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欢迎您! 用户笔名:密码: 【注册】
江山文学网  
【江山书城】 【有声文学】 【江山游戏】 【充值兑换】 【江山社团】 【我的江山】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首页>长篇频道>人生百态>汨罗江水静静流>第三节、故事在手中彰显风采

第三节、故事在手中彰显风采

作品名称:汨罗江水静静流      作者:清书轩主      发布时间:2018-03-26 14:40:10      字数:3475

  文化的起源和发展总离不开这些人的奋斗,他们是文化的创造者和传播者。长乐故事源远流长,不断发展就是他们的智慧结晶。
  1、故事会里的“活词典”
  “玩故事就必须心中有故事”。这是熊科林先生常对年轻一辈故事人说的一句口头禅。
  熊科林先生年逾花甲,是个历史通,每每谈到扎故事,他就口若悬河、滔滔不绝;尤其是对各朝各代历史典故中人物的特征、玩物、穿戴他无所不知;就连历代皇帝在位多少年?做了哪些大事?也都了如指掌,被村民称之为故事会里的“活词典”。譬如说,刘备在位和未在位时穿戴有什么不同,玩故事时装扮人物就要注意些什么细节,他总是都熟记于心,精心指导。
  俗话说“故事起源于民间,取材于古典”。每一台故事都必须将思想性、教育性、艺术性和趣味性和谐统一,不可凭空臆造,这就是故事的生命力。长乐故事会千年来长盛不衰,就是有一本接一本像熊科林老人一样的“活词典”。
  有一年,上市街出了一台故事叫“弄玉吹箫”。该故事出自于《列仙传拾遗》:“秦穆公有女弄玉,善吹笙,公以妻之,遂教弄玉作凤鸣。居十数年,凤凰来止。公为作凤台,夫妇止其上。数年,弄玉乘凤,萧史乘龙去”。因为这台故事新颖,故事扎得又精彩,观众无不称奇喝彩。
  忽然,下市街有人站出来指出:“凤头上应坐男孩而非女孩”。熊科林坚持说要坐女孩。双方争执不清。熊科林随即从自己的藏书柜里翻出一本《列国传》,找到“弄玉是秦穆公之女”的文字记载,对方才心服口服。
  有一回,准备扎一台“桃园三结义”的故事。扎故事的对刘备的穿戴把不准,只好向熊科林请教。熊科林耐心讲解:在桃园三结义时的刘备穿开叉红衣袍,戴纶巾,而他做了关中王后应该戴金步头帽,穿红莽,挂青三胡须。还有一次,扎“城隍救驾”这个故事时,他到现场指导说:“赵匡胤落难五索洲为城隍爹爹所救,当时赵匡胤身着蓝马褂,头戴小龙耳帽,挂短青三须。这些都是书中没有交代的,必须尊重历史,不能马虎。”说到这里,熊先生脸上露出自豪的神色。是啊,如果不多看书,多钻研又如何能栩栩如生地将这些历史人物还原?
  这些老艺人博古通今,心有丛竹,且以典为据,对玩故事的每一个细节总是吹毛求疵,容不得半点瑕疵。也正因为这种精益求精、追求完美的精神,长乐的故事会才能千百年来历尽风雨,而日臻成熟,步入辉煌。
  
  2、勤于奉献的“土导演”
  熊树林是熊科林的弟弟。如果说熊科林知识渊博、能说会道,那么熊树林就会做、有很强的组织能力。兄弟俩相得益彰,可以说就长乐故事会里的文武“双熊”。
  熊树林从小在长乐街长大,对组织玩故事活动情有独钟,后来定居在县城。每到春节家乡玩故事,总少不了这个“熊二”的份。只要接到玩故事的通知,无论多忙,他都会从城关赶回来,担任大型故事会的组导工作。
  “组导”如同剧组中的导演,工作极其重要,却又繁琐而复杂,是整个活动成败的关键人物。其能力、威望、专业水平都必须是首屈一指的;同时还要吃得苦,受得气,才能让别人敬畏,听从调度和指挥,绝不是一般人可以当得了的。“熊二”就具备这个条件,也有这个资格。
  熊树林先生自1983年参加玩故事已三十又四年了,其中当“组导”就有近二十年。他经验丰富,套路足,在十里八村人缘又好,所以当组导非他莫属。2006年长乐故事会申报“湖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组导”方案就是熊先生设计出来的。在各级文化部门的考察、评估过程中,无论是上面来人采访,还是各种大型展播、汇报活动,“熊二”这个业余“土导演”的功劳巨丰。
  熊树林先生吃苦耐劳、乐于奉献,为了故事传播从不计较个人得失。有一年冬天,他同陈青大爹一起去浙江买行头,正逢天寒地冻,大雪纷飞的“三九”时节,再加之当时的交通不便利,旅途辗转,一路受尽艰辛。两个人为了赶时间,路途中没有吃过一餐热饭,饿了就买包子、红薯带在身上充饥。这次买行头花去7000多元,回来时连买车票的钱都冇得,只好爬货车遛回岳阳。他俩把购置的八十多件行头,打成两个大包裹,每人背一个,徒步从岳阳赶回长乐。回到家的时候,两个人的脚都冻烂了。妻儿老小见着他们时,个个精疲力竭,面容憔悴,都相拥而泣。
  这期间的苦楚感人肺腑。熊树林先生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所付出的辛酸和汗水,涛涛的汨罗江记得,淳朴的长乐街人记得,悠悠的故事史也一定记得的。
  
  3、“爆脾气”斗智
  “祸起萧墙留遗恨,魂系故事未了情”。这是当年人们为悼念长乐故事传承人陈青大的幅哀联。陈青大出生于上世纪二十年代,2015年不幸在一场车祸中去世,至今长乐人谈到他,无不唏嘘。
  陈青大喜欢收集历史典故,擅长编排节目,是故事会里不可多得的人才。他脾气火爆,但工作严肃认真,办事粗中有细。他对故事中的每一个细节都一丝不苟,对演员要求十分严格,不容有半点差错。有一次,上市街扎了一台“岳母刺字”的故事,由自己的小侄女扮演“岳母”。在一次排练中,生性活泼的小侄女嘻嘻的笑个不停。陈青大先后多次打招呼,告诉小侄女:“岳母是代表中国劳动妇女的古典形象,自古迄今,老百姓都捧为楷模,像你一样嬉皮笑脸的,有损岳母形象,你知道吗?”
  毕竟年幼的小侄女,似懂非懂,出于好奇,有时还是忍俊不禁。陈青大一见,他那火爆脾气就上来了,顺手抓起身边的一只茶碗劈了过去;大声呵斥道:“你这孩子怎么这样不听话,是让你闹着玩的吗?算了,你别演了,丢人现眼。”险些被砸中了小侄女,吓得她“呜呜”哭了起来。全场的人也吓得出了一身冷汗,指责陈青大不该对小孩子动粗,要是砸伤人,那就不得了。
  陈青大也知道自己过分了,赶紧抱起小侄女:“孩子,是大伯不好,吓着你了,我的乖女儿,别哭了哦。”平日里小侄女是大伯的心头肉,视为掌上明珠,今天他也是恨铁不成钢啊!
  以前,长乐上、下市两街玩故事总是把对方当“对头”,一定要“比”出个高低输赢才收场。有时还比出纠纷来,甚至要动武斗殴。所以双方都挖空心思,想出奇招怪式,让对方无法应付而败下阵去。陈青大是一个有头脑、有见识的人,为了在比赛中出奇制胜,他总是别出心裁,把对方弄得不知所措。有一年,陈青大和上市街的故事团队商量,先出一台“太公钓鱼”,上书“愿者上钩”,意欲讥讽对方,下市街半天没有回应。他便又使出第二招,出了个“樊征下书”故事,他想用激将法,让对方出阵,可下市街那边仍就不理不睬。陈青大有点气急,瞪大眼睛,爬上抬阁,大声喊鼓手打“催伴鼓”,公开挑战对方。下市街见状,连忙推出一台“鸡啄篮盘”回敬对手,把对方比作一群鸡,闹哄哄的,扰人视听。
  故事会就是在这样的斗智斗勇中发扬光大,不断提高。
  4、苏特生的艺术人生
  大凡走进苏家村口,就听到一阵阵悠扬的二胡声,时而激越欢快,时而深沉幽怨,让人百感交集。这胡声原来是从苏特生家传来的。苏特生先生闲时爱拉二胡,有时自拉自唱,好不悠哉。苏先生是个多面手,不但二胡拉得好,还会吹萨克斯、弹秦琴。他常炫耀自己少年得志:在学校文艺队就学会化妆,同学们都叫他“化妆师”。
  中学毕业后待业在家的苏特生,又拜单绥芝、李宗勉两位老艺人为师,为故事会演员化妆。在两位师父那里得到了真传,除了向师父请教,苏特生爱学习,喜欢看书,从书上、电视讲座的理论阐述中再去琢磨化妆技术。他还从花古戏、黄梅戏、川剧、越剧、京剧等各种剧种中收集脸谱,博采众长,吸取营养。经过多年的学习、实践、摸索,推陈出新,形成了适应故事会中人物需要的、老百姓喜闻乐见的独家化妆艺术。
  “打水底——勾脸谱——描眉睫——作定妆”是苏特生创造出来的故事会化妆的“四部曲”。以前玩故事化妆没有“定妆”那一步。玩故事是个体力活,难免要出汗,或遇上雨雪天气,都会使化好的妆受到损害变成“花妆”,而失去故事原创风采。为了避免不出现“花妆”,苏特生采用京剧脸谱技法:“定妆法”进行“保妆”,自此后,故事会化妆后添加“定妆”环节,避免了因“花妆”带来的尴尬。
  “描妆是一种艺术再创造过程。如化平妆时讲究突出额角、鼻梁。窄鼻梁要描宽一点,塌鼻子要通过明暗调子,表现出高一些,眼角凹陷的,要利用色彩对比度和色调,表现出自然、和谐感;化花脸复杂些,忠奸丑恶,各有千秋,但熟能生巧,平时要对着脸谱图多画、多化,熟练了,把这些脸谱记心了,就能得心应手、信手拈来”。谈到故事化妆时,苏特生总是娓娓道来,如数家珍。
  每玩一次故事,一气功夫要化两百个妆,必须保证三四分钟内搞定一个平妆。苏特生还创新、总结出“上油底”和“上粉底”一趟手脚完成的好办法:将菜油调入粉内,既可以加快运笔着色速度,又不伤皮肤,还容易擦干,为每化妆提高了速度,事半功倍。
  长乐街人像苏特生这种勤劳好学、勇于创新的人大有人在,是他们用艺术装扮人生,才使得长乐故事会如百花园中的一杂奇葩,芳香四溢,色彩鎏光。
  
发表评论 查看评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