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3章秀山花灯艺苑奇葩
作品名称:秀水明山(记录) 作者:绿叶草根 发布时间:2017-12-26 15:28:51 字数:12512
黄杨扁担闪悠悠,挑担白米下柳州。
人人都说柳州的姑娘好,个个姑娘会梳头……
这是秀山人民人人爱唱的县歌《黄杨扁担》。
这一方山水,这一片热土,这一朵奇葩,捧在手上,印在心底,展现英姿,牵动梦魂。
秀山,山清水秀,人杰地灵,民间文化艺术极为丰富。其中尤以花灯最受百姓青睐。
美丽的家乡秀山,山清水秀,人杰地灵,文化底蕴深邃丰厚,秀山花灯源远流长。秀山,是花灯艺术的沃土;秀山,是《黄杨扁担》的故乡。
艺葩奇葩秀山花灯,这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集歌、舞、打击乐、琴弦乐为一体的综合艺术,是具有浓郁乡土气息、厚重地域色彩的民族民间瑰宝,是具有秀山特色的文化品牌。
她,音乐轻松,悦耳动听,动作优美,生动形象;她,古朴、浓烈,格调清新,诙谐幽默,风趣典雅。
秀山花灯起源于元代土著人的“跳团团”。清改土归流以后,大量汉兵流入秀山安家落户,各地丰富多彩的汉文化对原始的土著文化起了潜移默化的作用。花灯调“茉莉花”、“刮地风”等的音型结构,与江西采茶调相近;舞姿中的“矮子步”、“门斗转”、“耍扇”等与黄河、长江流域一带的秧歌舞、三棒鼓相似;打击乐的演奏技法有安微“花鼓灯”的某些特征等等。原始的“跳团团”受古老多种民族文化的影响,逐步发展,演变为具有独特风格的民族民间歌舞艺术——秀山花灯。
秀山被历代王朝视为不毛之地、蛮夷之隅。花灯的胚胎“跳团团”在这块与世隔绝的土地上孕育、发展、自生自长,艰难地爬行了数百年,始终被统治者视为“粗俗邪艺”,并横加歧视。查阅历史,除清朝光绪十七年所刊《秀山县志》记有“上元灯光华丽,鱼龙曼(漫)衍,平块号最盛”寥寥数语外,再无史籍记载。但是,秀山人民爱花灯,极尽保护之力;花灯班子每到一家,都会引来人山人海。
民国时期,秀山花灯由一旦(妹子),一丑(花子)发展多旦多丑的群体歌舞和行当简单的花灯小戏。
新中国成立之后,花灯的发展更为迅速,全县八个区的百分之六十以上的乡镇有花灯活动的踪迹。村村寨寨有花灯班子和花灯会组织,还有五世沿袭跳花灯的花灯世家。从1950年代起到1990年代,秀山花灯由边远的农村山寨步入发达文明的城市,到成都、上北京、飘洋过海,享誉国内外,引起了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文艺工作者们在继承、发展秀山花灯艺术方面作出了贡献。源远流长的花灯艺术将会更加光彩夺目,绚丽多彩。
花灯,顾名思义,有花也有灯。花:金花、银花、茶花、石堤、牡丹花……镶在灯上,五彩缤纷;灯,一盏金花灯(金花小姐),一盏银花灯(银花二娘),主灯两盏是灯神。
正月初三出灯前,设神位,摆供品,求祖师,降福音。还有牛灯、马灯、羊灯、兔灯、萝卜灯、白菜灯等,奇丽壮观,光彩照人。灯用竹蔑扎,白纸糊,着彩画,贴彩边,挂彩吊,分为四、六、八方形,白天用它来开道,夜晚用它来照明。
跳灯时,一名赖花子(丑),反穿皮袄扎头巾,英雄髻,插头上,手舞蒲扇两脚蹲;一名幺妹子(旦),红绸衫,紫罗裙,披云间,要手中,折扇手中拿,婷婷玉立桌中心。
扇:蒲扇、折扇,双扇舞动趣味生。《雪花盖顶》、《黄莺展翅》、《扫地石堤》……,形象逼真。有艺人赞花灯扇子功道:“要学跳灯先要扇,耍好扇子会一半”。可见扇子功夫的难度与重要性。
桌,是原始跳灯的主要道具。花子,妹子在方桌上翩翩起舞:“一张方桌四角方,妹子微动在中央,花子围着妹子转,名叫走桌边”。大桌、小桌重叠放,花子妹子挨到上,是谓“跳宝塔”。
花灯班子,“两个三花脸,两个穿彩裙,四个打锣鼓,两个拉丝弦,掌调师一位,下灯贴一人,执灯七八位,帮腔一大群”,计有三十余人之众。
跳灯要按程序进行:请灯、看灯、祝贺、谢主、送灯,不可乱套。
正月十五夜,花灯班子在宽敞的河坝举行。烧灯调云:“送灯送到堂屋中,姐妹双双拜祖宗;送灯送到屋檐边,抬头一眼望苍天。金花小姐听我讲,银花二娘听端详,老少一齐来送你,送你妹妹转回程。”
秀山花灯音乐分曲调和打击乐两大部分。
一是曲调。流传久远,曲目纷繁,数量众多,相传有24大调,上千首曲子,但已无从全面考证。根据现在掌握的490余首曲子,可将花灯曲调分为正调和杂调两类。
正调:是花灯音乐中的正流曲牌,直接用于拜年这一传统民俗。它包括灯调,开财门、送寿月、谢主、祝贺五种、其中又各分细支,往往带有祝贺性质。它的旋律平稳、流畅,易唱易记,一曲能反复演唱若干段次。
杂调:数量庞大,种类繁多,内容直接与劳动人民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其中以描述爱情,传授生产、生活知识为最多,讲援历史典故,控诉旧社会不平现象的次之。其它类形及花灯小戏唱腔也有一的数量,它们是花灯音乐中的精华。
描写爱情方面的有:五更调、望郎调、绣荷苞、十望、十爱、十打、十送、黄扬扁担、刮地风……
歌唱劳动、生活的有:采茶洞、油茶调、花调、十字调、一把菜子、挞谷调……
讲述历史典故的有:洛阳桥、唱古人、文曲星、参十三代名医、二十字……
控述社会不平现象的有:可怜人、抓壮丁、黄花草、十二望郎……
其它类型的有:风吹灯笼、下南京、赶当阳、卖杂货以及花灯小戏唱腔等。
以上曲调又各分细支,众多纷繁。
杂调类曲子的音乐弦律优美、抒情,或轻快、跳跃,或委婉、深沉,或激越、昂扬,有很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适宜于现代歌舞的运用。
其它如歌词、句式的结构,词曲的配合,弦律节奏的安排,衬词衬句的运用,调式、调性及演唱技巧等方面都有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二是打击乐:打击乐是花灯的主要伴奏乐器,舞蹈动作都是在打击乐声中进行的。有唱时小动,敲时大动的规律。秀山花灯打击乐根据地区略有差异,现在已收集到的有二十余个曲牌。其演奏效果明快、活泼、热情、奔放,给人以喜庆与欢乐之感。
秀山花灯打击乐不用皮鼓,而以马锣(小勾锣的一种)提点领奏,头二钹交叉紧跟敲击,大锣压拍收尾的特点独具风格,尤以头二钹的打法与众不同,或紧或慢,或边击闷击,或滚边敞击,演奏出各式各样的声效果,真正令人尝心悦目。
至今民间流传一句话:“不拉丝弦不要紧,不敲锣钹跳不成。”由此可见,打击乐在花灯表演中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人说秀山是花灯音乐的海洋,那么花灯舞蹈便是这海洋中绚丽的浪花,它不但有大量的舞蹈动作(舞蹈语汇),而且还有高超的表演技能。两种主要功夫“步法”和“扇法”,技艺纯熟的艺人在表演时,运用自如,灵活多变,他们把舞蹈、杂技、体操艺术,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令人叫绝。
每一个花灯舞蹈动作都有一个美妙动听的名称:金龙抱柱,矮子步,太公钓鱼,勾勾步,鲤鱼标滩,梭子步,金盆打水,红伞盖美,苏秦背剑,隔窗相望,牛郎相见……艺人们把这些意思互不相关的动作名称连在一起,也不怕它合不合适,只要念来顺口,记来上心,学来容易就行。象这样的动作名称据说有三百多个,但现在收集到的只有一百二十余个。
原始的花灯舞蹈由一旦(妹子),一丑(花子)表演,由于封建礼教的束缚,旦角都由男人扮演。选择用方桌作为表演场地,一个多平方米的场地局限,使得花子、妹子在表演时都有规定的方位和动律。
妹子的动律:妹子玉立桌中心、轻盈舞动扇和巾,欲摆提胯后两步,两脚并立回正身,推扇提肘带动肩,上身助走臂随跟…….这样的舞蹈动作,充分显示妹子的高贵、端庄和秀丽。
花子的动律:花子走桌边,围着妹子转圈圈,矮桩曲伸带韧性,下脚谨慎移重心,起脚全靠带动,切忌节奏不均分……男角的动作朴实、健美、风趣、诙谐。
原始的花灯舞蹈动作众多繁杂,其中有少数粗俗低劣。解放后,文艺工作者经过长期努力探索,在原始的动作基础上,去粗取精,对扇法、步法、单一动作、组合动作、亮相姿式进行了编配,已经形成了比较系统、完整、科学新的花灯舞蹈动作体系。
秀山,被历史王朝视为不毛之地,蛮夷之邦。花灯的胚胎“跳团团”在这块与世隔绝的土地上孕育、发展、艰难地爬行了数百年,始终被统治者视为粗俗邪艺,受到歧视。查阅历史,除清朝光绪十七年《秀山县志》记有“上元灯光华丽,鱼龙漫行”寥寥数语外,再无史籍记载。
国民政府曾提倡过“新文化”运动,使沉睡了几百年的花灯艺术有了初步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十分重视花灯艺术的生存与发展。
1954年,四川省歌舞团作曲家朱中庆和田寄明破天荒地来秀山采风,在溶溪区玉屏乡(今划归溪口乡)白粉墙村首次收集到著名花灯艺人严思和演唱的《黄杨扁担》。
1956年,县里举行一次盛大的花灯汇演,各路花灯班子云集秀城,花灯艺术从此登上了大雅之堂。一些老艺人为此激动得流下了热泪。
1957年2月,四川省歌舞团、重庆市歌舞团、成都军区战旗文工团等文艺团体的专家林祖炎、谢必忠、金干、潘琪等一行,首次到秀山采访花灯音乐和舞蹈。他们走遍了秀山的村村寨寨,采访了上百名花灯艺人,并特意到溶溪区玉屏乡采访严思和,采集花灯音乐和舞蹈。当听到他唱花灯曲词(黄杨扁担)时,采访的同志们如获至宝,赞不绝口:“万万没有料到秀山花灯唱腔竟如此优美!”作曲家林祖炎和金干当场将词曲原原本本记录下来并传播出去,成了今天流行的曲词。
白粉墙,秀山花灯的起源之地;严思和,秀山花灯的传承人与集大成者。白粉墙村民,祖祖辈辈,男女老少都喜爱唱民歌、跳花灯,所以集几百年的智慧,既能传唱,又能新编。严思和白天读书,晚上向花灯科大公学唱花灯,过目成艺,过目不忘,边学习,边表演,学得快,演得好。他天生一副“金嗓子“,音域宽阔开放,音质淳厚优美,唱腔圆润清晰、明亮高亢。他走村串寨给群众演出,所到之处备受欢迎,一时名声鹊噪,年纪轻轻,就在方圆数十里内成了花灯名角、名师,每到春节跳花灯或夏日打闹(薅草锣鼓),本地外乡、村村寨寨都要请他寄调。群众称赞他:“严思和,一开腔,九岭八弯歌声昂(扬)。”
严思和是花灯全才,会唱、会跳、会教,也会编。他年轻时曾和同村生意人,从离家乡几十里的官庄(四川秀山)猫鼻子洞出发,挑起白米下花垣(湖南)直至柳州。卖得银钱回了猫鼻子洞,将下柳州的体会通过歌声唱出,就有了《黄杨扁担》,编曲时歌词是6段,后来人们最爱唱前4段,于是前4段就沿袭了下来。
艺术家、作曲家们远道而来向他学习时,他已能演唱200多首花灯曲调,腔调圆润,优美动听,动作娴熟,演技高超。为了传播秀山花灯,他兴致极高,在县城文化馆,一唱就是三个月。采访的专家们听之观之,如临桃源仙境,惊美不已,赞叹不已。他们说:“万万没有想到,秀山花灯竟是如此优美!”于是,他们将严思和演唱的所有花灯歌曲原原本本地记录下来,传唱出去。
自1957年起,省内外文艺界的专家、学者先后20余次来秀山采风,收采花灯,是他们首先把秀山花灯推了出去。
1958年1月,林祖炎、金干等编的《四川花灯戏曲》一书在重庆出版,刊载了《黄杨扁担》词曲。同年,朱中庆在《黄杨扁担》原曲前加了8小节过门后,交给四川省歌舞剧团独唱演员朱宝勇演唱,立即引起轰动效应,接着由中国唱片公司灌制成唱片。从此以后,优美抒情的秀山花灯歌曲《黄杨扁担》被列为四川民歌在全国流传。之后,由梁上泉改词、金干编曲的男声小合唱《黄杨扁担》在北京参加国庆10周年献礼演出后,又巡回全国各大城市演出,进一步扩大了《黄杨扁担》的知名度。再后来,李光羲、吴国松、李双江、蒋大为、郁钧剑、吕继红等歌唱家也先后演唱过《黄杨扁担》,并录制成盒带或收入卡拉OK库,一时风行海内外。
1981年著名歌唱家李双江演唱《黄杨扁担》,再次灌制唱片,发行海内外。1982年,著名歌唱家蒋大为在中央电视台演唱《黄杨扁担》,受到观众喝采。1983年重庆市歌舞团赴欧美演出秀山花灯节目,享誉海外。1987年春节期间,中央电视台播映了交响乐《黄杨扁担》。目前,《黄杨扁担》和另外两首秀山花灯歌曲被载入《中国民歌选集》一书,向全国和全世界发行。经严思和传唱的另一首秀山花灯歌曲《一把菜籽》,由上海交响乐团改编为交响乐,灌制成唱片,也在全国流传。在此前后,《黄杨扁担》又以“秀山民歌”、“秀山花灯调”的冠名而先后载入《中国民歌集成》、《中国大百科全书(音乐卷)》、《中国音乐词典(续编)》等权威性书籍中。
一曲《黄杨扁担》,现已成为烩炙人口的秀山县歌。
继《黄杨扁担》之后,严思和传唱的花灯歌曲《一把菜籽》也由上海交响乐团灌制成唱片,在全国发行。《黄杨扁担》、《一把菜籽》作为四川民歌被收入了《中国民歌选集》。
不仅《黄杨扁担》“一炮走红”,而且秀山花灯的全貌也在不断地向世人展示。
新中国成立后,秀山县人民政府一直酝酿着成立一个专业剧团。开始,县政府调集了分散在县内各地的辰河戏艺人任永祥、李天祥、罗永义、滕老腊、王梅福、刘忠勉、向三、洪世华等10余人,并招收了部分青壮年文艺爱好者田启林、龚淑君、王世金等于1958年10月1日成立了“秀山辰河戏剧团”,主要演出传统戏。
“辰河戏”发源于湖南辰溪河一带,故而得名。据考,它本属汉戏的一支,故在湘西一带又称它为“汉戏”。
1958年,秀山通俗作家孙因编写的花灯歌舞《欢送劳模上北京》荣登四川省会蓉城舞台。同上此台的秀山花灯,还有舞蹈《捡茶子》。
“秀山花灯”是流传在全县60%乡村的集歌、舞、打击乐、琴弦乐为一体的民间传统艺术。凡有花灯的地方,男、女、老少都会唱会跳,在民间扎根很深,流传很广。故五十年代起,四川省与重庆市的音乐、舞蹈专家多次来秀山采风,收集花灯音乐舞蹈。一曲《黄扬扁担》经他们之手传唱全国。
1960年代代初,重庆市歌舞团以秀山花灯为素材创编的舞蹈《观灯》、《闯彩门》、《幺姑娘》等节目,在北京会演中获大奖,轰动京城,提高了秀山花灯的知名度,深受中央文化部、省、地、县各级领导的青睐。
秀山县政府看到了花灯艺术的发展前景,于1961年在县内招收、调集有文化、音乐修养的教师、干部和学生刘萃祯、石琼仙、姚祖恩、叶天君、洪世祥、杨云章、周明生等10余人到剧团工作,开始试演一些现代戏和歌舞节目。1963年,派专人到四川省要求支援艺术人才,得到省文化厅的大力支持,从省歌舞团、重庆市歌舞团、西南铁路文工团、四川音乐学院毕业生及社会文艺尖子中抽调了胡志娴、郑溶溶、杨瀛、朱定富、田文素、璩先凤、田家春、田家缨等23人,由四川音乐学院讲师李树广带队来到秀山剧团安家落户,献身秀山花灯艺术事业。
1964年5月,县政府决定将“秀山辰河戏剧团”更名为“秀山花灯歌舞剧团”。从此,秀山花灯艺术有了自己的专业实验演出团体。经过20载的艺术实践,一些业务骨干迅速脱颖而出,他们把精力奉献给了秀山花灯事业,创作出了大量的戏剧、声乐,器乐、文学作品。
秀山花灯歌舞剧团成立以来,领导班子已历5任。剧团的演出活动,大致可以划分为三个历史时期:(一)1965年至1977年为演出活动的鼎盛时期,演出的活动遍及川东、湘西、黔东南几十个地、县、市、演出了一批剧目如《刘三姐》、《红梅赞》、《红珊瑚》、《洪湖赤卫队》、《柯山红日》、《江姐》、《红灯记》、《沙家浜》等和一些音乐舞蹈。秀山花灯歌舞剧团被周边地区人民称为是集大型歌舞、话剧、声乐、器乐为一体的不可多见的文艺团体。湘西州文化局曾号召全州各文艺团体学习秀山剧团。(二)1978年至1982年的五年间属低潮时期。由于各种原因,艺术骨干回流成渝两地,大伤剧团的元气,演出活动处于瘫痪状态。(三)1983年以后处于创作演出兴旺时期。一批热爱花灯艺术的编导和创作人员,在十分艰苦的环境下克服困难和压力,凝聚在一块,凭着热爱秀山花灯艺术的赤子之心,研究、发展秀山花灯艺术,创作一大批具有鲜明时代气息和地方风情的文艺作品。据不完全统计:共移植大小花灯戏21出,创作大小花灯戏近20出,声乐器乐节目80余个,花灯舞蹈40余个,专著近10篇(部)。这些节目,参加全国“天下第一团”展演、全国“乌兰牧骑”式会演和省级调演20余次,分获各种奖励多次。秀山花灯在四川省以及重庆市乃至全国均有较高的知名度,四川省把它视为全省的四大剧种之一。
1950年代,花灯表演唱《欢送劳模上北京》、舞蹈《捡茶子》登省会舞台,花灯曲《黄扬扁担》全国传唱。
1960年代,花灯舞蹈《幺姑娘》、《观灯》、《闯彩门》上京演出,首都观众对秀山花灯刮目相看。
1980年代,秀山花灯声乐节目《梅江船歌》、《苗家摇篮曲》、《咚咚喹》、《翠绿的木叶歌》,器乐节目《花灯乐》、《欢乐的土家》,舞蹈《撮鱼》、《高台花灯》、《放风筝》、《悲愤的铜铃》等(代表四川省参加北京“乌兰牧骑”文艺调演获奖),花灯戏《洞房花烛夜》(获四川省计划生育调演创作一等奖、演出一等奖,后又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奖)、《银河会》(参加四川省少数民族戏剧调演获金杯)等,参加地、省、中央各类调演和艺术节演出,获奖多多。另外,少儿歌舞《小背篓》、歌舞《摆手舞》连续两年(全国第七届、第八届文艺汇演)获“五个一工程”奖,民间吹打乐《赶山》获全国第九届文艺汇演“群星奖”。还有轻音乐《一把菜籽》盒带全国播放;舞蹈《观灯》、《闯彩门》等飘洋过海……
1990年代,文化部特邀《洞房花烛夜》参加在福建泉州举办的“全国天下第一团”优秀剧目展演。
全国“天下第一团优秀剧目展演于1992年6月10一16日在泉州举行。来自全国9个省、自治区的18个剧团、700多名演员参加了这次展演,共演出了19台富有地方特色的剧目。所谓“天下第一团”,实际上是一个剧种只有一个剧团的天下“独一个”文艺团体。我国是一个戏剧大国。据不完全统计,全国现有360个地方剧种,其中只有一个专业剧团的稀有剧种约占三分之一。
引人瞩目的全国“天下第一团”优秀剧目展演(南北片)于6月16日和7月6日分别在福建泉州和山东淄博胜利闭幕。来自全国各个省、市、自治区的32个剧种的剧团演出了20台38个大小剧目。这不仅是对稀有剧种的一次盛大检阅,也使广大观众、海内外宾客和戏剧界同行,欣赏领略了众多稀有剧种的独到的艺术魅力。在我国现有300多个戏曲剧种中,其中约有三分之一是属于只有一个专业剧团的稀有剧种。“天下第一团”的称谓既说明了这些剧种的独特价值,也说明了这些剧种所处的困境。为了使它们中那些至今仍活跃在舞台上的剧种,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发扬其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扶植有保留价值的稀有剧种和剧团,文化部艺术局、福建省文化厅、泉州市文化局、山东省文化厅、淄博市文化局共同主办了这一活动。这是一次南、北呼应,海内外同心的民族文化盛会。这次活动必将成为中国戏曲史上十分重要的篇章。参加这次展演的“第一团”的剧种中,有的已有几百年的历史,如徽剧、梨园戏、耍孩儿、正字戏、西秦戏、白字戏、五音戏、调腔、莱芜梆子等等。
我县秀山花灯剧《洞房花烛夜》剧组,由宣传部副部长傅辅友、文化局局长谯居柏率领,圆满结束了应邀参加文化部举办的全国“全下第一团”优秀剧目展演活动,六月二十日中午从福建泉州返抵秀山,载誉归来,为全县各族人民争了光,获得了奖励。
这次展演,剧组三十一名演职人员在珍品荟萃、群芳吐艳、百花竞秀、强手如林的演出坏境中,不怕吃苦,任劳任怨,通过艰苦的努力、紧张的角逐,共荣获三项奖励。其中,一个综合奖(剧目奖)、两个单项奖(饰“花子”的王德明和饰“新娘”的黄亚珍获演员表演奖)。
这次展演,我县《洞》剧鲜明的艺术个性和时代特点;浓烈的民族风貌和地方特设;精湛的艺术表演和优美的音乐旋律,加上美丽、闪烁的舞台演出服饰,使来自全国二十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观摩代表、戏剧界同仁,外国朋友、香港、台湾及海外嘉宾和热情的泉州观众为之一震,耳目一新。特别是《洞》剧那种朴实优美的民族民间风情,生动风趣的表演艺术使人叹为观止,产生轰动的剧场效应。演出时场内二十多家新闻单位的记者和工作人员争先恐后地拥向舞台前沿,录的录像,拍的拍照,忙得不可开交。台湾一家电视台的三位记者还深入我演员化妆室,进行现场录像和采访,他们希望台湾同胞能够尽快在台北看见秀山花灯的表演,欣赏领略这一稀有剧种的神韵和魅力。《泉州晚报》在头版的中心位置刊登了演出时抢拍的一幅重要场面的大剧照,并对秀山花灯进行了详细的宣传介绍。
这次展演,我县《洞》剧与四川梁平灯戏,浙江温州瓯剧、新昌调腔、福州湖剧组合演出时,被大会组委会演出组定位压台节目,每次演出结束,场内气氛热烈,观众心情激动,尽管大幕徐徐落下,仍然不想离开。有的观众还给我们赠送了纪念品。
特别是大会组委会副主任、评委主任、文化部艺术局副局长姚欣同志十分器重秀山花灯。六月十三日那天在泉州宾馆设午宴招待我县领队和演员代表,并合影留念。他还单独邀请我县领队和演员代表在他下榻的住所进行座谈,祝贺我们演出成功。同时鼓励我们秀山花灯要进一步丰富、创新和提高,创作出更好的剧本来,使之不断获得旺盛的青春活力。最后,他和四川省文化厅艺术处副处长李兆泉同志多次对我县县委、政府大力弘扬民族优秀文化,重视发展秀山花灯艺术,繁荣文化事业表示衷心地感谢。并祝愿我们不断生产出更多的艺术珍品,让秀山花灯这朵奇葩以顽强的生命力和沁人的芳香,永远盛开在祖国民族艺术的百花园中。
21世纪,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新闻30分”、“农村文化巡访”以及重庆电视台多次专题播放秀山的节目。改编后的《黄杨扁担》男女声四重唱获重庆市“四进社区”文艺调演金奖。花灯歌舞《警民同乐跳花灯》获公安部“金盾工程”文艺调演一等奖。《黄杨扁担》广场舞参加中央电视台《夕阳红》“长寿之旅”大联欢演出获得特别奖。
2003年,《黄杨扁担》(重庆秀山花灯歌曲集)出版。
秀山花灯一年一个脚印,十年一个台阶,品位、档次都在不断提升;为此受到了党和国家以及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因而秀山曾先后被评为“四川省文化先进县”、“全国文化先进县”、“全国民间艺术之乡”、“四川省文化模范地区”,秀山则被评为“巴渝十大民间艺术”之一。
秀山花灯像一枝山花,有秀山这块沃土的栽培,有一批卓有建树的艺术人才的精心浇灌,有党和社会主义制度的阳光雨露滋润,一定会枝繁叶茂,鲜花盛开。
秀山地处渝、湘、黔、鄂边区,土家、汉等各民族杂居。汉族大多是外地移民,他们带来了各地的优秀文化艺术,与当地古老的文化艺术相互并存,融合、发展、形成了秀山独特的风格和流派。在众多艺术中,尤以“辰河戏”、“秀山花灯”流传最广,在人民群众中扎根最深。特别是“秀山花灯”,可谓历史悠久,虽形成的具体年代难以考证,但民国之前全县大部分村寨即有花灯、花灯班子与花灯艺人。每年正月初三至十五,村村寨寨跳花灯,相互走村串寨交流,庆贺新春,喜庆至盛,热闹非凡。秀山不愧为花灯艺术之乡。
秀山花灯何以能登大雅之堂?因为她深深扎根于群众之中,受到群众热爱与欢迎。她的生命力,在于生活气息浓厚,饱含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还在于各种唱腔、舞蹈动作都很优美。听其唱腔,荡气回肠;观其动作,赏心悦目。
先看词,唱的都是人民的劳动与生活,男女青年的纯真爱情,足有历史典故和生产知识等。
再看曲,有讲究,花灯曲牌四百个,加上灯调又四百。八百曲调中,又分正、杂调,正调非灵魂,杂调是精华。杂调中,描写爱情方面的有:五更调、望郎调、诱荷包、十望、十爱、十打、十送、黄杨扁担、刮地风……歌唱、劳动、生活即有:采茶调、油茶调、花调、十字调……讲述历史典故的有:洛阳桥、唱古人、文曲星、参十三代名医、二十字……控诉旧社会不平现象的有:可怜人、抓壮丁、黄花草、十二望郎……其它类型的有:风吹灯笼、下南京、赶当阳、卖杂货以及花灯小戏唱腔等。
最后看动作。
秀山花灯舞汇300多个,命名时取之于自然风光、动物生态、社会生活,其语汇优美、动作形象、音韵铿锵,别有风味,外似下里巴人,质赛阳春白雪。如:雪花盖顶、犀牛望月、膝上栽花、蛤蟆晒肚、蜻蜓点水、黄莺展翅、双龙抱柱、花子回头、童子拜观音、双蝴蝶、单摆柳、凤点头、风扫地、金龙抱柱、矮子步、太公钓鱼、勾勾步、鲤鱼标(上)滩、梭子步、金盆打水、红伞盖美、苏秦背剑、隔窗相望……
打扮、动律则旦丑各异。旦红丑白,红白映衬,场面对照,相得益彰。旦角幺妹子的打扮:着红衣,穿大襟,扎长辫,系罗裙,披云肩,戴头花,右手耍折扇,左手舞彩巾,脸擦胭脂粉,体态好轻盈。
旦角幺妹子动律:妹子玉立桌中央,轻盈舞动扇和巾,欲摆提胯后迈步,两脚并立回正身,推扇提肘带动肩,上身助走臂随跟……
丑角癞花子打扮:着白装,穿对襟,白皮袄、罩上身,头插英雄髻,白画鼻梁筋,风趣且幽默,笑得脖子伸。
丑角癞花子动律:花子走桌边,围着妹子转圈圈,矮桩曲伸带韧性,下脚谨慎移重心,起脚全靠膝带动,切忌节奏不均匀……
花子、妹子在方桌上翩翩起舞,舞蹈、体操、武术合为一体。只见:一张方桌四角方,妹子微动在中央,花子围着妹子转,有惊无险走桌边;大桌小桌重叠放,花子妹子挨到上,跳宝塔,翻厂子,疑似神仙在亮相。
花灯之外,还有孝歌。花灯漂洋过海、孝歌轰动全国,厉害了我的家乡!
秀山市民黄彦入选“2011中国幸福家庭”。
他是“百善孝为先”的传唱者。
“忘不了童年的欢笑,忘不了母亲的一针一线,更忘不了母亲额角的皱纹和满头的白发;啊,最爱是娘,白发亲娘,你的爱就是我幸福天堂……”
2009年3月,中国中央电视台十频道热播的MTV《最亲是娘》,唱红了大江南北、长城内外。这首出自西部民族地区渝东南边陲秀山土家苗寨的视频新歌,如春燕飞进了万户千家,飞向海内外。
黄彦,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纪委干部,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和谐的家庭生活和真挚的情感世界,自编自导自拍感恩父母的MTV《最亲是娘》。他纯朴的歌声和真挚的情感,激起全国观众的情感共鸣风暴,唱出了华夏儿女泪千行、幸福和谐大家庭!人们广泛传唱,称为:史上最感人的MTV。
今年36岁的黄彦,是重庆市秀山溪口乡土家族人,这里是著名名歌《黄杨扁担》的故乡、民间艺术的沃土。黄彦耳濡目染,从小就喜欢唱歌,尤其是秀山山歌、民歌。
黄彦姐弟三人,虽然家境清贫,但父母非常重视对子女的教育。黄彦学习一直很用功,在初中毕业时,家里因为要供姐姐哥哥读书,再也供不起他了,他只得放弃读高中,考上了涪陵财贸学校。就在他进入中专不久,穷得叮当响的母亲,居然拎着一台崭新的录音机到学校看他:“儿啊,今天是你的生日,妈就知道你喜欢唱歌,就让录音机当你的老师吧!”
这在当时是多么厚重的一份生日礼物啊!抱着这台录音机,黄彦开心得流下了眼泪。
黄彦后来才知道,母亲是借钱买了这台录音机,之后节约了一年多才将债还清。
这台录音机,一直伴随他1994年毕业,进入秀山肖塘乡政府工作。
乡上的日子很单调,很艰苦,有一次母亲来看他,拉着黄彦的手说:“儿啊,年轻时吃些苦不是坏事,你要好好工作,要对生活充满激情。保持好的心态,任何时候、任何地方唱出来的歌都是快乐的、动听的!”
母亲说到这里时,眼里闪烁着泪花。儿子的鼻子也酸酸的。他在内心呼喊道:亲爱的妈妈,我要一辈子孝敬您,我要用真情歌颂您!
2006年春,母亲阑尾炎手术后肠梗阻,病情危急,转湖南吉首州医院。黄彦日夜守候在病床前,心里充满了恐惧,真怕老人家有个三长两短。天公作美,母亲的病终于好了。但父亲的身体却很差。早在90年代初,黄彦的父亲就患有心脏病、糖尿病、高血压和老年痴呆。
2007年,父亲在家中摔倒,致脊椎骨折。不久,父亲又一次摔倒,导致颅内和肺部出血,脊椎再次骨折。精心治疗月余,父亲保住了命,却瘫痪了。
黄彦和妻子、儿子常回家看看,陪伴老人,给瘫痪在床的父亲按摩洗脚、喂水喂饭、修剪发须和指甲,说一些趣闻。经常翻身换药,防止病情恶化。
黄彦的父母喜欢听他唱歌。特别是父亲瘫痪后,黄彦每次回家都要唱上几段让他们开心。
2009年元旦,在广州朋友帮助下,黄彦献给父母的新年礼物—原创MTV《最亲是娘》制作完成。
令黄彦感到无比欣慰的是,父母十分喜爱这首歌。短短3分41秒的MTV,平时喜好清静的父母,一直反复看、连续看,意犹未尽。母亲竟然能够高兴地跟着音乐哼唱起来了。
在歌声中,黄彦明白了一个道理:对父母,子女要心诚,只要做一点点事情,父母就会有很多感动!
2010年9月,瘫痪在床久治不愈的父亲,经不住病魔驾鹤西归,弥留之际,要听黄彦的《最亲是娘》,在优美悦耳、如泣如述的歌声中,老人安详地闭上双眼,享年73岁。
后来,他的朋友把《最亲是娘》MTV发布到网上,激起了成千上万网友的情感共鸣
一位大连网友觉得不写不快:“我想家,想那生我养我的故乡,想我那阴阳相隔的老母亲,妈妈,你在天堂还好吗?很好很真诚的歌,扯出我浓浓的乡愁……”
湖南长沙的网友说:“这首歌太感人了,我看了5遍。特别是最后老母亲的笑容时,我都忍不住哭了!”
一位年轻的网友留言:本来是到网吧来玩“劲舞团”游戏的,听到朋友说《最亲是娘》最近很红,看后感触太深了!不知道为什么,我看到最后老母亲的笑容时却哭了.....不玩了,我要回家陪妈妈。
还有网友建议将此歌作为中国的“母亲节之歌”。
2009年2月10日,重庆商报头版报道了黄彦的事迹和《最亲是娘》MTV后,立即在新华网、人民网、央视网和新浪网等全国300多家网站转载;各大视频网站也播放《最亲是娘》;《北京青年报》、《人生》等100多家报刊杂志专题报道;中央电视台十频道《人与社会》栏目、以及北京、湖南、广东、山东、重庆等全国50多家电视台,采访报道黄彦。
北京电视台在邀请函中说:《最亲是娘》是一部呼唤人间真情的优秀作品,弘扬了传统孝道文化,营造了健康、积极向上的文化生活氛围。
2011年6月,中国孝道文化促进会决定给秀山县投资100万元,修建孝道文化学校。
2010年,秀山县委、县政府根据市民评选结果,授予黄彦“感动秀山十佳文明市民”称号。
“忘不了童年的欢笑,忘不了母亲的一针一线,更忘不了母亲额角的皱纹和满头的白发……”《最亲是娘》MTV,是黄彦为感激父母哺育之恩的一份真情礼物,他因此走红,掀起了全国的孝爱风暴。
但愿:黄彦的真爱情结流芳人间!
在西部民族地区渝东南边陲秀山土家苗寨,一颗新星悄然兴起!
36岁的土家族人黄彦,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和谐的家庭生活和真挚的情感世界,自编自导自拍感恩父母的MTV《最亲是娘》。他纯朴的歌声和真挚的情感,激起全国观众的情感共鸣风暴,唱出了华夏儿女泪千行、幸福和谐大家庭!重庆市人口计生委特别推荐参加由国家人口计生委举办的“创建幸福家庭系列公益宣传活动”,并成为全国25个入选“2011中国幸福家庭”之一。
“忘不了童年的欢笑,忘不了母亲的一针一线,更忘不了母亲额角的皱纹和满头的白发;啊,最爱是娘,白发亲娘,你的爱就是我幸福天堂……”
2009年3月,中国中央电视台十频道热播的MTV《最亲是娘》,唱红了大江南北、长城内外。这首出自西部民族地区渝东南边陲秀山土家苗寨的视频新歌,如春燕飞进了万户千家,飞向海内外。黄彦,是秀山自治县纪委干部,他的MTV《最亲是娘》,唱湿了万千网友泪千行,激起了全国观众的情感共鸣,人们广泛传唱,称为:史上最感人的MTV。
2011年9月,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人口计生委,根据黄彦的感人故事,专题制作MTV《黄彦:“百善孝为先”的传唱者!》,上报市人口计生委,同样感动了众多专家评委,作为重庆地区精选作品专报国家人口计生委。
“百善孝为先”,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亲爱的朋友们,欢迎您为这个中国幸福家庭投下庄严的一票,让“百善孝为先”的真爱情结流芳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