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欢迎您! 用户笔名:密码: 【注册】
江山文学网  
【江山书城】 【有声文学】 【江山游戏】 【充值兑换】 【江山社团】 【我的江山】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首页>长篇频道>剧本连载>洞天福地(长篇杂谈)>第七十八章 正言若反

第七十八章 正言若反

作品名称:洞天福地(长篇杂谈)      作者:玉峡耕牛      发布时间:2017-11-15 18:49:38      字数:4893

  天下柔弱莫过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故圣人云: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之不祥,是为天下王。正言若反。
  
  详解:
  1、天下柔弱莫过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
  白话:天下万物守柔弱之道,没有能超过水的,但是比起攻坚克强的能力,没有谁能胜过水,因为水有一种无物能改变、无物能撼动的恒心与毅力。
  阐述:古人认为,水是柔弱的,在五行中,水质最微;其次是火,其质始著;其次是木,其质始成;其次是金,其质始坚;其次是土,其质始大。水之柔弱,随物就形,圆中则圆,方中则方;水善解人意,壅之则止,决之则行;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指的自是引申之义,故曰“天下柔弱莫过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是指以火之烈,遇水则灭;以木之强,遇水则浮;以金之重,遇水则沉;以土之厚,遇水则软。“莫之能胜”,是指以物之坚强,润之无不透,泡之无不开;是指的水柔中带刚,弱中有强,坚韧无比,能怀山襄陵,穿山透石,淹田毁舍,能摧枯拉朽,荡污涤垢。当然,这些指的也是引申之义,故曰:“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以其”,是指老子分析原因,意思是最大的凭仗,最根本的原因,是“无以易之”。也就是说,靠的是水滴石穿这种锲而不舍的韧劲;靠的是久久为功的恒心与毅力;比拼的是时间和耐力,水不急于求成,但最终的胜利一定是属于它。《东坡易传》曰:“所遇有难易,然而未尝不志于行者,是水之心也。物之窒我者有尽,而是心无已,则终必胜之。故水之所以至柔而能胜物者,维不以力争而以心通也。不以力争故柔外,以心通故刚中”。简而言之,水作为弱势者,虽然处处都会遇到强势阻拦,但阻拦总有穷尽之时,而水必流淌的恒心不灭,最终必胜。这个胜,不依靠力量的对抗,而是发自内在的不动不摇的恒心。
  “天下柔弱莫过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一方面,说明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相辅相成才能扬长避短;另一方面,说明没有永恒的强,也没有不变的弱;“以其无以易之”,问题关键的关键,核心的核心,是水守“柔弱”之道的恒心与毅力,没有什么力量能使其更改,没有什么力量能够将它撼动。
  2、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白话:弱之所以能胜强,柔之所以能胜刚,其中的道理,个中的奥妙,天下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却没有人愿意真正遵照执行。
  阐述:“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这句话应该是“弱之胜强,柔之胜刚。此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的省略。古人逐水而居,生产生活离不开水,依赖于水又怕水,对于水性的了解,可谓知之甚深,加上“大禹治水”的事迹广为流传,愈加加深了对水的了解。所以说“弱之胜强,柔之胜刚,此言甚易知,甚易行。”但又为何“天下莫能知,莫能行”呢?因“弱之胜强,柔之胜刚”,指的并非完全意义上的弱小者可以战胜强大者,柔软者可以战胜坚硬者。如不附加外在的条件,这简直是天方夜谭,是痴人说梦。什么外在的条件?就是“无以易之”,就是无物能撼动能改变水的守“柔弱”之道的恒心与毅力。一方面,驰而不息、奋斗不止,善积小胜为大胜;一方面,圆融随顺,随物就形,圆中则圆,方中则方,壅之则止,决之则行;一方面,谦卑处下,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这些个道理谁都懂,也容易做到。对于天子、三公以及诸侯人等来说,就是要“强大居下、柔弱居上”,要自居下位,谦和为要,礼贤下士,切忌高高在上、刚愎自用、自以为是,要将“柔弱”之道奉为上上之策。这些,不是不能知,而是不愿知,不是不能行,而是不愿行,上位者们都装聋作哑,王顾左右而言他。对常人来说,也一样。没事的时候,正常的情况下,是理智的,懂得以柔自克,以弱自牧,不恃强、不处刚。可是骨子里,还是耻谦卑,好强梁;恶柔弱,好刚强。一旦为物触,一旦为事激,则原形毕露,谨守“柔弱”之道被抛到九霄云外,奈何宜柔者,却变为刚;宜弱者,却变为强,甚至不惜以命相搏。故曰:“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3、故圣人云: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之不祥,是为天下王。正言若反。
  白话:所以圣人说:愿意主动承受一个国家的污垢与屈辱,这个人才配做江山社稷之主人;愿意主动承受一个国家的灾难,愿代天下百姓受过,这样的人才配做天下之君王。正面的话,听起来像是反话。
  阐述:古人认为,王或国君承载着国家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等,他的任何言行,会自觉或不自觉地扰乱或破坏自然的既定秩序。如有瘟疫、大旱、水灾、地震等发生,民便归咎于他的失职,并惩治他。如《吕氏春秋》卷九《顺民》记载:昔者汤克夏而正天下。天大旱,五年不收。汤乃以身祷于桑林,曰:“余一人有罪,无及万夫。万夫有罪,在余一人。无以一人之不敏,使上帝鬼神伤民之命。”于是剪其发,磨其手,以身为牺牲。《后汉书》卷九《献帝纪》记载:“丁丑,地震;戊寅,又震。乙巳晦,日有食之,帝避正殿,寝宾,不听事五日。”
  只要有天灾或异常天象,王或国君都会自我惩罚。当然,这里所记载的事是发生在春秋之后的事。
  《左传•宣公十五年》记载:“谚曰:‘高下在心。’川泽纳污,山薮藏疾,瑾瑜匿瑕,国君含垢,天之道也。”
  老子约生于鲁襄公三年,即公元前570年,鲁宣公十五年,即公元前594年。可见,在老子出生前二十多年,“国君含垢”的说法就已流行。
  “受国之垢”,主动承受一国之污垢与耻辱,将一国之污垢与耻辱归咎于自身,能有这样的胸襟,才配得上做江山社稷的主人。百姓不尊王法或行不忠不孝之事,皆为国之垢也。虽下民自作之恶,不曰民之不德,则曰实我不幸,不归罪于民,而引责于己者,乃能守其社稷,故曰是谓社稷主。“受国之不祥”,主动承受一国之天灾,将国家遭遇的天灾归咎于自身,这样的人天下万民皆会前往归附。国之不祥,如旱、涝,瘟、蝗、地震等等,皆国之不祥也。虽或气数所致,或人心使然,不曰气数民心,必曰吾一人之不善,不归罪于气数民心,而无不引责于己者,乃能为天下之所往。故曰“是为天下王”。圣人之言如此,乃真语正言也。社稷主、天下王,宜乎至尊至贵,乃曰:受国之垢,受国不祥,正言若反也。惟正言若反,乃知圣人之言,大有利于天下后世,后世之人不再以刚强自处,以此教诚也。这叫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故曰“正言若反”。
  
  综述:
  上一章,老子谈“奉天下”,意在劝勉天子、三公以及诸侯人等改革不合理的“人之道”,将“有余”奉送天下不足者,以免天道损之。老子先用“张弓射箭”,这一当世之人皆熟知的事,自问自答:“天之道,其犹张弓欤?”然后,循循善诱、深入浅出地晓谕世人:“高者抑之,下者举之。”再将这些大家耳熟能详的动作规范,进行归纳提炼:“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让大家的理解层层深入,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直至揭示其背后隐藏的天道之奥:“天之道,损有余补不足。”然后,将人之道与天之道进行对比:“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从而达到,既触目惊心,又不得不承认这是大实话。此言对自称是“有道之君”的天子、三公以及诸侯人等来说,无疑是一记火辣辣的耳光。老子的高明在于,不是为批判而批判,而是为了劝进:“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天下谁能来做这件功德无量的大善事呢?唯有道者!这一问一答,老子几乎是在替天子、三公以及诸侯人等来作答,劝进意味何其浓厚。最后,又以圣人所作所为,进一步强化劝进的力度:“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而其目的就是“不欲见贤”,就是不想彰显、暴露自己的聪明才智,显得自己多么有能力、多么有才干、多么出类拔萃。圣人自损,以免天道来损。
  本章,老子谈“正言若反”。正因为“人之道”与“天之道”相反,才会正言若反;正因为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才会正言若反。老子再次以水为喻:“天下柔弱莫过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柔弱”二字,你可以理解成本意,即柔软、弱小,又可以理解成引申意义,即“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的“柔弱”之道。同样,“坚强”二字,你也可以理解成本意,也可以理解成引申意义即“坚强”之道。但不管你如何理解,万变不离其宗,柔弱胜刚强凭仗的是“以其无以易之”,是不易之易,是初心,是一以贯之的“柔弱”之道,是无物能撼动能动摇能改变的遵循“柔弱”之道的恒心与毅力。这才是“莫之能胜”的真谛。但世人好坚强而恶柔弱,所以这一切听起来是“正言若反”。接着,老子重申自己的观点是:“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即守弱胜于逞强,柔和胜于刚烈,“天下莫不知”,这个道理天下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皆心知肚明,遗憾的是“莫能行”,都是理想的巨人,行动的矮子,到了要落实的时候,只会“王顾左右而言他”,只会装聋作哑。最后,又托圣人之口“是以圣人云: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之不祥,是为天下王。”社稷主、天下王,在世人眼中是何等之尊贵,却要主动将国家的污垢、耻辱,将灾祸的降临,归咎于自身的失道失德。所以说正言听起来若反。美言合俗,正言合道。美言若正,正言若反。言尽于此,望天子、三公以及诸侯人等好自为之。
  “天下柔弱莫过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在第八章,老子就提出“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几于道。”指出了水的三大优点,一是善利万物,二是不争,三是处众人之所恶,结论是“几于道”。此章,老子指出了水的另一大特点:“无以易之”,具有无以动摇的、无物能撼动的、一以贯之遵循“柔弱”之道的恒心和毅力。“天下柔弱莫过于水”,意思是天下万物,要论起柔弱来,没有谁能胜过水的。水驰骋于万物,无所不能通利。而道,比水还要柔,柔到了无有。道就像宇宙之水,无处不在,无处不驰骋,无处不通利。“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水攻万物,通利万物,而不为万物所克。这句是言水,也是喻道,道驰骋于万物之间,而万物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以其,因为。无以,无任何力量可以,易之,改变它。水以无形为形,以无心为心。故言“无以易之”。不得不易,谓之道。水之性,亦有不易之易。至柔至弱者,道也,不易之易。坚强者,物也,变易之易。凡变易者,皆有气数,阳极则阴生。凡不易者,同于道,齐于天地。
  “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天下皆知,强可以胜弱,刚可以胜柔,却不知,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凭借的是“无以易之”,即凭借的是具有无以动摇的、无物能撼动的、一以贯之的谨遵“柔弱”之道的恒心和毅力。天下只知“胜人者有力”,却不知“自胜者强”。世人只看到表象,不明就里,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弱者道之用,强者物之利。道可胜物,物不可胜道。柔者道之虚,刚者物之坚。无可胜坚,坚不可胜无。天下人只知物之外在的坚强不可胜,却不知真正不可胜的是物之内在的坚强。所以,很多人会困惑于“天下柔弱莫过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而不知“以其无以易之”,难以体悟其奥,更遑论身体力行“强大居下,柔弱居上”。
  “是以圣人云: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为天下王。”社,指土神。稷,指谷神。古时君主都祭祀社、稷,后来将社、稷合在一起代表国家。社稷主,就是指国家的君王。老子的意思是:水若道,圣人若水,处众人之所恶,是以圣人贵道而不处物,众人贵物而恶道。世人之所好,不过富贵显达荣耀贤能于世。世人之所恶,不过不器不物不荣不显。圣人不欲见贤,是以受国之垢。“垢”,意思是世人所厌恶的所不喜的,相当于世人眼中的污垢、耻辱,但并不是污垢、耻辱。“不祥”,也是世人眼中的不祥,就是不懂得养尊处优、不知延年益寿。以“人之道”:损不足以奉有余,助人之生者,曰益生,益生曰祥。而圣人谨遵“天之道”:损有余补不足,不益生,曰不祥。“夫惟无以生为者,贤于贵生”,“贵食母”,以至尊之天爵、以至富之天禄、以至贵之天德以养生,不纵外物,无以生为,抱一守真,笃厚内养,则至尊之天爵,至富之天禄,至贵之天德,无日不厚我之生,无时不厚我之生。如此,则天地与我同根,万物共我一体,大道养我,我养大道,故而得以长生久视。损有余以奉天下,天下万民自然而然会归附前往,故曰“是为天下王”。“垢”、“不祥”有两种解释,我还是我倾向于这种。
  “正言若反”,反者道之动。美言合俗,正言合道。美言若正,正言若反。
发表评论 查看评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