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欢迎您! 用户笔名:密码: 【注册】
江山文学网  
【江山书城】 【有声文学】 【江山游戏】 【充值兑换】 【江山社团】 【我的江山】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首页>长篇频道>人生百态>趟过岁月那条河>第二章 王盛明娶亲

第二章 王盛明娶亲

作品名称:趟过岁月那条河      作者:吴宏萍      发布时间:2018-03-20 20:23:30      字数:5920

  王成美就这样走了,连日来那“芦花帐”般的房子里除了不时传出几声呜咽的声音以外,几乎没有一点生气。
  张小玉还在做月子,王成美的死,让张小玉心如死灰。
  王成美走了,裁缝生意暂时也没办法做了,家里没有了生活来源。这么一大帮的孩子总得吃饭吧,张小玉真的是一筹莫展,她真的想跟着王成美去了。
  她不吃不喝的整天躺在床上流泪:成美啊,你我相处二十年,生活虽然清苦,但我已经习惯了有你的日子。我一个大事做不来,小事做不好的小脚女人,没有了你,我实在不知道这日子怎么过?这么一大帮孩子,你让我怎么养活他们?你甩手走了,什么也不管了,我怎么办?我也跟你一起去吧……
  是啊,这么多人要吃饭啊,没有一点收入,这一家子该如何走下去……
  张小玉不吃不喝整天以泪洗面的举动吓坏了一大帮孩子。
  王盛明和王盛昌一直商量着怎么劝母亲,可无论怎么说,母亲她也听不进去。他们想来想去,最后想到了瞎子外婆。
  按照王成美的遗愿,他去世暂时不告诉外婆,一来她眼睛看不见,来了也不方便;二来她年纪大了,怕她伤心过度受不了。
  所以外婆一直不知道王成美已经过世了。
  现在父亲走了,母亲天天这样,兄弟俩商量着非请外婆不可了。
  盛昌半夜就起来了,他要去三十里外的千秋外婆家。一路上他都在想着如何跟外婆说家里的事。盛昌是一路走,一路想,一路哭。到了外婆家,他一看见外婆,把路上想好的话全都忘了,禁不住嚎啕大哭。
  瞎子外婆不明就里,一直搂着盛昌。在外婆的再三安抚下,他才停下了哭泣。他把家里这许多天发生的事情统统告诉了外婆,特别是母亲现在的状况。外婆得知王家的情况也是悲痛欲绝。她也知道那个倔强的女儿现在遇到了天大的难处了。
  外婆也是个苦命的女人,二十多年前,张老爷在世时,家里多风光啊。张老爷死后,家道败落。外婆受不了打击,渐渐的眼睛也看不见了,现在已几乎失明。外婆和脾气不好的女儿一直不和,经常为一些小事吵闹,女儿和女婿搬走了以后,她就一个人生活,好在张老爷留下了一些财产让她养活自己。
  得知女婿去世,女儿还寻死觅活的,外婆心里十分着急,即刻就急急忙忙地随盛昌来到王家。
  母女相见抱头痛哭啊,外婆哭自己命苦,更哭女儿命苦,大骂女婿的不负责任,留下这一大堆孩子,让女儿一人受罪。外婆抱着女儿,责怪女儿没把女婿的死讯告诉她,又责怪女儿没好好照顾好女婿。
  张小玉看见母亲,一下子把心里的委屈全部哭出来了,母女俩哭的那叫一个惨啊!看到外婆和母亲都在痛哭,孩子们也都跟着哭
  一阵痛哭过后,大家慢慢地平息下来。外婆哄着女儿:日子还是要过下去,一大帮孩子还是要人领着,现在男人不在了,女人就应该挑起头来……
  外婆了解自己的女儿,慢慢的劝啊说啊……
  张小玉在母亲的再三劝说下,慢慢的听从了外婆声泪俱下的劝告。终于从床上起来,给孩子喂奶,做饭……
  王成美走了,好像也带走了老主顾的生意。裁缝生意一落千丈,几乎没有人再把衣服送给两个还没出师的孩子去做。
  王盛明、王盛昌不得不出去找活干。但他们都是手艺人,体力活不会做,也做不动。
  盛昌人很瘦小,看上去就像个发育不良的孩子。但他头脑灵活。他跟哥哥商量,还是想办法为人做衣服。盛明的手艺比盛昌好,他能剪裁衣服了,盛昌才会用缝纫机。他们计划着,盛昌负责出去找活,如果找到活,盛明负责在家把衣服做好。
  盛昌跑到父亲以前的老主顾那里,一家一家地去求人家把衣服给他们做,并保证一定能做好。可是没有人相信这个孩子的话,人们不相信两个孩子能把衣服做好。
  连续找了三天都两手空空。盛明有些绝望,盛昌劝慰哥哥,一定会找到做衣服的人家的。
  第四天,盛昌摸到了镇上医院顾院长家,他知道顾院长是父亲生前的好友。他站在顾院长面前:“叔,我爸他不在了,平时你就跟他好,常帮衬我们家。我们家的境况,您是知道的,父亲走了,我们还是要活下去,我们兄弟俩就会做点缝纫活,现在很多人都不放心把衣服给我们做,能把你家的衣服让我们做吗?”
  顾院长望着故友瘦小的儿子,想都没有想,就立即让妻子把家里做衣服的布料全拿给了他,并且对盛昌说:“兄弟俩好好合计合计,不要着急,慢慢来,就是做的不好,叔也不会怪你的。”盛昌接过布料,深深地给顾院长鞠了一躬,转身迈着坚定的步子向家里走去。
  拿着布料的盛昌,手里就像捧着希望,他知道,这次衣服如果做好了,以后裁缝手艺一定就能做下去了。他一路走一路想,该怎么和哥哥一起,把顾院长家的衣服做好。
  布料拿到家,兄弟俩仔细研究,一起回忆过去父亲是怎么教他们裁剪的。盛明翻开父亲记录尺寸的本子,找到顾院长家人衣服的尺寸,谨慎地在上面用画粉画着,还不时地和盛昌商讨着。
  要下剪刀剪了,盛明的手有些发抖。父亲王成美在世的时候还没有教过他裁剪,只是口头上讲过一些方法。这可是自己第一次裁剪衣服啊。
  盛昌不时地鼓励哥哥。在盛昌的一再肯定下,盛明终于按下了剪刀,把衣服裁剪好了。
  一件衣服裁剪好了,盛明的头上冒出了细细的汗珠。
  盛昌用缝纫机把哥哥裁剪好的衣服,缝了起来。
  衣服做好以后,兄弟俩的心里惴惴不安,他们不知道这衣服穿在顾家人的身上会是什么样的效果?兄弟俩双双祷告:老天啊,保佑我们吧!一定让顾家人满意我们做的衣服啊!
  第三天一大早,盛昌捧着做好的衣服,送到顾院长家里,望着顾院长接过衣服,盛昌的心一直悬着。
  顾院长在房间里试穿了衣服,不一会他走出来,只见站在客厅里的盛昌,一头的汗,他太紧张了。
  顾院长戴上眼镜,看着自己身上的衣服,朝盛昌望去:
  “这衣服真是你们兄弟俩做的?”
  “嗯!”盛昌坚定地点了点头。
  一向以来从不当面夸人的顾院长,破例对着盛昌竖起了大拇指:“做的真好!这衣服很合身、服帖。”顾家的其他人试穿后,也都夸这衣服做的比王老师傅做的还好。盛昌听着他们赞扬后,又给顾院长全家深深地鞠上一躬。
  顾院长让妻子给盛昌工钱,盛昌接过工钱,转身撒腿往家里跑去,他急着要把这份喜悦与哥哥分享。
  回到家,盛明早已等在家门口了,看着盛昌笑眯眯的样子,知道一定很好,盛昌拿着手里的钱扬了扬,兄弟俩笑了……
  顾院长在小镇上是权威人士,有他的口碑分享,那效果就不一样了。不久,一传十,十传百,整个小镇上的人们都知道,王家的老大和老二也是能做衣服的,而且做得比他爸还好!
  那以后,就有人上门做衣服了,无论谁送来衣服做,王家兄弟都感谢人家的信任,然后兄弟俩认真仔细地研究每个细节,力求把人家的衣服做的完美。
  王家的缝纫生意一天比一天好起来了。兄弟两个一个裁衣服,一个缝衣服,妈妈张小玉也为他们打下手,一家人的日子慢慢地好起来了。
  由于生意好,盛明、盛昌的名声也就慢慢地大了起来。主顾中有人就给盛明介绍对象了。
  对方是临县农村的,离八大家小镇有二十里地。当时农村姑娘都想嫁到小镇上,如果是手艺人就更好了。女方家长来一看,家里小孩多,负担很重,有点不高兴,但盛明长得高高挑挑,白白净净的,看上去很养眼,手艺又好,估计过日子没问题,也就同意了这门亲事。
  对象李芳是家里的长女,兄弟姐妹也是很多,只有哥哥在外地念书,马上就要工作了。本来李家家里也缺少人手干活,李芳是家里主要劳动力,李家父母想让她过几年再嫁人。但王家的生意很好,正好缺一个女人给兄弟两个打下手,张小玉三番五次地请媒人跟李家商量,看能不能让李芳早点过门。李家是一个通情达理的人家,既然话说到这个份上,也只好同意女儿出嫁。
  对于这门亲事李芳心里也很矛盾。自己家里兄弟姐妹多,日子过的就不是太好。王家这么多孩子,王父又不在了,虽然盛明有手艺,但王家的生活可能还赶不上自己家的生活。这个婚姻就是从“米箩跳进了糠箩”里。再说自己还是个孩子,给王家做大儿媳妇,那这一大帮孩子都要自己操心了。可是父亲已经答应了王家……
  王家生意刚刚起步,根本拿不出什么彩礼,李家父亲说只要好好过日子,没有彩礼就没有吧。
  李家也没有什么陪嫁,但是按他们家乡的风俗还是给女儿置办金银首饰。
  这年十月二十二,盛明成亲了。新郎盛明二十岁,新娘李芳十九岁。
  当时王家条件也不是太好,结婚当天租了一辆自行车让盛明把新娘接回来,一家人在一起烧几个菜,吃一顿团圆饭,就算办完了婚礼。
  结婚之后,李芳也跟盛明学手艺。这年冬天,三个人做手艺,加上临近过年,生意非常好,一家人都很开心。在妈妈张小玉的张罗下,兄弟姐妹们都穿上了新衣服过年。
  盛明、盛昌看到这个情形也是非常高兴,只要弟弟妹妹们有饭吃,苦点累点都不算什么。这样下去,王家的日子会越过越好的。
  李芳也很高兴,这样的手艺,这样的生意,将来一定能过上好日子的。
  这年过年,王家大大小小都高高兴兴的,指望来年生意更好,更能让大家吃饱饭。
  可是……
  过年后就是1956年。国家要求成立高级社——综合社,不再允许私人经营。按政策王家有一个人进综合社,家里人商量一下,决定让盛昌进综合社。
  手艺人家里不准做衣服了,就没有了工钱,经济来源也就没了。盛昌进了综合社,一个月也拿不了几个钱,家里的生活又陷入了困境。
  大家商量让盛明去老主顾家里看看有没有衣服可做,可老实的盛明根本拉不下情面,他平时话就不多,到了人家也张不开口。盛明根本就做不了这事情。
  盛昌是单位里的人,不能把做衣服的人领家里来啊,可盛明办不了的事,只有盛昌去了。于是盛昌白天上班,晚上偷偷去以前的主顾家问问有没有衣服可做。很多人家都不敢把衣服给他们做,害怕查到了被批判。盛昌再三保证不会说出去,让主顾放心,才有个别的人家愿意把衣服给他们做。可家里唯一的一台缝纫机被盛昌带到综合社去了,没了缝纫机,拿什么做活?
  接到“黑活”后,盛昌又去求顾院长,他知道顾院长家有一台缝纫机。好心的顾院长悄悄地把缝纫机借给了盛昌。盛明和盛昌连夜把缝纫机运到乡下一个熟人家里,白天盛明在那里做衣服,盛昌晚上揽到活就连夜送到乡下,天不亮,盛昌又赶回家上班。
  在这以后的一段日子里都是这样,盛昌收到做衣服的活,夜里送到乡下,兄弟俩夜里做衣服,早上天不亮盛昌又悄悄地赶回家。
  尽管这样的辛苦,也苦不了多少钱,不够一家人的生活。生意不是太好,还提心吊胆的。
  生产队分了几亩地给王家种。王家都是做手艺的,都不会种地。所以种地的任务就落到了李芳的身上。李芳起早贪黑地在地里干活。有时候盛明也跟着去,可他真的干不了农活,他从小到大根本就没干过农活,常常做一会就躺在地里,觉得累得不行。有一次给棉花除草,李芳一会就除了一大片,可盛明怎么也弄不起来。
  一季棉花,花费了两人太多的的精力,到了最后收成也不是太好。
  想到家里一大帮孩子等着要饭吃,盛明常常欲哭无泪。自己是家里的老大,明明有手艺却无用武之地。当初向父亲发誓过,一定不让弟弟妹妹们饿死,按照现在这个情形,实在是……
  盛明整天愁眉苦脸的,一心想着苦钱的事。
  一天半夜了,大家都睡去了,盛明睁着大眼睛,看着房顶,没有半点睡意。他悄悄地起来,来到盛昌的房间里。盛昌也和哥哥一样,也没睡着,兄弟俩对望着,也想不出办法。他们都知道,家里这么多张嘴,再这样下去可不是个事。
  李芳看到丈夫出去,不一会也走出房间,看到兄弟俩在唉声叹气,心里也不是滋味。不一会她想起了什么,她对兄弟俩说:“我今天在公社门口听说新洋那里在造大闸,说是国家投资的,有很多民工,还要招裁缝,今年天太冷,国家要给民工统一做寒衣。我们明天出去打听一下,如果有这么回事,那我们找找人帮忙,去那里肯定能苦到钱。”
  李芳的话对兄弟俩来说,就像打了一支“强心针”。兄弟俩顿时来了精神,盛昌说:“我明天就去打听,听说公社有一个人就在新洋负责管理民工的,我认识他儿子杜海,如果真有这么个事情,他肯定会帮忙的。”
  农历九月的夜晚,天是那么的凉,可看到苦钱的事情有了些眉目,这三个年轻人的心里暖暖的,他们似乎在黑暗中又看到了一丝光亮,这才安心地去睡觉。
  盛昌躺在床上激动得有点睡不着,他心里在盘算着明天该怎么去跟杜海的父亲讲这件事,甚至还想到了苦到钱以后给弟弟妹妹们买很多好吃的……
  盛明和李芳也睡不着,多少天来的焦虑,终于有了点眉目了。如果明天的事情能成功,那么就能苦到钱,弟妹们就有饭吃了……
  两口子说了很多悄悄话,他们都觉得这是老天是在眷顾着他们,一定会让他们有饭吃了。
  第二天一早盛昌早早就起来了,也顾不得吃早饭,就急急忙忙地去杜海家了。正好杜海的父亲昨晚从工地回来,正要离开家去工地。盛昌把哥哥嫂子想去工地的事说给杜海的父亲杜月明听。杜月明是个好人,也了解盛昌家的情况,他告诉盛昌,李芳说的事情是真的。新洋港造闸工地确实要招一些裁缝为民工加工棉裤,但要自己带缝纫机。如果盛明两口子想去,他可以帮忙。盛昌对杜月明是千恩万谢。
  没有费多少周折事情就说好了,盛昌心里非常的高兴,他立即跑回家,把事情跟哥哥一讲,盛明两口子也非常高兴。
  但是家里一台缝纫机让盛昌带去综合社了,现在也买不起啊,再说眼下就是有钱又到哪里去买啊?
  盛明两口子刚刚还是非常高兴的,他们似乎看到了生活的希望,只要能苦到钱,再苦再累也不怕。可提到缝纫机,几乎又陷入了绝望。
  盛昌说,我还是去求顾院长吧,我就是给人家跪下,也给你们借到缝纫机。
  晚上,盛昌来到顾院长家,看到顾院长,盛昌就跪下了,吓得顾院长连忙扶起他。
  盛昌含着眼泪说:“我们家又遇到难处了,大哥大嫂要去新洋加工服装,没有缝纫机,实在不好意思,想请您让他们把您家的缝纫机带到新洋去。”
  顾院长说:“缝纫机不就在你家的吗?让他们带去吧,等他们回来再还给我家就是了。”
  没想到事情这么顺利,盛昌破涕为笑,连声说:“谢谢!谢谢!你真是我们王家的大恩人啊!”
  工作找到了,缝纫机也有了,三个年轻人好高兴啊!
  盛明想出去挣钱,可心里还是很矛盾的。自己作为家里的老大,出去之后留下六个弟妹给母亲,这似乎又点不忍心。但不出去更不行,没有钱,拿什么来养活这些孩子啊!
  盛昌对哥哥出去挣钱心里也是矛盾的,哥哥太瘦弱了,到那里是不是能吃得了苦?裁缝手艺不像其他行业,白天做晚上更要加班,要常常熬夜的。当年父亲就是因为常年熬夜累坏了身体。自己现在在家上班,晚上也没什么事情,很早就可以睡觉了,想帮哥哥嫂子也帮不上。哥哥一旦去了新洋,那意味着天天要熬夜了,他受得了吗?他舍不得哥哥这么辛苦。
  晚上兄弟两个在一起谈心。
  哥哥对弟弟说:“我去了新洋之后,你在家最大,要多操点心,家里弟妹都小,妈妈脾气不好,你多让着点,不要和她顶撞,我苦了钱就带回来。”
  弟弟对哥哥说:“哥哥,你从小身体就单薄,到了新洋肯定要天天熬夜,你注意身体,要是不能熬夜就白天做,晚上早点休息,身体是首要的,不能像父亲那样没日没夜的做。家里你放心,我会听你的话,帮妈妈照顾好弟弟妹妹。”
  穷人的孩子啊,他们过早的担负起家庭的重任,互相帮衬着,关照着。十八岁的盛昌,本应是个在学校读书的学生,可是,家庭的重担让他过早地成熟了。他再三嘱咐嫂子,要多照顾哥哥,一定要注意身体,不要太劳累了。
  一切准备就绪,盛明、李芳决定外出谋生……
  。
发表评论 查看评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