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欢迎您! 用户笔名:密码: 【注册】
江山文学网  
【江山书城】 【有声文学】 【江山游戏】 【充值兑换】 【江山社团】 【我的江山】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首页>长篇频道>青春校园>渭北上门女婿中传>第五章 崔木沙尘暴

第五章 崔木沙尘暴

作品名称:渭北上门女婿中传      作者:海上明月生      发布时间:2018-02-14 18:38:39      字数:3186

  天色昏暗,山路模糊,狂风呼啸,沙石扑面,拉着车子越来越难走了。而走到后来,几乎没有了路的形状,全成了一台一台的石坎。德仁在前面拉着车辕,自强在后面用力地推着车子,不,简直是在抬着车子,匍匐前行。自强的劲儿好大,有几次德仁被推得趴在地上。德仁知道,如果让自己在后面推,哪就别想上山,自强的良苦用心,让他终身难忘。
  在爬山最艰苦的时候,让人担心的暴雨终于来临了。先是一道光亮耀眼的闪电,把黑色的天幕从中间劈成几块,接着惊天动地的一声霹雳,震得人耳膜直嗡嗡,德仁下意识地张大了口,以对付接二连三的巨雷。在电闪雷鸣中,黄豆大的雨点劈头盖脸地砸下来,打在人身上上嗒嗒直响,凭感觉里面还有硬家伙——冰雹。起先,人们还硬撑着往前走,到后来,不知是谁头上被核桃大的冰雹砸了一个大包而喊叫起来,大家才停下来,急急地躲进架子车下面避雨。
  德仁和自强顺手把口袋抱在怀里,低头弯腰钻在架子车底下,听见暴雨和冰雹打在架子车上,发出鼓点般沉重的响声。就这样,他们的衣服也湿透了,在呼啸的山风中瑟瑟发抖,德仁止不住打了个寒战,上牙和下牙碰撞得得得作响。
  自强说:德仁哥,你哪里受过这样的洋罪,撑不住了吧!
  德仁声音抖抖地说:是——有点——点冷
  可他心里却在想:比这还大的罪我也受过,比这还大的苦我也吃过,不过我现在不能给你明说。人生嘛,就是一个不断经受磨难的过程,就像唐僧西天取经,必须经过九九八十一个大磨难,才能取得真经。当然,这种心理历程,不能跟自强去说,在目前这种景况下,自己有什么资格去教育别人,去启迪别人?这样的道理,自己的体会只是肤浅的一点点;这样的遭遇,只是八十一难的第一难,往后的磨难还多着哩!
  不幸中的万幸出现了:雨住了,风停了!经受了暴风雨洗礼的人们又在拉车前进了。他们拉着,推着,抬着,爬着,摸索着前进,在伸手不见五指的黑夜里,在寒气逼人的深山里,向上,向上,再向上,不停顿地向上攀登!
  他们的衣服、皮肉被路边的荆棘划破了,他们被大雨淋湿了的衣服渐渐被山风吹干了,接着又被身体内流出的汗水浸湿了但是,他们还在默默地向上,向上,向上!
  没有一句豪言壮语,没有一句牢骚怨言,他们只有坚强的忍耐,忍耐,忍耐!这就是我们的农民!这就是德仁在这次行动中,仔细地观察到的,深刻地体味到的,在这片黄土地上生活了几千年的我们亲爱的吃苦耐劳、忍辱负重的农民!
  没有过不去的火焰山!这支农民队伍终于攀上了麟游县的崔木梁。当看到了点点灯光的时候,他们兴奋得喊出声来:崔木梁,崔木梁到了!接着,他们被安排“住”进窑洞里,所谓“住”者因为窑洞是住人的。为什么住字要加引号,因为窑洞太小,一个人所占的地方只能坐着,无法睡着。
  接着,有人招呼他们去吃饭。大家拿着搪瓷碗去打饭,二两粮票,五分钱,一大碗热腾腾的面条,使他们后来经常感觉到,这是他们一生中吃到的最好最香最值得回忆的一顿饭。
  吃完饭,他们便到窑洞里去“坐”觉。先是兴奋地坐着,叽叽喳喳地说着话。后来是疲惫地闭上眼睛,默默地进入梦乡。再后来便是东倒西歪,你靠着我,我靠着他,他靠着你,最后便是你的胳膊压着我的肚子,我的胳膊压着他的胸膛,他的腿压着你的胳膊,雷吼般的鼾声,咯吱咯吱的磨牙声,呜呜咙咙的说胡话声,颇有特点的放屁声,交织在一起,渐渐模糊起来......
  天还未亮,外面便人声鼎沸,喊声震天,他们被吵醒了:赶快,拿上口袋去排队,要称粮了!
  拥拥挤挤,喊喊叫叫,吵吵闹闹,我来得早,你得来迟,他插队了,一字长蛇阵,二龙出水阵,曲曲折折,弯弯绕绕,几百号人排队称粮的宏大场面,使得德仁大开眼界。不过,现在他确实没有精力去看什么热闹,他只觉得眼睛肿胀,两腿僵硬,腰酸背痛,头昏脑晕,乏困无力,似乎是淋了雨、受了风寒引起感冒、发烧,要是在家里就好了,秀兰也许会细心地伺候他,可是,现在是在离家百十里之外的路途中,他在暗暗地提醒自己:坚持!坚持!一定要坚持到底!
  等到称完粮食,装好车子,吃早饭时,德仁下意识地摸摸口袋,竟然掏出一个小纸包包,已被雨水淋得皱巴巴的,小心地拆开一看,啊,里面竟是几片阿司匹林,原来是秀兰悄悄给他装上的,他的心里立刻热乎乎的。德仁就着稀饭一连吃了几片药,心里总算踏实了。这时,拉粮队伍已经准备停当、整装待发了。
  拉起粮车,德仁恋恋不舍地回头望了望粮站的一排排窑洞,这一排排窑洞在他的人生经历中写下了重重的一笔,他在心里暗暗地喊道:再见了,粮站!再见了,崔木梁!
  阴历3月14日到16日,是青龙庙的盛大庙会日,村上的人早就互相提醒、互相约定去逛庙会。14日清晨,秀兰早早地做好饭菜,和父亲、德仁围坐在小桌旁,津津有味地吃起来。德仁一看,油馍、咸菜、玉米糁子稀饭,嗨,可算得上一顿丰盛的早餐了。德仁拿起一片油馍,黄灿灿的,咬上一口,外脆里软,香酥可口。夹上一筷头咸菜,脆生生,咸滋滋,油漉漉,辣兮兮,有滋有味,更加撩起了他的食欲。这是秀兰腌的白萝卜、红萝卜、雪里蕻切丝调制成的。喝上一口玉米糁儿稀饭,热腾腾,香喷喷,粘糊糊,甜丝丝,这是秀兰昨天才新磨的玉米糁儿熬成的。城里人常常发问:农民很少吃大鱼大肉,蔬菜瓜果,他们为什么长得那么壮实,活得那么精神?他们不知道,除了空气新鲜之外,粮食新鲜才是最重要的。
  秀兰爹虽然腿有残疾,身体却很结实,饭量也大得惊人,吃起饭来狼吞虎咽,风卷残云,吃了四五片油馍,喝了两碗玉米糁儿,用手一抹嘴巴,就站起身来。他瞥一眼德仁,还在那儿细嚼慢咽,就轻描淡写地说:农村不比城市,农民不比干部,没有那么消闲……
  德仁匆匆地嚼完最后一口油馍,喝完最后两口稀饭,还在回味着饭菜的滋味。一来他佩服秀兰的烹饪技术,一样的东西做出来能让人吃得津津有味,香甜可口。二来他知道秀兰爹在县城摆茶摊子,家里能节余些粮油。这就是秀兰能做出今天这样“美味佳肴”的物质基础。德仁虽然已经脱胎换骨变成地地道道的农民,但是在他的脑海里仍时时涌现出一些知识分子经常使用的词汇。
  秀兰爹笨鸟先飞,已经一瘸一拐地出门去了,他想趁着青龙庙会挣点零花钱。秀兰帮助德仁收拾摆茶摊的家什,小茶炉、小风箱、煤炭、小茶壶、茶罐、茶碗、茶叶、铁桶、棚布等,满满登登地装了一大担。秀兰爱怜地瞪了德仁一眼说:放麻利些,爹出门好一会儿了。
  秀兰目送德仁挑着担子出了头门,返身进屋,换了身新鲜的衣服,往木梳上吐了口唾沫,把搭在前额的刘海儿梳理得整整齐齐,这才跑出院子,锁了头门,呼唤女伴,嘻嘻哈哈地打闹着赶会去了。
  德仁挑担出了村子,绕过绿柳环抱的涝池,穿过两旁野草挂满露珠、麦苗青翠碧绿的南壕小路,来到宽阔的西兰公路上。不需要打问道路,公路上一群群吵吵嚷嚷的红男绿女,都是去赶庙会的。公路向东是一段陡峭的下坡路,德仁挑着担子,踏着节拍,迎着冉冉升起的艳丽红日,一步一步向前迈去。竟然觉得十分快捷,一会儿就到了坡下。公路两旁是水面宽阔的清凌凌的鱼塘,阳光照射在波光粼粼的水面上,闪烁着刺目的亮光,时不时有鱼儿跳出水面撒欢,平添了许多生动的气息。
  这里是两条小河交汇的地方,四面都是高高的土塬,一层一层的梯田里摇曳着碧绿的麦浪,一株株青翠的树木像哨兵似地伫立着,由低到高直至土塬的顶部。水面上的雾霭渐渐升起,在土塬的中部拉起一道朦胧的帷幔。担子自然是越来越沉重了,德仁的身上、脸上都渗出了汗水,晨风迎面吹来觉得十分惬意。由于观赏着两旁画屏般的美景,担子也似乎减轻了重量。这大概就是分散注意力以减轻压力的方法吧。走了一段平路,公路向东上坡奔西安而去,赶会的人流则顺着河弯向东南走去。德仁挑担沿着水渠边的小路迤逦前行,两旁多系菜地和稻田。菜地一片油绿,稻田已经耙耘平整,等待插秧。溪水则在台地下面更低处的河谷里哗哗流淌,沿河的柳树已经绿意盎然,而河对面的麦田更是油光泛绿,风翻碧浪,生机勃勃。德仁不禁精神振作,昂然前行,想不到渭北地区还有这样秀丽的江南风光。我们的人民在战胜饥荒之后,已经在向丰收的年景迈进了。
发表评论 查看评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