飘泊的云(二十二)
作品名称:飘泊的云 作者:红叶秋 发布时间:2018-03-11 11:13:42 字数:3410
五月末的黄土高原,如果是晴好的天气,会让人感觉特别舒畅。阳光明媚,惠风拂面,旷野上各种不知名的植物长势正旺,春风的妩媚渐渐地显露出来。
一夜没有休息好的单于飞七点多才醒来,他坐在床上胡思乱想一阵,才慢慢地穿起衣服。昨天刘司钻接到家里的电话,晚上就匆匆回家了,他们寝室里三个人一下子走了两个。他也渴望回家,但路途太远,再说又没有发工资,回家也没有意思。
没有工作的情况下,整个井队显得异常清静。许多工友早饭都没有吃,在睡懒觉。单于飞正闷闷地坐着,许涛又敲门进来了。他笑着说:“天气这么好,在这里坐着有什么意思。走,我们一起出去浪浪。”
“好!”单于飞爽快地答应着,于是就与许超、朱小驹等三人一起向东北方向走去。他们边走边谈,尽情欣赏着黄土高原上的景色。野草开着五彩的花,树木的叶子也长得很茂盛。高原奇特的地貌强烈吸引着他们。这里高低不平,有的地方明显可见风蚀的痕迹,水冲击的状态。黄土堆有的像船形,船头对着东南方,有的在沟底,上面长着几棵茂盛的灌木。有的地方的灌木丛是成行的,很明显是人们栽的,以便防风固沙。
昨天他们来的时候,被这条深深的沟挡住了,今天,他们特意从沟的西边走过,沿着沟边走了几百米,绕过几片树林和几个废弃的窑洞,终于找到了一条可以越过大沟的羊肠小道。小道仅有二、三十厘米宽,沿着成60度角的陡峭的坡面,他们才慢慢地下到沟底。到了沟底向上看,两边的黄土高坡像挤向沟底似的,只能看到三、四十米宽的一线天空。再向前走几米,他们又沿着同样陡的小道爬向沟的南边。沟的南边不像北边那样荒凉了,有片片的窑洞,都有人家居住。南边的地面也大多被开垦过了,田野里还有比窑洞先进多的砖结构的房屋。顺着田间的小路,他们继续走着,农民们正在种土豆,男的在前面赶牲口,后面跟着两位妇女,胸前挂着木箱,前面的撒肥料,后面的丢土豆块。也有片片的小麦地,小麦种的特别稀,像种豆子那样。麦杆才十几厘米高,可已经开花、出穗了。
他们继续向砖井镇的方向走去,越过大片绿绿的灌木丛,就可以看到砖井镇了。他们从十点多出发,直走到下午一点多。不知不觉中走了三个多小时,感到有些累了,前面不远处,有孤独的五间青砖瓦房。他们走了过去,看到夫妻两人带着一个小孩,是幸福的三口之家。在闲谈中得知,他们才花了两万多元就盖好了房子。五间房子里,有两张炕,空荡荡的,地面是用砖铺的;房顶是平的,用竹笆铺上,用木棒支撑着。两间房之间的过梁,是一根直径约六七十公分的粗粗的木棒。听主人说,这一根木棒就要一千多元钱,比钢筋水泥过梁还要贵。他们盖五间房,买水就花了八九百元钱,在高原上生活,最主要的困难就是缺水。
告别了热情的夫妻俩,他们继续向东北方向走去。田间的大路边,有一排水泥沏成的井台,下面是挖的很深的洞,旁边有一个一米见方的水泥池,深约三十多公分。一边有小洞通向井里,一边有洞连接路上的小沟。井边还有一块水泥制成的牌子,上面有文字介绍说,这是“蓄雨水井”,是由定边水利局主管,砖井镇花了五十四万元修建的。农民们就是利用这蓄雨水井,对庄稼进行“穴浇”,可见他们这里的水资源是很缺乏的。
下午一点半,他们终于到了砖井镇,也是离井队最近的小镇。单于飞买了两只牙刷,许超想买一台收音机。可他们找了半天,才发现只有一个小店里有收音、录音两用机,要六十元。他们仨人一起砍价,最后讲到了五十元钱。但店主说,你们得买三台。单于飞本来不想买,可在他俩的怂恿下,也买了一台。放磁带还可以,但收音效果却不行,不知是机子的缘故,还是怨这鬼地方太偏僻,怎么也收不着信号。
不知什么时候,天气阴了下来,他们立即转向回去的路。不一会儿,零星的小雨飘了下来,他们的步伐也不由地加快了,一是怕挨淋,二是要在五点之前赶到井队,不然就赶不上吃晚饭了。许超叫着腿疼,单于飞也感觉两腿发酸,皮鞋磨得脚很疼,他们毕竟在高低不平的黄土高原上,走了四五十里路。一路上,他们交替着放录音机听,多少也忘掉了一些疲乏。四点半,他们终于赶到了井队附近。
“休息一会儿吧。”他们异口同声地说,然后就一屁股坐在荒草地上。休息了十几分钟,他们走到井队,正赶上吃晚饭。
吃过晚饭,单于飞找了一根三四米长的粗铁条,伸向窗外当收音机天线。可即使如此,也仅仅能收到银川台,还时断时续的,电视伴音也收不到,真不该买。等到回家把收音机给母亲听吧,母亲最喜欢听收音机,单于飞相信,在家乡一定能收到好几个台。今天晚上,大概不会失眠了,走了几十里地,高高低低地爬了几道沟,累得腿疼腰酸的。
在这空旷的荒野里,在寂寞的打工生活里,只有让精力和肉体去承担最大的负荷,消耗掉一切多余的能量,才不至于陷入痛苦之中。
有了收音机,单于飞找到了新的打发时间的方式。晚上躺在床上用耳机听新闻,可以了解新近发生的国家大事,世界大事。听收音机也是催眠的好方式,昨晚他听着收音机,迷迷糊糊地就睡着了,比平时休息的都早。
凌晨天刚亮,单于飞就醒了,再难入眠。坐在床上,他习惯地拿起书,认真地读了起来。《走出困境》这本书反映了现实世界的一些可悲的现象,如贫困国家人们患疾病的原因之一是营养不良,饥饿造成的。而富裕国家则相反,他们的健康杀手则是营养过剩的威胁。然而,贫困国家的粮食却大量出口富裕国家,以供这些国家的人们当饲料用。且使用的有效率只有百分之十几!可见这个世界充斥着多少不公平、不合理的现象。世界上许多国家的人们还处在饥饿之中,这不是说明人类没有能力让他们吃饱穿暖,而是由于分配的不均。也就是说,科学技术和能力不是人类生存面临的问题,社会制度和道德水平的低下才是人类面临的最大问题。如果全人类实现了共产主义,按需分配,就不会出现这些丑恶的现象。可惜的是,本书的作者恰恰是反对共产主义的。他认为,共产主义是二十一世纪中的一股危险的思潮,他提倡的只是资本主义制度下的改良,这种改良不过是像在疾病来临时,进行止痛,根本解决不了问题的症状。
关于消费,本书作者的观点是可取的。他认为应该“少花钱,多办事”,节约,应该永远是消费的准绳。高消费实际上是浪费了金钱、财富,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浪费了人们的精力、时间、生命。因为在这个社会上,获取一份钱财,就要花费相应的精力和时间。作者说,无房住与有一间房住差别很大。而有一间房与有一座豪华别墅差别不大,这也就是说,能保障基本的生命需求就可以了。若追求排场,阔气,那你往往会陷入令人烦恼的争权夺利之中。或者是债台高筑,或者是犯罪。
作者说:“无论是个人的或社会的计划,都应重视生活质量而不能只考虑收入的多少。”此话道出了工作与收入之间的科学的关系。如果一个人从事自己感兴趣的、有意义的工作,而收入又可以供自己和家人基本的生活所需,那就是幸福、幸运的了。何必要腰缠万贯,而整天却充满烦恼,甚至勾心斗角,处于岌岌可危的境地呢。现在的人们往往是本末倒置,把消费和生活质量的位置搞错了。消费应该是为了生活的必需,或者为了生活质量的更好,而不是为了炫耀,为了消费而消费,那样就会付出高昂的代价。中国现在好像在鼓励人们消费,这其实是促进经济发展的短期行为,从长远来看,对个人和社会都没有什么好处。那只是为了经济的发展而让人们做出牺牲,付出代价。
方志敏曾说,“清贫,洁白,朴素的生活,是每一个共产党员应具备的美德”。这也是每一个人应该追求的。毛泽东是一代伟人,他衣着朴素,衬衣是补了又补,能穿就穿,极少做新衣服。刷牙坚持用牙粉,而不用牙膏以节省开支,饮食上也是粗茶淡饭。然而,他一生做出了多少惊天动地的伟业。以最低的消费,让生命散发出更多的光和热,这应该是人人追求的,社会大力提倡的。
关于市场经济,它也是刺激国家经济的暂时措施,它并不一定是合理的社会经济方式。因为市场经济永远是你死我活、弱肉强食。市场经济充满了无情的竞争,弱者、贫困者永远是市场经济中的牺牲品。而强者、有钱有势的人则会大饱私囊,最终的结果是两极分化。表面上看,市场经济好像是在经济规律的作用下公平竞争,实际情况则是掌握经济大权的人独占鳌头;而没用实力的人则处于劣势,永远没有出头之日,根本不可能实现公平竞争。市场经济暂时获利的是国家和少数强者,受害的是大部分生活在下层的劳动人民,遗留下的后遗症也得让国家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去解决。市场经济在某一历史时期是合理的,但从长远来看,却不是科学的,对大部分人来说,也不是合理的经济模式。正如本书的作者所说:“市场的内在特点决定了它只能带来经济上的不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