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欢迎您! 用户笔名:密码: 【注册】
江山文学网  
【江山书城】 【有声文学】 【江山游戏】 【充值兑换】 【江山社团】 【我的江山】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首页>长篇频道>人生百态>拂晓>考博

考博

作品名称:拂晓      作者:孙彩文      发布时间:2018-04-09 20:14:44      字数:4661

  梦侵破晓,水月夜里红。流连在无边的夜色,心绪徜徉在破晓的天堂,灵魂摇曳,为之神伤。深沉的月色撒在面庞,太多遗憾贯穿,满是疮痍的尘世风霜,拍打着脸,喷些润肤水清醒自己,才知自己的意念过于苍老。
  放任夜的漆黑覆盖最后一丝光亮,徘徊在梦境与现实的边缘,体验虚幻落差,颠覆黑白。过于执着的分辨占据思想空白,那一道鸿沟是谁给予的抉择?
  01
  女儿考博今天被录取。外孙今天满月。我今天生日。
  昨天全国骨干校长研修成绩单发群,才知一个月的学习任务自己只剩三天了。拴在电脑上一天一宿,没有成绩怎么交代?好在下午停电,抽时间看会儿小说《岛》,学习叙事和心理描写。
  女儿和阿姨抱着外孙去花园散步,回来告诉我,各色的花争着抢着开放。
  杨老师转来德龙发的图片入群,说:近景中花开,如入微的叙事,传递着载物与自强的信息。此乃一体两面,互为表里。弱者当自强,厚者当载物。两面复融为一体,道与德,不弃不离。
  才华的专著《如歌语文》我是一口气读完的。唯美,灵秀,但总觉得有一种羁绊:语文被歌淹没了。歌是艺术,语文也是,然而语文还是生活。与自己与他人与世界相遇美好。相遇的语文才有生命力。我把读后感悟发他,才华一直没回。
  杭州培训,与才华聊的最多,被他的多才打动,被他的如歌语文感动。但有一份担心,担心他走上独木桥,沉浸在自我如歌的世界。更担心出头的椽子先烂。因为三次培训,才华都有问题质疑,虽然幽默着化解听者的戒心,但他自我化的认知方式还是让人捏一把汗。他说:语文要从心出发。赞同。但我想:重要的不是起点在哪,而是到哪里去。大家喜欢说北京团队“谦虚”,也许这是北方的文化基因,它禁锢着我的思维,只能小小羡慕一下南方教师的开放和活跃,而自己只喜欢聆听。
  陈林发群的文章,与以往的风格不同,没有了两段论的拘谨,也没有了旁观者的评判。杨老师一直嘱咐我要学陈林。他的思维缜密,逻辑性强,博古通今,东西文化信手拈来。杨老师与德龙读后似有同感:君子之自强不息与厚德载物,阴阳相互为用。没有厚德,自强不息失之过刚;没有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只是乡愿。一路行走,走的越远,经历的越多,担负的越多,对行在路上的人,不论远近,也就能够理解,能够承载多物乃至万物了。杭州培训是基于“理”的。陈林每日发反思入群,理路分析通透渗入课例,对同行的老师们启迪颇深。导师汪潮由衷称赞陈林的勤奋和慎思。他另外还欣赏,学员余藜同课异构《丑小鸭》的课堂结构。余老师课堂上叠词训练突出,如陈林点评“会飞的叠词”聚焦成为亮点。用汪教授的话说:不是停止,而是深入。
  我倒是欣赏另一位老师的设计:给情节排排队,请词语帮帮忙,让想象加加料。篇中取段,段中取词,词回句,句回段,整体部分整体,这样的理路更符合语文学理和学生认知,也满足了二年级学段目标。汪教授的建议是用复述的方法学文,而不是讲故事。还建议放到学文之后复述,不能贯穿全文解读,说把故事讲散了。
  早上五点多起床直到午夜精神还好。完成网络培训500分钟,13篇日志,3个活动方案,1份总结,还有18篇随堂笔记,8篇建议。累了,蹲下身子擦地,帮着女儿给外孙换尿不湿。像在抚净自己的心尘,心好舒服。夜深人静了,忽然想起,如果这个情景放在以前,心里肯定会排斥,会嫌教授的理偏,会嫌网络培训太虚,嫌家务事太烦。此刻,感觉心和大脑是一体的,喜悦自在。阿姨做了清淡可口的饭菜,蒸了馒头,做了米酒蛋汤。一家人喜乐一整天。
  原来,当你不再人为而是顺应,亲密关系会顺畅,自己读书学习和网络培训也感受到爱的滋味,像花开一样自然芬芳。原来,上天最宠爱的是无所求的赤子之心!原来,理,在神性的那一边。
  把几米的漫画送给你,夜痛无眠时读一读这一句:“那一夜,繁星满天,我确定你并没有喊我。你为什么不喊我?再远我都听得见。”一步之遥,一步是百年。
  一夜来风,心如桑叶,又是花开时节。课间,阳光在树叶间摇晃,老师沐浴在学生的世界。学生的作业层层叠叠,像涌动的蚕宝宝,细密深情。
  从破冰开始,词刺激支撑全程,以叙事分享结束。
  叙事研究,把我带到栅栏外的世界。
  我在做个体成长叙事研究。
  不再苦夏。
  02
  未见太阳破晓时的喷薄景象就睡下了。不见太阳但不乏天光,试着问苍天:这汪距天庭最近的圣水,映照的是不是天堂的景象?
  《活出生命的意义》是晓斌加入“专家群”转的第一篇文章。无心阅读,看看题目,“活”?我想到“死”。
  那还是去年12月2号的事。那几日,我心情跌落至冰点。小洪、苍穹、默然、为我做聊愈。
  我:家兄别世,世界冰冷!
  小洪:这是灵魂生活的一部分。灵魂生活,是刀锋舔蜜,需要有高远的追求和过人的勇气。
  默然:兄长的生命给活着的人会产生一次自我选择和拷问的思量,无论是选择新的存在方式还是延续原来的自己,已经不是最重要的。
  苍穹:灵魂在哥哥的身体里已经发挥了最大的能量,哥哥以行动给我们做了榜样,我们要做的是,让哥哥的灵魂在新的躯体里继续闪光!我们在做着教学勇气,教学勇气就在告诉我们融入你和我,这种融入首先是灵魂对当下的认可!这确实需要坚强!
  摘录聊语,我发现自己沉浸在“冰冷”的世界,而忽视了身边的人。
  “活着的生命意义是什么?我?哥哥?我们?”问询,我发现自己的生活充斥着恐惧:对死亡的恐惧,对多元的恐惧,对冲突的恐惧,对失去自身认同的恐惧,对改变自我生活的恐惧。我仍会也将永远面对最后一种恐惧,即同他者的正面交锋会挑战我们——甚至迫使我们改变自己的生活。
  沉浸于自我,忽略了晓斌。
  
  03
  晓斌敢于正面交锋,和儿子、和老师、和学生、和自己,惊颤于我,不亚于英国女王颁发帝国勋章、媒体天后予雷夫“善待生命奖”。
  晓斌这样介绍他自己:
  我是一名再普通不过的乡村小学老师。91年师范毕业至今一直在村小任教。现在我所在的小学仅有41名学生,7名老师。而我又是一名非常幸运的村小的老师。我的幸运缘自读写。06年我有幸来到教育在线网站,这里有来自全国各地的老师们,在大量阅读他们的教育日志后,我也开始尝试写日志。晚上独自一人在学校,一盏台灯,一台电脑,当在键盘上敲击出一篇篇日志,便有了小小的成就感。由于经常要更新博客,2015年暑期,我在1+1教育社区看到全国第一届“新华文杯教育行走”教师公益研修夏令营活动的报名通知,我非常幸运的报上了名,来到绵阳参加了这次令人难忘的活动。在活动中,我结识了许多来自全国各地的优秀教师和专家、学者。有幸和《教学勇气》的译者—北京师范大学的吴国珍教授进行了面对面的交谈。在活动中,我结识了另2位西安的优秀教师,在他们的引荐下,我加入了“勇气更新QQ群”,由于经常参与群中的交流,后又受另一位老师的邀请,加入了“河北教育叙事专家群”又结识了一批优秀的教师和专家教授。
  何为心,若非与繁星聚一起,与众鸟齐飞,乘风,驾云,齐归?晓斌对此早已深思熟虑:读写。
  “读写”让我飞不起来的原因是什么?我得回到“普通”好好想想。上帝让右手成为右手,就是对右手最高的奖赏。同理,上帝让善人成为善人,也就是对善人的最高奖赏。
  “善”,是晓斌留给我的第一印象。
  “勇气更新QQ群”叫“勇气大学”,是北师大的吴国珍教授创立的,集全国名师、名校长、教育专家共读《教学勇气》。美国帕克•帕尔默花了10年心血完成的关于教与学少人踏足的漫步教师心灵旅程轰动世界的鸿篇巨著,以他的天赋带领我们进人教学工作最深奥的领域:“自身认同与完整”,足以永远改变我们的洞察力和勇气照亮了心灵领域。
  此刻读晓斌,发现一个令我吃惊的事实:当坚定地立足于一种真实的自我意识中时,我们能获得虽然困难但有意义的工作所需要的所有资源。
  晓斌这样描述他在教学《看戏》一文时的思考:我脑海中立刻有了一个形象的比喻。我说你们女同学的长发像黑色的瀑布,都非常漂亮。如果画你们的像,只画出头发,然后写上每个人的名字拿给人看,人们能认识你们吗?会觉得你们美吗?或者有一种可以隐形的物质把你们身体其它部分都隐去,人们只能看到你们的头发,你们还美吗?晓斌在传达关于潜藏的整体的:他说:没有整体的认识,只看到她的一部分,且更多的是关注她的缺点,对整个人视而不见,于是就觉得这个人问题很多。如果基于整体的认识,她还是有很多优点的,立刻,就感觉眼前这个人一下子可爱了。
  是的,很多时候,我们都是片面的认识事物、认识人,我们看到的只是一部分而不是整体,这样我们认识到的事物、人并不是那个真正的物或人。我们就会做出错误的判断和不当的反应。想到《易经》,我们先人的智慧在很早的时候就提出整体的概念。如“易”字,它本是由“日”和“月”组成,日是阳,月是阴,阴阳互相转化,互为彼此。整体智慧是万物之母,是创造万物之灵!
  直到这之前,我看待晓斌被他叙事的外在迷惑而看不见他是完整的。此时,我为没有意识到自己的浅薄而无地自容。
  
  04
  “天不再蓝,但我们初心不变,我们是人民教师。身体是我们自己的,教育也是我们自己的。我们是体制的一部分,我们改变,体制随之改变。”
  晓斌在摘录我。
  “ 是不是每个人都有自身的闪光点,要借助其闪光点照亮其黑暗的地方?”
  晓斌在问叶子。
  我明白了。我和晓斌是一个血管壁的距离,他在里边,我在外边。回味他说过的:彩文偏儒我偏道,我为晓斌化掉我的“排斥”于无形而自叹不如。再次找到晓斌的叙事:柔眼看世界。再读。
  当我们面对他人的批评、指责、控制、反抗、不好的行为,我们有时会产生“‘利眼’现象中的强烈的充满恐惧的、自我防卫的紧缩反应。”而这种”“利眼”的现象让我们产生或打或逃的不好的反应。清明假儿子感冒了,很重,还打了点滴。我想着假期在家让他多休息对身体有好处,可是儿子不听劝阻,已经晚上11点多了,还在用手机看视频,我就心中不满,要求他立即停止,马上休息。但是他不仅不听我的规劝反而很反感我的干预,我更生气了,真想从他的手中夺过手机,但最终我忍住了,我选择了“逃离”——离开了他的卧室。
  ……我应该理解他的感受,从而采取合适的方式,既温柔又有边界。当我们看到一个自己喜欢的视频也很想把他看完,孩子也一样。我不应立即要求他停止,而若告诉他,把这一段看完就不要再看了,这样的话,他会接受的。
  我的“边界”是被晓斌搬了位置。这是处在“关系中”的那条线,放在了形而上的通道上。
  我当时是怎样回应晓斌的?或者想怎样向他问询才像打自己嘴巴那样响?
  读晓斌《柔眼看世界》,感恩他与儿子的相遇。孩子玩手机不睡觉,晓斌由“心中不满”“要求他立即停止”到“离开了他的卧室”,想“采取合适的方式,既温柔又有边界”。“边界”在哪里?我们能否触摸到?换句话说,我们能否走进孩子心灵,相遇他的感受?
  晓斌用帕尔默在《教学勇气》中讲的“如果靠柔眼的功力,人会开放视野,放眼世界”观照,有了透彻的觉察:当别人有不好的行为,我们还要从对方的角度出发,了解对方为什么会这样,我们就会避免仅凭一己之见做出错确的判断,采取无效的方式。他说:人有两个生命,一个是肉体的,一个是精神的。读书使精神的生命得以不断成长。有的人肉体的生命在成长而精神的生命已停止成长。
  当时当下的我,又会如何回应?那一刻,“能否走进孩子心灵,相遇他的感受?”显然是误读晓斌而带了自我的情绪流动。我应该观察晓斌的觉察用来解读我自己,而不是似是而非地指手画脚。
  “这样做的意义是什么?”这里的“做”我想到的是晓斌的“柔眼”和我的“利语”。“利语”是自我保护的壳,说白一点,是想“秀”一下我自己的浅薄。那时不知道,把浅薄看作是“理性的思考”,换句话拔高一点自我标榜为“教育者的情怀”。我本来想说“教育家的情怀”,把“家”换成了“者”。我想我现在是教育者,以后永远都是。我想用这样的姿态相遇美好。
发表评论 查看评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