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八章 天古之极
作品名称:洞天福地(长篇杂谈) 作者:玉峡耕牛 发布时间:2017-11-13 23:45:24 字数:4214
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善用人者,为之下。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力,是谓配天古之极。
详解:
1、善为士者,不武。
白话:善于为士的人,自己不崇尚武力,不用武力去解决问题,也不宣传鼓动他人使用武力。
阐述:士,不能简单地译成武士。因为“士”是春秋末年至战国时期社会上出现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习“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等,四处游历,广泛结交,非常活跃。有的著书立说,开宗立派而成为学士,如孔子、老子等诸子百家;有的愿为知己者死而成为勇士或侠士,如荆轲为燕太子丹刺秦王;有的擅长阴阳历算而成为术士、方士,如卢生、徐福等;有的专门为人出谋划策而成为策士,如张仪、苏秦等。而且,在各诸侯国中,一些有实力的人,如“战国四公子”的孟尝君、信陵君、春申君、平原君等喜欢养士,他们延揽人才,以备万一,门客多者几千人,可谓是人才济济,文武备用。所以,“士”,作为文武兼备这样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老子认为“善为士者,不武。”意思是做士做得最合适的,当得最好的,不武,文也,最擅长通过文的方式而不是诉诸武力或暴力解决。一是自己不迷信武力,不崇尚武力,不炫耀武力;二是不鼓动他人使用武力。老子一向认为,“兵者,不详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提倡“慈”,反对穷兵黩武。对于当时战乱频发,且许多士人好战尚武,老子提出“善为士者,不武”,不啻一声惊雷炸响。
2、善战者,不怒。
白话:善于带兵打仗者,冷静而克制,时刻保持头脑清醒,不被仇恨与愤怒所左右,不被激怒,也不宣扬仇恨,不宣泄仇恨。
阐述:善战者,指将领、武将这个级别的人,其地位比“士”高。不怒,不被激怒。导致“怒”,无外乎两种情况,一是恼羞成怒,一是仇恨。战争是以死亡为代价,是国力的较量,也是智慧的较量。作为将领,一旦怒上心头,就会失去冷静,就不能客观地分析、研判敌我双方的优与劣,而以主观臆断和愤怒的情绪替代,这对国家和军队来说简直是灾难。不论是胜还是败,一怒,必定丧失理智而血流成河。不怒,还包括不宣扬仇恨,不鼓励仇杀。鼓舞士气与宣扬仇恨是两回事,否则士兵也会成为魔鬼,成为杀戮的机器。老子提出“善战者,不怒”,表明对待战争要慎之又慎,要冷静,不能因怒而开战,不能因怒而肆意屠杀,更不能迁怒于无辜百姓,干“屠城”这等天怒人怨的事。尽管孟子曰“春秋无义战”,但“善战者,不怒”,无疑是正确的。《孙子兵法》有云:“主不可以怒而兴师,将不可以愠而致战。”意思是一国之主不能因一时之愤怒而发动战争,三军之将帅不能因一时之气愤而出阵开仗。这与老子的“善战者,不怒”是一脉相承的。战争如此,为人处事也应如此,遇事不急不躁、不冲动,不让情绪主宰自己,不因一时之愤怒而成魔鬼。
3、善胜敌者,不与。
白话:善于取胜于敌人者,不与敌人正面交锋,不会硬碰硬,不去肉搏,而是擅长迂回,擅长灭敌于无形。
阐述:善胜者,指在幕后指挥三军的统帅,其级别比善战者,即“武将”要高。三军统帅,目光长远,胸怀全局,善于智取,长于巧斗,善于避其锋芒,而不陷将士与敌人进行肉搏拼杀。俗话说,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不谋万世者,不足以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此皆“善胜之道”。善胜者,何为胜?消灭敌人,保存自己,则为胜。不与,不面对面碰撞,不正面交锋,不简单肉搏拼杀。善胜敌者,善于保存实力,最为珍惜将士的生命,绝不会轻易地与敌人进行正面交锋而硬碰硬,而是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动之于无形,发之于无声,神出而鬼没,让敌人闻风丧胆,未及交战,尚未谋面,胜负已定矣。故《孙子兵法》云:“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其“上兵伐谋”与老子的“善胜者,不与”意思接近。
4、善用人者,为之下。
白话:善于用人者,在人才面前非常谦虚,姿态摆得非常低下,不自高其智,不自是其能。
阐述:善用人者,暗指各诸侯国主或周天子。为之下,其意思与前面讲的为王之道是一样的,即善下之。此句话带强烈的劝勉之意。意思是,欲用人者,如自高其智,则有智者,不肯效智于我。自多其能,则有能者,不肯进能于我。此为不善用人者。善用人者,不自高其智,以智下人,则人之智皆我之智。不自多其能,以能下人,则人之能皆我之能。如此一来,使人人效智,让人人进能,又何事不可就,何谋不可成?众人拾柴火焰高,不见其使力,而诸事已成,不见其勤苦,而万民已自顺,天下已大治。
总之,老子将当时统治阶层中的四类人,即善用人者,相当于天子或诸侯国主,提出“为之下”;善胜人者,相当于统帅或三公,提出“不与”;善战者,相当于武将,提出“不怒”;善为士者即士,提出“不武”。从而完整地回答了上一章提出的:“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天欲救之,以慈卫之。”“不武、不怒、不与、为下”,四者皆为慈也,慈者心怀天下,以天下为己任。
5、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力,是谓配天古之极。
白话:这称作不争之德,这称作用人之力,这个称得上是天地之间、古往今来的最高境界。
阐述:天道不争,而万物自化;圣人不争,而万民自顺。不武,不怒,不与,为之下,皆是不争之德、用人之力。善为士者,以和为贵,不以武相争,则涵养必深。善战者,不自怒,不以怒加人,则进退有法。善胜敌者,未曾谋面,还未正面交锋,已胜于无形,则韬略必精。善用人者,不自高其智,而以其智下人,智者自来效智;不自强其能,而以其能下人,能者自来进能。人乐效力于我,则不劳而事无不就,用之而不穷。“是谓配天古之极”,配,匹配,顺应之意。天古,天,代表空间,古,代表时间,意思是天地之间,古往今来。天以无为,生成万物,雕刻众形;圣人以无为,养育万民,民各安其性,各得其正。之极,最高境界、最高准则。配天古之极,意思是符合天道与人道的最高准则,达到顺天应人,而物尽其用、人尽其才,物无弃物,人无弃人的最高境界。
综述:
上一章,老子以大道我有“三宝”来劝勉世人为道,既回应了社会关切,也为当时社会开出一剂救世药方。全文共三段,第一段,回答了大道我为什么大?“夫惟大,是故不肖。若肖,久矣其细也。”第二段,以大道的口吻,并以“三宝”的实用性来说明大道我不是大而空、玄之又玄的,大道我能帮助你们实现梦寐以求的“勇、广、长”,即鼓舞士气、开疆拓土、称霸天下。第三段,针砭时弊:“今舍慈且勇,舍俭且广,舍后且先,死矣”,进行反证,并指出解决办法:“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天欲救之,以慈卫之”。通篇皆是劝诫,可谓是用心良苦。
本章,老子谈“天古之极”,强调以慈为本,则士不武、将不怒、帅不与、主为下,这就是不争之德,这就是用人之力,这就是配天古之极。全文共二段,第一段,老子紧接着上一章的“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天将救之,以慈卫之”之话题,具体讲如何做。老子一口气讲了四种人,即善为士者、善战者、善胜者和善用人者,这四种人几乎囊括了当时的统治阶层,并教他们如何为慈,即善为士者,士慈,则不逞勇武;善战者,将慈,则不怒;善胜者,帅慈,则不与,无须正面搏杀,胜之于无形,即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善于用人者,国主慈,则不自高自能,谦和处下,则智者献智,能者进能,不劳而天下已大治矣。第二段进行归纳,这就是不争之德,这就是用人之力,这就是符合天道人心,是开天辟地以来的最高境界。“是谓配天古之极”,老子给予如此之高的评价,更多的是劝勉与激励,可谓用心良苦。
“善为士者,不武。”士是当时统治阶层中最低的一级,人数相对比较多。对于士,老子在第41章说过,“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则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这是老子根据士对道的理解,将士分成上中下三等。老子之所以提出“善为士者,不武”,因为“士”这个阶层,人数众多,比较活跃,而且对社会上的尚武之风推波助澜,他们奔走各地,四处游说,已经影响,甚至左右着各诸侯国主的施政之策,甚至影响天下大势。老子一针见血指出,一个真正称职的士,应以和为贵,不崇尚武力,善于用武力以外的方式解决问题。真正的武,是止戈,是不动粗的,这才了不起。否则,就算胜了,也是两虎相斗,必有一伤,算不上高明。
如果“不武”不行,惟有一战,怎么办?老子说“善战者不怒”。不怒,冷静也。一怒,就处于动,一动就丧失先机,就会露出破绽。一怒,就成意气之争,就容易鲁莽行事,就会现出败相。比如,被冠以“战神”的项羽,却斗不过刘邦,因其易怒,他甚至一怒之下,要烹了刘邦的父亲。而刘邦并没有被其激怒,非常冷静,说,“在楚怀王的时候,我们约为兄弟,我爸爸就是你的爸爸,你要把你的爸爸煮了的话,请你分我一碗汤喝。”因为当年他们确实指天盟誓而结为兄弟。诸葛亮曾经为了激怒司马懿,以让其出兵迎战,于是派人将一套女人的装束送给司马懿,借以羞辱激怒他,司马懿识破其计谋,非常冷静,坚守不出,以逸待劳,跟他拼消耗。最后,诸葛亮也无计可施。
“善胜者不与”,不与,不正面交锋,不正面发生冲突,而是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善用人者,为之下”,真正会用人的,懂得把自己摆的低低的,这就是“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的意思。楚汉之争,刘邦之所以能够得天下,与刘邦善用人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刘邦在庆功宴上总结说:“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是谓不争之德”,不武,不怒,不与,为下,这都是不争之德。你不尚武,善用文的方式,涵养就深了;你不怒,冷静平和,进退就沉稳了;你避其锋芒,不正面冲突,韬略就深了;你不自高自上,善下之,智者能人皆前来归附,不劳而天下已大治矣。“是谓用人之力”,俗话说,上等的人用老师,中等的人用朋友,下等的人只能用奴隶。上等人,就是善用人者,借用的是老师的智力,中等人只能凭借情谊而借到与自己实力相当的力,下等人只能借用蛮力。就象武大郎开店,真正的人才都被他拒之门外。“为之下”,以智下人,则人之智皆我之智;以能下人,则人之能皆我之能。如此用人之力,则人人效智,人人进能,众人拾柴火焰高,不见其使力,而诸事已成,不见其勤苦,而万民自顺,天下已大治。“是谓配天古之极”,你能够这样的话,是符合天地的自然之道,是古往今来的无上法则,是真正的顺天应人,是真正实现了物尽其用、人尽其才,物无弃物,人无弃人,达到敬天法祖的巅峰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