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欢迎您! 用户笔名:密码: 【注册】
江山文学网  
【江山书城】 【有声文学】 【江山游戏】 【充值兑换】 【江山社团】 【我的江山】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首页>长篇频道>剧本连载>洞天福地(长篇杂谈)>第六十五章 大顺

第六十五章 大顺

作品名称:洞天福地(长篇杂谈)      作者:玉峡耕牛      发布时间:2017-11-13 19:15:02      字数:4624

  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民之难治,以其“智”多。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知此两者,亦楷式。常知楷式,是谓玄德。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然后乃至大顺。
  
  详解:
   1、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
  白话:古之前辈中善于以道治天下者,并非靠制定法律、政策和制度等,明白无误地告知、晓谕民众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做,告诉百姓什么是对什么是错,将是非黑白分得清清楚楚、不差毫厘,借以实现管理的;而是遵循大道之理,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让百姓生活得简单一点、朴实一点、厚道一些,明白踏踏实实、安守本分地过日子比啥都强。
  阐述:为什么会在“明”、“愚”这两字上加引号,因为字里行间感觉老子是在模仿俗人之口吻言事。其之“明”,其之“愚”,是以世俗标准衡量出来的。常人认为,善断是非者曰明;日月同照,一览无余,毫发毕现,谓之明。小人心目中的“明”,是指就现有政策下,你告诉我如何规避,让我不吃亏,少不吃亏,甚至能赚点。而老子指的是“古之善为道者”所为之事,其之“明”与“愚”自然与世俗相反,所以用引号。善为道者自然明白:“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大道无言,对于道之奥妙,只能靠悟。善为道者自然懂得:道在天地,而天地不知,故天地能长且久;道在万物,而万物不知,故万物生化无穷,古今长存。天地万物日用而不知,大道依旧善天地万物。善为道者更加清楚:“大道甚夷,而人好径”。在上者,常以察察之明,治之于民;在下者,常以缺缺之明,防之于上。上下有心,上下相防,此乃乱之源。故如此之明,有何用哉。此其一也;其二,老子曾言:自知者明,知人者智。通观全文,其二字寓意正好相反,“明民”反而其政察察、其民缺缺,“愚之”正是让百姓有自知之明。
  老子借古喻今:“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意即以前那些圣人治人事天,并非靠明文规定以晓喻民众,那时也没有现在这么多这么细的法令条文,没有现在分得这样清楚明白,天下照样治理得有条不紊。那靠什么呢?古之善为道者“将以愚之”,是用大道“见素抱朴”之理,“为腹不为目”之用,行“不尚贤、不贵难得之货、不现可欲”而使民不知不欲之策,以“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为己任,让天下之民“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使民返朴还淳,去妄归真,安其自然之天性。而并非象当今的上位者,总想把一切弄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分毫不差,反而让原本纯朴厚道之民,变得精于算计,巧于应变,反而激发了民众使巧弄智的心机,反而教会了民众阳奉阴违、投机取巧、钻营使诈,这不是“善为道者”所为也。
  这句话,被许多人的误读误解。当然,有些人是故意曲解。之所以会如此,关键是省掉了几个字,补全了应该是:“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政明民,将以道愚之”,如此或许不易产生歧意。“非以政明民”,因为道浑,道一,道隐无名,道性就是“不明”。所以,古之善为道者,将道性不明这样一种精神、这样的实质、这样的真谛,融会贯通,融入到法律、政策和制度中去,融入到施政的过程当中,所以其政,会相对宽松且“不明”,甚至“其政闷闷”,但又能天网恢恢、疏而不漏。故曰“非以政明民”。“将以道愚之”,将以大道之理,晓谕众人,使之变得“傻傻的”、“蠢蠢的”、“笨笨的”,不自以为是,不自作聪明,不使诈弄巧。当然,这是以世俗之人的视角来看的。因为以道莅天下,原来一些天不怕地不怕的人,现在变得胆小怕事了;原来自以为是,以为老子天下第一的人,现在收敛了;原来自作聪明,以为没有自己干不了干不成的事,现在懂得山外有山,人外有人;原来敢冒天下之大不韪,现在不敢越雷池半步;原来唯恐天下不乱,喜欢火中取栗,现在安其本分了;原来斤斤计较,睚眦必报的人,现在憨憨的有点糊涂了,等等。同时,老子的“愚之”,也是紧接上一章“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所以“愚之”,其之实指,一是“复众之所过”,即把与大道背道而驰、渐行渐远的众人拉回来,让其回归,回到大道上,否则,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名为“愚之”,实乃救之;二是“以辅万物之自然”,帮助、辅佐、引导万事万物回归到自己的本性上来,懂得“为腹不为目”,明白踏踏实实地过日子比啥都强,平平淡淡才是真。所以会有“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这是老子梦寐以求“愚之”的最高境界。
   2、民之难治,以其“智”多。
  白话:民众之所以难以治理,是因为民众自认自己足智多谋,沉迷于巧智心计所带来的眼前利益,而不信索然无味的道,故而蒙蔽了天性之明。
  阐述:智,之所以加上引号,因为明显不是指它的本意,这叫正话反说“智”,不能解释成智慧、聪明,而是一种与道相悖的智巧、小聪明,也就是老子所说的“大道甚夷,而人好径”。在此,老子有借古伤今之义。意思是,上古之时,民如赤子,世风淳朴,慈孝同然,家国无事;而今,世风日下,人心不古。老子深深地感触到:当下之民,天真日荡,智巧日彰,人心日诈,世风日薄,君民并行于诡谲,上下都在拼“智”,此所以难治也。也就是说,世人沉迷于巧智心计,与“大道”渐行渐远,该是弃“智”还“愚”,“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的时候了,否则病入膏肓,真的就无药可救了。
   3、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
  白话:抛开大道,仅凭自己的“机智聪明”去治理国家,这是祸害国家之开端,乱之源头;抛弃自己的“聪明才智”,以大道作为治国之本,这才是国之福气。
  阐述:“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从这句话的话里话外,多少可以读出老子将民之“智多”,归咎于管理者的“以智治国”,上下都在玩巧斗智,比拼谁比谁心眼多,对这种治理方式,老子称之为“国之贼”。人之智,于“大道”而言,顶多算作巧,可能会一时得逞,绝非长久之计,而世人却沉迷于此,且乐此不疲。长此以往,其智必邪。而以已邪之智,用之于纪纲,纪纲必乱;用之于伦理,伦理必乖;用之于家国天下,其如披麻救火、饮鸩止渴。故曰“国之贼”。统治者不用其智,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欲不欲,学不学,不以智扰民,不以智乱政,则民安其居、乐其俗,朝野相忘于无事,天下自然太平。故曰“国之福”。不以智治国,那以啥治国呢?当然是“以道莅天下”。仅凭个人的“聪明才智”去治国,从本质上说是错误的,也是危险的。但家天下,一向如此,所以天下之民只能期待遇上个好皇帝,赶上一个好官,如遇上商纣、夏桀,或赶上个扶不起的阿斗,只能自认倒霉,自求多福了。
   4、知此两者,亦楷式。常知楷式,是谓玄德。
  白话:知道以上这两种治国模式,也就知道有所为,有所不为,也就基本弄懂了治国之遵循。熟知、悟透它们的精神内核,掌握其的实质要领,这就是一种高深大德。
  阐述:楷,法、效法。式,则、守则。楷式,作动词,以……为法则。“知此两者”,知道了、明白了这两种治国模式:“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即以道治国;以及“民之难治,以其智多。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即以智治国。“亦楷式”,也就是知道了治国之遵循,知道治国该效法的模式。“常知楷式”,从今往后,细加领会,常熟稔于胸,以此为遵循,一以贯之,“是谓玄德”,这就是一种莫大的功德。换言之,如果上位者能紧记这两种治国之策,明白孰优孰劣,并一以贯之地“以道莅天下”,自然能体会那种须无须勉力,无须勤苦,尽得其妙,无为而无不为的境界,所以称之玄德。
   5、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乃至于大顺。
  白话:久而久之,你会体悟,玄德它深不可测,无穷尽啊;它遥不可及,无边无际啊;你会惊喜地发现,它与凡俗之物,与我们日常信奉的一切正好相反啊!长此以往,损之又损,放弃智巧,放弃自我,物我相忘,乃至于合道,就可以无为而无不为,到达大顺之境界。
   阐述:“深矣”,深不可测,无穷尽啊。“远矣”,遥不可及,无边无际啊。“物”,指日常所信奉的所遵循的一切。“深矣”、“远矣”、“与物反矣”、“大顺”,皆是体道悟道的体验,妙不可言。这最后一段,寄托了老子对上位者们殷切的期望,老子以罕见的夸赞之口吻,道尽玄德之妙。言外之意,以道治国,其用不尽,奥妙无穷,其乐无比。你会惊喜地发现,它与凡俗之物,与我们日常所信奉的所遵循的一切正好相反啊!长此以往,损之又损,“复众人之所过,辅万物之自然”,民归于质朴,万物归于自然,上上下下皆遵道而行,一切无不顺畅,一切无不妙合,无往而不利,无往而不胜,一顺而百顺,其妙自不可言。治天下就达到了“大顺”之境界!而作为修道者,内心畅通无阻,以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何其爽快,何其通透。
  
  综述:
  上一章,老子讲了“复辅”之道。全文分三段。第一段,道明为什么要“慎终如始”,以及怎么“复众人之所过,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得出“未有”“未乱”之时,是“为之”“治之”最佳时机。并列举了三个事例,借以说明“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惟有慎终如始,才能最终成事;第二段,先反证:“为者败之,执着失之”,想拔苗助长,一口吃成一个胖子,肯定会失败;固执己见,一意孤行,违自然之理,逆众人之意,势必众叛亲离、两手空空一无所得。再正证:“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所以圣人不生有为之心,不起强为之念,不会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而在“其安”、“其未兆”之际已为之,在“其脆”、“其微”之时已治之,而常人不知,常人不见,故曰“无为”也。圣人当为则为,不当为则不为,一切顺从自然,成败不挂碍于心,自然无胜败可言。“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普通人做事,常于几近成功时候功亏一篑。说明“慎终如始,则无败矣”。第三段,点明本章主旨。圣人是怎么做的,即“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简单地说,一是“复众人之所过”,二是“辅万物之自然”。复,众人离道远了,拉回来;辅,帮助万物回归自然。总之,以最小的代价,最低的成本,以实现治人事天。
  本章,老子讲“大顺”之道。一上来,老子又是借古言今:“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乍一看,老子何以突然抹黑古之善为道者,细细揣摩,非也。一者,老子难得幽默诙谐一把,嬉笑怒骂一回。二者,正是用这样异常的语气、以世俗之人的口吻,以惊醒世人。三者,借今讽今。嘲讽当今统治者“明民”之策,嘲讽当政者玩弄权术、耍弄巧智,而弄巧成拙,愚弄自己。四者,正话反说。当今,制定的法律条例何其多,规定何其细,施政何其严也,是乎很“明”。如今,天下之民,天真日荡,智巧日彰,民心日诈,世风日薄,百姓“不愚”啊。“民之难治,以其智多。”你们埋怨百姓不听管教,难以约束,是因为他们的“智慧”太多了啦!言外之意,这是上行下效的结果,问题出在下面,根子却在上面。“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所以说,凭借你那点“聪明才智”去治理国家,这简直是在戕害国家,抛弃你那些“聪明才智”去治理国家,才是国家之福气。语句非常辛辣,批评可谓是一针见血、入木三分。第四句是总结,提炼出本章主旨。“知此两者,亦楷式。常知楷式,是谓玄德。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然后乃至大顺。”知晓古今这两种治国模式,也就懂得治国范式,将范式熟稔于心,将其真谛融会贯通,这可是一种高深大德。长此以往、久久为功,你就能体悟玄德之深远,会惊喜地发现玄德与世俗所信奉所遵循的恰好相反。这样治国之后,你会慢慢发现从上至下一切都顺畅起来,事无一不顺畅,上下无不妙合,真是一顺而百顺,其妙不可言啊。
发表评论 查看评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分享按钮