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欢迎您! 用户笔名:密码: 【注册】
江山文学网  
【江山书城】 【有声文学】 【江山游戏】 【充值兑换】 【江山社团】 【我的江山】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首页>长篇频道>人生百态>谋变>第二十八章

第二十八章

作品名称:谋变      作者:trumanedu      发布时间:2012-08-24 18:36:50      字数:4415

  2010年3月的一天,一个自称姓杨的北京的客人来到胡志新的办公室,说他想了解读努门公司的一些情况。一开始,胡志新以为这个杨先生想做北京的总代理,便按照惯例向客人介绍他的产品。可是,胡志新很快就注意到,杨先生对于这些并不感兴趣,而是向他提出去实验室和工厂看看。胡志新犹豫起来:杨先生从北京来之前,并没有给他有任何方式的联系,而且见面后,也没有作自我介绍,连个名片都没有给他发一张。
  这个人到底是做什么的呢?
  杨先生静静地看着胡志新,胡志新也盯住杨先生的眼睛不放。四目相对,久久无语。
  此前,也有代理商提出去看工厂,但却没有人提出去看实验室的要求。如果他了解此人的情况,也未必不可。可是,他对他的了解几乎等于零啊!
  就在胡志新寻思着怎样拒绝杨先生的时候,杨先生亮明了他的身份:CHC全国高科技产业品牌推进委员会的工作人员。
  对于这个机构,胡志新并不陌生:为了贯彻中央“科技兴国”的战略方针及邓小平同志提出的“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指示精神,1996年由原国家科委、国家教委、建设部等九部委相关部门牵头,联合组建了全国高科技产业化协作组织,简称全国高科协,英文缩写为CHC。与此同时,党中央、国务院发出了必须培养一大批具有自主创新能力、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国际竞争力品牌的号召,于是,全国高科协牵头成立了以“兴中国自主品牌大业,促经济和谐科学发展”为宗旨的“全国高科技产业品牌推进委员会”。
  亮明身份的杨先生仍未透露出他此行的目的,胡志新也不便多问,只是在去工厂的路上,以开玩笑的口气对杨先生说了这么一句话:“杨先生,你干嘛搞得那么神秘,简直跟间谍似的?”
  杨先生避开胡志新的话题,也“回敬”了一句:“胡总,你干嘛那么谨慎,跟开地下工厂似的?”
  两人都哈哈大笑起来。
  在工厂的车间里,杨先生“检查”得非常仔细,各种设备、每种材料、制作流程、生产速度等等,他都一一过问。在实验室,杨先生俨然一副专家的阵势:笔头的原料、书写液的调配、浓度的大小、色泽的亮度等等,他竟然说的分毫不差。
  胡志新的心里“咯噔”一下:此人是不是冒充“品牌委”的人来窃取他的核心技术?
  杨先生似乎察觉出什么,连晚饭都没吃就“溜之大吉”了。
  第二天,胡志新拨通了“品牌委”的电话,打问是否有杨先生这个人。回答是有其人。胡志新说,让杨先生接听电话,他有事找他。回答说,杨先生去了广州。胡志新还想打探杨先生到广州的目的,对方却挂了电话。
  至此,胡志新的心里仍不踏实,只因公司事务缠身,只好把此事置于脑后。
  就在杨先生“销声匿迹”之后的20多天,胡志新接到了一封CHC全国高科技产业品牌推进委员会的函件,这封函件的内容令胡志新又惊又喜:读努门被“CHC全国高科技产业品牌推进委员会”推选为“全国自主创新优秀企业”、“全国环保教育用品行业首选推广品牌”、“全国环保教育用品行业唯一重点推荐产品”。他本人同时被“品牌委”推选为“全国教育环保用品行业主席。”
  在去北京接受证书和聘书的时候,胡志新见到了杨先生,杨先生代表“品牌委”领导,向胡志新传达了全国教育环保用品行业主席的职能和工作方法:以“动态联系,通力合作、协调促进、共同发展”的工作方法,将全国的教育用品行业联系起来,推动全国教育用品行业健康发展。
  从北京回来,胡志新感到肩上担子的沉重,一连几个晚上,他都在考虑着一个问题:如何履行全国教育环保用品行业主席这一职责?杨先生对他只交代了工作方法,并没交代什么具体任务,今后的工作怎样开展,全凭你他出谋划策了。
  经过再三考虑,胡志新终于理清了一个思路:以“政府行为推动、市场行为实施”的工作模式,在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下,在全国教育环保行业和学校中开展“净化讲坛环境、建设环保教室、打造低碳环保绿色校园”为主题的评比活动。搞这样活动的目的,就是能让越来越多的学校尽快走上低碳环保发展道路。他想,从现在起,一切为了师生的健康为中心这句话,不再是读努门人的座右铭了,它将成为中国教育环保行业共同的追求目标。
  
  唐代诗人虞世南有一首非常出名的《咏蝉》诗:
  
  垂緌饮清露,
  流响入疏桐。
  居高声自远,
  非是藉秋风!
  
  这首诗的大意是:蝉由于栖息在高高的梧桐树上,它的叫声自然能传得很远很远,并不像一般人以为的那样是藉助于秋风的传送。诗人这一独特的感受揭示了一个真理:目光高远、品格高洁的人,并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藉,自能声名远播。
  2010年5月,胡志新接连参加了两个重要的活动,使他受益匪浅、终身难忘。
  这个月的27日,胡志新应邀出席第十三届中国北京国际科技产业博览会。此次科博会的主题是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在本次博览会上,胡志新发现,凡是参展的企业,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自主创新企业。回想起自己在六年前,因恩师杨老师和张老师的一篇日记而选择这个行业至今,超越和创新,一直都是他飞翔的两个翅膀,没有超越和创新,读努门绝不可能发展的这么迅速。市场是残酷无情的,更是瞬息万变的,读努门要想在同类行业中永远立于不败之地,自主创新是永久的法宝!
  走出博览会的展厅,又迈进了举世瞩目的人民大会堂——2010首届低碳消费、中国影响力高峰论坛将在这里拉开帷幕。
  “2010首届低碳消费.中国影响力高峰会”由经济日报中国经济信息杂志社、中国低碳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和中国消费者网联合举办的,它的宗旨是“倡导低碳消费、打造低碳品牌、营造低碳环境”。在本次峰会上,读努门品牌获得“低碳消费?行业最具影响力品牌”殊荣,这也是我国教学教育用品行业首家和唯一一家获此荣誉的品牌。在峰会上,胡志新发表了题为《净化讲坛环境,建设环保教室,打造低碳绿色学校》的演讲,他以真实生动的事例,向与会领导和数十家新闻媒体介绍了他研发读努门低碳环保教学产品的动机和过程,受到了与会者们的热烈欢迎。演讲一结束,中国环境报社长兼总编杨明森走上前台,提笔在绿膜黑板上写下了“引领风尚”四个遒劲的楷书;低碳消费中国影响力组委会执行主席、中国消费者网主任刘秀女士也欣然上台,挥笔写下了“低碳环保水性笔、绿色健康新校园”这句美好的祝愿。
  两位领导的现场演示,使会场的气氛变得异常活跃起来。而此时的胡总,却被记者们团团围住。原来,组委会专为读努门举办了一场新闻发布会,中央电视台记者提出这样一个问题:“粉笔在教学中的应用已经有几百年了,可以说是根深蒂固,研发一种新型的代替粉笔的板书笔,既需要漫长时间,也需要花费大量的经费,市场推广和产品普及也一定有很多困难,请问,是什么原因让您下定决心冒这么大的风险研发环保型的教学产品?”
  胡志新微微一笑,说:“我很喜欢一个词:颠覆。就是对不适应时代发展的,对社会进步起到阻碍的旧传统、旧事物进行彻底的颠覆。不颠覆,就意味着不够彻底地创新。就拿粉笔来说,确实是有很长的历史了,它对人类传播知识,推动社会文明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功绩。但是,由于它对师生的身体健康危害太大,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太严重,因此,它必须退出历史的舞台。
  “当我萌生研发新一代低碳、环保教学产品的时候,我当然想到了漫长的时间和大量的经费投入,以及投放市场所带来的种种困难,可是,我不能因此望而却步。因为,我曾经是名老师,我有责任为改变师生的身体健康做点贡献。”
  央视记者还要提问,却被另一家媒体的记者抢过话头:“胡总,您是如何看待企业的社会责任,企业的首要责任是什么?”
  胡志新略一思忖,对那个记者说道:“企业的社会责任感取决于企业领导人的社会责任心。当一个企业领导人缺乏社会责任心,一门心思只想着赚钱的时候,我认为这个企业就没有社会责任。我个人认为,企业的首要责任,是企业的健康发展。只有企业发展壮大了,才能有能力担当起社会的责任。”
  记者:在绿色环保的观念已日益深入人心的今天,您认为要实现这个目标还会遇到什么困难?为此,您有什么好的建议?
  胡总:绿色环保的观念虽然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但在实施的过程当中,肯定还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和问题。就拿教育行业来说,由于种种原因,影响和制约着我国教育硬环境的改善和提高。要使一切为了师生的健康为目标顺利实现,我有如下建议:
  1、以行业教育主管部门牵头,成立治理教室污染领导小组,以打造“环保教室”为目标,制定相关的扶持政策,鼓励和引导教室无尘化改造的实施;限制黑板粉笔的使用,扶持无尘教具的研制开发,并把教室无尘化作为建立绿色学校的一项硬指标。
  2、政府从财政上拨出一定的专项基金,作为改善广大师生身心健康的一项投入,在支持和鼓励无尘教具的生产和销售的同时,向黑板等粉笔书写板生产厂家、流通企业和使用单位征收一定的环境污染费,补充教室无尘化改造的基金。
  3、加大舆论宣传,大力提倡“关爱师生、低碳教学”的环保教室的建设,正确引导教室无尘化改造,让全社会共同关注教室粉笔粉尘的危害,让更多的社会力量投入到新型无尘教具的研发、生产、销售以及教室无尘化的改造上来。
  21世纪的今天,绿色、健康、低碳、环保已成为全人类共同追求的目标。打造环保课室,营造一个健康、绿色的教学环境,不仅仅是广大师生梦寐以求的愿望,更是全社会责无旁贷的义务,这不仅仅是一项科技创新成果,更是一项爱心工程,一项很大的社会工程。
  记者们从胡志新这番话中,判断出他是一个站在一定高度看待问题,却又从最实际出发,一步一个脚印地向着他既定的目标迈进的人。
  在那天的晚餐上,胡志新的身边坐了一位既不像与会的企业家,又不像是媒体记者的人。这个人落座之前,友好地与胡志新点了点头。其实,胡志新在中午演讲的时候,已经注意到了此人:他坐在会议室的后排,从他上台演讲到结束,那个人的目光几乎没有离开过他的身上。他听他演讲时的表情显得很深沉,即便是胡志新讲到动情处,引来与会者阵阵喝彩的时候,这个人仍旧交叉着双手,若有所思地点点头。
  胡志新当时顾不上判断此人的身份,现在,既然和他坐在一起用餐,有必要打听打听此人是何方神圣。
  就在胡志新想着怎么开口的时候,那个人却问起了胡志新:“胡总,您认为推动低碳经济发展已成为一种潮流了吗?”
  胡志新一愣,没想到这个人会提出这样的问题。在这次高峰会上,与会领导也好,参会的企业家也罢,都把“推动低碳经济发展已成为一种潮流”挂在嘴上。他如果不认可这种提法,那他胡志新参加这个峰会,就显得不合时宜;他如果同意这种观点,似乎还欠缺一些什么。望着那双深沉的目光,胡志新这样回答:“我认为,推动低碳经济发展,必将会成为一种潮流。”
  那个人笑了,一边点头,一边从身上摸出一张名片,双手递到胡志新的面前。胡志新一看,此人姓李,是中央电视台某栏目的导演。
  吃饭的时候,李导本想和胡志新好好聊些什么,可是,频繁的电话进来,几次打断了他的话题,他抱歉地对胡志新说,找个机会再聊,实在不好意思。
  可是,胡志新自离开北京回到广州,也没有接到李导的电话。倒是李导对他提出的话题,却一直在他脑海里回响……
  
发表评论 查看评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