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欢迎您! 用户笔名:密码: 【注册】
江山文学网  
【江山书城】 【有声文学】 【江山游戏】 【充值兑换】 【江山社团】 【我的江山】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首页>长篇频道>人生百态>拂晓>学校

学校

作品名称:拂晓      作者:孙彩文      发布时间:2018-04-08 18:30:42      字数:4951

  龙是蚕的化身,带火焰的龙珠是桑蚕宝宝。
  古希腊、罗马对中国的称呼“Seres”,“Serice”“Thinai”“Sinae”“Sina”,梵语中国“Cina”,印度语中国“Sino”,法语中国“Chine”等等,凡外人对古中国的称呼,主发音都是“丝”。曾经,只要有陆,就有桑树;陆地,称为桑陆;农业,称为农桑;乡里,称为桑里;晚年,称为桑榆;故乡,称为桑梓。曾经,太阳出于扶桑,神仙圣人生于空桑,帝王登基于穷桑,少男少女幽会在桑中;曾经,“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水长人家浸稻秧,生女手摘桑黄”,“居民安土乐农桑,流水落花香”。
  慢慢的,桑田已经退去,龙正在迷失。
  仁者爱人。师者慈悲。
  01
  孩子们开始升旗了。学校的操场与小区一墙之隔,孩子们在我家窗前十米列队。一个迟到的孩子,背着沉沉的书包,拿着剩了一半的煎饼边跑边吃。站在队伍后面的班主任老师一把拽住孩子的衣领:
  “又迟到,站后边。”
  孩子被甩到教师身侧,煎饼滚到墙角。他耷拉着头,侧目望望,动身想去捡,老师瞪了他一眼,他双手放在体侧,伸长脖子,望着冉冉升起的国旗……
  孩子最后捡起的煎饼,成了“屎饼”,他拍了拍,又吹了吹……然后,抡圆胳膊扔到墙外,“砰……”不偏不倚,砸在我家厨房的玻璃上。
  我和学校副校长是同学,私下打听那位班主任,她告诉我她是县“名师”,班级管理很有一套,年年被评为模范班主任。
  想起很久以前看的一则故事:在海边,退潮后会有很多小鱼被留在沙滩上,有一个小男孩看到了,一条一条拣起扔回大海。一个大人看到说:“这海滩上有无数小鱼,你只能救很少,没有人会在乎的。”那个小男孩没有理会,一边忙着把小鱼扔回海里,一边说:“这条小鱼在乎,这条在乎,这条也在乎……”
  多想,是同一个小男孩。
  教师节表彰会上,那位“名师”在做班主任工作经验介绍。我满脑子是沙滩上死了的小鱼,多的像逗点。
  逃出会场,任蒙蒙细雨淋湿我的心情,任时间扭动所有的死亡。那“煎饼”笨重的像烟一样凝聚,压顶。
  死了/沙滩上每一条小鱼/炒作,成为名师/教育,焉能不哭泣?/小小逗点/扭动所有的死亡/看不见,开始后悔/笨重之物像烟一样凝聚/对生命的理解和尊重,蕴含着中国文化“与天地万物为一体”的仁者情怀。
  02
  第一天走进特殊教育学校,一个高个子男孩,迎面扑来,抱紧我,凉凉的口水洒在我的脖颈。我抱紧他,微笑着问:“你能告诉我,你需要什么吗?”男孩说:“你是妈妈,你是妈妈。”那一刻,我的心是柔软的,没有恐惧,没有排斥,就像抱着自己的孩子。
  “仁慈济物,博爱利生”——这是佛道之本,也是教道之根。女儿上学早,幼儿园大班开始写作业,到一年级下学期,右手中指前段骨节向右侧弯曲,发现时由于定型已无法矫正。我恨自己疏忽。那之后,我舍不得给我的学生布置作业,不仅担心他们的手指,也担心他们的眼睛和心理。
  无奈,悖论的认知方式,渗入反省使我们受到伤害,失去与学生共舞的能力。班里有个男孩儿,三代单传的“宝”。上四年级了,还要妈妈背着上学,晚上,摸着妈妈的奶子才能入睡。一至三年级,从来没写过作业,经常把书包丢进柴堆里,逃学,玩游戏。分班时,老师们谁都不想要这个孩子。主管副校长塞给了我,告诉我:“使劲管,别过分就行!”我能听懂他的画外音,把孩子安排在最后一桌,派得力的班干部上课下课监督。不写作业,安排人给他抄上;不来上学,柴堆里找回书包,交给家长。一次、两次、三次……孩子能够坐下来了,每天躲在角角里,要么睡觉,要么望着大家开心玩耍时淡淡的傻笑。学校进行作业评比、纪律评比,我们班全“优”,校长让我在校会上交流班级管理经验:棍棒底下出“孝”子。
  老校长和我谈心,语重心长:“等你做了妈妈,就懂教育了!”
  做了母亲,常想:一个以慈悲教育为理想的我,为什么一边谈尊重孩子,一边毫无愧色地选择“棍棒”教育?
  痛定思痛,是女儿高三那一年。女儿进入青春期,写给男孩子的“信”被我偶然发现。她说:我不漂亮、成绩也不好,不值得你爱……我内心一阵酸楚。
  女儿是高二下学期开始发胖的,进入高三成绩逐渐下滑。原本,女儿是我的骄傲,不仅皮肤白嫩,身材又好,成绩也在年级领先。高二期末考试,她数学是年级第一。她的班主任说:“作为女孩子太不容易了。”
  升入高三,学校重新分班。我靠关系给女儿挑了个高考成绩最高的班主任,据说,他十分严厉。女儿比其他同学晚入班一周。习惯了当班干部的她,不适应不是班委而被同学冷落、被老师白眼。后来得知,是女儿青春期敏感,那位班主任老师天生眼疾,看人斜视。女儿失“宠”,开始关注男生并频繁买衣服,每两周放假回来都要去买件新的,不用我陪,回来对着镜子照来照去。
  期中考试,学校召开家长会,班主任老师说了女儿一堆的不是:爱说话,爱下座,和男生眉来眼去……我第一次因为学习和女儿发脾气:
  “你好让我失望!”我把门重重地摔上。
  女儿把自己关在房里不出来。
  又一个月,也就是发现那封信的那一日,想坐下来和女儿谈,意外发现她的右手大拇指有一道嫩红的疤,我问她怎么回事,她说是自己咬的,为了记住“期中考试”。
  我所有准备好的埋怨都咽了回去,把女儿的手攥在掌心。
  “女儿,你是最棒的!永远是……”我和女儿对望着,眼里噙满泪花。
  女儿输了一个月的液。我每天接送女儿,晚上陪她读书到子夜……
  女儿高三后复读,离开了那位严厉的班主任。一年后,顺利考上重点!大学放假,女儿总要去看看复读时的班主任。班主任逢人便夸女儿聪明、懂事,又漂亮。女儿研究生毕业在大学任教,她是孩子们公认的美女姐姐,是学校宣传册的封面模特。
  “因为懂得,所以慈悲”,这是张爱玲写给胡兰成的话。“慈悲”是佛教的标志,按《无量寿经》的解说是“以无缘慈,摄诸众生”。《妙法莲华经》里说:“大慈大悲,常无懈倦,恒求善事,利益一切。”
  妈妈,懂得女儿;教师,懂得教育。师者如母,慈悲为怀。
  03
  做了20年的语文,如今又一个10年过去了,发现孩子们的心灵成长如化茧剥丝。
  《纪昌学射》课堂进行中。
  学生读了三遍课文。有的眨巴眼睛沉思,有的窃窃私语,有的默默勾画,有的小声朗读。按照事先的准备,接下来该梳理重点词语和句子。我却突然改了主意。用“问答”法解读文本。
  问:如果你想学到射箭的本领,你会采取什么方式学?
  答:拜师。
  课堂有了小小骚动,有的同桌有了小小的争议,我窃喜,看来学生把自己当做“纪昌”了,他们在用文本角色解读文本。
  问:你会去拜谁为师?我顺水推舟,想考察一下同学们联系上下文解读的能力。
  答:本领高超的老师。
  看来学生们的概括能力挺强。“高超”一词大家无异议。文中本领高超的人是甘蝇,但是已经不在人世,他的徒弟飞卫本领得了他师傅的真传,你准备拜他为师。第一次见老师,老师说:“你先学不瞬。”一位学生一边读一边“眨眼”,逗得大家哈哈大笑。看来“瞬”是“眨眼”的意思他懂了。“你如何想?”我见缝插针。学生的回答开始多样化了。有的说先回去练练再说;有的说会想想老师为什么叫我这么做;大部分学生在这时还是选择按照老师说的:试试这个方法,先练不眨眼有道理。“要练多久呢?”不同的学生选择也不同了。
  时机到了,学生打开了思维,我抓住文中语句“亚学视而可”质疑:这时的你会想什么?
  同学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学‘看’的本领?”从他们的私语中强调“看”而且是大大的“?”号,我似乎猜到他们的心思:“看的本领”和“学射箭”风马牛不相及啊。我鼓励他们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
  “我会听老师的话,回去好好地学习‘看’。”
  “这个老师根本就是神经病,我还是走吧。”
  “这是为什么呢?我得好好想想再做决定。”
  “我会问问老师:为什么要我这样做呢?”
  大家的意见多起来。看来“亲其师,信其道”根本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呀。我内心高兴但不露声色,跳过这个话题继续问:“你,可以坚持多久?”大家选择的时间出现了大的跨越:一周,一个月,一年,有的更久。“当你最终学业有成的时候,你会说什么?”这个问题,尤其我强调了“最终”,同学们有些愣住了,望着我,又相互望望,我知道他们在思考——“我”能不能走到“最终”?并且我怎么可以“学业有成”?我不是要他们的结论,想要他们的审辨过程。于是六个学习小组自然分开,开始研讨。
  5分钟过去了,进入交流环节。先拆组。
  大家已经熟悉我的套路。抽签:第三组解散,插入其他五个组,并且作为陈述主持人。只给一分钟时间梳理组内意见。紧张的讨论过程,大家探着身子伸着脖子:“我的观点三个。”“我是五个。”“共32个。”主持人用“词语”速记,边记录边勾勾连连,由你跳到他再回到我,文本的内容被肢解后搬入新的“家”。
  最紧张的时刻到了:分享。
  空气中略带凝重。第一次机会没了,第二次机会没了,第三次……陈述的同学表述时间三分钟,有的时间没到,有的观点没有阐述完。其他同学补充,时间一分钟。“不许重复,要在上一组的基础上表述自己的观点。”我重申着,“可以否定可以反驳可以补充可以深化可以质疑,不可以重复。”最后一组,用“讲故事”的方法表述。不是结论,是思考过程,“学射箭、看射箭、思射箭”还原为生活场境,其他组的同学在质疑,表述组引用书中的语句或联系生活或旁征博引。故事激活故事,大家在故事背后思考着,表达着。
  记得第一次拆组时,被拆的同学心里忐忑。他们不知道会有什么样的状况。“哪个组也不要我怎么办?”“万一说不出话来怎么办?”“万一很丢人怎么办?”心里的拉锯战是当初每一个同学都要经历的。后来他们总结出经验:“不要怕丢脸,丢脸是最大的财富!”是的,现在的课堂,没人在乎你丢脸,大家敬佩的是你丢脸以后能站起来。我想起了狄兰·托马斯的《不要温和的走进这个良夜》,似乎听到孩子们内心的声音:咆哮吧!不要温和地走进这个课堂!
  
  04
  迎着五月朝阳,竹子走进63中,冒雨参加落花生种植启动仪式。
  “园子里有一畦一畦的落花生,也种了不多的几颗向日葵,但是苗儿高高低低,长势不同。有的才冒出一两片羞涩的小叶,有的却已经长出了七八片叶子;有的绿油油惹人喜爱,有的黄杆拉瘦让人担忧。还有一盆一盆盆栽的落花生,出苗以及苗的长势也一盆一个样。”
  竹子的观察点在“不同”。身处静谧的种植园,看着这些“不同”的落花生,她“感慨生命的力量,悲悯某颗苗的柔弱,想到呵护某朵花的娇柔”。她想象着自己是63中的学生,“跟着老师一起种下一粒粒种子,天天跑来看着,等待种子发芽,等待苗儿长大,等待开花、结果会是怎样的体验,在一日日的期待着能感悟什么样的生命真谛。”
  我被“我是我、我是学生”的观察视角感动着,导引走进自己的语文课堂,反思“我”是谁?
  我在上一节语文综合实践课,用时一个月。1.七嘴八舌话家乡:请几个同学们做导游,从不同方面介绍家乡。2.研究主题的确定:麻山下的种玉之田。3.编定活动方案:小组分工查找、收集家乡的“发展与变化”、“历史与文化”、“家乡特产”、“旅游景区”、“历史名人”的相关资料。4.整理信息:组长用毛遂自荐与同学推荐相结合的方式明确各组调查、收集内容的具体分工,并分别由记录人进行记录。组长梳理制作成PPT、海报、杂志、文集。5.交流分享:随机抽一张PPT开始,呈现研究过程,陈述资料的选择,其他组提问。6.成果展示。
  成果展示异彩纷呈。
  娜同学:自编自导歌伴舞《美丽的家乡》,舞姿优美、歌声动听。
  彤同学:制作的动画《伯雍种玉》不仅有片头、片尾、字幕还有配音和背景音乐。
  岚同学:个子不高,不愿与人交流。这次也融入了整个活动,主动要求登台汇报。用班长的话说:“她完成了由丑小鸭到白天鹅的蜕变!”
  猛然间,感觉缺少了什么。少了什么呢?
  搭建展示平台:不错呀!每位同学都有无限的潜质,只要给他们机会他们的潜能就会发挥出来。
  激发爱家乡的感情:对呀!家乡发展、历史文化、人文景观使孩子们热爱家乡的情感更深、更浓了。
  哦,聚焦一下:家乡名人。又一个月,学生完成了家谱制作。再一个月:种植。“诗雨花路”走进亮中的文化广场;“金丝小枣”百年的树根成了孤树小学文化的“魂”;张明远,抗战英雄的“小推车”、“血染的笔记本”成为校史馆的文化符号;贾兰坡,著作等身的考古科学家,在他发现猿人古遗址的百米路旁新建起一所学校。
  还有下一个月,下下一个月。我们种植:落花生。
  落花生走进校园。竹子走进校园。落花生走进竹子心里。那一刻,我看到了我自己——老师,也看到另一个自己——学生,还看到了我们——落花生。
发表评论 查看评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