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欢迎您! 用户笔名:密码: 【注册】
江山文学网  
【江山书城】 【有声文学】 【江山游戏】 【充值兑换】 【江山社团】 【我的江山】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首页>长篇频道>人生百态>拂晓>百里香

百里香

作品名称:拂晓      作者:孙彩文      发布时间:2018-04-09 20:52:31      字数:5131

  心有余悸,毕竟大家习惯“画饼”。
  01
  画“饼”不给“饼”,不给“饼”而继续画“饼”,如当下盛行的教师培训,长而久之变作负激励。想起钱起的《省试汀灵鼓瑟》结句“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如何无“帖诗”痕迹,还把人带到永恒的境界?我在思考我们这个群的发展前景。
  先发吧。近日在读奥修,他说心中没有光不要想着助人。此刻自己,内心被现实的“恶露”堵满,尚需清淤,怎能静心对谈?只想“捕捉”当下帮助自己。真诚地附上后缀:“对不起大家,请晓斌包容我的自私!”
  忙完一日工作,想想“修改文章”,应该与晓斌有个对接,何况若水也提到更想知道“改文”的方法。
  能感觉到杨老师病中多了一份担忧,或许我的“想当面问问”让杨老师顾虑大家难以接受,或许我的“利眼”又回到昔日的咄咄逼人,或许我的“认知”停留在了技术层面。泄气?失望?自己直觉捕得的感悟,思考后发群,其价值非他日可比。此刻的我,心绪平和,探求真理在脑海中根深蒂固,不会消逝。
  “修改”?想着自己原来的写作,写人、记事之前先狠很地抒情,然后再用夸张的字词渲染,最后结尾,再加上自己特别主观的评论以提高格调。这些文章现在再读,令我羞愧不已。有了这样的体悟,指导学生修改,只做两件事。一读,抓画面。二找,找形容词,找一个删一个,还原当时的场境。学生习作每天上墙,修改随时随地。时间一长,改起文章来,学生会找具体的事例表现自己想要说的情感。表面看,孩子们删掉的是“形容”,实际上,他们在学习审辨。还会有“雷同”,是思想撞“衫”,真理或见解流注自己的故事,成了思想体系的一支。
  学者遂不失时机,以近日读经之惑相询,《大学》的“格物致知”可否作为“修改”之回路?
  章太炎引王艮之解曰:“‘格物’,即物有本末;‘致知’,知所先后,乃与‘诚意’‘正心’合,次第也相符。”粗浅理解,格物,感之于外;致知,觉之于内。如宋儒程颢诗云:“闲来无事不从容,睡觉东窗日已红”,即内在生命节律与昼夜四季相合。若用《白虎通》的“觉”浅显释之,乃学者与教者相互感应。“觉”是通过自己与学生的交相互动,唤醒其本有的生命节奏而已。
  想一想读“令人头疼的作文课”心堵的缘由,是用课后的“思”替代当下的“觉”成为当今教师培训的导向,尚需“修改”。用近人严立三先生的《礼记大学篇通释》劝慰自己:“知者,情之感也;物者,感之应也;致者,极也;格者,通也。通物而感,极感而实有诸己。”
  广言学之,持一颗初心,念兹在兹。念念不忘,必有回响。
  结尾处标注:以此文向晓斌致谢2016年3月11日星期五。
  “我一直以为我是一个有爱心的人。而我真爱我身边的老师吗?优秀教学源自心灵。但是,我重视教师的心灵了吗?我仅仅是依据教师们外部的表现来评价他们。无论教师所写的教案、课堂的表现、所教学科的成绩不都是他们外部的表现吗?我对教师的管理、评价不都是以这些可见的外部的表现为主吗?我只重视这些外部的表现,只赞誉这些外在的表现,这就忽视了教师内在世界的真实存在。在教师内心一定有许多挣扎,也一定有许多美好的东西(即使他外部的表现不够出色),而我的管理却无视他们的内心。我既没有帮助他们解决内心的痛苦,也没有发掘他们内心美好的东西。我没有促成老师们成为最好的自己。”
  读晓斌,总感觉有些不解渴,需要行动上往前迈一步的时候,总会笔锋转移。孔子在另一个地方说得明白: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晓斌是生而知之吗?如果不是,他怎么会有那么多“?”。
  晓斌用“相遇”自我的方式直面自己。这让我感动和欣喜。
  读《教学勇气》读到“教学是提供通达灵魂的镜子。”(帕尔默P3)以前一直不能理解这句话,今天我对这句话似乎有了自己的理解。古人讲:“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以铜为镜可以看到自己的衣冠哪里没穿好;以人为镜则是把别人当作自己的一面镜子,看看自己有什么地方出了问题。孩子可以成为我们家长、老师的一面镜子。当孩子出现问题的时候,我们自以为是或碍于面子把所有问题都归于孩子,我们就失去了孩子这面镜子。我们也就发现不了自身的问题。而当孩子出现问题的时候,我们若能直面自己,从自己身上找原因,发现自己身上的问题。这样,孩子就能成为我们的一面镜子。当我们找到问题的根源,我们就能解决问题,使自己和孩子都得到成长。在教学中我们会遇到种种问题,这时候需要我们直面灵魂的镜子,即直面自己,从自己身上找问题。而这需要极大的勇气和爱。
  02
  吴老师例举了一位十分优秀的小学老师的体验。她教两个一年级班的语文,她任班主任的班,柔眼功夫了得,无限贴近学生迷恋学生的成长,入学130天孩子们的惊人成长已经惊动家长,惊动新调入的著名学校,但是,另一个班,班主任是利眼,居然一个学期两个班的语文进步就差距很大了,开学摸底那个班的基础还好一些。在利眼的恐惧氛围中,这么优秀的语文老师给孩子们上课,就会对接不上。吴老师说柔眼后面确实潜藏着万物之母大智慧。
  和让孩子“停止游戏去睡觉”一样,“利眼”是有条件的爱。而接纳、同感、关注、关心、关怀、贴心等等,都应该是无条件的。晓斌说:“我应该理解他的感受,从而采取合适的方式,既温柔又有边界。”
  接下来,我期待晓斌怎么做呢?《大学》有“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孔子讲“吾道一以贯之”。“一”之于晓斌究竟是什么?
  我不再把儿子当儿子,我开始理解他,尊重他。他可以冒犯我,我们可以像朋友一样。有一次我和小儿子去城里看上高二的大儿子。晚上,我们一起吃烧烤,儿子不满意我带三岁的小儿子一起来。我说:“你可以不生气啊!”为了反驳我,他把一把竹签扔到我的脸上,然后问我:“你生气吗?”我心中升起怒火,但我没有发作,只是气愤地说:“你不想吃可以回去。”吃完烧烤,儿子先走了。当时我想:他怎么能这样做呢?一点都不把父母放在眼里。我不再关心他了,不再理他了。当晚,我不辞而别和小儿驱车回到了乡下。我要以行动表示我的不满,直到他认错,我才理他。晚上回到家里,我又一想,这不全是儿子的错,作为父亲的我要帮助他成长才是。第二天,我主动给儿子发了短信,说了我当时的感受。儿子回复了。他说让我要尊重他,不要把他当后辈。
  想到《卫灵公》篇中孔子和他的学生端木赐的对话: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正是基于“性相近”,孟子才提出人人可为尧舜。父父子子,子子父父,人心向善,皆有四端,但是能不能做到,则是后天工夫,是“习”的问题,是“柔眼”的功夫。我忽然替晓斌担心起来。
  “《活了100万次的猫》中的猫被许多人“爱”。国王很爱猫,去打仗都把猫带在身边,结果猫被射死了,国王很伤心。小女孩很爱猫,把猫抱在怀里,背在背上,结果猫被勒死了,小女孩很伤心。就这样,猫成了很多人的猫,结果都因意外而死去,又活过来。最后,猫不再是别人的猫了,猫成了一只野猫。猫头一次变成了自己的猫。猫非常喜欢自己。后来,猫和一只白猫生了小猫,猫爱白猫和小猫胜过爱自己。”
  晓斌在读“猫”。
  晓斌说:母亲节的时候,儿子第一次主动给妈妈发了短信:“祝母亲节快乐,祝您永远快乐、幸福!”儿子以前和妈妈的关系紧张,初中的时候,有一次因妈妈和家里人吵架,儿子竟然提出让我和妈妈离婚。儿子能主动给妈妈发短信,令我感到欣慰。
  “每天送孩子上学的路上,乌鸦也是经常一只或者成对的飞过来,呼的停在不远处的草坪上,踏着坚实的脚步,在地上这瞅瞅,那瞅瞅,你走近他,他就往旁边让几步,你走远了,他就飞到不高的房檐上看着你,过一会儿,你头顶上又略过一只或者两只,而且长相个头都是一样的,所以总感觉每天就是这两只乌鸦在关注着我们,或者说每天都定时的等着我们起床,目送我们上学,迎接我们放学,我们走远了,他们就放心的飞走了。”
  妮在读“乌鸦”。
  妮说:为何大儿子不满,是觉得带小儿子进城对他来说不是真的想去看他吗?为何强调三岁?如何爱孩子,我也得思考了。
  勇敢的去爱,去得到别人的爱,能体会一种相伴的幸福,并用心地呵护其成为一生的陪伴,这是我们人生需要去努力体会、经营的最完美的一件事情。
  你感觉到了吗?
  
  03
  “老公做的红烧肉清蒸鱼,一极厨师水平。大家夸赞他,我吃了四块送去鼓励。我感觉到了他对家人对自己全然的接纳和爱,也感觉家人对他的满意。我喜欢这样完美的氛围!这个完美是我的灵魂想要体验的,并且对我是最佳利益,对家人也一样。老公洗衣做饭是爱每一个人,我开心喜悦,也是我爱所有的人,接纳所有的人,我知道他们都是完美和可爱的!这种对家的喜爱的感觉太美了!内心总有一种喜滋滋被爱着的幸福。都是宇宙给予我们的礼物!所以我放心自己!放心未来!放心孩子!放心老公!我在宇宙全然的爱里全然的照顾下没有错发生!一切都是祝福!感受着心无挂碍的午餐,活在当下,享受生命中的体验,体验食物,体验聚会,体验给予,只选择去看喜欢的部分,心情多好!多开心!我可爱的生活!我可爱的家!我可爱的自己!我可爱的世界!我爱我,我爱你!!!我爱一切。”
  读晓斌的大儿子、小儿子、妻子、我,让我看到一个完整的家。我把这一刻我看到的如实记录下来,结尾写上:回应晓斌。
  原本要走一遭,不同的地点,不同的方向,不同的步伐。
  原本要走一遭,不同的见识,不同的感知,不同的梦想。
  原本要走一遭,不同的终点,不同的起点,不同的交接。
  原本要走一遭,不同的距离,不同的里程,不同的山峰。
  原本要走一遭,不同的欢喜,不同的晚餐,不同的经历。
  我们要走这个世界,有人在等一个人,有人原地准备,有人挽着谁的手,
  你不走地球在走,你走地球依然在走,
  感谢选择活在爱中,在世界走一遭。
  @陕西西安侯晓斌。
  晓斌懂我,他回复:@文 感谢您!活在当下,体验一切,全身心安放在当下,只选择喜爱的,活在爱中!
  读晓斌,其中可以理出两条基本的逻辑:爱自己就是认同自己,超越自己,而要超越自己,就要将对自己的认知加以拓展,把他人也作为自己生命的一部分。另一条逻辑,是如何爱他人,如何把把他人当作自己生命中的贵人,即不把学生当作学生,不把儿子当作儿子。
  在这样的信念下,晓斌有了新的生命实践,读书,表达,向世界敞开自己的内心;给学生作文写评语,乐此不疲;在儿子大不敬前能够控制自己内心的气愤。
  毫无疑问,晓斌是在进步。但是着进步中也存在很多问题。比如给学生评语,是全班都写,还是部分,都写,你是否有足够的时间。比如对于儿子,他把牙签扔在父亲的脸上,应该如何反思你以往的教育。
  晓斌的叙事,目前只关注到自己和孩子的行为层面,没有深入到目前互动形式背后的理念层面。比如评语,还只是自己高兴,但对于学生有什么影响,还不在晓斌的关注范围。其实,彦超当日的叙事,已经作了一个很好的示范,可惜晓斌,目前还没有摸到这个问题。
  晓斌与儿子的互动方式,就当下而言,能够压制住自己的愤怒,确实很不简单。但是从长远来看,问题远没解决。如何创造一个和谐的家庭环境,让孩子成为一个真正的参与者,这才是问题的关键。晓斌儿子的回信,其实让我很担忧。他完全没有意识到自己行为的意义,他强调的只是尊重,不要把他当作后辈。
  个人觉得,晓斌儿子完全没有理解父亲的苦心,他觉得他是一个胜利者,已经取得了与父亲扳手腕的能力。
  当然,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的确是孩子的成长。但是这种成长,有太多的反叛,将来会留下很大的隐患。
  这样以来,不把学生当学生,不把儿子当儿子,这样的看问题有失片面。虽然这是成长的烦恼,但晓斌确实要引起注意。关爱孩子,首先要理解孩子。只有理解了,才不会把自己和孩子置于这样难堪的一种境地。而且这一切的发生,就在小儿子的面前,这孩子又会如何感想,实在令人堪忧。
  晓斌的问题,是开始爱自己,但还没有学会爱他人。爱他人首先要学会理解他人,不要强加与他人。和风细雨,自然就是春天。
  这是杨老师病榻上对晓斌的期待和担忧。
  群聊对语,静夜手谈,体悟“自身认同”在关联中各种力量汇聚的足迹,使自我的内力和外力同步交汇,如个人基因、家族性格、文化环境、他人对自己的支持或伤害、自己做的有益或无益的事情、爱的体验和痛苦的感受等,如同杨老师与群中每个人去对接。
  帕尔默的洞见——自身认同与完整,是言传教师内心世界的学术贡献。我们解读她,需要把自我安置在生活集结的各种力量交汇处,如晓斌。
  前天淋雨头痛,一杯热水,一段百里香,喝了,好多了。
  多数时候,百里香被我用来做菜,可以说,只要是炖菜,我肯定要放一段百里香。稍微早一点放,可以让它的味道充分散发出来。
  百里香,又名普罗旺斯的恩惠,闻起来自然清新,惬意舒服,被诗人叫做破晓的天堂。
  百里香,香百里,顾名思义,就知道它有多香了。
  晓斌,这个名字之于我:破晓的天堂。
  你想知道天堂的味道吗?那么,闻一闻百里香吧。那么,静下来,读一读晓斌吧
发表评论 查看评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