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欢迎您! 用户笔名:密码: 【注册】
江山文学网  
【江山书城】 【有声文学】 【江山游戏】 【充值兑换】 【江山社团】 【我的江山】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首页>长篇频道>人生百态>湿地听蛙声>第二章 久远的奥秘

第二章 久远的奥秘

作品名称:湿地听蛙声      作者:孙彩文      发布时间:2018-04-19 18:33:17      字数:9686

  东方破晓,湿地中间的沼泽,水与泥膨化一体,不停地冒着小泡,释放着昨日一天吸收的暑气。昨夜飞来的一批鸿雁已经醒来,在水草间嘎嘎呼唤,准备展翅起飞。
  看到飞来的第一批鸿雁真是让人高兴。
  但世人已经很久没有听到它们的声音,忘却了这声音的意义。鸿雁只是鸿雁,与传信没有任何关系。湿地在感受鸿雁的行为、气息,也在它们的声音中听到了生命久远的奥秘。
  01
  致我的学生
  站在台上,面对无数青春的眼睛,想起了30多年前自己初入大学的情景。也是这样坐在人群里,带着期望,带着内心涌动的莫名的生命,想象着未来三年的挑战与机遇、挫折与成长。
  1975年,那是一个物质与精神同样贫困的世界。那时的我们,一个搪瓷碗,一双解放鞋,告别了父母。一路走来,无论是风和雨,雷和电,总是在独自的坚持中体验到前所未有的丰富,在宽容和理解中超越了自己。
  2009年,是一个物质和精神同样丰富的世界。你们的父母,百里千里地护送你们来到师大,有的家长甚至因为寝室里没有空调而老泪长流。尽管时代有如此不同,但是一走进大学的校园,我们每一个人都不可避免地面对着自由与承担的考验。
  自由是人生的一个分水岭。对于有理想有热情的人,自由是一片蔚蓝的天空;对于丧失目标没有追求的人,自由是一个温柔的陷阱。有许多学子,因为心中的梦而自由地并痛苦地在大学里完成了脱茧化蝶的过程。也有许多学子,因为误用了自由,将大学的时光不知不觉地消耗在游戏、电视剧或昏睡之中,留下永远难以挥去的迷茫和荒诞。
  诚然,在中国,上个世纪的大学教育与二十一世纪有很大的不同,一个是精英教育,一个是大众教育。精英教育,意味着每个人从走进大学的那一天开始,有了一个职业的定位,有了一个或金或银或铁的饭碗。而大众教育则不同,它面临的是市场,是市场的竞争,是市场千变万化的流动。而竞争与流动,则意味着大学的文凭既不能确保获得一个工作岗位,甚至不能决定你所从事的职业。
  最近看到社科院的一个调查报告,大学生的起点工资与农民工趋同。当文凭不等于工作的时候,我们的生命有了一份新的承担。我们必须思考:在大学里,我们应该学习什么,才能不辜负我们这一段最为宝贵的青春?
  学习有三个层面,知识、技能和态度。这三者的关系,可见于三个泥水匠的故事。有三个泥水匠,他们在砌墙方面拥有同样的知识和技能,但对之却抱有全然不同的态度。心中只有砖与墙联系的那一位,因为目光短浅,永远只能是一个泥水匠。关注砖与大楼整体联系的那一位,他的人生态度使他成为了一位建筑师。而最后的那一位,因为他手中的砖在他心中与一个城市的崛起息息相关,十年之后成为了城市的最高管理者。
  其实,无论是精英教育还是大众教育,大学能给予我们最为重要的,是一个全方位挑战自我的机会,一个拓展我们视野的平台,一个领悟世界、人生和自我,永远还有更多更好的可能性的态度。
  在大学里,知识和技能只是学习的一个切入口,而真正重要的是通过知识和技能的学习,获得一种心灵的自由,寻找到如何学习的诀窍,培养面对学习和生活中种种压力如何自我控制自我调节的能力,在痛苦和迷茫中保持寻找人生目标的执着,在合作与竞争中学会倾听、理解和宽容。
  大学,是我们在座的每一个人必须完成的散文。我们的文思,取决于我们大学四年中自由选择的人生体验,取决于我们实实在在的投入,取决于我们勇于折腾敢于探索的自我承担。
  很喜欢我们校友马云的名字和他的人生态度。马是一种极其平凡无奇的动物,但是当这种动物心中与天边的云发生了真切实在的联系的时候,它的世界里就开始了一种无休无止的折腾。是云让马有了追求的目标,是马让云变成了中国人的阿里巴巴。
  愿在座的每一位同学,心中都有一片属于自己的云彩。愿每个人心中的那片云彩,像阿里巴巴那样成就我们如旭日东升,喷薄于世界东方的二十一世纪的祖国。那时,你们将拥有一双看世界的眼睛。
  (2009年9月15日新生入学演讲)
  02
  心与缘
  博客里永远有一种意外,我知道她在默默地等待我,等待每一个用心阅读和耕耘的朋友。
  今天是圣诞,而我的快乐中有一丝淡淡的悲哀。
  今天读博客(http://54yxhclass.blog.163.com),发现最初的一批文字不见了。不知是哪位粗心的读者,在不经意间一个指误,让一段生命的感受从这个世界里消失。也许是博客本身的技术问题,让我们开始怀疑这个平台的可信度。
  我现在能做的就是查找我的原始记录,把档案中尚存的一些文字重新上传,尽量恢复我们这个世界的完整性,让大家能够重新看到这个世界的源头。
  能够找到的只有“新年有感”、“芬芳与暗许”、“感动”、“哲学祭之祭”、“信仰”和“语言与梦”,而那些来自同学们的文字,以及来自博友的感人的评论,却永远找不回来了。
  觉得心里有一点点痛,因为和自己血肉相连的一段生活、思想和情感就这样地逝去了。
  一段文字尚且如此,这让我想到耶稣十字架上的受难。那是何等的煎熬,何等的绝望:“主啊,主啊!为什么离弃我?”作为神之子,他心里知道,神没有离弃他。但在那肉体的剧痛中,他依然有人之子的一面。而且,正是因为这人之子的脆弱,彰显出其神之子的伟大。
  圣诞,让我们对这个世界抱有无限的希望,正是因为这个世界还有无数的不足。
  圣诞的一丝悲哀,向我们揭示了圣诞的本意,这或许是我们意想不到的启迪。
  记得就在昨天,我的博客还是朦胧的远山,在一片云山雾罩之中。今天,她悄然变成几朵迎风摇曳的小花,盛开在初夏的晨曦里,散发着一种别样的妩媚。很高兴远山变成了近景,这预示着一种心情,一种初夏,在指尖悸颤的感觉和一种彩蝶小憩在鼻尖的惊喜。
  柔和并淡黄的主页,像初夏的晨曦渲染着我的情绪,让我想起二十年前的湖畔。我和我的妻子,躺在柳浪闻莺的草地上,陶醉在湖面的落日里,向西湖暗暗地许下了终生。
  我知道我现在又躺在一片让我醉心的土地,四周是淡淡的芳香,是日出前的晨曦。非常感谢给我带来这一片心情的妙手,感谢她那散着蒲公英芳芬的心灵。我的感谢,是对这一片土地的暗许。
  一路走来,心与缘,是与风景相遇,与人物相遇,与自己相遇。一路的走,没有预演,没有目的。一旦过去,便不可重复,不可重来。一路的走,常常有独自一人的日子,不时有让人煎熬的暗夜或痛苦。那时间,偶尔遇上前人留下的脚印或器物,便无限的宽慰和欣喜。
  回过头来,望望来路上曾经的宽慰和欣喜,对前行者怀有无限的感激,同时又对后来者寄予无限的希望。
  且以此《心与缘》,记录我一路的相遇和一路的心境,与前行者和后来者结缘。
  03
  创优计划
  骑上骏马的那一刻,纠缠了十余年疾病的阴影荡然而去。
  内蒙,希达穆仁草原。心被辽阔的草原激励起无限的遐想,追随着历史,感受到金戈铁马呼啸而来的震撼。骏马,细步,天空,雨后。云已远去,芳草含珠,碧色欲滴,思绪生风。一代天骄,成吉思汗,从草原走向世界。因为,他有这样的信念:越不可越之高山,可达其巅;涉不可涉之大河,可达彼岸。
  在辽阔的草原上,骑着同样的蒙古马,我们又该有什么同样的梦想?有什么同样的追求?
  要写创优计划,对于我这样一个喜欢偶然挑战、一辈子都在不断修改自己人生目标的人来说,觉得有点不知所措,似乎是在挑战我的理解力和应对能力。也许,这个问题在我本能地、不假思索地一次又一次略过之后,在我走过人生五十六个春秋的今天,再次以前所未有的形式摆在我的面前,引起我如此的重视,这本身或许就是具有偶然性的挑战,就是我创优计划的一部分。
  习惯了天马行空,或许真的应该学习努力适应社会的种种规则。不是敷衍了事地应付,而是真正地用心去把握其后的社会主旋律,深入这大多数人思维和行动的图式,在其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或者自己的入门之处、得力之处。
  跟随着大多数人,不是像企图偷袭的一匹饿狼,而是作为一个走在队伍里的号手,时刻准备履行自己的责任。走出洞穴,再鼓起勇气回到洞穴里。在我们的前面,有无数的先哲为我们竖起了不倒的旗帜,我们需要的,只是一种自我承担的跟随。
  我的博客无名甚久。与同仁内蒙一游,草原、沙漠,眼中风光别样,一扫近二十年蜗居之狭蹙郁气。行走在孕育、磨练和成就过成吉思汗的那片广袤的土地,生命的野性悠然而至。骏马得骑,沙山滚球,聊发少年之狂。其间护具尽裂而至脱落,身体如抛太空之中,颠倒旋转之间,心定而思远,有惊无险之中始得人生之妙趣。
  游罢晚餐,与同仁入坐,品尝草原美食,共话心得。茶酣语热,获赐号,始为洪海先生,淼淼居士。甚喜!甚喜!
  今日归来,特补此久缺之信息空白,并以此文为记。
  04
  挡不住的伟大
  人生到我这个年龄,很多东西都渐渐淡了,但也有一些东西,前所未有地浓烈起来。很喜欢这种感觉,很喜欢一次次蜕皮时的阵痛。那种撕裂,是积习与你内心最后的一次缠绵,其间有一种难舍的眷恋,又有一种超越的决心。在那种撕裂中,你感受到自己的平凡,又感受到平凡中有一种挡不住的伟大。
  因为,我们在世界穿行——
  7月7日
  一个在中国人记忆中唤起无数记忆的日子里,我在葡萄牙Braga市中心的ResidencialAvenida,坐在床上书写自己人生中一段在指尖流向历史的记忆。
  葡萄牙的Braga,一个我来以前从未听说过的历史名城,就在Avenida的窗外,展示着它白色和米黄的墙壁、橘红色的屋顶、雕刻着宗教人物和花叶的石板和石柱。看不到的山坡上有双耸的绿树,走到窗前应该看到教堂高高的尖顶。蓝蓝的天空与白云相映,空气似乎感受到了阳光的明媚和温暖,透过窗纱送来教堂阵阵钟声,让这几天积累的所感所悟,在这波尔图葡萄酒的产地渐渐地发酵、变醇。
  ISATT,因为UniversidadedoMinho,在2011年7月5—8日这一段日子里,把400多不同肤色的人,吸引到这个曾经的海洋帝国,最古老的政治和宗教中心。走在Minho的校园里,到处都有ISATT标志,在外墙上、教室里、志愿者的T恤衫上,还有与会者的胸前佩挂的铭牌。
  会议的名称有点奇特:回归未来,教育之政策、实践与研究中的遗产与沿革。回归,本是指向过去,但这里却是未来。
  会议的reception,在Braga最古老的教堂BomdoJesus旁的一家酒店里举行。那天下午,我在reception大厅取了一杯水,走在与会者中,找不到秋她们的踪影,猜想她们应该是被一方美景留住了脚步。于是,独自端着那一杯水,走出了人声鼎沸的大厅。
  7月9日
  下午,阳光明媚。波尔图,这个葡萄牙的第二大城市,在飞机的隆隆声中急速地后退,后退……树木、街道、城市,转眼间就远远地抛在机下。左舷的窗口,展露出大西洋巨大的水域。一阵穿云破雾之后,无边的云海如起伏的山峦延伸到天际。
  机声隆隆,耳膜感到了气压的变化,开始一阵阵地鼓胀,人声似乎渐渐远去。机舱里乘务员的播音声时起时伏,抑扬顿挫但语义不明,不断地提醒着我们,文化是一条古老的长城,一条无形的国界,阻隔着人们相互理解的努力。
  葡萄牙之行,从上海、法兰克福到波尔图、布拉加,是一次穿越语言穿越文明的思想之旅。五天的国际会议,不同肤色的人们用英语这个19—20世纪英美世界帝国留下的遗产,试图交流不同文化对教育的理解,建构穿越文化边界的共识。
  波尔图,见证了我们一行6人的抵达和离去。依然记得抵达时那个狼狈的子夜。面对波尔图地铁一长串不知如何拼读的地名,眼睁睁地看着最后一班列车离去。
  再次来到波尔图,秋与培,已经登上了去巴黎的飞机,而前往巴塞罗那的飞机上只剩下羽、慧、紫和我四人。记得这些天来,一次次进餐时的快乐,也记得在机场依依不舍的拥抱。下个月,秋就要去美国了,下一次相见,也许要等到比利时的ISSAT大会。
  葡萄牙一行改变了我们,第一次拥抱大西洋,第一次感到穿越文化是自己的使命。
  7月12日
  巴塞罗那机场。
  起飞前的片刻,有时间回顾在巴萨的这些日子。记忆较深的有Rembla、SantPau、SagrenadaFamilial、ParcGuell这些颇具西班牙风格的建筑,还有Rosselo373号的海鲜,Mercat的菜市场和市场水果摊出售的红得和便宜得出血的樱桃。
  很惊异地发现,巴塞罗那那些最具特色的建筑,都与Gaudi有关,城市的景点,到处有介绍Gaudi和他的建筑的图书。巴萨,号称是Gaudi一个人的城市,而Gaudi却是在巴萨、在孤独中死去。
  Gaudi的建筑,我们观光了SagrenadaFamilial和ParcGuell。站在这些建筑面前,能够感受到其间有一种巨大的野性力量,在与雅典传统和哥特传统抗争。古典的雅典廊柱,在ParcGuell或是在门厅,组成巨大而又密集的方阵;或是在游廊倾斜、旋扭;或是在半山与岩石犬牙交错,在剑麻、仙人掌和紫水仙相映的山林中,构成了一种独特的充满原始和古朴的秩序。
  坐在ParcGuell山顶用乱石堆成的十字碑下,眺望巴萨的全景,各色各样的屋顶像一条条长阵,一直延伸到海边。而鹤立鸡群的SagrenadaFamilial,以其难以置信的宏伟,挑战重力的诡异和跨越了三个世纪的艺术想象与持续建设,吸引着说着不同语言的游人。
  坐在山顶,我们一行四人,感受到欧洲夏天的迷人。阳光暖暖地照着山林、房屋,海风徐徐吹来,全身心地放松,没有丝毫汗意。
  没有汗意的夏天,无需秉烛,便有无限风景。
  7月17日
  中午,在米兰通往边境小镇Ventimiglia的火车上。6人的包厢里面只有我们三人,而紫,因为脚痛,留在罗马表哥家了。
  车速减缓,进入一个名叫Vogera的小站停下来。我可以静静地回顾意大利的五个日日夜夜。
  意大利之行是这次旅途最省心的一段。一到罗马,就有紫的表哥安排的导游孙先生来接机,一路水果和饮水都准备停当。罗马:梵蒂冈、少女喷泉、圣保罗大教堂、万神殿、角斗场;佛洛伦萨:山顶落日的黄昏、城中大理石的教堂、两边满是金银首饰店的古桥;威尼斯:水城的游船、圣马可广场的鸽子和音乐、Lido挂着红灯笼的中国餐馆。
  孙导是个不错的上海人,上个世纪90年代,看见海外华人回国的风光,心一动,便也出来闯世界。洗过碗,诱捕过田间的鸽子和野鸭,后来入了导游这一行,买了房,有了车,按照他的说法,在分为“国军”、“地方部队”和“游击队”的意大利华人中,他属于第二阵营。
  很喜欢孙导讲故事的技巧,无论是解答还是笑话,总是充分地铺垫,把大家的胃口吊起来,然后话锋一转,来个脑筋急转弯,让大家忍俊不住。
  “上车睡觉,下车拍照”,这句旅游界的老话,前一半因孙导的幽默缓解了不少,但下车拍照,确实是罗马和佛罗伦萨之游的真实写照。虽然从看过的景点数量来看效率确实很高,但没有自己探索的路途,总免不了让人少了几分操心,乏了几分味道。
  在威尼斯水城下榻的五星级宾馆,我们告别了孙导,重新开始了朦朦胧胧的自助游。上午9时,离开旅店的所在地Mestre,登上火车去Venezia。一程阴差阳错之后,我们在Padova下了车。12点半,才终于在本来只要10分钟就能到达的水城,登上了环岛的游船。一路的朦胧,一路的风景。在不知名的小巷里,不时有迷人的音乐从不知名的教堂里飘出,吸引着各种肤色人的脚步。
  圣马可广场,威尼斯最著名的景点,一日之中三次相遇。最初是正午烈日下的邂逅,孩子们去逛商店了,我坐在圣保罗教堂的阶梯上打盹;傍晚,在阵阵海风中,孩子们在广场上与鸽子嬉戏,而我坐在茶几旁,品味着咖啡与音乐会;最后是半夜,潮水从地下的水道中涌入圣马可广场,倒映着教堂的华灯,追逐我们匆匆而过。
  误入Padova的错乘,不仅让我们感到意外的兴奋,也让我们熟悉了意大利乘车的种种程序,使我们在前往法国的旅途上清晰了许多,谨慎了许多。
  从意大利到法国是完全的自助,期间还有一段行程,连车票也没有搞定。这让我们有了许多让人兴奋的操心,有一种对未知的期盼。
  7月24日
  坐在Avignon前往巴黎的火车已是下午四时多。这一段所见有Lavansole的薰衣草、大峡谷、Arles的街景和Avignon的戏剧节。
  这段行程是羽安排的重点。我们历经周折,转了四趟车,来到法国南部,为的是追寻梵高的足迹。梵高,让羽在中学那一段挣扎的日子里找到了自我,并将之展示在高考的作文里。
  Arles精神病院的旧址,金黄色的廊柱,其上深绿色的木结构,庭院中盛开着各种花卉,形成鲜艳明亮的几大色块,一如梵高画中的模样。走在梵高走过的河岸,坐在他曾经坐过的咖啡馆,能够感受到法国南部夏日的温暖和凉爽的和风,也因此更好地理解了梵高画中那鲜艳、明快和温暖的色调。
  去Lavansole看薰衣草,同行的有留学生导游“白汗衫”,一个法国外籍军团的中国兵,一对留学生恋人。导游一上车,便介绍了自己的名字,但是谁也没有记住。一路上,大家依然只呼其“白衬衫”的雅号。雇佣军是个大块头的天津壮汉,今年28岁,原来做国际贸易,后来为了进外籍军团,精心准备了一年多,过五关斩六将,终于如愿以偿。他有过自己的故事,但雇佣军的生活让他觉得人生简单了很多。
  Lavansole一望无际的薰衣草、向日葵和麦田,吸引着许多游客。一路上不断有各色人等,乘着各种交通工具,来到这里享受得天独厚的阳光和阳光浸染的景色。我们去的那天,正好是Lavansole的薰衣草丰收节。小镇的广场上,挤满了欧洲各种型号的老爷车,让同行几位好不兴奋,相机快门咔嚓不停。
  从Arles到Avignon,只有十几分钟的路程。一下车,就有无数的戏剧海报迎面扑来。满街都是人,有背行囊的游客,有设摊卖书的商人,有街上舞蹈、歌唱、杂耍的艺人。盛宴上,艺术家似乎多于游客,珍馐像一碟小菜,处处唾手可得,倒反过来渴望游客的惠顾。不知艺术家内心如何感受?但对于与之邂逅的游客,反客为主的感觉真好。
  Avignon,我们住在一个中国人的家里,一室一厅,一卫一厨,一日24小时之间,我们成了这里的主人。将近20天的行程,第一次有了回家的感觉。那天下午,逛街回来,我们从家乐福买了西红柿、土豆、香肠、鸡蛋、大排、蘑菇和红萝卜,美美地做了两顿中国大餐,让我们的胃享受了一次它们久违了的食物。
  走在路上,充满了不确定性,充满了变化,让我们不断地认识和挑战那顽固的自我,不断地向世界开放。
  8月13日
  写完“重构回归未来的桥:第15届ISATT大会理念剪影”,觉得里面许多内容是在葡萄牙酝酿,但又没有落在文字里。于是剪辑下来,以片断的形式作为7月的后续:
  自我生成、自我发展和自我历史创造是一个知行合一的过程。所谓行,便是走在路上,前面有无数的未知等待你去探索;有无数的困难,等待你去克服。行,从现在出发,开拓了新的历史空间,因而必然揭示新的问题,导向新的知。而知则起于对问题的探索,成形于对探索的总结,落实到对问题的解决。
  “他人知识”是文化遗产,而“立足于世界”是找到自己的安身立命之地。没有他人知识,我们缺少生命可能性的参照系或坐标;而不立足于世界,生命的坐标也就失去了它应有的意义。只有立足于世界,我们才能开始我们的生命之旅,面对并经历由之而产生的种种困境与波折,让内心对世界有切身的感受,在百折不饶的尝试与失败中形成直觉、洞察,身处不妙之境而不失理想,在奋斗中建构意义,建构历史,走向未来。
  05
  新年寄语
  07级毕业,学院要求每个教师写一条寄语,且给了一个范例。范例出自汪的手笔:无论在哪里,不管做什么,你都能用心点亮一片属于自己的天空。有点意外,看来汪已经有了不少生活的积累,语言也不乏诗意。
  大概受了汪的影响,也没细想,随手一挥,一句“让生命的每一刻承载起对未来的承诺”跃然纸上,顺势就推给了身边的龙。龙劈头就是一句,“有话你就好好说,可以更干净点。”当下就有一种很汗颜的感觉。龙说得对,那是一个故我在作怪。其实,我已经过了这个阶段,应该更沉稳一点,更有些内涵。不是煽情,而是激发一份思考。其实,这正是自己近来追求的一种境界。火山应该是在深深的地下突奔,但地面上应该依然郁郁葱葱,偶尔一两处温泉。
  于是安静下来,体悟内心。人生漫漫,其实要紧的东西很简单。只是平时为物所惑,渐渐地也就生分了,疏远了。要紧的是停顿下来,驻足回望一下上路时的景物。
  一路走来,总觉的最重要的区分是两种境界:一是麻木,一是糊涂。
  走在路上,容易麻木,难得糊涂。但要命的是,我们总是把麻木误认为是糊涂。反省一下自己,初始的文字就显露出那一丁点儿顽固的麻木。也许,我应该这样与大家共勉:对自己好一点,别把麻木当成了糊涂。
  路过一个陌生的博客,因为音乐,不由自主地驻足,心随着每一个音符荡漾,悠远、激越。沉浸在这感性与理性直接溶为一体的符号中,历史与文化扑面而来,生命有了一种不由自主的向往,心灵触摸到一种自我更新的力量。
  2009—2010年度,生命中有一个不大不小的转换,先是自愿申报了孔子学院中方院长的职务,后来,又出乎意料被承担学校汉语国际推广办公室的工作。一辈子都走在学术的路上,一人一骑,自由自在惯了,一下子被身不由己地推上管理岗位,想说一身轻松实在是不容易。
  免不了有太多的不习惯,原先绝不会去关注的东西,比如时间、地点、人物,现在成了工作中首先要注意的焦点。先前,自己更多的是仰望星空,追寻地平线上自己的梦想;现在,必须辗转在荒草丛中,为前行的旅者铺路架桥。
  总觉得有点骑虎的尴尬。但是,到了这个年岁,应该能驾驭自己的情绪,也应该有向偶然开放从而超越自己的胸襟和能力。记得先前对自己的学生,常勉励他们要将逆境当做生命最好的磨刀石,总不能轮到自己,有一点不适意,便忘却了自己当初的隽语。
  行政,似乎是生活在网里,而每个人只是其中的一个节点。每天有不同的任务,从不知何处的地方循着网线传到自己这个节点,然后,又从自己这里传到不知何处的远方。似乎有点像ModernTimes中的卓别林,面对着传送带上的零件,做着一些机械的动作。
  虽然如此,但绝对不敢怠慢,因为每一个细节都可能涉及到学校的利益、当事人的发展。记得叶校长的一句话,我们可能没有能力为学校争取到发展的机遇,但我们决不能因为我们的失误让学校失去本来应该得到的发展。
  不会自己选择这样的生活。但是在网里,是另外一种人生的方式,自有其不同的挑战。从尖兵到工兵,要完成的不仅仅是角色的转换,更重要的是转变自己的心态和思维方式。
  学着在网里生活,用面谈、电话和信函去激活与自己相邻的上上下下的节点,渐渐地获得一种环环相扣的意识,观察和思考能深入到一些琐碎,但又有决定性意义的细节。在网里,知道自己的有限,学会向各种各样的人开放,开放而又不失去自己,理解、融和而又站稳脚跟。
  2010年,平凡而又不同一般。行在路上,有不同的风景,但依然是真实、坦然、开放和进取的心态。
  ***
  2011年元旦,很灿烂,很温暖。早晨,短信的铃声,伴着冬日的阳光,穿透了我的睡梦,带给我新年的问候。
  户外,依然是冬天的威严。寒冷的风,让呼出的气旋成了白色的雾,在门面袅袅升起;耳朵和手指,因为偎依在茸茸的帽子和手套之后,有了一种暖暖的感觉。
  站在公园的花坛里,手机里不停地传来短信的铃声,那应该是来自学生、来自朋友、来自亲友的祝福。
  虽然有风,但暖暖的冬日照在地上、草木上,有一种直透心底的力量,让人内心随着新年一起伸展。
  很高兴在新年里,体会到内力的不断开拓。跟随郑老师练功已近两年,体内先天的潜力渐渐地生发出来,开始感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无限奇妙,对中国道家哲学有了新一层的理解。功夫,其实不仅有身体的内涵,也不仅有精神的内涵,更重要的是,这两者可以合二为一,并只有在合二为一中才能达到一种体验和领悟的升华。
  放眼望去,公园里晨练的人渐渐地稀少,取而代之的是孩子的嬉戏和欢叫。有好奇的孩子远远地看着我,也抱圆了双臂,拉开了站桩的架势,让他父亲给他拍照。站在阳光里,身上暖暖的,觉得这个冬日有些奇怪。梧桐和银杏,确乎已经树叶落尽,只剩光秃秃的枝桠直指着蓝天;但在小河边,几棵柳树依然挂着抹着几分淡黄的绿叶,展示着她们不可思议的纤柔和婀娜。
  手机的短信铃不停地传出来自远方的问候,有萧、崔老师,还有我的学生,秋,华,秀,紫,婷,圆……我知道我发短信的水平,让我难以对他们的关心一一回复,但我有我的办法,在博客里,用我的心去展示我生命的情态,让那些关心着我的亲人和好友,与我一起分享我新年内心的欢乐,用我感受到的新年的阳光,去回报来自四方的问候。
发表评论 查看评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