红洪一体,乃吾名之天然诠释。心感灵受,潜意识中竟然有了一种归依。
路上景致变幻,随手胡诌了几句,附在此处,算是对心情的一个记录。
一
车过鸡石见芭蕉,玉米番薯大烟草。
梯田盈尺攀山去,满耳南音傣彝苗。
二
车过芭蕉万重山,天际夹逼在峰峦。
路旋绿树云头墨,元阳半山芭蕉园。
03
森林的深处
2013春节,于我,是一个转折点的临近。因为明年,2014,将是我人生的花甲之年:我将向过去挥挥手,像一头老象,开始走向森林的深处。
过去的一切都已经过去,无论是迷茫、病痛、苦厄、绝望,还是奋斗、进步、突破和重生。过去的一切都已经过去,无论是过节、积怨、情仇,还是友谊、爱情和救赎。
过去的,像飞过的一只鸟,没有在蓝天留下任何痕迹,但是,那曾经的美丽和不怎么美丽的翱翔,却在我心中沉淀下了无数的财富。
一路走来,碰碰磕磕,从出生伊始,纠缠了我十七年的皮肉之苦,经十年“文革”的学业荒废,十年的学海追求,再到沉疴不起、十四年的病魔纠缠。一路走过,波涛汹涌,如今终于乌云散去,身后风平浪静,眼前一片坦途。
想想期间,有儿时的工程师之梦,有求学的博士之梦,也有病中的学者之梦。梦梦相连,或因时而起,或因势而逝。唯有心中,追求不变,唯有路上,前行不已。记得当年病中,常与妻谈人生之志,每每前志未就,后志又起。因而自嘲曰:“此吾之肥皂泡游戏耳。大泡小泡,泡泡相连不绝。吾好其色泽美丽鲜艳,于人生路上,给外在实景添几分迷幻,让吾得以在苦厄之中,心神不致迷乱自失。”
如今看来,前梦无数,重要的不是梦的实现与未实现,而是她们给你的动力,让你不断地前行,无论是成功还是失败,是欢快还是苦厄。
一路前行,让我内心不再有恐惧,一路前行,让我对世界充满着好奇与渴望。
如今,年近花甲,我终于明白,我天性就不满足做一个学者。我的生命,发源于世界,流经学术之地,最后还终将回到世界之中。
我想,我在学者的路上,已经走了太久太久。在我年至花甲的时候,我应该告别学术,去追求世界。
其实,自2010年参加香港东亚教师研究会议始,我就开始感受到学术的源头本在世界。11年和12年的国际行走,更让我感到国内学术落后,与尾随世界学术潮流的缘由。中国几千年的科举传统,让学术脱离了社会实践,使其成为平民求官位食官禄的敲门砖,成为教师自别于平民,依附于官府的卖身契。没有独立之人格,何来自由之学术。
遥想当年陈寅恪,出入学术,既不为官府而低眉,也不为学科而裹足,一句“独立之人格,自由之思想”,倾倒和羞煞学者无数。
吾滞于学界近四十年,不喜欢学者之无人,而孜孜不倦于学中求立人之道。如今始觉“者”字渐去,“人”字渐立,不由得内心手之足之,舞之蹈之。循性知命知天,此之谓也。
耳顺之年,老翁一人一杖,游将世界去也。尔等前行,吾将在密林深处与尔相伴。
党员评议,年复一年,正好乘此反思一下自己,看看自己走过的路,是否对得起来世间走一趟,对得起自己对自己的承诺。
记得去年的承诺,是要挑战自己,有更多的承担。虽然没有具体内容,但做起来却需要有更多的创造性,更多的胆量,更多的迅速行动。
没有承想,人近花甲,生活才刚刚开始,梦想才刚刚发芽。以后的路还更远,空中的楼阁还会更多,更雄伟,更需要我们用柔弱的肩膀去硬扛。
生命在那么多年的沉淀和建构,其最大的奥妙,原来竟在于解构的那个刹那。
开始总是有些舍不得,放不下。毕竟其中有那么多人生阅历,那么多曾经有过的付出,凝聚了无数的梦。
记得曾经对自己的反思,今生在世,似乎从来就没有断过梦想和追求,但似乎也从来没有百分之百地实现过那无数追求的具体内容。每次行在路上,看看原来的目标就在前面,却又在半道上转了一个弯,义无反顾地踏上一条更远的路。
走在路上,觉得自己心里实际上有两个不同的目标,一个是天边的地平线,一个是地平线之上的启明星。地平线每每在不断地远去,但启明星在我心中永恒始终。
应该是前两年,突然有一种领悟,觉得人生的最高境界,应该是步步走在地平线上,每一步都是理想与现实的融合。
于是,开始变换一种生活方式,不是在梦中建构理想,而是睁开眼睛,在四周的一事一物中,去发现理想的胚芽,然后用自己的行动,把她浇灌成现实中的天方夜谭。
小时候很喜欢读科幻小说,没成想,现实可以比科幻更有传奇色彩的多。小时候沉迷在那幻想中的现实里,现在应该是在现实中创造幻想世界的时候。
一百年前,没有人不会感到中国人内心的悲哀和愤怒,一百年后的今天,没有人不会感到中国人的喜悦和担忧。在这期间,有过多少梦的破灭,在这期间,有多少小草变成了大树。
在一个兀鹫漫天的时代,潜龙还有很长很长的路要走,要在坚韧不拔的匍匐中,去积蓄腾飞的力量,去开辟那凌空而起的奋力一搏。
04
根在哪里?
写作,在车上,在新年里,这是人生的第一回。不知发动机的隆隆,电视的说唱,和周围的杂语,对于我的思绪,究竟是一种挑战还是一种润滑剂?但是,无论怎样,既然意味着开始就值得一试。
很高兴手中的笔,在车辆的颠簸中尚能在纸上画出流畅的轨迹,一如我的个性,依然有那种自如,那种自如中的把玩与开放,是一种从心底流出的感觉。
行在路上,外面是无数的车,密密地拥挤在车道上,时而疾驰,时而爬行,有时就干脆突然停下,扎成一堆,于是,便一辆辆地喷着尾气,闪着尾灯,弥漫着一种不耐烦,甚至是莫名的愤怒情绪。车内,人挤着人,电视的荧屏上是新年的杂技,演出的伴乐从车头一直漂浮到车尾我坐的位置,不时杂有掌声,间或是主持人男性的嗓音。
听得出那是法语,有一种让我听似熟悉亲切,但却又永远猜不透的神秘。我喜欢这种感觉,隔着一层薄薄的语言的面纱,你能感受到另一个文化的生命张力,一个与自己完全不同但又息息相通的世界。是另一个人的存在,让我们开始认识自己,探索自己;是另一个文化的存在,让我们对自己的文化有了一种强烈的认同、归属和使命。与另一种文化同行,在神州的路上,在华夏的车里,同行在新年的一个阴雨的时空里,同行在一个不断被奥运风波、金融危机、格俄冲突、孟买袭击和加沙战火撕裂与考验的世界里。我们该何时疾驰?何时慎驶?何时等侯绿灯的放行?
行在路上,无论是从道路、交通工具,还是交通法规和法则,无论是从发式、服饰、还是电视、音乐,你都能强烈感受到一种文化的渗透和交融,感受到二十一世纪初与十九世纪末的不同。
行在路上,有一种自豪感;行在路上,又有一种担忧。自豪是因为一个民族的崛起,不再被人奴役、欺凌、宰割,不再一盘散沙、封建愚昧、贫困落后、闭关锁国、思想保守。然而,在这自豪中,在这机器的冷漠驱逐人世的温情的现实中,绵绵的有一种对文化认同与文化创新的担忧。
二十一世纪中国物质上的涌流,在文化上是一种减法。五千年的礼仪传统被悲壮地割断了,接续在在西方技术文明的根基上的华夏文明血脉,在新的世纪里,不得不再次面对文化认同的挑战。
与世界各民族的文化同行,我们将以何种语言,去展示我们文化的灵魂?我们将以何种精神,让世界感动与钦佩?
与许多学外语的同仁们有共同的感觉,与欧美人士交朋友,迟早要碰到一个最为重要的问题:你的信仰是什么?这是一个被许多国人误解了的问题,以为信仰就是宗教迷信。于是,一个被误解了的问题就引出了一个被误解了的答案。于是,许多外国友人以为中国是一个没有信仰的民族。
其实,信仰,在外国人眼里,就是等同于我们国人所说的安身立命的根本。没有信仰,就是没有自己发自内心的对生命最为深刻的领悟,没有自定自律的作为人生底线的生活原则。
与世界同行,我们将一次又一次的,被我们的邻人追问起我们文化赖以安身立命的根。我们个人生命的根在哪里?我们文化赖以生存的根在哪里?
05
回归的马拉松
这半个月,脑子里转来转去都是课题,有点痴。今天总算交了作业,可以放松一下,关注一下自己的心情。
没曾想到在这半个月里,做了许多自己以前绝对不会做的事情。向来天马行空惯了,写东西做文献只是应景。所有东西心中早就有了,查查文献,也就是为了言之有据。对思维的拓展,向来是在阅读厚重的书里。也许有些偏见,但总觉得期刊文章沉淀不够,给力的地方不是太多。但这次国家课题,有点势在必得的意思,只好心一横,在文献里下实实在在的功夫。时间和心血,花下去了,觉得以往的想法,虽然不尽然全错,但至少失之偏颇,不利于思维向更高层次的发展。
其实,期刊与书,两者各有千秋。期刊直接面对现实材料,需要的是将平常日用之经验转化为理论的思考,其本质主要是一个范畴化的过程。而书面对的是已经范畴化的材料,其作用在于审视这范畴化的过程和结果,去粗存精,其本质是一个批判和创造的过程,需要有更为深厚的理论功底和穿透力。
明白了其间的区别,读者自可根据自己的需要在其中取舍。入门者的任务在于熟悉一领域的话语与对象,宜于多读期刊;探究者试图把握该领域的问题与方法,可循书而入;创新者不满足现成理论方法或要发现新的问题,就必须重新回到期刊,去寻找新的材料、新的问题和新的思路。
做了半个月的课题申报,读了不少垃圾,也筛选了不少颇有启示的背景信息和观点。因为有了一个自己在乎的任务,不得不放下先前的偏见。心沉下去了,垃圾也就有了一种新的意义,而一点两点的启示,渐渐地拓展你的思路,激发起你的灵感,把你引向原本并不熟悉的领域,关注另一领域具有定海神针作用的著作。
半个月的辛劳,获得了一种超越。无论是在阅读方面还是在构思方面,都少了一份探索者的孤僻和自赏,多了一份对他人的理解和尊重。无论精华与糟粕,都是一种真实的过程,都是我们赖以生存、思考和行动的历史。
突然有一种顿悟,发现自己已经从思想上的回归转向行动上的回归。探索者的探索,最重要的不是前行路上那未知领域的神奇和召唤,而是回归路上的日夜兼程和使命。
回归的马拉松,是古希腊人留给世界最宝贵的遗产。
在回归的路上,我感受到了岁月的鞭策。
沉疴渐去,感谢上天的这份恩赐。
回归的马拉松,不是我独自一人,而是与一个团队。
多好。
06
边界
常常收到一些毕业学生的来信,也常常被其中的情愫所牵挂所感动。应答之余,偶然悟得人与人之间存有差异。
同样的事物,无论花草、树木,还是蓝天、白云、高山、湖泊,在不同人的眼里呈现着不同的形态、色彩,激起不同的联想、情感和欲望。我们的思绪追随同样一行大雁,必然要飞向各不相同的世界。我们有着不同的边界。边界不同,就有了不同的自我、不同的生命姿态,不同的翱翔。
边界,于人于己,都是一种不可多得的资源。
在深层的无意识中,我们用不同的边界定义着自己,但又使用着同样的语言,在他者的边界中认识自己,超越自己。在浅层的意识里,我们被貌似相同的语言或名相迷住了双眼,或是追随他人的名相来规定自己的生活,或是用自己理解的名相去对他人的自由进行裁减。于是边界就成为了争斗的渊薮,从思想的世界一直延伸到现实的疆土。于是边界就引发了无数生命的形态,从学术上的百家争鸣,商贸上的关税,文化上的碰撞,一直到各国的武备兵戎。在边界上,语言像货币一样失去了她在边界内的流通性。
边界是一种试金石,考验着每一个自我。
在生命的边界上,我们各自的意义不同。内心充满恐惧的,把边界视为畏途,蜷缩着身体死守在名相的甲壳之中;内心充满憧憬的,把边界当作一个新的出发点,恨不得立刻鼓起探险的风。边界,对于我,是脚下不可超越的现实,我一步紧一步加快了我的步伐,但是却永远甩不掉地面上留下的足迹。边界,对于我,又是一种内心永远不可遏制的渴望,她是远方的地平线,是星云背后谜一般的无限。
徜徉在这边界之间,你能感受到一种无限美好的张力,一种刹那与永恒融为一体的感悟。月光下,我们能够感到一丝淡淡的抚慰,一种无数星光在茫茫夜色中向月亮诉说的冲动。月光,可见但不可触摸、公共而又私密。她从天外而来,透过无边的夜幕,用浅淡而又清凉的涟漪,无声地渗入幽境,不经意间勾动几丝理不清又斩不断的情怀,激起日间繁忙暂时忘却了的思念。
行在世上,我们有太多的辛劳和苦衷埋在心底。行在路上,面对熙熙攘攘的路人,我们必须强打起精神,承担起我们的角色,表现得从容不迫游刃有余。但是,在我们的心底,我们知道自己不是机器,而是血肉之躯,坚强的背后掩盖着心的脆弱,博学的背后弥漫着无边的疑惑,高尚的背后涌着欲望的冲动。我们的边界需要诉说。
诉说,是倾听我们的内心。
面对疑惑触摸自我的边界。我们是多么孤独、无能和无助。但是,宇宙无边,月亮永远伴着你和我,不管这个你是谁,那个我是何人。仰望夜空,到处是星光的诉说,向着月亮,向着你和我,构成了奇妙的宇宙。
诉说,承载心灵,拓展自我,成就神奇的宇宙。
走在生命的边界上,我们需要有承认和宽容的现实主义。走在生命的边界上,我们更需要有迈向未知的开放精神和不断探索的勇气。边界,是生命力的源泉,也是醉生梦死的乐土。
边界,是人生的选择。
07
误会
从三楼北京厅用餐回来,桌上排开两位姑娘的芳名,脑海里还留着另一位姑娘的倩影。这一切的起因,是雪碧加可乐的误会。
孔子学院大会的最后一天,晚饭餐厅里已经没有几个人,觉得有点冷清。也许是一种下意识,取了食物,舀了一盅汤,便走过一张又一张空桌,在有人的餐桌旁找了一个位子坐下来。先前来的两个人,一老男,一少女,估计相互不认识,各自埋头于自己的食物,不知心里是不是和我一样,在心里悄悄地打量新近的邻人。
身边的一个侍者,是个年轻漂亮的小姑娘,二十岁出头,圆圆的脸,很有一种亲和力。她走上前来,照例问我要喝什么饮料。在马可孛罗这几天,水加冰已经是我唯一的选择,因为面对着这里众多的诱惑,我已经认真地思考过,继续保持自己恬淡的方式,且莫让外在的世界打乱我内心的节奏。
小姑娘端来我要的饮料,我不知道是应该相信我的眼睛还是应该相信我的记忆。她手里的杯子确实晃动着一种红色的诱惑,我脑子里的记忆也确实是加了冰的水。也许是住在空调中太久,当时说话的声音有些低沉和嘶哑,于是就有了这颜色的误会。
知道手里的是雪碧加可乐,一种很奇怪的组合。小姑娘有些尴尬,很抱歉地对我说,我去给您换过?
我摇了摇手,这其实也很好,能够品到一种平常太不可能的滋味。
我把那杯红色的诱惑放在一边,开始品尝其它的食物。隐隐约约地感觉到,坐在左手的那位男子吃完起身走了。而那位小姑娘,看见我没有碰那饮料,又轻轻地走上前来。
“我给您再换一个?”“没关系!”看得出她还是挥不去心中的歉意。
我笑了,真的很理解她,理解她的错误,也理解她的歉意。其实,有点意外也很好,你能体验到你不准备体验的东西,打破心中那一点点顽固的偏执。我喝了一口,味道真的很奇特,很好。说不定除此,还会引出其它的什么意外呢。
小姑娘(A)笑了,一脸轻松地退到了一边。我想,她应该不会再有什么心理负担。
坐在右手的姑娘大概也吃完了,她用餐巾擦了擦嘴,冲着我笑了笑,算是打破了前面相互打量但又互不吱声的冰冷局面。
“您是参加孔子学院大会的吗?”我觉得我应该更主动一些。
“是的。”
“那您简直年轻得让人难以置信。”
“我比看起来年轻得多。”
我有点吃惊,也有些怀疑自己的判断力,于是又开始重新细细地打量她,试图从她的额头、眼角去寻找她精心隐藏起来的岁月的痕迹。但是无论是她细嫩的皮肤,还是她坦率的眼睛,都不像一个中方院长应有的年龄。
您在哪个国家执教?我想她应该是一个年轻的志愿者,也挺羡慕她如此年纪便有了跨文化交流的人生体验。
她笑了:“我们是来参展的,少林寺的。”
少林寺不都是男性吗?我有点意外,也有意逗她。
寺里面都是男的,但我们是嵩山少林武术职业学院。她顿了顿,问我要了两张名片,在一张上记下了我的博客地址,收起了。在另一张写上了她自己的名字,恭恭敬敬递给我。
你为什么要我的博客地址?我见她就要走了,于是想证实一下我内心的估测。
“从你们刚才的谈话,知道你是一个很和蔼的人。”
我笑了,旁边的姑娘A也笑了。
你瞧,我们的意外有了后续,不仅仅有雪碧加可乐意外的味道,而且有了新的朋友。
少林寺的姑娘走了,留下了她的名字:河南登封武术城,珍,*****72808,helentaijigirl@***.com。太极女孩,好一个英姿飒爽的名字,不知道是否有过硬的功夫。不过或许在博客里,有希望领略到她的文风。
想必我们的谈话,对餐厅里其他的侍者有了某种影响。当姑娘A把我用过的餐具撤下去的时候,有几个人朝我们这边张望。其中一个略高略瘦的侍者(姑娘B)走过来,接过了我们的话头。
“您是大学教授?”
我点了点头。
“您教什么?英语?”
“不像?像什么?”
“中文。”
我笑了:“你眼力不错,我现在确实在教西方哲学和中国哲学。你哪里人?”
“福建。”
“来北京几年了?”
“两年。”
“在你这个年龄,这个工作不错,能认识很多各个阶层的人,能开眼界、长见识。但是,这工作是一个很好的开端,却不是一个很好的结尾。”
她点了点头,似乎很有些感悟。顿了顿,她问:
“您写东西吗?”
“写。”
“写什么?”
“学术论文,还有博客。这两天在你们酒店,就有三篇博客,其中有一篇就取名为‘马可孛罗酒店’。不过,想看,得等我回去才能发到网上。”
“我写的东西有点悲观,您认为这样好不好?”
“我们写的东西,会影响到我们的生活态度。重要的是把生活中的负面,经过我们的努力转化为生活的正面,让痛苦变成甘甜。不要做愤青,那样会毁掉自己。”
“但是情绪是很难控制的东西。你往往没有办法。”
“这是人之常情,可以理解。而且,把自己的负面的情绪用文字表述出来,这也是一种能力、一种反思、一种成长。只是,这仅仅是一个很好的开端,而不是一个很好的结尾。”
她会意地笑了。
控制自己,控制自己的情绪,这确实是强人所难,但是一旦做到,你就不再是一个大部分人,而是一个小部分人。
远处有客人吃完了饭,姑娘B要了我的博客地址,告别了我,忙她的工作去了。也不知道姑娘A什么时候回来的,只看见她站在旁边,盈盈地笑。我也笑了。
“没有想到你的雪碧加可乐,引出了一个又一个意外,这足以证明意外对我们来说有多么的重要。希望你能记住……”
“雪碧加可乐。”她接过了话头,“一个误会引发的故事。”
我笑了:“意外真好,我以前的经历和今天在你眼前发生的一切,都是它意义的注脚。”
看着她灿烂的笑脸和认真的样子,我突然想起了什么,于是掏出了两张名片,一张写上我的博客地址,一张请她写上她的名字:平。平姑娘,我一定要留下你的名字,因为今天的误会,引发了一连串的令人高兴的意外,但也给我带来麻烦。今天晚上,我必须在写博客和读书之间做一个艰难的选择。不过,如果我要写博客的话,题目一定是雪碧加可乐的误会……
坐在电脑面前写博客的我,此刻依然记得平姑娘的笑脸,记得她告别时候的话:到时候一定上你的博客,看看你如何把这一段经历转换成发自内心的语言。
三个姑娘,加一个误会,让我的博客增添了不少生活的情趣,也让我的记忆生动了许多。马可孛罗酒店,开始有些迷人。
08
漂泊者
很高兴慧老师和龙对我文字的回应。发自心底的声音,就像面对群山的呼唤,有一种回肠荡气的魅力,在一个又一个同样本真的心灵中,激起磁性的涟漪,一圈又一圈地散发开,构成了一个相互给力的空间。
感到了这种磁性的力量,也感到这空间新的召唤:在本真体验基础上,继续向前探行,超越经验的感性形式,创造一个理性的意义空间。
走在路上,面对着连绵不断的新奇的风景,走在路上,不但有发现和欣赏的愉悦,而且还有一种使命,一种创造的冲动:让我与世界的每一次相遇,成为重塑自己心灵的一个契机。
慧的来信里,提到她对文本重构的渴望,希望这种重构,有理性的力量,通过对词语的追求,找到凝练的概念,承载起对深层生命的理解。
记得上次,应慧的要求,也写过一个自己教师生涯中的成长故事。那个故事,已经非常久远渐渐模糊了,只是在城市学院TATEAL一次圆桌会上,珺谈到写作课的困扰,勾连起那个发生在二十年前的往事。没想到自己的回应,得到了与会者强烈的反应,一致要求我将它写出来,与大家分享。
那个故事,自己觉得写得很失败,也许是因为时间太遥远了,也许是当时并没有一个分享和探讨的空间。当时能记起的,仅有几个难以挥去的画面,但细节之间的联系,事件与事件之间的因果关系,自己情绪的起伏跌宕,都随着时间飘散而去,无法用文字挽回。
所以,当慧提出要对已经写出的文本进行重新建构的时候,自己觉得非常无力。经过几次尝试,都没有预想的效果,最后只好放弃了。
这次到香港参加第二届东亚大会,慧和我都感受到了叙事研究给TATEAL成员带来的巨大内心成长,见证了这种成长,TATEAL在会议内外有了自己的声音,感受到TATEAL的经验不仅对其成员有独特的意义,而且它超越了TATEAL本身,对于全球化语境中,教师专业化发展和人生成长,具有一种普遍性的启示。
12月16日的欢迎晚宴上,慧、颖和我,三个人抓住晚宴开始之前的空隙,认真地重新讨论了慧关于TATEAL中文著作的计划。书名暂定为《走上教育者的成长路:创造学习的空间》,其根本目的,用慧的话来说,就是帮助教师认识,教育者内心深处,具有可以不断挖掘的内驱力。通过创造一个教育者共同分享和共同学习的空间,教师就能够把自我完善与各种教育变化之间的冲突转化为创造性张力。
我答应向TATEAL的杭师大成员洪、萍和珺转达慧的继续合作的邀请,并承诺把自己在TATEAL中的体验写成故事,与大家一起创造另一个学习空间。
生命的经验,在一个多成员的开放的学习空间里,经过交流辗转,不断地变换视角,变换形态,似乎获得了一种不可思议的弹性、可塑性。它脱去了个人私密空间的自我封闭、僵化单一,获得了一种自我生发自我创造的新的生命力。
东亚会议归来,我感到了这种生命力的神奇。那天,在日光融融的冬日的下午,我坐在窗前,沉浸在写作的思绪里。会议期间最原初的体验,似潮水一样向我涌来,透过经大会交流空间建构和重构的无数视角,有序地、绵长不断地、汩汩地流向我的手指,流向我的笔端。我感觉到了表达的力量,感觉到纸上的词语不再是我个人的呻吟,而是我内心生命作为共在的话语。我第一次如此强烈地意识到,不是我在言说语言,而是语言在言说我。
那天,写完故事,内心感受到释放的愉悦。读过几篇,禁不住烦请妻一读邀她评判。她坐在电脑前面,一边读,一边提出对文字的修改意见。我站在她的背后,默默地看着她那副专注的样子,心里却有几分忐忑,就像一个看着老师批改自己作业的小学生,不知道她最后将给我什么样的判决。
很高兴她能喜欢我的故事,也很高兴地把这故事挂到了博客里,发给了慧老师。
写故事,感受到了开放学习空间的部分魅力,而改写故事,更发现了其不可思议的神奇。改写故事的要求,是慧老师今天上午在给我的回信里提出的。由于上次那个故事改写的失败,初读到改写的要求时,脑海里下意识地掠过一道阴影,一个疑问:我能行吗?
在大自然里,阴影总是与阳光相随。是以往的失败,让我暂时过于关注阴影;但再次细读慧回信的语言,及中文著作计划中的憧憬,我突然感受到,故事的重构是生命试图超越自己的最原初诉求,在重构中,生命将摒弃原初建构中,那些纯然偶性的粗糙,糅合此在的最新体验,并借助他者的体验视角,对原初经验的意义进行更高层面的阐释,并由此获得一种共在的、普遍的力量。
由此,自己进而意识到,所谓重写,并不是只有将原文推倒重来的一种方式。既然重写的目的是要解构原初经验的最初建构形态,揭示经验组织和呈现的其他可能性,那么,保留原有建构,并在原有建构的基础上展示另外一种对经验的阐释,也应该是重构的合法方式。
开放的空间,使我们有了叙述自己故事的内在欲望,让我们在故事的建构中,回到自己最本真的经验,回到自己生命的源头,在源头体验生命的纯粹,感受这纯粹给我们带来的洗礼和力量,找到自己为自己生命赋予秩序的内在冲动和天赋权利,从而让我们的生命有了一种真实感、意义感和自我主宰的方向感。
开放的空间,让我们能够走出私密自我封闭的空间,通过倾听他人、理解他人,我们终于明白,我们个人的经验,只是世界已有、正有和将有的无数经验中,一个真实但又微小的片段,我们对经验的理解和阐释,只是同样无数同样有效的视角中的一个。封闭在我们个体的经验里,封闭在我们个体对经验的阐释里,我们的生命就会显得狭隘、僵化,缺少开放性和弹性。
从这个角度观之,TATEAL的力量所在,是因为它创造了一个学习的空间。在这个空间里,由于大家的共同诉求、相互支持,我们每一个人终于鼓起了勇气,走出了那狭隘、僵化的私密空间,创造了一个满足我们内心追求的开放空间。
从上大学离开父母那一刻开始,自己就一直在漂泊,漂泊在一个没有精神家园的世界,并在漂泊中寻找一片,能够建构自己精神伊甸园的沃土。曾经,有太多太多的苦难,曾经,有太多太多的煎熬。那时只有一个人,一个人咬着牙坚持着,除了坚持还是坚持。
我想,这应该不是我一个人的在世情态,我想,许多人和我一样,只是他们没有言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