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短篇小说、故事部分】移民情【6】
作品名称:南水北流浪花涌 作者:老笨熊李春胜 发布时间:2012-04-21 15:20:17 字数:3481
11、【民间传说】大迁徙
这事儿不知道是不是真的,反正是老辈子传下来的。
传说过去河南缺少人种,官府就决定从山西洪洞县朝河南运人。
当然,生活在那里的人们都不愿意朝这里来,于是,官兵们就想了个办法,他们敲着铜锣,挨家挨户喊,“不愿意搬迁的到大槐树下集合啊!”
洪洞县有一棵大槐树,不知道长有多少年,因为粗,就很出名,上下远近的人都知道这棵树。所以,老实的乡民听官军们这样一喊,都朝那里聚拢,一时间,那里聚集了男女老幼黑压压的一片。
官军们见那里人聚得差不多了,就拿着弓矛剑戟,围住了大槐树周围的人,把那些年轻力壮的小伙子和大姑娘小媳妇挑到一边,用一根长绳子拴了,一个连着一个,开始朝河南监押。
路上,有人要大小便,就对骑马的军爷说,“官爷,请解开我手上的绳子,让我方便一下。”官兵们就给他解了绳子押着他去排泄,时间久了,那些赶路的百姓就简单地说,“官爷,解手。”押解官就明白他要干什么,从此以后,解手就作为解除体内危机的特定名词被沿袭了下来。
那些被押解的百姓到了河南地界,很快被疏散到各个村庄,官军们怕他们私自往老家跑,就决定给他们号上标记,于是用刀砍掉了他们的脚上的小拇指,这样,一是因为这些大迁徙的移民走路不方便,不得不死心塌地留下来,即便返迁了,也很容易被官府认出,所以,现在还有很多老年人说,他们是从大槐树下搬来的,不信看看他们脚上的小拇指头是不是比其他的脚拇指短一些。还有一点特别有意思,就是现在还有很多人爱背着手走路,据说是他们的老祖先被押解时双手被拴在背后,久而久之就养成了这种习惯,一直沿袭到现在。
12、【民间故事】棒槌泉
丹江北岸的大深山里有座秃岭,叫毕家台,毕家台山腰里有个水泉叫棒槌泉,提起这口水泉,当地的人都知道,它与当年李闯王过淅川有关。
李闯王闹天下,声势大着哩,他率领义军声东击西,南征北战,官军视他为眼中钉肉中刺,到处都有追杀他的队伍,最后,李闯王领着队伍进到了淅川境内的大山中,他们翻山岭,攀悬崖,背日头,戴星星,当跋涉到毕家台这座秃岭时,已经是人困马乏,精疲力竭了。当时呀,因为无水,这里荒无人烟,难怪人们叫它“毕家台”呢,毕家,毕家,因为没水,家都完毕了!
又饥又饿,士兵们的嗓子都在喷火,他们身子盖着天,头枕着地,尽管很累,但渴得睡不着,于是就三个一群,五个一堆儿说开了,有的说,“咱还不如到黄泉底下歇歇脚哩!”有的说,“老天爷长长眼,给下点雨润润喉咙也好!”还有的说,“你姥姥端了一碗迷魂汤在望乡台上等你喝哩!”
这边盼着水,那边李闯王也在为水发愁,就在这时,闯王的坐骑乌龙驹,突然“咴儿”“咴儿”叫了两声,只见它乱蹦乱跳,不一会儿挣开缰绳,像利箭一样,冲到一块大石头跟前,用前爪子刨了起来,越刨越有劲儿,刨着刨着,一股细流跟着马蹄涌了出来,水越流越大,最后一股青幽幽的水从石脚处咕咕而出,直泻而下。真是救命水呀,秃岭上顿时欢呼雀跃,人欢马叫!
突然,从泉眼处流出了一根棒槌,跟妇女们洗衣服用的棒槌一模一样,大家都感到很好奇,有的说,“这是条龙,是专门来为咱们吐水的!”有的说“老天爷长有鼻子长有眼,他是专门送根棒槌来帮咱们打天下的!”就连李闯王和高夫人也理不出头绪了。
部队休整以后,有了精神,于是,又继续向西北转移。在一个大山中,有一个大水池,深不见底,当地的百姓说这水池有几十丈深,时常泛滥,糟害群众,可是也怪了,这两天池水急剧往下降,还带有轰隆轰隆声,谁也说不出里面的子丑寅卯。
义军们顿时明白过来了,原来这几架山是相通的啊!
毕家台有了水,也就渐渐有了人,为了纪念那个救命泉,人们就给它起名棒槌泉,就这样,李闯王过淅川的事儿,随着棒槌泉水,一直流传到今天。
13、【民间故事】黑馍家的来历
人有外号不足为奇,家有外号可就有点离谱了。丹江岸边有一户人家叫“黑馍家”,响当当的,家喻户晓。但谁能知道这与当年冯玉祥路过这里有关呢?
当年中原大战时,冯玉祥将军领着部队转战南北,来到豫西,在这里整顿人马。当时人困马乏,更难的是部队没了寄养。针对这种情况,冯将军果断下令吃大户,他们“借”了几家的麦子,可是囫囵麦籽怎样煮饭呢?伙食班的战士个个卯足劲,加班加点,有的套磨,有的套碾,有的舂粮,战争年代,比不上现在的细米白面,只要有东西填饱肚子就行。炊事员们把磨得一塌糊涂的麦子面放到锅里蒸出了又青又硬的黑面馍来,开始时,士兵们一个个狼吞虎咽,哪个知道这种黑面馍的味道,渐渐地,他们吃饱了,就开始用这种馍块块打闹取乐起来,村里的庄户人看了,直皱眉头,但敢怒不敢言。
就在这时,营部里出现了一个穿得破破烂烂的乞丐,他一块一块地捡起士兵们扔在地上的黑馍馍,装进一个口袋里,不动声色地在营部各个角落里转了一圈。
这个乞丐是谁?他就是响当当的冯玉祥,冯玉祥将军吃喝穿戴都不讲究,更难能可贵的是体恤民情,他下连部就是为了及时掌握部队的情况。当他看到战士们吃饱喝足之后,忘了“粒粒皆辛苦”的古训时,他决定对部队进行一次教育整顿。
“乞丐”召集部队当官的,到村边李荣富家开会,当官的都知道李荣富家住着他们最大的领头儿的,是给他们发军饷还是给他们另起小灶?当官儿的猜不透,但都一个个小跑着赶到了这里。
台阶上威严地站着一身戎装的冯玉祥将军。
当官儿的一见到这阵势,一个个倒吸一口冷气,他们面面相觑,不知所措。
冯玉祥将军开始训话了,慷慨激昂:“弟兄们,我们为什么参军?不就是因为天灾人祸造成我们填不饱肚子吗?我们为什么提着脑袋打天下?不就是因为我们没有我们自己的地盘吗?从东跑到西,从北跑到南,争来争去,不都是为了争得一块土地吗?要土地干什么?要的就是它能长出麦子、谷子来,要的就是我们能吃饱穿暖!我们头上戴的、身上穿的、嘴里吃的,哪一样不是庄稼汉子背日头过山换来的?可是,你们看看,就是我们这些当兵的看到这些没有筛掉麦麸子的馍馍不心疼,扔得到处都是!我们是什么?我们是兵痞,我们是败类!我们丢了根本,丢了良心,丢了民心!黑馍能得天下,黑馍也能丧失天下!我们都是热血汉子,也都知道花香屁臭,下面怎么办?你们自己看着办吧!哪个连队再让我查处有类似现象,我处分你们带兵的!散会!”
话不多,但句句说到了点子上。
冯将军的队伍走了,李荣富家的“黑馍家”的雅号却从此定格在李家的子孙后代上了。
赘述一句的是,随着南水北调的动迁,黑馍家也将迁往新的地方去安家落户,“黑馍家”这段鲜为人知的历史小典故也将融入南水北调的改革大潮中,为和谐社会做贡献了。
14、【民间传说】愁斯岭的来历
淅川境内原来有一条盘山公路,这条盘山公路经过一个名叫愁斯岭的大山岭。说起愁斯岭,淅川境内的人就想起了王莽撵刘秀的传说。
当年王莽撵刘秀,追得刘秀四下逃。当刘秀逃到淅川大山的时候,人困马乏,但他不敢懈怠,生怕后面追兵赶到。他和他的人马餐风露宿,颠沛流离地来到如今老城过后的层林中,不曾想一座大岭挡住了去路。刘秀仰天长叹,“愁斯岭也!”说归说,但还得逃命,刘秀和他的随行人马披荆斩棘,总算过得了这个秃岭。
因为“愁斯岭”出自刘秀之口,后来刘秀当了皇帝,君子口里无戏言,这个地名也因此沿袭了下来。
15、【民间传说】娘娘洞的来历
淅川库区有一座大桥叫丹江大桥,它是连接河南、湖北的大动脉。紧接丹江大桥不远处,有一个山洞,叫娘娘洞,所以丹江大桥又叫娘娘洞大桥,说起娘娘洞,这里的人们都知道它与李闯王过河南有关。
当年李自成打富济贫、南征北战,当他率领义军到了豫西这个地方时,他的夫人高桂英被官军所伤,地方官吏到处搜捕她。为了她不被官军发现,当地的乡亲把她转移到了这个洞里,给她送饭、送药,直到她伤好。后来,人们就把她养伤的洞称之为娘娘洞。
随着南水北调的动迁,这个留有历史传说余香的隧道也将为南水北调做贡献了。
16、【民间传说】马饮河的来历
淅川县荆关镇是著名的古代建筑,全国闻名的明清一条街就在这里。
荆关境内有一条河,叫马饮河,这条河的得名还要从王莽撵刘秀说起。当年,刘秀为了躲避王莽的追杀,慌不择路,漫无目的地逃到了这里。烈日似火,人困马乏,依稀可以听到后面王莽追兵的喊杀声和马蹄声,刘秀急得团团转。
千钧一发之时,刘秀忽然遇到一条小河,溪流清澈见底,刘秀和他的战马喝了个痛快,也就在这时,后面追杀声响起,把刘秀逼到了死角。眼见他要被捉,那马驮着刘秀一跃而过小河,王莽追兵也跃跃欲试要过河,没想到上游的洪水象没有笼头的野马,倾泻而下,挡住了追兵的进路,刘秀得一逃脱,后来刘秀当了皇帝,就封这条河为马饮河,河上建了一座桥,叫马饮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