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欢迎您! 用户笔名:密码: 【注册】
江山文学网  
【江山书城】 【有声文学】 【江山游戏】 【充值兑换】 【江山社团】 【我的江山】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首页>长篇频道>剧本连载>洞天福地(长篇杂谈)>第七十章 怀玉

第七十章 怀玉

作品名称:洞天福地(长篇杂谈)      作者:玉峡耕牛      发布时间:2017-11-14 05:25:48      字数:4716

  
  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言有宗,事有君。夫唯无知,是以不我知。知我者希,则我者贵。是以圣人被褐而怀玉。
  
  详解:
  1、吾言甚易知,甚易行。
  白话:我写的《道德真经》之五千言,其实是很容易理解,很容易做到。
  阐述:吾言,指《道德真经》之五千言。甚易,非常容易。知,弄懂,搞明白。甚易知,言外之意,五千言并非深奥、晦涩、玄而又玄、难懂的理论,而是浅显的,直指本心的通常道理。甚易行,我五千言所言之事,并非难以做到的,并非什么“上九天揽月,下五洋捉鳖”等常人难以企及之事,皆是人人可以做到的。意思是吾之所言,蕴之於心,出之於口,言言见道,句句得理,浅显通俗,人人可知,而非有奇异,令人难知;所言之事,至简至约,人人可行,而非有奇异,令人难行。所言者,皆为世人心中固有之理,无需外寻。道,人人可知,人人可行,人人皆可得道。这是老子在极力地鼓励和劝勉世人为道,修道。此正如佛家所言:“佛在灵山莫远求,灵山自在汝心头。人人有座灵山塔,心向灵山塔下修。”
  2、天下莫能知,莫能行。
  白话:天下没有几个人能真正能悟透其道理,掌握其真谛,品出其真味,没有几个人能真正遵照大道去施行,能以身心去合道。
  阐述:言本甚易知,而莫能知,道本甚易行,而莫能行。反差如此之大,何也?是世人之智不足吗?非也。“大道甚夷,而人好径”,甚平者,反求之于奇,甚直者,反求之于曲,沉溺于自己的知识与聪明,恶柔弱而好刚强,外视外听而不肯反躬自省,好益之而恶损之,此所以莫能知也。道本甚易行,而莫能行。何也?是世人之力所不逮乎?非也。至显者,反步趋于甚隐,至明者,反寻求于闷,当为之事不为,不当为之事,总想为。今舍慈且勇,舍俭且广,舍后且先,故非道远人,人自远之,非道难人,人自难之。世人身处于大道之中,言行却游离在大道之外。言外之意,一些人口口声声为道、修道,一方面拼命地在修道,一方面又放不下非道的,结果竹篮打水一场空。更有一些人,学得几句话,自以为便是得道高人,而四处卖弄,到处显摆。
  3、言有宗,事有君。
  白话:言论有根据、有主旨,行事有遵循、有法则。
  阐述:“言有宗,事有君”是对前面的两句的补充说明,回答为什么说“吾言甚易知,甚易行”,也指出“天下莫能知,莫能行”,其之缘故不能归咎于《道德真经》之五千言言而无宗,事而无君。“言有宗”,所言有本始、有根柢;“事有君”,所行之事,有根本之遵循,有不变之法则。意思是,《道德真经》之五千言,并非杜撰之言、虚妄之语,此言,毫无瑕疵,通天地之至理,达古今之大道;此言,简易平实,有本有物。所说之事,非妖魔鬼怪、魑魅魍魉之荒诞无稽之事,考诸上古而不悖,质诸当今而不疑,可坦然直行,可为法为则。所言者,皆为大道之理。所行者,皆合大道之德。言外之意,为道,修道,一定抓住“宗”,即本体,一定要遵循“君”,即规律,这样才能举一反三、融会贯通,才能体会“甚易知”、“甚易行”之妙不可言。
  “言有宗,事有君”,又是对后一句:“夫唯无知,是以不我知”的说明。意思是《道德真经》之五千言,所言的宗旨,是揭示事物表象背后的那个永恒的本体,是找寻那个永恒的本体所决定所主宰的千变万化表象背后的规律。事有君,是指我无论讲做人,还是言做事,都是有所遵循的、有原则的,或者是遵循本体以及本体所主宰的规律,或者是顺应由本体所支配的表象变动。“宗”与“君”到底指什么呢?在第40章提出:“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老子已经明白无误地告诉我们:“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无”就是“宗”;“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反者”与“弱者”就是“君”。
  4、夫唯无知,是以不我知。
  白话:正是由于人们所思所想,所言所行,与道相悖,与德相左,正因为对“言有宗,事有君”的不理解,所以对大道我,一时难以接受,无法理解,所以也不理解、不清楚“我”到底想要做什么。
  阐述:因为大道我“言有宗,事有君”,而世人不知其“宗”、不知其“君”,所以不知“我”。“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老子心忧天下,道出世人“无知”之病根。无知者,只因以耳目之见闻,而失其性,以智虑之邪曲,而丧其心。所知者,皆是人欲之知,岂可谓之知,故谓无知。我“言有宗,事有君”,本非不可知,不能知,而竟莫我知者,唯无知所以不我知也。写到此处,老子有些孤独了。是呀,人在不被理解的时候,孤独感就会从四面八方袭来。老子欣然发现了一条路,一条康庄大道,可以带领人们走出沼泽,从此不必再迷茫,不再陷溺,却无人理会,无人相信,还以为是痴人说梦。这种孤独,还带着深深的忧虑。老子一方面怀才不遇,他只是周朝的一位守藏史吏,又知音难求,缺乏同道中人,同时对统治者抱残守缺,冥顽不化,不愿“以道莅天下”有些愤懑,另一方面,又有着无尽的惋惜,对世人有些“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之况味。
  5、知我者希,则我者贵。
  白话:能真正理解我《道德真经》,读懂我五千言,能真正明道的人稀少,能效法“我”而付诸于行动的,更是难能可贵啊。
  阐述:我,既指老子本人,也指《道德经真》,更是指大道我。“我”可知,而人不知,所以知“我”者,不易得。“我”本与人同乎一道,同乎一德,“我”何尝让人以难知,以至于知“我”者稀少。若“我”独异于人、独高于人,使天下莫能攀跻,莫能追逐,尚可理解。然而,“我”之言甚易知,天下竟莫能知,“我”之行甚易行,天下竟莫能行。世人执迷于表象,沉浸于幻境,看不到本体,找不到遵循,日渐沉沦!老子大声疾呼,纵声呐喊,试图将众人唤醒,世人却乐此不彼,而视老子为怪物。老子想竭力撩开黑幕,让一缕光透进来,试想着不久之将来,以道莅天下,那将是何等之弥足珍贵,妙不可言!但是整条大道上,老子依旧孑然一身,踽踽独行。老子仰望苍穹,发出一声深邃的浩叹——“知我者希,则我者贵。”
  6、是以圣人“被褐怀玉”。
  白话:这就是为什么有道之人,得道高人,皆是“披着粗布衣服而怀中揣着美玉”,世人只见粗布衣服而不见美玉。
  阐述:“是以圣人被褐而怀玉”,有三层意思,一是说,得道之人就像那种身穿粗布衣服而怀揣美玉之人,不被人所知,不被人所识。这是回应“知我者希,则我者贵”。二是说,尽管大道我,“天下莫能知,莫能行”,但大道我,就是“被褐怀玉”者。三是借以明志。我之道,虽然至尊,我之德,虽然至贵,却不以道自尊,不以德自赏。我全于内,忘于外,重其本,轻其末。我无华美之服,粗布短衣,无异于人,然道德蕴于中,仁义含于内,皎然自洁,晶莹透彻,胸怀美玉锦绣。我境界之高远,非凡夫俗子可比拟,岂天下常人之可知哉!
  总之,整个第七十章,老子都在讲他的《道德真经》,讲他的五千言,说他想宣扬的道。
  
  综述:
  上一章,老子讲哀兵必胜。首先,谈了对待战争的态度:“用兵者有言:‘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不挑起战争,宁可后退一尺,也不进犯一寸。其次,讲具体做法:“行不行,攘无臂,扔无敌,持无兵。”首先是要“行”,要排兵布阵、演练阵法,要厉兵秣马、积极备战,但“不行”,不将部队开到别人领土上去,不耀武扬威;攘无臂,首先要“攘”,士气不可缺,但“无臂”,不秀肌肉;扔无敌,首先要“扔”,要敢于厮杀,敢于亮剑,但“无敌”,不胆怯,又不残暴、不嗜杀成性;持无兵,首先要“持兵”,又要觉得“无兵”可用,要慎之又慎。“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行无行,攘无臂,扔无敌,执无兵”,这些说的都是不敢轻敌。所以,老子最后指出:“祸莫大于轻敌,轻敌几失吾宝。故抗兵相加,哀者胜矣。”祸患没有比轻敌更严重,轻敌几乎将大道我的三宝:慈、俭、不敢为天下先,丢失殆尽。两军交战,骄兵必败,哀兵必胜。
  本章,可以说是《道德经》的一次小结和自我反思,更是对世人为道的鼓励和劝勉。第一句“吾言甚易知、甚易行。”这是对天下为道者的极力鼓励,也是对当局者极力劝勉。第二句“天下莫能知,莫能行。”说明天下正直掌握其真谛,把握其实质,做到心领神会、融会贯通,寥寥无几。第三句,“言有宗,事有君。”既是对“我”的反躬自省,也是告诉为道方法,把握“宗”即本体,遵循“君”即规律。第四句,“夫惟无知,是以不我知。”指出原因,找出病根,再次表示理解大家,并再次劝进。第五句,“知我者希,则我者贵。”勉励为者道要真知真懂真行,不能假学假为,如能得道之真传,则“我”倍感欣慰。第六句,“是以圣人被褐怀玉。”老子用一个浅显的比喻,借以明志,即大道我如身着粗布短衣而怀揣美玉一般。吾或我,既指老子本人,也指《道德经真》,更是指大道我。
  “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例如:“夫我有三宝,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夫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不天下先,故能成器长。”但是,“今舍慈且勇,舍俭且广,舍后且先,死矣。”又如:“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善用人者为之下。”而现实却是,尚武,易怒,互不相让,针尖对麦芒,自高其智,自上其能。再如“用兵者有言: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是谓行无行,攘无臂,扔无敌,持无兵。”而现实却是,各邦国都不将对方放在眼中,谁都敢言战,敢发动战争。老子提出的“抗兵相加,哀者胜矣”,但事实却是,抗兵相加,皆为骄兵,没有哀者。
  “天下莫能知,莫能行”,何也?因为“大道甚夷,而人好径。”世人惑于躁欲,迷于荣利。不静反躁,要这个,要那个,永不知足,欲壑难填。沉迷于财货,惟利是图,整日贪图虚妄之名。道不远人,而人远道。所以,孔子说:“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仁离我们很远吗?我只要要仁,仁就来了。所以老子说:“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
  “言有宗,事有君。”宗,万物之宗也,就是根本。每说一句话来都有宗,有根有据,是有根本的。所言之事,都知道本源是什么,每句话都言之有物。《论语》曰“夫人不言,言必有中”,意思是,此人要么不开口,一开口,说出的话必定是切中要点。君,就是主,主就是根据、主张。言有宗的宗,事有君的君,指的都是道,都是大道之言、之事,大道之理、之德。
  “夫唯无知,是以不我知。”因为世人不知《道德真经》我“言有宗,事有君”,不知道我每一句话说出来都有它的根据,每一件事都有它的主张。因为无知于此,所以你们不能够知《道德真经》,不理解大道我,所以会有“天下皆谓我道大,似不肖”。世人沉迷于舍本逐末,痴迷于表面繁华,感觉、知觉、味觉全围着六根的欲望转,整日追逐名与利,不知反观内省,全然迷失了自我。当然不知道《道德真经》所言是什么,而我不过是“复众人之所过,辅万物之自然。”
  “知我者希,则我者贵。”世上真懂、真明白《道德真经》之真谛者,稀少,能遵循大道行事者,少之又少,所以弥足珍贵。言外之意,并非因曲高而和寡,而是举世皆醉,惟我独醒,正如《皇帝的新装》所描绘的,老子就象那个说出真相的小孩。
  “是以圣人被褐怀玉。”褐,粗布短衣,被褐,指其貌不扬。怀玉,怀揣宝玉,指其为得道高人。意思是拥有一身本领,满腹学问,却不为众人所识所知。大道我正如“被褐怀玉”一样,不为世人所识所知。
  古人贵玉,最后以“和氏璧”的故事,帮助大家理解本章。
  楚人卞和氏得玉璞楚山中,奉而献之厉王。厉王使玉人相之,玉人曰:“石也。”王以和为诳,而刖其左足。及厉王薨,武王即位。和又奉其璞而献诸武王。武王使人相之,又曰:“石也。”王又以为诳而刖其右足。武王薨,文王即为,和乃抱其璞而哭于楚山之下,三日三夜,泣尽而继之以血。王闻之,使人问其故,曰:“天下刖者多矣,子奚哭之悲也?”和曰:“吾非悲刖也,悲夫宝玉而题之石也,贞士而名之以诳,此吾所以悲也。”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遂命名曰“和氏璧”。
发表评论 查看评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