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欢迎您! 用户笔名:密码: 【注册】
江山文学网  
【江山书城】 【有声文学】 【江山游戏】 【充值兑换】 【江山社团】 【我的江山】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首页>长篇频道>人生百态>拂晓>相遇

相遇

作品名称:拂晓      作者:孙彩文      发布时间:2018-04-09 20:34:13      字数:4528

  懂得“离别”才知道“相遇”的重要。这是我自小就有的情感体验。
  01
  第一次懂得“离别”是在襁褓中,每日被压枕压着倚在炕的一头,任凭自己怎样哭闹都不会有人理睬。长大后直到今天还是喜欢自己躲在角落,不喜欢有人陪伴。每次开会与众人合影,我总会站在边上。在家里,也想躲开老公的视线独自一人吃饭,坐在地板上蜷缩起身子感觉好舒服。原来以为是自己习惯不好,后来参培国家二级心理培训师遇到类似案例,才开始观照自己内在的小孩,接纳她、呵护她。
  一直自己带女儿,舍不得放手让别人带,包括爷爷奶奶,虽然他们比我尽心有经验还有的是时间。不为其他,为了“陪伴”,陪伴是最好的相遇。女儿上初中,还要每天给女儿梳辫子。女儿上高中,我要每天早晨5点起来为她做早餐,晚上陪读到12点,不间断。不是溺爱,是想用亲近的方式读懂她的感受,也让女儿读懂母亲无条件的爱。记得女儿一岁多的时候,还不能用语言完整表意。每一晚,她缠着我讲“大象”的故事。大象是女儿的玩具,每晚的故事都离不开它。女儿指指饼干,我讲“大象吃饼干”,女儿指着奶瓶,我讲“大象喂小象喝奶”,她不满足,又指苹果。我意识到我和女儿的感觉在分离。于是,摸摸她的小肚子,柔声说:是不是这里饿了,想喝奶了?女儿用大象的鼻子捂着嘴,轻轻点点头。女儿知道晚上吃东西会牙疼,我不会允许,所以在用另外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感受。
  想想晓斌玩游戏的儿子,他想表达什么?或者他缺失什么?
  读晓斌的故事,故事背后的思想渗入灵魂。我在学习,学习如何向晓斌那样思考“潜藏的整体”,这是相遇的密码。
  晓斌的爱是细腻的,如冰心对母亲神性的领会。这也使他有别于常人,能敏锐捕捉爱的瞬间真实的感受,这是良善的内心最柔软的地方。他这样解读自己:
  今天看学生的作文《我的小学老师》,只有一位学生写到我,也只是说我善良。看到学生的作文,我有些伤感。现在,我想学生是对的,我并不很了解我的学生,也没有为他们做出什么,没有打动过他们。“爱是直达另一个人内心深处的唯一途径。只有深爱另一个人时,你才能完全了解另一个人的本质。通过爱,你才能看到所爱的人的本质特性,甚至能够看到他潜在的东西即他应当实现而尚未实现的东西是什么。只有通过爱,才能使你所爱的人实现他的全部潜能。”我是个希望给予他人更多爱的人。我希望通过爱,让老师们、学生们发挥出他们的潜能。爱是一种能力,看来,我还不具备这种能力。
  如果“爱是一种能力”,晓斌的“悟”是通向良善的天桥。
  《悟》是冰心写的,小说中的星如是冰心思想的代言人,以传说中一盏长明不熄的母爱之灯照亮手中的笔,写给钟梧一封充满爱伦凯式文化哲思的信——“我的环境和你的不同,说别的你或不懂,而童年的母爱的经验,你的却和我的一般。自此推想,你就可了解了世界。茫茫的大地上,岂止人类有母亲?凡一切有知有情,无不有母亲,有了母亲,世上便随处种下了爱的种子。”
  爱的种子在晓斌的心里。他这样传达着一种更高层次的,如他感悟到的哲学的爱:
  每个人都是宇宙的一部分。作为宇宙的一部分,他在这个世界上要完成一定的功能。正是宇宙的最高力量给了我们人(像其他有生命的以及“没有生命”的万物一样)意识,我们用自己的生命过程充实它,而后它被收回。也就是人会以自己的生命为宇宙过程的进化发展作出贡献。
  我想我还有一座山要爬。
  
  02
  晓斌的内敛与开放总是让我用片刻时间想象:人是宇宙这个统一的有机体的一个小细胞。机体中的每个细胞都完成着某种功能,并从机体中得到为此所需要的一切:营养物质及能量。
  晓斌的营养物质及能量从哪里来?仅仅是读写吗?仅仅是教学吗?仅仅是相遇自我吗?晓斌的成长环境在他的叙事“批评与爱”中浅浅地带出,给了我新的启迪和思考。他这样描述:
  读了《用心灵倾听》一课,有学生问:“为何苏珊耐心的解答我的问题?”学生自己找到答案,因为苏珊把我当作她自己的孩子。我引导学生围绕父母、子女之爱,对学过的有关课文进行横向关联。学生们想到海鸥老人对海鸥的爱,母鸡对小鸡的爱,叙利奥对父亲的爱。
  记得杨小洪老师说,读书就是读自己。于是,我又引导学生和自己关联,想一想父母怎样爱自己,自己怎样爱父母。一位学生说,自己的爸爸不爱自己,因为爸爸经常批评自己不让自己看电视。我自己也做了关联。我想到我的父亲,以前我一直认为父亲不爱我,因为父亲总是批评我,甚至觉得自己不是父亲亲生的。而此刻,我认识到父亲也是爱我的。我以为父亲不爱我,是因为我不理解父亲批评背后的深意——希望我不断进步,希望我更加优秀。在《别饿坏了那匹马》一文中,爸爸打了“我”,因为“我”偷看别人的书不给钱,父亲教育“我”要诚实,要尊重别人的劳动。爱分温柔的爱,严厉的爱。想到父亲的爱是严厉的爱,是深沉的爱。这也是悖论,批评也是爱,而我以前将它们彼此分离,只感受到批评而没有感受到爱。因而我对父亲的认识是片面的不真实的。
  我告诉学生,这次回家我要向父亲道歉,我要和父亲好好沟通。以前我总是试图说服父亲,让父亲有所改变,但总是失败,父亲总是打断我,不愿听我说。我要和父亲沟通,首先,要做的是认同父亲,这样才有可能进行深入的对话。
  我无力对这样的晓斌再解构再重构,“原文”转述着,可能真实的晓斌更加令人深思。
  透过窗花,微弱的烛光,照亮了有红圈的作业。夜深了,月亮早已躲进暖被里,做着美梦,而烛光还在寒风中摇曳。崇敬你,不是你奉献的精神,而是你,在站立中升腾。这是无望中的追求,这追求是苦的,有悲观色彩,是无穷的循环,难以求其端绪。
  这是读完晓斌关于教师的叙事引发的我的思绪。无厘头。还是发入了群。引来晓斌回应:
  我又想到发生在学校的事。因这一段时间,个别老师不能及时进班,本周开会我强调要闻铃即动,不能迟迟进不了教室。可是今天我校的两位老师已经打铃3分钟了还没有进教室。心想他们是故意和我做对,我的脸色就沉了下来。后来我想他们看到我的脸色以后就能按时进班吗?这又是一种“利眼”。我不应该给他们脸色,但也不能不管。我应该先了解他们迟到的原因,而不能仅凭自己的猜测做出判断。我给予他们尊重,他们也会给予我尊重。
  我想到的教师,其多面立体正在于此,晓斌悟出了真谛:尊重。记得当时我是从“驳斥”开始的:
  就像蜡烛,光从外在的角度不能观其全貌,这是做教育的全部意义。
  蜡烛起源于原始时代的火把,天主教认为蜜蜡是处女受胎的象征,至高无极。李商隐“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是相思的眼泪,至纯至真,感天动地,教师真爱何尝不是如此?我喜欢肖楚女生前在农讲所和黄埔军校带病工作时说过的话:“同学们,你们想蜡烛不是能放光明吗?做人也要像蜡烛一样,在有限的一生中有一分热发一分光,给人以光明,给人以温暖。”以“蜡烛人生观”自励,是教师的具足好德。也许这就是晓斌要捕捉的力量。
  黄昏中一对红烛,开始那安静优美的仪式:夫妻对拜,如教师用笔墨抚摸学生的心灵,代表着纯正、优美而伟大的汉文明,直指人心。这是蒹葭从风,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晓斌的“尊重”在诗经相伴的夜,红烛摇影,缠绵历史。如烛之泪,淌流。
  
  03
  晓斌的热量在他的悄然变化中传递着能量:
  我所带的三年级的班上有一位学生,他非常聪明,但课堂上纪律特别差,也很自私,我有些不喜欢他。这几天从群中获取爱的能量,我开始转变了对这位学生的态度,会及时发现他的优点予以表扬。
  六年级班上有两位女生,近来不知为什么,好像对我有意见。语文课上一言不发;作文课上,半天写不出一行。我曾有过不想管他们,任由他们“静坐”的想法。现在我想,我一定要和她们多沟通,走近她们,了解其中的原因。
  晓斌在和蕊对话:
  @arui 我始終堅信我們在踏入和參與這個看似“我”之外的世界時,我已毫無疑問地構成了別人的世界。所以,自己的言行、哪怕是一個微笑、一鄒眉頭都會泛起漣漪、微漾開去。[强][强][强]我们每一个人都和他人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我们尽可能给这个世界一份美好,如花朵让自己绽放!当我们想着给予他人芬芳,在付出的同时,我们也许收获更多。在火车上,我主动把座位让给一对情侣,给他们快乐,我也收获颇丰,每每想起,我都感到温暖。
  @晓斌 “我们尽可能给这个世界一份美好,如花朵让自己绽放!”——嗯,芬芳世界,留有餘香,收穫沉香。呵呵。溫暖的人,那熱氣騰騰的感覺,先於言行,總會自然通達她人那裡。讓大家能夠彼此體察、體諒,其樂融融。呵呵。
  蕊每次入群都用繁体字,她说想用这样的方式学习。晓斌呢?爱如种子,渗入灵魂。
  “体验人的精神过程的敏感性是困难的。因为许多人从不知道什么样的人才是最理想的人。许多人就从未见过具有爱、或完整性、或勇气、或集中的人。一个人若从幼年到后来的生活中从未见过这种人,就不会有这种精神上的体验。”
  我品味着晓斌这段话的涵义,晓斌的爱有父亲般宽广的胸怀,就像此刻投进窗幕的晨光。
  很喜欢孔子“性相近习相远”的观点。当然我是基于我的理解才喜欢这句话,即“在性相近的情况下,因后天所习不同,而致个人成就相差甚远”。这里说“性相近”是假设,“性”在有些本子上是“生”,有“天然”“本质”的意义。如果“游戏”像“吃”一样,是相近之“性”,“习”就显得尤为重要。“习”字本意是小鸟学飞,引申为反复做某事。
  想想,如果我是晓斌,我将选择怎样“相遇”的方式呢?
  会议间歇,入群读晓斌“令人头疼的作文课”,感觉不像晓彬老师在说话。
  晓斌是校长,博览群书,工作循循善诱。而这两节作文评改课,他让学生拿出以前的作文自己修改,布置完任务因事离开课堂。待他回到教室,学生未改,一学生捂着本子不让老师看,他生气的想:你不让我看,我也不看了,想帮你,你还不领情,懒得理你。
  故事之后,是晓斌的反思,颇为深刻。但我无心细读,只想当面问问晓彬,这是作文评改课吗?这样上课老师“悔”死又有何用?学生有多少这样的两节课可以“聚在一起说话”,而可以“不用心修改”?我不知道晓彬学校的老师怎样上课,也不知晓彬作为校长发现老师这样上课作何感想?
  此刻,自己觉得有些心堵,这样的感受该不该发群?我迟疑着,打好的文字滞留在手机屏幕。
  想起寒假后组织的学生征文,一样的“令人头疼”,空话大话假话,而且“雷同”。那日,一位学生家长,问孩子的作文能否获奖,语气中感觉她对自己的孩子信心满满。这位家长是乡镇的小学老师,利用假期陪孩子上作文补习班,补习班主讲教师是城内某小学业务副校长,以作文指导成名,在家长心目中很有分量。
  我找出她孩子的习作,又拿出两篇雷同文,她傻了眼。她告诉我,这篇参赛作文是她看着孩子“修改”而成,她相信是孩子的亲笔。
  第二天,她来和我致歉,也是在诉苦。她说,辅导班的钱白花了,老师的辅导方法是,把上届学生的优秀作文让孩子们背下来,然后插在自己的作文里……
  这个辅导班叫“写作速成班”,假期收入不菲。知情人透露些底细,某校班主任老师负责招生,语文老师负责提供范文,大家分成。辅导班生意红火,预退教师常年授课,辅导班有营业执照,属于民办学校。有些在职教师看着眼红,效仿三五人搭伙办短训班,或在车库或在农家,上边查的严,就说是亲戚家孩子补课,也就免去各种办班手续。
  想着晓斌是负责任的校长,想象他的学校该是另一番景象。这样转念,觉察晓斌“令人头疼的作文课”在自己内心激起的波澜,感觉资源难得。想点击“发送”真实的感悟与晓斌碰撞。
发表评论 查看评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