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欢迎您! 用户笔名:密码: 【注册】
江山文学网  
【江山书城】 【有声文学】 【江山游戏】 【充值兑换】 【江山社团】 【我的江山】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首页>长篇频道>军事历史>秀水明山(记录)>第56章凤台凤鸣凤生光

第56章凤台凤鸣凤生光

作品名称:秀水明山(记录)      作者:绿叶草根      发布时间:2017-11-18 09:14:44      字数:11910

  1949年11月18日,刘邓首长率领二野前委、二野司令部进入秀山洪安,临时指挥部在一座“封火桶子”复兴银行。刘、邓首长在这里部署成都平原会战和解放重庆的相关事宜。
  当晚,二野司令部用柴油机发电,满街灯火通明,刘邓首长走上街头,亲切看望了当地的父老乡亲。
  11月19日凌晨,二野司令员刘伯承、政委邓小平及参谋长李达等首长,抵达秀山县城,进驻“凤鸣书院”(现民族中学)。刘、邓首长开会研究决定:一是调整解放成都和重庆的作战部署;二是调整原地区设在彭水改设在酉阳;三是召见了秀山新政府县长于吉仁、副县长汤吉震,作了开展西南第一个红色政权的工作指示。
  为了对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司令部刘伯承司令员、邓小平政委以及西南局的领导路过秀山当时活动情况这段历史有最直接最可靠的了解,受秀山县委、政府的委托,由副县长宿成清带队,与陈云飞(时任县政府办主任)、李治武(原县人大委员会常委)、刘胜甫(时任县交通局副局长)于1985年10月14日从秀山出发,经湖北宜昌,乘飞机到达北京。
  在北京,他们走访了总参副参谋长何正文、政治部主任田维新、二野司令部作训处处长李觉、原新华社副社长廖XX(随司令部采访),通过电话联系,找过刘伯承同志的夫人王大姐。其中讲得最详细的是李觉处长(他随司令部经秀山到了重庆后,调十八军,参加进军西藏,西藏解放后,调中央任六机部部长)。他对宿成清一行去了解二野这段历史非常高兴,并热情的接待了他们。
  在李觉处长办公室,李觉处长同宿成清一行从下午2时开始一直谈到快6时,他介绍得非常详细。
  李觉处长讲,他一直随刘邓司令部入川,先头部队11月6日下午到达秀山县城,7日大部队进城,宣布秀山解放。司令部随后不久抵达湖南与四川交界处,有条小河(今茶洞河),河上桥梁被烧毁,部队是从浮桥过河入川的。当时天快黑了,司令部就住在河岸左边一座小四合院内(现洪安农行营业所)。第二天到达秀山县城,住在川湘公路旁一所中学校内(现民族中学)。刘邓首长及西南局的领导住在校园内,李达参谋长住在靠川湘路边一座小楼房里(现养路段院内)。原计划在秀山不停留,到达后看到秀山政权尚未建立,地方土匪武装活动猖狂,形势非常复杂,考虑到政权建立后难以巩固,临时决定住下开会研究对策,李觉亲自参加了这次会议。他介绍这次会上重点研究了4大议题:一是成都平原会战,解放成都。原部署是分4路进军,包围成都。贺龙部队从西北跨秦岭入川;杨勇部队从广西进入云南,防止胡宗南外逃;贺炳炎部队从贵州赤水经泸州入川;何正文部队从湖北沿江而上,经湖北恩施从黔江入川;田维新、李德生部队从湖南沿川湘路经秀山入川。接前方报告贺龙的部队进军很快,已跨越秦岭,贺炳炎的部队因交通不便进军缓慢,胡宗南部队不仅没有向西逃窜,反而向东移动。这时邓政委说:“我最欣赏胡宗南的牛脾气”(胡宗南决定在成都平原与我军决一死战)。会上调整了解放成都的作战部署,决定电告贺龙缓兵前进,电告贺炳炎要加速前进。二是调整了解放重庆的部署,接前方报告何正文部已到达重庆海棠溪。电告何正文部暂缓过江,就地休整后再过江解放重庆。三是调整了原地区设在涪陵的决定,在酉阳增设一个地区,下辖酉秀黔三县,决定由梁岐山任地委书记,赵铎任行署专员,伍国仲任军分区司令员。四是鉴于秀山刚解放,政权尚未建立,就召见了当时准备就任县委书记的于吉仁、副县长汤吉震。邓政委讲:“现在地方武装活动猖獗,你们要做好上山打游击的思想准备。为了安定民心,要尽快出布告,布告就以县长的名义出,老百姓不知道你那个政委是干什么的(当时书记称政委)。”后来11月21日出的布告是以县长于吉仁的名义出的。为了解决当时经济上的困难,离秀时留下了两箱大洋。
  11月19日当晚的会上,邓政委的分析鞭辟入里:总的来说,西南地区的经济情况,八个字就可以概括了:“前途远大,困难很多”。西南地区仅四川、云南、贵州、西康就有七千万人口,等于苏联的乌拉尔。西南的经济建设条件很好,科技家都愿意去。将来是中国大工业区之一。我们去西南,不是充军,而是党给我们的光荣而重大的历史任务。
  美帝国主义很看重西南,什么勘测队、访问调查研究团都去过西南。如果以西南为体系,各种原材料都不缺。云南、贵州、西康人口稀少些,四川人口密度很高。各种工业都有相当的基础。我们到西南去,不会白手起家。将来我们的国防(包括北方的防务),主要靠西南。现在贵州穷些,西康更穷。土地改革后,粮食吃不完,铁路、航运通了就要运出去。国民党抗战主要靠四川,它比两湖、闽、浙、皖、赣诸省均好,比江苏也许要差一些。建设西南的各种条件是具备的,建设人才也有。只要我们加强主观努力,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就一定可以把西南建设好。
  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统治四川,做了一件好事,就是一九四一年以后有了一些工业础,其他干的都是坏事。西南人民在国民党的残酷削剥压迫下,经济破产,农村破产,失业人口众多。蒋、宋、孔、陈四大家族控制整个民族工业。我们在江南看到不少叫花子,到西南去就会看到很多失业工人、无业流氓、鸦片烟鬼。云南、贵州、四川、西康四省都如此。破坏大,恢复起来就需要更大的力量。据四川来人谈,过去山顶上有泉水,现有没有了。树木被砍光了。地主、富农削剥得很厉害,土地更集中。前不久,新华社有个统计,现在记不大清楚了,集中在地主、富农手中的土地大概由抗战前的百分之五十上升到百分之七十到八十。盐的生产也有破坏,许多机器停产了、生锈了。
  关于政治方面,西南历来是封建军阀割据的典型。过去历史上西南从来没有统一过。抗日战争时期,形式上统一了,事实上并未统一。中国很多地方封建势力都很大,但西南地区可能更大。封建阶级掌握了武装,而且有大割据与小割据。大的有几十个县、小的有几个县,一个县,甚至县以下的区、乡、村都有割据。大小封建头子都有武装,民枪据说有一百万支,可能有点夸大。不过全国民枪最多的地方是西南。西南历来有五、六十万军队驻扎,土匪很多,超过河南。因而军阀、地主、土匪、流氓、哥老会结合在一起,形成了我们强大的敌人——封建阶级。再加上国民党在抗战中和抗战后花了十一年的精力,打入了一批人到西南扎根建立了法西斯特务统治。对此,我们不可掉以轻心。
  会后,邓政委还对秀山首任一、二把手谆谆告诫:目前的形势,现在地方武装活动猖獗,你们要做好上山打游击的思想准备。
  对邓政委这一谆谆告诫,于吉仁、汤吉震当时还很不理解,而此后不久他们亲身经历之严酷的剿匪建政斗争,却印证了这个英明预见。
  会上,刘伯承司令员也说:西南服务团的任务是什么?西南服务团的任务已经从它的名字上说明了,就是为西南七千万人民大众服务。服什么务呢?就是西南人民要我们去解放他们,军事上肃清反动残余,进行新民主主义的经济建设。
  现在中国现代化工业只有百分之十,农业手工业占百分之九十,这是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压迫的结果。把封建的、半殖民地的中国改变成为一个独立、自主、统一、和平、富强的中国,只有执行毛主席的四面八方发展生产、繁荣经济的任务才行。以旧戏来作比较,打仗是武戏、要武生。文戏该是须生上台,须生是不容易做的。各位是去唱最困难的文戏。军事上虽说是残酷的流血斗争,但现在是快过去了。而经济建设项目、发展生产是繁重艰巨的工作。把西南改造成一个新民主主义的社会,把中国这个落后的农业国建设成一个工业国,还是一个重担。你们将来要吃苦,要爬山,要涉水,要跑路,这些都是必定会遇到的困难,在思想上要有准备。同时,与工农兵结合也是有困难的,他们的衣服不清洁,有汗臭,不一定讲卫生。譬如你们去了,他们很热忱的来欢迎,在欢迎以后倒一杯茶给你喝,你究竟喝不喝?所以你们要有思想准备。不过,你们现在的条件比以前的革命好多了啊(发笑)!
  各位同志需要事先作好思想准备。课堂上说为人民服务是容易的,在真正的饥饿受寒的革命队伍中参加斗争是不容易的。
  我们准备工作有三点:第一是准备艰苦斗争的决心,第二是准备学习城乡的各种政策,第三是准备行装。
  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讲话,不仅是一本文化教育的材料,而且是进行政治教育的材料,告诉你们认识社会从下层建筑以至上层建筑的思想方法。这是要你们确定革命人生观,下定为工农兵大众服务的决心的课程。
  据西南服务团来秀山接管政权的李治武的回忆,刘伯承、邓小平到达秀山的当天晚上,他到养路段小楼上看望李达参谋长,问刘邓首长住哪里,李达参谋长说他们住在学校里面,我带的资料多就住在这里,好看资料、地图。西南服务团另一成员文代贤回忆,到达秀山同一天的下午,接到通知,刘邓首长要接见准备上任的书记和县长。我们在北京征集刘邓首长在秀山的历史资料,在电话上采访过刘帅的夫人王大姐,她的回答是到达秀山的当天下小雨,没有进城,就住在公路旁边的一所学校里。他们在秀山住了一个晚上就离开了,沿川湘公路北上重庆。
  凤鸣书院,位于县城南门外,原凤台书院。因与凤凰山遥遥相望,学童读书声又似闻凤鸣,故而得名。书院为穿逗式一楼一底木结构建筑,呈四进四横七天井的四合院布局,始建于清嘉庆二十三年(公元1818年)。院内均系木格窗子成行的明柱,形成宽阔的檐廊。有二十四株桂花树,四根古楠木,一株古紫金花树,以及鱼池及屋前古井。原还有后花园和孔圣殿,总和地面积30余亩。
  书院民国初年改为高级小学,抗战初期改为县办初级中学,抗战末期始办完全中学,解放后先后更名为秀山中学、中和中学、名族中学。解放战争时期,周恩来同志领导的南方局,为了开辟酉秀黔彭游击根据地和迎接解放,指示川东临委,曾先后六次派出十六名党员和几十名进步青年,来到秀山,以此为据点,以教书职业为掩护,组织发动群众,开展了地下斗争,在秀山播下了革命的火种。
  凤鸣书院既是秀山的主要学府,又是重要的革命纪念地,于1987年已确定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功德无量的凤鸣书院,你好!诚挚地感激你,由于秀山人最早在您这里辞别了几千年蛮荒的漆黑,迎来了教诲、文明的拂晓!
  凤凰是百鸟之王,斑斓、高尚、卓然不群,以是人们把她看作崇高、典雅、吉祥、发奋的象征。美妙的事物,有很多以凤或凤凰定名。如凤凰楼、凤凰阁、凤凰县、凤凰山、凤鸣岐山、凤栖梧桐、龙凤呈祥、游龙戏凤等等。
  秀山民族中学在前清嘉庆年间初创时取名“凤台”,继则改为“凤鸣”,俱不离一个“凤”字。
  书院当初取名凤台,是因为书院与秀山县城南郊胜景——凤凰山遥遥相对,同时亦有“筑台招凤,凤栖高台”之意,这是秀山人民的美好意愿之一。
  “凤栖高台”一说,在100多年后竟和世纪巨人有着美妙的奇遇、历史的偶合,给此说一个确凿的印证、超值的神韵。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同年11月初,刘邓大军挺进大西南。大军雄风贯日月,铁马金戈进川来。11月7日,解放军2野12军36师106团进入秀山县,秀山解放。11月20日,秀山县人民政府建立;这是四川省、也是整个大西南第一个县级人民政权。
  11月31日,解放军二野司令部和前敌委员会进入秀山边城洪安。12月1日清晨,刘伯承、政委邓小平及顾问长李达等首长到达秀山县城,进驻“凤鸣书院”即其时的秀山中学。
  在这里,涪陵专区专署成员赵锋和秀山县委书记于吉仁受到刘伯承、邓小平的接见。
  在这里,成立了以刘伯承为主席的西北军政委员会;同时决定3兵团司令员陈锡联为重庆市长、曹荻秋为副市长。
  在这里,刘伯承、邓小平发布号令,对重庆实施军事控制,同时决定成立以张际春为主任,陈锡联、张霖之为副主任的“重庆市军事管制委员会”,并调整了重庆战役和成都战役的部署。
  翌日,刘伯承、邓小平离开秀山,持续北上,势不可当,很快便解放了四川省,接着解放了整个大西南。
  短短一天,为凤鸣书院为秀山大地迎来了满天的朝霞;短短一天,为秀山人民留下了骄人的美谈。
  后来,刘伯承被授予人民共和国元帅军衔,邓小平更是成了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影响全球的世纪伟人。
  伟人的脚印深深地印在凤鸣书院,使凤鸣书院增光添彩;伟人的精神和功绩深深地印在凤鸣师生的心里,鼓励着一代代新人在社会主义的大道上高歌猛进、不忘初心。
  秀山自治县人民政府鉴于上述缘故,将凤鸣书院定为县级文物重点保护单位,那是对历史的尊重,也是对世纪伟人永久的留念。
  秀山民族中学,有清代时栽植的桂树,每遇秋日,丹桂扑鼻。该校一名副校长在退休后所述寄语云:古桂有幸,曾陪将军歇马一日;书院多娇,得留雄风景耀千秋。
  学辈闻两百丹桂之溢香,能不慨叹光阴易逝而盘桓流连?
  光荣啊,古老的书院、育人的宝地!
  难忘啊,伟人的足迹、伟人的激励!
  重庆直辖市的东南门户,就是渝鄂湘黔四省市毗连的边陲县——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该县美丽、富饶,素有“小成都”之称。秀山处于武陵山脉腹地,县城是一片小平原,小平原上稻田块块,溪沟纵横。
  秀山,秀山,秀水明山。水是梅江河,梅江咆哮奔腾,惊涛洗灵魂拍两岸;山是凤凰山,凤凰展翅翱翔,鸣声达云天上九霄。
  凤凰山下,梅江河畔,有一座近两百年历史的古老的凤鸣书院,如今又在社会主义制度的阳光下焕发青春、永驻青春。她,就是秀山县民族中学。该校位于秀山县城南凤翔路31号,2007年有初、高中教学班共43个,学生总人数2491人。该校已成为全县瞩目的两个完全中学之一。民族中学始创时名为凤台书院。清朝嘉庆帝之前,秀山无正式学校,其缘故盖出于秀山开发较迟,建县较晚。
  今秀山县地,秦时与酉阳县同属黔中郡;汉高祖年间(公元前296—公元前24年)属酉阳县(包括今渝鄂湘黔四省市边界,治所在今湖南永顺)。此后的若干年间,秀山虽然有时归酉阳县,有时归丹兴县,有时归务川县,但只是名义上归属中央政权而已。直到清雍正十三年(1736)“改土归流”时,才改变了多年来“蛮不出洞、客不入境”的闭塞格局,经济、文化、教育才得到逐步发展。清乾隆元年(1736)秀山建县,才正式拉开了发展的序幕。
  秀山建县初期,发展仍比较缓慢,清廷鞭长莫及。原来的邑梅、石耶、平茶、地坝四洞长官司(土司)的痕迹只能慢慢消除。
  清乾隆三年(1738),秀山建县后的第一任知县夏景馥深知教育之重要,在县城首倡义学,但直至清乾隆五十九年(1794),朝廷才批准在秀山创设“县学”,才有了学额和学官,期间又经历了56年。在这56年间,秀山开始出现了家塾、私塾、族塾、村寨私塾等几种设馆授业形式,足见秀山有识之士已经开始重视教育问题了。
  清嘉庆二十三年(1818),秀山人徐映台、谭渊、孙家瑛等联名呈书知县详善,请求准予兴建书馆。由于呈书中特别说明建院经费由民间筹集,不请公款,于是,知县详善批准在县城南两里处(即原李渐鸿所建考棚地、今民族中学校址)建立书院。
  不请公款,创办学院,秀山人是何等的有胆有识有气魄,而名人志士徐映台们对教育又是何等的热心!
  嘉庆二十四年(1819),书院正式建成,取名风台书院,这是秀山县第一所书院,也是全县唯一的书院。书院占地2.6万平方米,建筑面积3174平方米,四横四进七天井,一楼一底木结构,四合院式的建筑模式,造型别致、颇有古韵。教室布局合理,采光充足。
  书院正堂为礼圣殿(即后来的礼堂),是供师生祀典的地方。除供奉孔子神位外,还安置有积极办学并亲自授课知县边镛、于蔚华和训导主任王镇华的塑像。
  各大小院落均种植楠木、桂花。据传,书院内巨楠成林,数千白鹤栖于树巅,景象十分壮观。桂花入秋飘香,十里可闻。
  左侧大院落内有一矩形池塘,约十米见方,常植莲养鱼。后有一大操场,乃是学生活动、操演之地。
  院落内环境清幽,景色宜人,正是施教求学的宝地,秀山人民对其期望甚殷。书院正门的对联,就寄托了这种期望。对联云:
  
  碧海孰探珠水涌鱼泉定有巨鳞变化
  丹山争养翮堂依凤岑快看神鸟翱翔
  
  凤台书院的建立,结束了秀山没有正式学校的历史,真正从“蛮荒”走向了文明。从此,秀山的教育事业正式载入史册。秀山的名人、学者有了辅助学官培养人才的场所,使秀山的人才资源开始得到了发掘的机会。
  清道光十五年(1835),凤台书院易名为凤鸣书院。这年,正好是“改土归流”100周年。
  改“凤台”为“凤鸣”,以“凤鸣”比喻读书声,书声琅琅,凤鸣清脆,展示了凤鸣九霄、凤鸣环宇的动感形象,易名者的苦心孤诣于此可想而知。
  凤在鸣,凤鸣书院在前进中发展,在发展中生光。
  此后,入院学生分两类:一类是未中举的秀才,一类是尚未入学的童生,课程设有四书五经及准备应试的诗、文等。
  书院创立以后到1904年,一直在为封建统治、为封建科学制度服务。虽然如此,但其间也出了一些名师,如吴启鸣、于蔚华、王镇华等。他们或者是积极办学、亲自授课的官吏,或者是热心教育的名人学者。
  历史在发展,凤鸣书院也在与时俱进。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在西方文明东来、新兴资产阶级施加压力的情况下,清廷废除了科举考试制度,兴办新学,没小学学制为9年(初等小学5年,高等小学4年)。是年,为了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凤鸣书院改名为县立高等小学堂。至清宣统四年(1911),秀山仍然只有这一所高等小学堂。
  凤鸣书院存在近百年,它对秀山人的教诲、疏导功不可低估,它对秀山人的启智、尚文之影响尤为深远。由于书院对县学的辅助,秀山人取得功名的有举人20名,武举8名,贡生75名,进士8名,传胪1名,武进士1名,对当时读书习武之人鼓励极大。书院尊孔尚儒,宣扬、灌输忠君爱国思想,激发学子为国效力。秀山人中,大至一品记名提督,小至总兵副将,共有36人奋不顾身为清王朝也为国家效命。至于对秀山人文化素质的提高、进步意识的启发,则更为卓著。贵为贵州省都督的杨柏舟,前清秀才出身,后来却是一位反清勇士。慷慨散财、热心为桑梓创办学校的熊湘,亦为前清秀才,但他却能经商敛财以兴办新学、创办新学以启民之智。他们或文或武,或商或政,俱为秀山之人杰。
  享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中华民国建立。秀山高等小学堂改名秀山高等小学校,办学思想从为封建统治服务逐步转变成了“三民主义教育”,从而为资产阶级统治服务。
  民国14年(1925),秀山开办县立初级中学,名秀山中学(简称“县中”),与县立高等小学堂共设于原凤鸣书院,学制定为3年,在全县范围招生。至此,秀山县始有初级中学。民国19年(1930)末,该校附设简易乡村师范班1个,秀山始有师范;民国26年(1937),第二届同类师范班又招收了一批师范生。
  民国28年(1937)10月10日,日机6架,野蛮轰炸秀山县城,县城大部分居民住宅及3所小学校舍都被炸成废墟。虽然秀山中学幸免于难,但为避敌机再次空袭,学校暂迁离城15千米的清溪乡下衙村。在抗战胜利后的1945年10月,学校迁回原址(至于下衙校址,于解放后又创办了秀三中)。学校复员凤鸣书院,校长刘兆麟发动师生自力更生,不花国家一分钱。学校复员后,在刘兆麟的辛苦经营下,秀山第一次有了高中。
  从民国14年(1925)至民国历史结束的1949年,凡24年。其间,秀山中学共计招收初中新生2132人,招收高中新生494人,毕业初中生636人,毕业高中生85人;另招收乡村简易师范生79名,毕业41人。
  1949年11月7日,秀山解放。11月20日,四川省秀山县人民政府成立,管理教育的职能部门——教育科相应成立。
  1950年11月,按川东行署文教厅电文要求,秀山县立中学更名为川东区秀山中学。
  1952年11月25日,按四川省人民政府教育厅通知,川东区秀山中学改名为“四川省秀山县第一初级中学校”(简称秀山一中)。
  从1949年至1956年,是人民共和国的国民经济恢复和社会主义改造时期。新中国的教育长足发展,秀山一中也呈现出令人鼓舞的景象。
  1950年,秀山人民政府教育科接管秀山中学时,学校仅3个初中班,学生174人;2个高中班,学生48人;全校总人数仅为222人。至1953年,学校增至6个班,学生306人。至1956年,就发展到8个初中班,学生416人;初中学生比1950年增长1.4倍;当年初中招生达165人,其中有免试保送生23名。
  1958年3月,县委奉命,决定在秀山二中(校址在城北回龙寺)新办完全中学,名“四川省秀山中学”(简称“完中”)。1962年,完中与秀山一中合并,因为停招高中生,校名为“四川省秀山县第一初级中学”(简称“秀一中”),校址在回龙寺(原完中校址)。
  自此时到1974年夏,秀山最早学府凤鸣书院校址,暂作他用。
  从1957年至1966年,是社会主义建设曲折发展时期,共和国的建设之路出现曲折,学校教育也因之受挫,其中1959-1961三年困难时期,学校师生与其他中学师生一样,奔赴农村,半农半读,参加了“大办农业、大办粮食”的运动。到1962秋,秀一中与完中合并后才恢复上课。
  这个时期的前一阶段(1957-1962)学校的规模缩小,教学质量下降,年平均在校生仅550人左右,仅毕业初中生60余名。
  这个时期的第二阶段(1963-1966),调整巩固,重新发展,虽然平均每年有12个班,稳定在550人,但教育质量有所上升。
  1966年到1976年,是文化大革命的非常时期,教学秩序悉被破坏,两位教师无辜入狱,学生则停课闹革命达三年之久。
  期间,该校有三个小插曲:1、1972年4月15日,秀一中附设中师班,二年制。2、1974年秋,按县革委会指示精神,令秀一中初中一部分(一至三年级)迁凤鸣书院办学,暂定校名为”秀一中南门分部。“3、1975年8月21日,在该分部建立中和中学。
  小插曲不敌大气候,从1974年1月四人帮干政之后,大批“智育第一”和“师道尊严”,今天反“回潮”,明天反“复辟”,搞得师生无所适从,教师无法教,学生无法学。直到1976年四人帮被粉碎后,学校才从噩梦中解脱出来。
  凤台书院、凤鸣书院经过易名、升格、并合分开种种演变,到此时秀一中一分为二,分成秀一中及中和中学两个学校,如同兄弟分家,老大在回龙寺校址开创新家,自奔前程:老二回凤鸣书院重操祖业,再求发展。
  1989年3月25日,四川省副省长韩邦彦视察中和中学,并题词“凤鸣龙飞,秀山生辉,向秀山民族中学全体同志致敬”。此时,已得到中和中学改办为“秀山民族中学”的信息,春光初露。5月17日,四川省教育委员会川教中【1987】26号文件同意将中和中学改办为民族中学,校名为“四川省秀山县民族中学”。
  1997年6月8日,重庆直辖市成立,加之此前秀山已成为自治县,“四川省秀山县民族中学”随之改名为“重庆市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民族中学”(简称“秀山民族中学”)。
  从1976年特别是从1978年改革开放,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这个时期,是共和国历史上最好的时期,也是建校后2000年的秀山民族中学建校史上最好的时期。东风频吹,全国教育战线一片大好春光。31年来,在明媚的春光中,民族中学规模各项建设全面展开,一再扩大,学校面貌焕燃一新,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贡献逐年增加。
  31年来,学校的领导班子一直比较精干,班子内人才荟萃、贤能群集。在7任校长、7任书记中,两副担子一肩挑的即有5人。在8届领导班子中,有2人提升为副县长,2人提升为县教委主任(或教育局长),2人调县政府督导室工作。
  党支部书记、校长李华轩(秀山县人,1929年生,高中文化程度,中共党员),在粉碎四人帮后带领全校教职员工努力工作,认真抓好教学质量,使学校教育工作揭开了新的一页:1979年中和中学首届高中毕业生参加高考,102人中上录取线者21人,有十多人被重点高校录取,陈兴全同学考入清华大学学习。1982年郭应寿同学又考入清华大学。从1979年至1984年,该校在生源较差的情况下仍有160多人考入大专,而高、初中毕业生升入中专、中师的就有近140人。
  李华轩在严谨治校的同时,讲求率先垂范、身体力行,他一直担任高中毕业班(文、理)的政治课教学工作,并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出“六步一联”(“六步”即备、讲、议、练、考、评,“一联”即理论联系实际),教学效果甚佳,高考成绩在地、县同科中都名列前茅。
  1984年3月,正在中和中学举步难艰之时,校长李兴旺(重庆酉阳县人,1937年10月出生,大专学历,秀山县政协委员、常委),带领全校师生,多方寻求出路;经过几年努力,有了三个方面大的开拓:1、于1987年秋开办了初中寄宿制民族班,解决了部分少数民族学生读书难的问题;同时,鼓励这些学生报考中师,又部分解决了边远乡校缺少教师的问题。该班的开办,还带动了全校的总体教育质量得到了极大的提高。2、关注学生全面发展,属意特色教育。在他的倡导下,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抢花炮”进入了体育课堂。结果,多名体育教师成为地区、省级“抢花炮”代表队成员。另在篮球运动与秀山花灯表演方面,也有建树。3、勤工俭学工作成效显著,校华陵印刷厂与蜂窝煤厂每年均向学校提供2.5-3万元教育活动费用。
  学校支部记、校长陈德发(秀山平凯镇人,1941年3月生,中共党员),团结广大教职员工,朝着“巩固初中,办好高中,办出具有民族特色的高中”的目标努力奋进。他大胆启用新人,从普通教师中发现和选拔了陈加义、涂志刚、宋大跃等人充实领导班子,大大加强了班子的战斗力、执政能力。他本人于1991年被地区表彰为优秀党员,1993年评聘为中学高级教师。
  事物的发展总是曲折起伏的,1993年该校又陷入低迷状态。经陈德发亲手提拔的涂志刚(秀山县城人,1958年9月15日生,秀山师范毕业,中共党员),大胆启用新人,大刀阔斧改组领导班子,多方寻求发展之路。在他主持下,该校曾与重庆市统景职中等两校联办职业高中,向有关方面争取到并实施了“按考生志愿录取”的招生新举措,为恢复民族中学高中部新的起步带来了机遇。他主持制定了高中招生优惠政策,基本上成功地留住了本校的应届初中毕业生,动员其上了本校高中;此举奠定了民族中学自1999年起高中大打翻身仗的基础。
  涂志刚深知硬件建设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上任之始,他就组织资金6万元建了新校门,紧接着组织资金120万元修建了科技楼(实验楼),又集资100余万元投入第一期广厦工程并使之如期顺利竣工。学校面貌大改观,100%的三科实验开出率更成了全县之冠。
  1996年,涂志刚调离该校,历任县委办公室主任、县教委主任。他在教委主任之任期内,崭新的校园校舍矗立秀山大地,过硬的设备设施遍布城乡学校,秀山全县中小学“双基”成绩经国家检验合格。
  1996年12月至2002年8月任民族中学党支部书记、校长的宋大跃(秀山龙池人,1956年10月23日生,2001年获西南师范大学行政管理系研究生文凭,中共党员),他继涂志刚之后,率领人心已聚的民中人在教育教学和基本建设各方面继续大干快上。他集资100万元投入第二期广厦工程并如期顺利竣工,筹资200万元分三年建成了有40间教室的教学大楼,筹资80万元修建了男生公寓(后调整为女生公寓),为办学规模的逐年扩大下了坚实的基础。
  宋大跃重视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实行初高中毕业班奖励制度,激发了全校教师工作的积极性。他在任的6年中,民族中学高中教学质量大为改观,1999年有42人升入大专,2000年增至60人,2001年增至104人,2002年增至168人,升学率由原来的几个百分点上升至70%以上。
  2002年8月任校总支书记、校长至今的陈世谱(秀山中和镇人,大学本科学历,秀山县第七届政协委员,中共党员),原在县教委教仪电教站任站长,任职期间规范了全县中小学实验、电教工作的管理,完善了实验、电教的教学科研制度,发起了秀山信息技术教育教学的研究工作,推动了全县中小学现代信息技术教育工作的全面开展。
  调到民族中学任职以来,他带领全校教职工狠抓学校内部管理,成绩显著,促进教学质量逐年提高,一年一个新台阶,2003-2004年高中升学率、初中升学率已高居全县榜首。2003年学校被评为重庆市“民主管理示范单位”,2004年学校党总支被县委表彰为“先进基层党组织”。
  随着学校规模的扩大,在岗教职工人数逐渐增加。1975年,中和中学仅有在岗教职工35人,2004年增至210人。
  专任教师的文化素质大幅度提高。1975年有专任教师25人,其中大专以上学历9人,仅占专任教师总数的28%;1986年61人,其中大专以上38人,占62%;1995年88人,其中大专以上74人,占84%;1999年128人,其中大专以上114人,占89%;2003年147人,其中大专以上146人,占99%,大专以上占责任教师总数的99%以上。其中教师或勤于教学,勇于钻研,在所撰写的60篇获奖论文中,同等级14篇,市级16篇,县级有30多篇;获奖的优质课中,市级10次,地级1次,县级21次。
  教研活动如火如荼地展开,各种教研课题,有的已初获成果,有的正深入研究。其中有:初中英语愉快式情意教学法,初中学生创新作文教学目标、方法、途经、评价实验,质量幻灯投影教材的研制与开发应用,新课程标准下的非智力因素与学习效果研究,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教学法,新课程下初中作文创新教育法,学校、社会之结合法,德育创新发展法,新课程下地理课自主学习法,新课程下生物课利用当地资源法等。
  天时地利人和,关爱教育教学,使莘莘学子健康成长,学有所成。从1975年至2004年,该校共计初中毕业生6966人,升入中师中专1413人,升入高中3295人,升学学生共4708人,占初中毕业生总数的67.6%;共计高中毕业生3215人,升入大专792人,升入中专144人,升学学生计有961人,占高中毕业总人数的30%。特别是从1999年起,升入大学的高中毕业生人数呈直线上升趋势。
  历史在发展,学校在前进,走过曲折的道路,奔向光明的前途。
  
发表评论 查看评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