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欢迎您! 用户笔名:密码: 【注册】
江山文学网  
【江山书城】 【有声文学】 【江山游戏】 【充值兑换】 【江山社团】 【我的江山】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首页>长篇频道>剧本连载>洞天福地(长篇杂谈)>第六十九章 哀者胜

第六十九章 哀者胜

作品名称:洞天福地(长篇杂谈)      作者:玉峡耕牛      发布时间:2017-11-14 05:04:06      字数:3700

  用兵有言:“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是谓行无行,攘无臂,扔无敌,执无兵。祸莫大于轻敌,轻敌几丧吾宝。故抗兵相加,哀者胜。
  
  详解:
  1、用兵有言:“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
  白话:用兵的人曾经这样说过:“我不敢以主人自居,妄自尊大,而随意进犯他人之境,而是以为客之道,自谦处下,尊重别人。对他人的领土与主权,我不敢进犯一寸,而宁可后退一尺,以免产生误会。
  阐述:主与客、进与退、寸与尺,形像地诠释了用兵之道。“主人”,意味着这一切归我拥有,热情待客后,然后可以送走。“客人”,意味着这一切是他人的,自然得谨遵为客之道,谨守为客之礼,自然是处处小心,时时谨慎。用兵者,若以主人自居,妄自尊大,势必野心鼓胀,而将他人视作客人送走。用兵者,若以客自居,自然安守本分,处处小心,时时留意,尊重别人的领土与主权,而不敢进寸,而宁肯退尺,生怕触犯、得罪了主人。进寸,哪怕只是抢占了一寸土地,在道义上也是输了,且会惹怒对方,让对方同仇敌忾,所以宁可退却,后退一尺,让自己站在道义的一方。后退,并不意味着丧失国土,后退是为了更好地消灭来犯之敌,后退,有时是最好的进攻。贸然进攻,待在别国领土上,人生地不熟,丧失天时、地利与人和,随时会遭到埋伏和反击,甚至全军覆没。后退,反而易激发己方军民斗志,形成同仇敌忾,从而拥有天时、地利与人和。
  2、是谓行无行,攘无臂,扔无敌,执无兵。
  白话:这就叫作有排兵布阵的操练,积极备战,却没有到别国领土上去排兵布阵,去耀武扬威;厉兵秣马,士气高涨,斗志昂扬,憋足了劲,却不秀肌肉,在战场上却静默无声,个个如潜伏着准备厮杀的虎狼;与穷凶极恶的敌人厮杀,无一丝胆怯,毫不畏惧,好像眼前没有敌人一样;手握重兵,不但不敢拥兵自重,反而慎之又慎,始终觉得手中无兵可用,不敢有丝毫的大意。
  阐述:此四句是对第一句的再阐述,意思是积极备战,但不耀武扬威,不炫耀武力,不到别国的疆土上去排兵布阵;厉兵秣马,斗志昂扬,却不挑衅,不秀肌肉;敌人来了,敢于亮剑,不怯敌;手握重兵,却不敢轻敌,慎之又慎。“恃德者昌,恃力者亡”,这是古训。第30章说“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其事好还”。武力能征服的,只是人的躯体,惟有道德能俘获人的心。行、攘、扔、执,是积极的备战,是为了形成强大的威慑,以备“不得已而用之”。“无行、无臂、无敌、无兵”,是慈,是俭,是不敢为天下先。反之,“有行”,把军队陈列到别国的领土上,“有臂”,在别国的疆土上秀肌肉,“有敌”,势必像虎狼一样扑上去厮杀,“有兵”,势必拥兵自重、有恃无恐而轻敌,甚至穷兵黩武,萌生军国主义思想。如此,则是“舍慈且勇、舍俭且广,舍后且先,死矣”。
  3、祸莫大于轻敌,轻敌几丧吾宝。故抗兵相加,哀者胜。
  白话:祸患没有大过于轻敌者,轻敌几乎丧失了大道我之“三宝”。所以,两支征战的队伍如果势均力敌的话,受欺负而同仇敌忾的一方必定最终获胜。
  阐述:《左传》曰:“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祀,事关香火永续,子孙传承之大事。戎,则事关生死存亡,亡国灭种。战争,关乎国家前途与命运,万不可轻率随便,绝不能麻痹大意。轻敌者,要么贸然进攻,要么疏于防守。之所以会轻敌,或是源于不断的胜利而被胜利冲昏了头脑;或是源于对自己实力的盲目自信;或是源于心态的浮躁,丧失了静这个根本。“轻则失本,躁则失君。”“祸莫大于轻敌,轻敌几丧吾宝”,老子认为,世上最大的祸患,莫过于轻敌了,轻敌几乎将大道我的三宝丧失殆尽,轻敌就是“舍慈且勇、舍俭且广,舍后且先,死矣”。“故抗兵相加,哀者胜矣。”抗兵,指彼此相互征战的队伍。相加者,彼此相互攻防,含有势均力敌之意。衰者,有哀伤之情,知其民生之艰难,知其民命当保,慈故能勇,因而同仇敌忾,“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天将救之,以慈卫之。”故曰“哀者胜“。
  
  综述:
  上一章,老子谈“天古之极”,以慈为本,则士不武、将不怒、帅不与、主为之下,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力,是谓配天古之极。全文分两部分,第一部分,紧接着上章的“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天将救之,以慈卫之”之话题,具体讲如何做,列举了四种人,即善为士者、善战者、善胜者和善用人者,这四种人几乎囊括了当时的统治阶层,并教导他们:善为士者,士慈,不逞勇武;善战者,将慈,不怒;善胜者,帅慈,不与,避其锋芒,胜之于无形;善用人者,主慈,不自高其智,不自上其能,谦和处下。第二部分,进行归纳,这就是不争之德,这就是用人之力,这就是符合天道人心,是顺天应人的最佳境界。“是谓配天古之极”,给出如此之高的评价,老子更多的是劝勉与激励。
  本章,老子讲哀兵必胜。兵者,不祥之器也,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无道者逞不平之气以加人,奋血气之勇以轻人,则必祸至家国天下。兵者,不得已而为之,宜后而不先,宜退而不进,哀家国之蒙难,哀百姓之遭殃,哀生灵之涂炭。故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全文分三个部分:首先,谈对待战争的态度:不挑起战端,宁可后退一尺,也不进犯一寸,取守势。其次,讲具体的方法:行不行,首先是要“行”,要排兵布阵,演练阵法,要积极备战,但“不行”,不将部队开到别人领土上去,不耀武扬威;攘无臂,首先要“攘”,不能没有士气,但“无臂”,不秀肌肉;扔无敌,首先要“扔”,要敢于厮杀,敢于亮剑,但“无敌”,既不胆怯、不畏惧,又不残暴,不嗜杀成性;持无兵,首先要“持兵”,又要觉得无兵可用,要慎之又慎。最后,得出结论:灾祸没有比轻敌更严重,轻敌几乎将大道我的三宝(慈,俭,不敢为天下先)丢失殆尽。两军交战,骄兵必败,哀兵必胜。
  “用兵有言:‘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那些带兵打仗的人曾经这样说:“我不敢挑起战争,而宁愿取守势应战;不敢进犯别国领土一寸,而宁肯后退一尺。”“用兵有言”,是指引用古代流传的“善于用兵者”的话。“不敢”,表示谦退、居下。“为主”,作为挑起战争的一方。“为客”,成为迫不得已而被动防御的一方。“进”,表示有意于战,想凭借战争而获利也。“不敢进寸”,表示无意从战争中获取丝毫利益。寸,寸土也,进寸,哪怕是进一寸土,也是侵占了别人的领土,也是丧失道义,也是不义之举。“而退尺”,而是情愿大尺度地后退,哪怕是退一尺。退却,并不是害怕,而是谦让,是慈。你如果胆敢进犯,此地是我之国土,是我的家园,我保家卫国,上合天道,下合人心,就具备了天时、地利与人和,所以,注定你要失败。
  “是谓行无行,攘无臂,扔无敌,执无兵。”行,排兵布阵,积极备战;攘,士气高昂,同仇敌忾;扔,毫不畏惧,敢于厮杀;持,手握重兵,枕戈待旦。无行、无臂、无敌、无兵,即看不到排兵布阵,看不到攘臂高呼,看不到凶神恶煞,看不到手握重兵。这就是说,一方面要重视,不要轻敌,一方面要慈、俭、不敢为天下先。即要在自己的国土上厉兵秣马,积极备战,随时准备消灭来犯之敌,但不能耀武扬威把自己军队开到对方国土上;要士气高昂,同仇敌忾,但不秀肌肉,好像想振臂高呼却无臂膀可举一样,不象敌人摆出一副穷凶极恶的狰狞模样;与敌人面对面厮杀,却像眼前没有敌人一样,毫不畏惧,毫不胆怯;手握重兵,却像没有兵可调一样,慎之又慎,重视眼前又顾虑长远。
  这好比我国建国以来打得最漂亮的一次自卫反击战——对印自卫反击战。当时,中方的主帅是林彪,总指挥官是张国华。作战初期,林彪以小股部队出击,诱使印军以为我军失败,而以胜利者的姿态长驱直入。包括中央也误认为是我军失败,为此毛主席曾发7封电报,指责林彪“有辱国格、丧失军威”,并一再电令林彪“就地组织反击,不许再后撤一步”。而林彪则回电称“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继而命令部队且战且退。直至印军三个集团军纵深我国境内达70余公里之时,林彪立即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将其包围,全部歼灭。此是对“行无行,攘无臂,扔无敌,执无兵”最生动的注解。
  “祸莫大于轻敌,轻敌几丧吾宝。”祸患没有比轻敌更大的了,轻敌几乎丧失了大道我的“三宝”,轻敌就是“舍慈且勇,舍俭且广,舍后且先。”三国时期的关羽,就因为自恃其能,骄傲轻敌,而败走麦城,导致地失人亡。而刘备又错上加错,为此大“怒”,不能自控,不听劝阻,一心只为“二弟”报仇,全然不顾诸葛亮制定的“联吴抗魏”之战略,亲率大军进攻吴国,结果损兵折将,自己也病死在白帝城。事实一再证明:“祸莫大于轻敌”,轻敌,轻则丧命,重则亡国。
  “故抗兵相加,哀者胜矣。”所以,两军实力相当的时候,慈悲、怜悯、谨慎、低调的一方可以获得胜利。“抗兵相加”,是指双方军事力量旗鼓相当,势均力敌的情况下。“哀”,结合上下文,至少有三层意思:一是指慈悲、怜悯,悲敌之穷凶极恶,怜我方生灵之涂炭、百姓之遭殃;二是指因被烧杀掳掠而哀恸,心生悲凉而同仇敌忾;三是指不敢有丝毫的大意,心情沉重,因为事关家国的生死存亡,必须小心谨慎,慎之又慎。
  总之,骄兵必败,哀兵必胜。所以用兵“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不挑衅,不发动战争,不觊觎别国领土与利益,但又不可轻敌,“是谓行无行,攘无臂,扔无敌,执无兵”,要积极备战,要慎之又慎,随时准备消灭敢于来犯之敌。故抗兵相加,哀者胜矣。
发表评论 查看评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