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6.认家
作品名称:滹沱河水向东流 作者:沧州子系 发布时间:2018-02-27 21:46:52 字数:3583
三面土坯强,一个秫秸篱笆对开的小稍门,围着三间显得陈旧的砖房。一个五十多岁的老人正忙着在院里规整打扫,这人,高个儿,脸膛清瘦,两撇小黑胡,眼睛炯炯有神。一看就知道是农村中的精明人。这就是董素环的爹——董宗义。
他们老两口就素环这么一个老生闺女。素环上边有过两个哥哥都没拉扯大。董宗义三十六七岁又生下这么个宝贝闺女,老头也心满意足了。给人们留下了个话把儿:“没有朱砂红土子为贵,没有小子闺女也是宝贝。”素环成了老两口子的掌上明珠,刚刚牙牙学语的时候,他就整天抱在怀里亲吻,耍逗。他手巧,不但会种庄稼也有做秦行的本领。春冬两季卖过豆腐、卖过粕糕,后来又挑起了一副豆腐脑的挑子。那副挑子又出奇,围着那个卷沿柴铜锅的镶板上雕琢、彩画着八仙人,油漆的铮明瓦亮,五光十色。每到一处,总招惹的人们观赏评议,再加上预备的醋、酱、香油、紫菜、虾皮,老远就能闻出香味扑鼻。碗、勺刷洗的又干净利索。每天下午把挑子往十字街一撂,扯着嗓子喊一声:“豆腐脑来——”那浑厚的声音,圆润高亢悦耳动听,连附近村子的人们都能招呼得来。天天一大锅供不上卖。所以更有闲心。素环刚刚会走到时候,他就把她带在身边,上街做买卖。因此又给人们留下了个话把儿——董老宗有两件宝,一个是闺女,一个是豆腐挑儿。
董素环稍大些了,他就把她送到了夜校,以后又上了小学,仅在顺霞之后,成了新沿村最早上学的女孩子。
人口少的人家就喜欢添人进口,人来客往。听说有个女先生来住,老两口高兴的不得了。老头在外边打扫,老太太就在屋里拾掇。北屋三间两头,西头是一家三口人的卧室,南面靠窗台是炕,北边挨墙放了张小方桌一副硬木椅子。有个来人来客的也就在那儿招待,东头挨南墙临窗也有一条炕,因不住人,炕上除了一条席子就没有什么铺设了。只放了一架纺车,地上靠北墙放着一台织布机,这就成了素环和她娘的纺织作坊,至今机子上还上着四蓬缯子的经线和织好的半截斜纹花条布。
“先生住到家来了。为了肃静,看个书也方便,就和素环在东头吧。”老太太的意见,老头没加可否,以为“那还用说”。老太太就忙着扫炕,抹窗台,铺上了压在箱底防了多年的新炕被。
屋里院里打扫了个利利索索,单等来人了。
逢年过节唱大戏,过庙会等亲戚,老太太都没有这么慌过心。这回,却像怀了什么心事,那么不踏实。登时往外看看,登时又进屋拾掇两下子,觉得还有不妥帖的地方。
董老宗这个经过世面的人心里也像长了草,可是表面上还总撑着镇静。见老伴里走外转的,说:“看你像个走马灯似的,这个转悠,规弄好了,纺斗线子不行,慌什么的,又不是让你娶儿媳妇哩。”“看你说的,娶儿媳妇就该慌?”老太太也不让人,截了老伴一句,“噗嗤”都笑了。老宗义也跟着乐。
门口跟斗轱辘跟进来一群看热闹的小孩子,还有几个学生。有的背了个挎包,有的抬着背包:
“老宗爷,这是俺们老师的行李,说让撂在你们家。”银江说着,就领孩子们往里走。
“你们老师呢?”老太太忙问。
“上学习组去了。”银江回答道。
“你们看看,怎么还没落脚就去教书了!这又是个勤快先生。”老太太一面接过孩子们拿来的东西,一边絮叨着。
……
顺霞她们陪着赵淑萍,本来是先到住处安排一下的,可是当走过兰欣家门口时,她不自觉地顺便说:“像这些住家,都有学习组。”一下子引起了事事都觉得新颖的赵淑萍的兴趣。她怀着好奇的心情,要看看是怎样的学习组。就提议:“咱顺便看一看不好吗?”顺霞看了看付老师。付老师笑嘻嘻的没动声色,忙说:“好吧。”志明正愁肩上的背包不方便的时候,银江他们学习组刚从地里割草回来,正好走到跟前,让他们把背包先送了去。
他们相跟着就向兰欣家走去。大老远就从那短墙里传出来纺车的“嗡嗡”声伴随着女声小合唱:“二月里来呀,好春光,家家户户种田忙。指望着今年的收成好,多打些五谷充军粮……”赵淑萍一听就笑笑,多么亲切的共同语言啊!在门口站下了,笑眯眯地看了看顺霞,她会意的点了一下头,只听着唱道“种瓜的得瓜种豆的得豆,谁种下仇恨,他自己遭殃。”才推门进去。赵淑萍探头一看,好一幅热闹的景象,一大片纺车摆在西棚子前面的阴凉里,她点着头数了一下,大大小小九个乡村风味十足的女孩子,她们有的停下纺车,和顺霞、素环打着招呼,有的惊疑的审视着她这个陌生人,顺霞介绍说:“这是高级班新来的赵老师。”纺车一下子全停了。几乎是同时叫了一声“赵老师——”赵淑萍高兴地回答着:“彬彬有礼!”笑得两个酒窝更加深陷了。这一瞬间给孩子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你们今天学的什么课程?”她问。
“算术、国语都学过了。”兰欣回答道。
他看见棚子柱脚上挂的那块小黑板,上边还写着:粗布,洋布,绫,罗,绸,缎8个字。每两个字之间,都隔了一立道。
她问兰欣:“这是谁写的?”兰欣笑了笑说:“是我……”“字写得很好,把它们分开是什么意思?”赵淑萍不解的。
“……哈哈……嗤……”孩子们都笑了。兰欣有点羞羞怯怯地说:“我们穿粗布,有钱的穿洋布,那些小姐太太们穿绫罗绸缎……”赵淑萍觉得很有意思。付金涛、志明他们也在想孩子们想的这些很有趣味。
赵淑萍依然高兴的探讨着:“是你们给分的吗?”兰欣笑着还没来得及回答,一个大脸庞的学生说:“俺们分什么,本来就是嘛……大伙说了,赶明儿俺们也不一抖一抖的纺这个了,也得穿穿绫罗绸缎……”说完把舌头一伸,耍了个怪样子。可是赵淑萍没有感到好笑,也没怪他们。觉得他们小心灵上闪现着希望的火花。正像自己和同志们追求着美好的未来一样,这点火花是可宝贵的,正是播种共产主义的心田和土壤。也许是那心田上的一点胚胎,被新民主主义的和煦春风萌动了。
她说:“同学们使用着落后的生产工具,思想可是先进的,你们想的很好,我们要穿那比绫罗绸缎还好的衣服。我们不是生来就要穿粗布裤子的,旧中国给我们遗留了这个残缺破碎的大家,日本鬼子又要把我们当成奴隶来争眼,逼迫的我们必须艰苦卓绝的奋斗,我们还要穿着这粗布衣服。”她拉了一下自己的衣襟,“把日寇赶出去,好好收拾一下祖国破碎的山河,那时候我们开矿山,筑铁路,建工厂,让全中国人民都穿上比绫罗绸缎还好的衣服。那时候,我们要用最先进的纺织机器,生产棉布、丝绸……就不再这样一条一条的用手拉线了。这些纺车,也只能在博物馆才能看见,那时我们就要为建立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坐上火车前进了。”她说的那样平淡,那样真切,那样使人信服,使孩子们的幻想,成了希望,而愿去为之奋斗。连站在一旁的付金涛、刘顺霞他们也觉得这引导的必要。
“同学们,耽误了你们的生产,赶紧纺线吧。”赵淑萍说着转过身和顺霞她们一起走了出来。
她还想去看一个高级班的学习组,看了看天色已经是炊烟四起,半天空笼罩了一片片轻纱般温暖的暮霭。怕影响房东做饭,考虑还是应当先到素环家看看。她依然想劝阻不让老师们都跟去了,浪费大家的时间,付金涛总觉得是高级班的事情,不能不去,一再表示:不忙,没几步道。志明也觉得是高级班的老师,自己必须得去,推诿的说:“不然我也得到素环家去一趟。”新来了女老师,顺霞的照料是责无旁贷。闹了半天还是都跟着一起去了。
素环家的烟囱里冒起炊烟。他爹早等在了门口,老远就笑面相迎了。顺霞给做了介绍,又都相跟上进了院里,老太太忙从灶坑里站起来招呼道:“早就盼着来的。忙到屋里吧。拾掇了东头,就是窄巴,还有一个布,我说赶紧织完了,把机子抬出来,放上个桌,看看书写个字的不方便……”赵淑萍拉着老太天的手,插不上话,直到走到东头屋里,才说:“我来认家了,大娘……”“好好,到家了,到家了。如今跑工作,到哪儿哪儿就是家。俺老两口说了,给环子请来的先生咱成一家子了。哈哈……说真的,要不是这年头,请也请不来呀。听说是大家主哩!”
“娘,是念大学哩。”素环纠正道。
“啊,大学呀!那赶情好……反正认字不少就是了。”
付金涛说:“赵老师住在这儿,素环学习可就方便了。可有一着,也免不了让大叔大婶操点心哩。”老宗老汉很风趣地说:“嘿,请先生不得掏点学费还行。这没外人,你们都知道,为了供素环认几个字,下了多大本钱,花费了多少心血。自从刘先生带上顺霞到城里念书以后,我就生着心让素环也识几个字,咱是拿闺女当小子供啊。可是村里不要说一个女孩子念书,连小子们供书的也有数。为了她,闲言杂语听了多少啊。要不让八路军来,能有这么些闺女们上学?这赵先生来,我真得当请来了一个先生……”“啊哟,光听你说了,也不说让大伙坐下。”老太太搬来了两个凳子。
志明看天色不早,认认门就行了。忙说:“这样吧,咱们改日再说。大娘也该做饭了。”说着就往外走,老太太忙挽留:“都在这儿吃吧。我搓了几把麦子,新磨的捻捻转儿*,都吃个稀罕。”
“大婶,这东西,今年可不算稀罕了……”赵淑萍也随着一起走了出来。老太太还想挽留她,付金涛说:“让走吧,大婶,不然那里也得等着。”
付金涛又和他们做伴返回学校。
——————————————————————
*青小麦上锅蒸后用磨子一磨,形成一种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