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六章 居下
作品名称:洞天福地(长篇杂谈) 作者:玉峡耕牛 发布时间:2017-11-14 18:37:59 字数:4943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不胜,木强则兵。强大居下,柔弱居上。
详解:
1、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
白话:以慈悲为怀,心气柔和,圆融随顺,谦卑处下,人生就能拥有无限的生机与活力,事业就会茁壮成长,日渐强大;心气执拗,志坚意强,处处强势,盛气凌人,人生就会处处碰壁而步入穷途,走上末路,直到衰亡。
阐述:生与死,是一对概念。柔与坚、弱与强,也是一对概念。不过,老子说的“柔,弱”、“坚,强”,并非实指其本身,指的是一种人生态度和处世方法。其中“柔”与“坚”,强调的是内在的心气之柔与心气之坚,“弱”与“强”,强调的是外在的行为与姿态之弱,行为与姿态与之强。“柔”,指的是心气柔和,以慈悲为怀;指的是气血活络,有生机、有活力;指的是能变通,圆融随顺。而“坚”,指的是心气坚硬;指执意,执拗,一根筋,不懂变通;指缺乏生气与活力;指心硬,甚至于心死。老子说:“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其中的“至柔”与“至坚”,指的就是人的心气。人之心气,可以是天下至柔之物,也可以是天下至坚之物,但至柔可以融化至坚,所以说:“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弱”,并非实指弱小,而是指姿态低,谦卑处下,懂得“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而新、少则得、多则惑”,能够做到“匍匐前进”。而“强”,并非实指强大,而是指行为强势,宁折不弯;指姿态高傲、咄咄逼人,不可一世。“人之生也,柔,弱”,一是指人得以生,凭借的就是“柔,弱”;二是指人之“柔、弱”的结果是“生也”,即获得生存,进取,健康,向上,茁壮成长,日渐强大。“其死也,坚,强”,一是指人之所步入死地,其缘由是“坚,强”;二是指人之“坚,强”的结果必定是日薄西山,日益衰弱,步入穷途,走向末路,直到死亡。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是倒装句,本来是:“柔、弱,人之生也;坚、强,其死也。”意思是说,心态柔和,以慈悲为怀,谦卑处下,能变通,处事圆融,做人低调,这样,人生于天地之间,就会拥有无限的生机与活力,就能茁壮成长,日渐强大;相反,心思执拗,心坚如石,冥顽不化,为人处事强势、高调,咄咄逼人,宁折不弯,就会泄掉元气,流失生机,丧失活力,就会处处碰壁,日益衰弱,而步入穷途,走上末路,直到衰亡。
老子向来认为“柔”是有生气,充满生机的表现。比如说,小孩子,心思单纯,心气柔和,身子骨也柔呀,到处都是软的,所以老子说“抟气至柔,能婴儿乎”。人老了,心气就硬,就坚,一些观念也根深蒂固,身子骨也不再活泛了,浑身硬邦邦的,这都是生机流逝,活力丧失的表现。又比如说,春天,万物萌生,那些新发的嫩芽,老子叫它“毫末”,它柔啊,却拥有无限的生机和活力。所以说,为道进入柔和之境,充满和和之气,而无一丝戾气,就能包容万物,就能融化一切,所以老子会说“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老子也喜欢“弱”,如“弱者道之用”、“知其雄守其雌”、“知其白守其黑”、“知其荣守其辱”。老子认为,“守弱”,才是真正的强者,“柔弱胜刚强”,用“柔”与“弱”这种为人处事之心态、这种行为做事的态度,远胜于“刚强”,远胜于刚烈、强势、咄咄逼人。老子说的“柔弱”不是指弱小,且与之风牛马不相及。有人将《道德经》读死了,误以为老子的意思是柔弱可以战胜刚强,这是哪跟哪呀,莫名其妙。并不是说,以弱胜强的例子没有,但老子说的不是这个。老子讲的“柔弱”,指的是为人处世的心态、态度和方法。老子所讲的“坚强”,指的也是为人处世的心态、态度和方法。
我注意到,有相当多的人将“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解释为:“人活着的时候,身子比较柔软,死了之后,身子变得僵硬。”着实令人惊讶!粗看,似乎合理且贴切,细究起来,却是漏洞百出。我们都有过这样的人生体会:生病的时候,浑身无力,身子骨特别软,你能说这是“人之生也柔弱”?还有,人在喝醉酒的时候,尤其是烂醉如泥时,更是绵软得很,你能说这是“人之生也柔弱”?就说人死吧,也不是立马僵硬,而是在断气之后,心脏停止跳动之后,血液停止流动,随着气息流逝体温降低,身子才慢慢僵硬。侦探小说也常写道:“尸体都僵硬了,说明这人都死好几天了。”
古代学者大多精通医理,老子是何等之睿智,对这些,岂能不知。
2、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
白话:草木柔软、脆嫩的时候,昭示着生机盎然,充满勃勃生机,正是欣欣向荣;草木枯萎,枝叶脱落,变得光秃,说明快要枯死了,或已经枯死了。
阐述:老子生怕世人不理解或误解“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所以弄了一事一例,即举草木之例加以说明:柔软、脆嫩,昭示着草木生机盎然、勃勃生机,预示着欣欣向荣。老子用“柔、脆”来形容草木之生,而不用“柔、弱”,因为“柔”之和气,草木与人皆有,而“弱”,是特指人的谦卑、处下、退让、不争等的为人处事的姿态和方法,或者说是人效法“弱者道之用”,柔脆,对于草木则恰如其分,妥帖了。枯,本意指古木,百年老树,引申为生命流逝而枯竭。槁,本意指树冠光秃,引申为形容憔悴、干瘦。枯槁,也常用来形容人的形体憔悴,心如死灰。“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也是个倒装句,顺过来是:“柔、脆,草木之生也;枯、槁,其死也。”意思是说,草木柔软、脆嫩之时,正是拥有强大的生机,茁壮成长之时、欣欣向荣之际;而枝叶枯萎,树冠光秃,枝条枯竭,这是一种肃杀之气,说明生命流逝,快要枯死了,或已经枯死了。
3、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
白话:所以说一身戾气,志坚意强,只知生猛、刚烈、逞强,是自寻死路、自取灭亡之类的人。一身柔和之气,善于退让,懂得谦卑为下,是逢凶化吉、遇难呈祥之类的人。
阐述:老子以大自然草木之枯荣,深入浅出,来警示、教化世人。一草一木生于天地之间,尚且知道柔软与脆嫩是生存之道:风来了,知道迎风而摆,而不心坚意强硬要挺立不动,才不至于伤其躯杆;雨来了,知道用枝叶密密抵挡,而不至于让脚下的泥土被水冲走,以护其根;季节更替,草木知道应时而生,感时而变,春夏长于外,秋冬敛于内。草木尚知柔脆可生,坚强必死,何况于人。坚而不柔,强而不弱者,其气易散,其刚而易折,皆是死之徒也。柔而能和,弱而能中者,其气不散,久而不坏,皆是生之徒也。人能悟此,自当致其柔,用其弱,又何至于自蹈死地。“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所以心志坚硬,处处要强,事事逞强的,是自取灭亡,自寻死路一类的;心态柔和,谦卑处下,处事圆融随顺的,是长生久视之道,是自聚生气与生机一类的。
4、是以兵强则不胜。木强则兵。
白话:从以上的分析,同理,以兵事强天下者必不胜。木秀于林,风必摧之。那些合抱之木、参天大树,必将成为大匠之首选,难逃被砍伐的命运。
阐述:前面讲为人处世,宜柔和,要守弱,禁心坚,忌意强。这里讲用兵之事,切忌用强。前一个“兵”,指兵事、军事。强,指耀武扬威,穷兵黩武。“是以兵强则不胜”,意思说,从以上分析可以得知,尽管事不同,但理相同,凭借兵力,靠军事力量来耀武扬威,征服天下,最终是要失败的。老子在第三十章就说了“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其事好还。”在第三十一章又说“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胜而不美,而美之者,是乐杀人。夫乐杀人者,则不可以得志于天下矣。”在第六十九章也提到“用兵者有言: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所以说“兵强则不胜”,想凭借强大的兵力,想以武力、暴力的手段征服世界,最终势必引起天下公愤,导致天下群起而攻之,故必不得胜。武力所能征服的,只是人的躯体,征服不了人的心。中国古代有“画地为牢”,在地面画一个圈,就可囚禁一个人,为何能如此?因为这囚禁的是心,不是身。现在的监狱,是高墙、铁丝网,外加一层电网,都囚禁不住犯人。为何?因为囚禁的是身而不是心。英国曾号称“日不落帝国”,最终不是一样土崩瓦解,烟消云散吗,因为靠武力征服而得来的,是守不住的。
“木强则兵”,这又是老子举例,一事一例,以增加说服力。木强,指树在林中鹤立鸡群,一枝独秀,名声大噪。这个“兵”,指刀斧,作动词,意思是遭遇刀斧砍伐。意思是说,一棵树,如果太显眼了,太招摇了,太大了,声名远扬,天下不知有多少双眼睛在盯着它,“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即使天不收它,也难逃被工匠砍掉的命运。老子以“木强”作喻,说明以兵强天下,此法不可取也,一则是“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过后,必有凶年”,以兵强天下者,势必引起天怒人怨;二则是势必成为众矢之的。导致天下同仇敌忾,群起而攻之,岂有不败之理。
5、强大居下,柔弱居上。
白话:真正强大者,善于居下,而将“柔弱”之道奉为上上之策,会让它的生机与活力发挥到极致。
阐述:“强大居下,柔弱居上。”这句话,感觉老子就是当着我们的面指着一棵树说:“你看看,强大居下,柔弱居上。”是呀,深邃的道理,就这么简单的,就是这么直白的被老子指出来了。或许,这就所谓的点石成金。一棵树,强大居下,柔弱居上。这就是自然的鬼斧神工,这就是大自然的造化,这就是神秘莫测的天道。它告诉我们,真正的强大者,要善于居下,作为天子、三公以及诸侯人等,要自居下位,以谦和为要,要礼贤下士,切忌高高在上、刚愎自用、自以为是,要将“柔弱”之道奉为上上之策,而善待之,尊重之,将其摆在上位,让“柔”之生机与活力竞相迸发,让“弱”这一大道之用的源泉充分涌流。强大居下,柔弱居上,验之于木,是自然之理也。验之于兵,验之于人,无一不然。老子在第六十一章就说“大者宜为下。”强大居下,符合自然之理。因为“重为轻根”,强大处下才会稳;因为“静为躁君”,强大处下才能让躁平静。否则“头重脚轻”则倾覆。强大处下,这叫根深才能叶茂。但是,世人喜好坚强而恶柔弱,所以更要让“柔弱”居上,要心心念念记在心上,时时处处落实在在治人事天中。
综述:
上一章,老子提出:“夫惟无以生为者,是贤于贵生”,道出“无以生为”的观点。首先,老子直面“民之饥”、“民之难治”、“民之轻死”这三个不容回避的问题,用三个“以其上”直接点名:“以其上食税之多”,“以其上之有为”,“以其上求生之厚”,直言不讳,毫无顾忌,不加掩饰,一针见血。接着,又干脆利落地用三个“是以”,即“是以饥”,“是以难治”,“是以轻死”,来肯定和强调前者为因,后者为果。言外之意,此皆为上位者“舍俭而广”造成的。最后,提出:“夫惟无以生为者,是贤于贵生”,即不追求“食税之多”、“有为”、“生生之厚”,一切顺其自然,随顺而养,如此,则上合天道,下顺民心,上下均得以生,均得以养,“无以生为”而无不生、而无不养,这才是最为聪明的“贵生”之法。言外之意,生生之道,不纵外物,抱一守真,则上合天道,下顺民意,无养而无不养。如此,至尊之天爵,至富之天禄,至贵之天德,则无时不厚我之生。如此,则“天地与我同根,万物共我一体”,如此,则大道养我,我养大道,故而得以长生久视。此乃生养之道也。
这一章,老子谈“处下”。首先从人之生死,肯定“柔”,倡导“弱”,否定“坚”,批判“强”,并以草木之生死,加以印证,用草木之“柔脆”对应“柔弱”之道,以草木之“枯槁”对应“坚强”之道。接着,顺理成章得出:“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再从人之生死,谈用兵之道,“是以兵强则不胜”。可见,老子是非常反对并憎恶大国以兵强天下的做法。并又举一例:“木强则兵”,加以说明。木强则兵,对于当时的人们来说,其道理更是通俗易懂。最后,提出“强大居下,柔弱居上”,其意在劝诫天子、三公以及诸侯人等,要自居下位,谦和为要,礼贤下士,切忌高高在上、刚愎自用、自以为是,要将“柔弱”之道奉为上上之策。
本章,老子试图通过揭示天道之奥妙,而对人道加以暗示和指引,同时,对前面章节的内容作进一步归纳提炼,如在“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的基础上,现在又提出“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提出“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提出“兵强则不胜”,提出“强大居下,柔弱居上”。并通过一事一例,昭示上位者要“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重申“强大居下,柔弱居上”,以劝诫上位者好自为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